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细节和辩证思维以义和团运动为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97685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细节和辩证思维以义和团运动为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历史细节和辩证思维以义和团运动为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历史细节和辩证思维以义和团运动为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历史细节和辩证思维以义和团运动为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历史细节和辩证思维以义和团运动为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细节和辩证思维以义和团运动为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细节和辩证思维以义和团运动为例.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细节和辩证思维 以义和团运动为例,阅读与备课系列,一、选题由来 二、探讨问题 1、民教冲突 2、义和团运动中的迷信行为 3、清政府为何向列强宣战? 4、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选题由来,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教学难题 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选题由来,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教学难题,在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既表现为帝国主义,又体现为现代化,这两方面同样成为义和团运动的起因与目标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轮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

2、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这就使得中国历史学很难对义和团有一致的看法,也无法确定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了。而且,这并非是一个可能会瞬时即逝的问题。 柯文:有争议的往事:作为历史神话的义和团,转引自王学典: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选题由来,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教学难题,的确,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老实说,任何一个真诚的学者,面对义和团运动都会产生“价值”与“理性”的撕裂感,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以至于使任何一个明察秋毫的人都有可能判断失误。 王学典:语境、政治与历史:

3、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选题由来,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教学难题,应当指出的是,义和团课题在中外研究者层面的分歧已经越来越小,而义和团的负面影响在民众(尤其是西方国家民众)层面还是相当存在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史实”不完全清楚,从开始到现在耳闻目睹的多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宣传报道。如何更好地正视历史和发展现实,是中外各界人士的共同责任和期盼。 看历史:“被评价”的义和团 对话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苏位智,没有别的 近代史事件像义和团这样受到深入研究。 德国学者余凯思,选题由来,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教学难题,这一教学难题的破解,不单纯依靠“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谨慎的表达,更需要史实的澄清。,

4、选题由来,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教学难题 教学实践中的反馈,实践反馈,甲午之丧师,戊戌之变政,己亥之建储,庚子之义和团,名虽四事,实一贯相生,必知此而后可论十年之朝政。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实践反馈,义和团为什么要反抗洋教? 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迷信是怎么“骗人骗己”的? 慈禧如何敢于向11国宣战? 如何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课堂观察) 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课堂观察),反思:如按教科书叙述去讲,学生不会产生这么多的困惑(至多是攻打使馆会很诧异),所以先要肯定自己的教学。对于第一个问题,需要补充“民教冲突”的相关知识;第二个问题,需要参阅能够引进社会心理学的论述;第三个问题,自认为教

5、学中做足了铺垫,但为何仍为悬疑?看来还是需要搞清楚更多的细节;最后两个问题属于历史评价。,1、(日)佐藤公彦:义和团起源及其运动中国民众民族主义的诞生 2、(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3、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4、(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5、林华国: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6、(美)沙夫(英)哈林顿编:1900年:西方人的叙述义和团运动亲历者的书信、日记和照片 7、(英)普特南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参考资料,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9、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0、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11、凤凰大视野:国难1900:义和团事件始末 12、

6、央视:庚子国变 13、陶飞亚:另一视角下的义和团运动以近20年国际研讨会中文论文为依据的学术史研究 14、王学典: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 15、苏位智:“被评价”的义和团 16、刘宏:义和团迷信及其社会反应考察,参考资料,一、选题由来 二、探讨问题 1、民教冲突,义和团运动,铺垫知识:黄浦条约(第一课,应设一个“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环节);巨野教案和德国强租胶州湾(时间允许),1、民教冲突,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基于战败条约的有关规定,与清朝国内政治体制相对立,在全中国构筑了教会系统的政治体制。可以说,这是全中国规模的亚双重权力结构,显示出在国家体制上最为典型的半殖民地状况。,1、民教冲

7、突,该图片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了列强传教过程中的全面、深入和强势特征,传教士、教民享有“治外法权”甚至是政治特权是其症结,但教学使用中该图片应做加工处理,并结合一定的讲解,不过不需要引用作者前引论述。,1、民教冲突,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最初是大刀会,专以洋人,尤其是传教士为对象,民众对洋人也有多年的积愤。外国传教士免不了偏袒教徒,而教徒有的时候免不了仗洋人的势力欺侮平民。民间许多带宗教性质的庙会敬神,信基督教的人不愿意合作。这也引起教徒与非教徒的冲突。民间尚有种种谣言,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药丹,又一说教士窈取婴孩脑髓民间生活是很痛苦的,于是把一切罪恶都归到洋人身上。洋人,附

8、洋人的中国人,以及与洋人有关的事业如教堂、铁路、电线等、皆在被打倒之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该段材料简洁且信息丰富,可读性强,可以设问:民众反洋教的原因有哪些?哪些做法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1、民教冲突,陈银崑:清季民教冲突的量化分析,转引自佐藤公彦前引书,1884,中法战争,1894,甲午战争,1898,德国占领胶州湾,1、民教冲突,1884,中法战争,1894,甲午战争,1898,德国占领胶州湾,该图片除必要的过渡铺垫和基本的交待外,可以只出示三大波峰的年份,让学生回顾知识说明这三个波峰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一、选题由来 二、探讨问题 1、民教冲突 2、义和团运动中的迷信行为,义和团

9、运动,2、迷信行为,(义和团的“降神附体”仪式)大师兄拿着香,二师兄拿着黄表纸向东南方磕头请老师,团员就跟着在师兄后边跪着。 请老师来以后团员就坐在两边求神附体,坐在凳子上两手扶膝盖,低下头不言声(按:入静)。各人寻思各人平常最佩服的英雄好汉,如李逵、武松、关公等(按:沉思) 。这时当先生的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不断地告诉人们:不要胡思乱想,各人想各人的老师,一口阴气换一口阳气,觉着身上发麻就往外跑(按:语言暗示和催眠) 。一附了体就神喘,呼哈呼哈地跑出去舞刀弄枪地练起来。 转引自刘宏:义和团迷信及其社会反应考察,该段材料生动再现场景,对于了解义和团的“降神附体”仪式很有帮助,其实就是催眠(“人

10、桥”效应超常规动作的完成)。但出于教学伦理的原则,不做介绍为妥。下面这段材料则可采用。,2、迷信行为,(一美国传教士言论)如果有人想寻找一个地方研究一下迷信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影响和结果,那么中国也许是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恰当的选择。中国人整个民族的思维结构和精神心态似乎都浸透着迷信观念。迷信在每一位中公认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影响和支配着生活中的每件事情甚至人们的一举一动。 转引自刘宏:义和团迷信及其社会反应考察,该段材料可说明义和团迷信行为的社会背景。,一、选题由来 二、探讨问题 1、民教冲突 2、义和团运动中的迷信行为 3、清政府为何向列强宣战?,义和团运动,3、宣战之谜,

11、义和团战争是一场非常奇怪的战争,即由一个国家向全世界最强大的11个国家同时宣战。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固然是常例,但中国一国向世界所有的强国开战则是特例。这种做法非但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历史不合拍,而且与中国古老传统的联盟外交哲学相脱节。此外,还有史无前例的围攻使馆行动,这与以礼仪之邦出名的中国传统大向庭径。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围攻使馆事件的幸存者之一, 奥匈帝国使馆的临时代办阿图尔 冯 罗斯通医生在他未出版的回忆录中这样说过: “如果我是中国人, 我也会参加义和团。“ 尽管如此, 将战争起源的总体完全归罪于传教士是不公平的。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3、宣战之谜,甲午战后,争夺中国愈

12、演愈烈,列强纷纷召回“中国通”,开始起用非洲问题专家,以致造成了对华政策的所谓“尼格罗方法”。也就是说,把中国大陆视为非洲大陆,将中国人视为黑人。想让光绪重新亲政不过是在华外交官在现场的即兴发挥的意向,并无政权在背后支持。此时在华的公使团大多对中国都是门外汉,而这批门外汉居然积极干预朝政,这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其后果当然不堪设想。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3、宣战之谜,(西方列强)第一个错误是当时在京的外国人并未受到人身威胁的情况下就将护馆卫队召进北京;第二个错误是组织西摩远征军去解救尚未被围的使馆区;第三个错误是在京外交官自作主张在京城内剿杀义和团,导致京城秩序大乱;第四个错误是

13、决定夺取大沽炮台去解救被困的西摩远征军。这四个错误一环扣一环,都是导致中国宣战的直接原因。应该说,战争爆发于1900年的6月16日,而不是以6月20日的中国宣战为起点。因为在6月16日,列强对华发动了夺取大沽炮台的不宣而战,慈禧太后别无选择,被迫应战。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3、宣战之谜,克林德公使之死是造成中外开战的关键事件。可以肯定地说,如无克林德事件,不可能有围攻使馆之举。克林德公使之死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偶发事件,总之,笔者不同意“义和团战争不可避免”说。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一个衰弱的中国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在21世纪,我们也有可能看到西方对崛起的中国再次

14、判断失误。在目前的条件下,如果西方领导人对中国领导人的思维方式缺乏理解,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只是希望义和团战争的惨痛历史不会再次以另一种方式重演。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本页的两段材料涉及的实为史观,作者观点不敢苟同。,宣战之谜,1月27日,五国公使团要求清政府发布宣布镇压义和团的“上谕”,清政府以已发“廷寄”回复,公使团不满。 3月10日,五国公使向本国政府建议在中国举行海军军演,各国政府在公使一再要求下开出兵舰。 5月,涞水事件,义和团运动进一步发展 5月26日,法国公使毕盛以严重失实的情报渲染北京局势 5月28日,列强决定调卫队进京,清政府“准由火车运送” 5月30-6月2日,七国共

15、计449名洋兵进入北京 6月10日,西摩联军两千人向北京进犯,后受阻 6月17日,列强不宣而战,夺取大沽炮台 6月19日,清政府向公使发布驱除照会 6月20日,克林德之死 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诏书,攻打使馆,3、宣战之谜,清政府虽然对外极其软弱卑怯,但还不可能卑怯到自甘灭亡的地步。最根本的原因是列强无视中国的主权,企图用对待殖民地的方式对待中国。 林华国: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应该说这个问题能说的比较清楚了教学中过度夸大了慈禧个人的因素,有一种嘲笑其人的态度,然,嘲笑历史可能会被历史所嘲笑(慈禧太后自始至终是慎重行事的,没有把军国大事视作儿戏相蓝欣),这场战争

16、的由来清政府确系被迫抵抗。,一、选题由来 二、探讨问题 1、民教冲突 2、义和团运动中的迷信行为 3、清政府为何向列强宣战? 4、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4、历史评价,到此可以有个初步的结论了:历史评价之前,应先对历史史实有基本的了解和“理解”(布洛赫:“评判还是理解?”),避免简单化、符号化。其实,这也是为什么随着义和团研究的深入,各方分歧越来越小的原因。 在教学中,亦可进行较为开放式的探索。,4、历史评价,(义和团运动期间团民代拟的“和约”)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六、康有为回国治罪。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三、中国

17、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 转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优于“扶清灭洋”的概念化讨论 2、什么时候出示,则可灵活选择,如课后练习等,4、历史评价,(除迷信外,义和团还)杂糅了各种民众文化(小说、戏剧等),创出了它独自的形态。大量散发饱含象征性言语的“揭帖”,以近代政治运动的话语来说就是张贴“传单”,带有象征性仪式形式的游行示威,“宣讲”即宣传

18、演说,虽然这一切都是相当原始的,可是却显示出大众政治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意义上,若从取材于民众文化的储藏库中独立完成其基础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是极富独创性的。将其仅仅作为“迷雾”而加以否定,则会看不到它大众政治运动的侧面,只能说是后代知识分子或“党派”视其为“愚民”的立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初也是最后的农民大众(民众)自发的政治运动,既不是“反乱”,又不是“革命斗争”。 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相信在客观的视角下对义和团研究会更理性和冷静,4、历史评价,义和团显示了一旦广大群众的能量得到释放,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鉴于此,没人敢于发动这股力量去重振中华。直到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对农民运动进行了考察,并且看到那里蕴藏着一场席卷中国的大风暴,才真正有人敢于点燃火种,燃起另一场燎原烈火。 (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