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6749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高一历史必修2复习,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经济,专题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

2、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农业方面,【重点阐释】,1、小农经济,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形成,时间:春秋战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作用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地位:,2、古代农业的

3、特点,【重点阐释】,二、手工业,(一)具体表现,1、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方式,【重点阐释】,2、手工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1)概况:,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点:江南地区 某些手工业部门 标志:“机户”雇佣“机工”(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早期的资本家,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早期的手工工场,概念不要混淆,(2)制约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土地买卖和高额地租影响商业资本,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经济,农民的无力购买;闭关锁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国家 政策,劳动力,国际 市场,国内 市场,资金,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

4、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三、商业,(一)具体表现,【重点阐释】,1、“市”的发展,汉朝:出现了除都城长安外五大城市中心;有专门贸易的“市”,“坊”与“市”严格分开;官府设立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员,市场经营有固定的时间。,唐朝:商业城市发达如北有长安、洛阳,南有扬州、益州;“坊”与“市”仍然分开;市场经营仍有固定的时间,但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宋朝: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有繁荣的白天市场,也有热闹的夜市,还有五更后就活跃起来的早市。还有娱乐场所“瓦肆”。瓦肆中有戏曲、杂技和武

5、术表演,还有艺人说书。,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如北京等。,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以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典型。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状况。如秦朝和隋朝修筑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元朝疏浚大运河,

6、这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4)货币的统一,纸币、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国家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在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不同政策会对商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则鼓励海外贸易,促进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3、古代商业的发展特征,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和影响; 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由官

7、府垄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活动逐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四、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重点阐释】,井田制,氏族公社所有,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主体),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特点:,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根本原因),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特点:,形成:,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占有少量或没有土地;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

8、,演变,曹魏:,北魏至唐中期:,屯田制,均田制,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土地国有制,2、重农抑商,(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2)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目的),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3)表现:(见教材),(4)评价(双重作用),积极作用: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

9、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3、“海禁”与“闭关锁国”,(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封建统治。,(3)评价(双重作用),消极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专题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标内容: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

10、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阐释】,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三种主要形式:,外国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见复习提纲),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复习提示:要准确把握民族资本主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原因、表现和影响,特别要重点注意甲午战后(初步发展)和民国初年(短暂春天)的相关内容,在考试中出现的次数最多。,(1)阶段表,阻碍因素,1.“先天不足”(资金、

11、规模、技术),2.“后天畸形”(产业、布局不合理),3.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压迫 ),4.动荡政局,推动因素,1.列强入侵对自然经济的冲击,2.政府鼓励发展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抵制,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热情,(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及推动因素,(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经济: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政治:它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也导致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

12、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专题三(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标内容: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3、建设的意义。,知识体系构建,【重点阐释】,1、中国现代史阶段划分(便于大家学习),1949年10月-1952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1956年底(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两年徘徊时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每个阶段重点掌握的内容,一五计划,路线指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主要内容(抓住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主要成就,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概况 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大改造的影响,(2)

14、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中共八大(1956、北 京)正确探索,背景;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重大失误,路线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 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纠正错误:“八字方针”的提出,经验教训,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3)十年文革:国民经济的劫难与调整,调整: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4)两年徘徊时期(1976

15、1978),主要原因:“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重要性,(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 主要内容 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的根本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必要性;改革的主要方面(特别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国有企业进行):必要性;中心环节;改革的主要方面(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体制;产权制度);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过程(十四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革 改 地 土,社

16、公 民 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难点突破,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基本过程:,80年代: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 90年代:以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为重点; 21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初步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特 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专题四(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具体见提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

17、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变迁,(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业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重难点突破,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物质生活方面: 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服饰断发易服; 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社会风俗方面: 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

18、的“老爷”“大人”。 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 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历届政府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重难点突破,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物质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社会习俗方面: 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

19、等的新婚姻制度 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世界经济,专题五(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课标内容: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

20、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单元线索,【重点阐释】,一、新航路开辟,(一)原因及条件,(1)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1、原因:,2、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二)过程(熟记地图),(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欧洲)(见复习提纲)(重在理解),二、殖民扩张,(一)分期,1、是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掠夺金银等贵重物金属、财富为主要

21、手段的早期阶段; 2、是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中期阶段; 3、是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展开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的帝国主义阶段的后期阶段,世界几乎被瓜分完毕。,(二)史实(注意荷兰、英国),(具体见提纲),(三)影响,(1)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对殖民地而言: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对全世界而言: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一)首先出现在英

22、国的原因,(二)进程,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三)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城市化进程加快,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产生,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它们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后期),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19世纪中后期

23、,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基本确立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出现的背景,(二)主要成就,1、电的广泛应用(最显著的成就),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内燃机、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3、化工技术的进步,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三)影响,1、生产力: 2、生产关系: (1)阶级结构: (2)经济结构: (3)国际关系:,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垄断资产阶级形成,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18C 60S-19C中期,19C中后期-20C初,蒸汽机的

24、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技师和工人,科学家、工程师,棉纺织业(轻工业),重工业,科学未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英国,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厂取代工场,垄断组织产生,专题六(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标内容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重点阐释】,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

25、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2、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贫富差距扩大限制实际消费能力增长。 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市场虚假繁荣。 股票投机过度金融市场不稳定。,(二)标志、表现(见教材P81),(三)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四)影响:(见教材P82),(五)胡佛的反危机措施,(1)政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说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二、罗斯福新政,(一)背景:,范围广;时间长;

26、破坏性大,(二)内容:(见教材P82),(三),(1)政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二、罗斯福新政,(一)背景:,1、经济危机沉重的打击 2、民众对胡佛政府不满,要求改革 3、罗斯福以“新政”赢得总统选举,(二)措施:,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农产品价格猛跌 工人失业,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核心),调整农业政策,救济与公共工程,具体看教材P85内容,(1)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3)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最突出的特点)。,1、实质:在维护资本

27、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三)评价:,2、影响:,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4、“新经济”的出现,(具体看教材和提纲内容),专题七(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标内容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初期探索(列宁时期),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方法

28、指导:采用对比法复习,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等方面把握。,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时期),1、形成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威胁;本国国情和传统的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形成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3、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4、具体表现:,经济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政治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在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 个人崇拜。,5、评价:,(具体内容看提纲),三、苏联的改革与解

29、体,1、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 (1)相同点: (2)不同点:,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即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只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方面。,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1)指导思想 (2)内容 (3)结果:,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

30、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权了共产党的领导。 相同点: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果,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导致苏联解体。,专题八(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标内容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知识体系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