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Ⅱ第单元考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99980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Ⅱ第单元考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Ⅱ第单元考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Ⅱ第单元考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Ⅱ第单元考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Ⅱ第单元考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当 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考点2 “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全国新课程省区的高考命题,涉及本考点的主要有: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命题主要侧重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经验教训,“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征及其这种模式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复习备考中,除了掌握具体的考点史实之外,要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公正客观地评价斯大林模式;要注意加强横向知识的联系比较,如: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经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异同点;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因果

2、联系,等等。,【运用提升】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解析】赫鲁晓夫“跨进新时代”是指他领导下的苏联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

3、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解读: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到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集体化的原因主要是配合工业化的需要;农业集体化的作用是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本身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苏联通过剥夺农民来积累工业建设资金的

4、做法,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农业的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运用提升】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生产停滞落后的原因在于( B ) 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破坏了农业生产力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A B C D,【解析】要特别注意,由于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小农经济已经消失。,备选题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限

5、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解析】苏联工业化的作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保证工业的发展。,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辨析】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即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而代之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则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所以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运用提升】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6、 B改变分配的方式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D改变所有制性质,【解析】加入集体农庄和加入农业合作社,都是将农民的个体经营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备选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 C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 D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背景材料】【香港文汇报2011年8月19日】今天是苏联“八一九”政变20周年,这次政变虽然仅3天便以失败告终,却成为4个月后苏联解体的导火线。20年后,当俄罗斯人谈及1991年那次失败的政变时,愈来愈多人

7、怀念前苏联作为全球强国的时代;对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人民而言,前苏联的生活保障、社会平等仍深值惦挂,但他们同样珍惜独立的身份,并为此感到高兴。 1991年8月19日凌晨,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国家安全委员会(KGB)主席克留奇科夫为首的8名共产党强硬派高官发动政变,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企图推,翻被他们指为改革过激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政变受到以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为首的军方和莫斯科民众反对,3天后旋告流产。戈尔巴乔夫虽然恢复掌权,但实际权力已落入叶利钦手中,同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宣布苏联解体。 据莫斯科民调机构Wziom最新调查显示,现在有20%受访俄罗斯人希望恢复到苏联时代

8、的超级大国地位,相反在10年前,怀有这种想法的人仅有16%。德新社报道认为,20年后,在前苏联最大加盟国俄罗斯内,人民仍然深深缅怀那段作为全球强国的日子。,俄罗斯总理普京可能也是缅怀前苏联强大的一分子,2005年他曾形容前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最近他更积极推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建立关税同盟。在西方媒体眼中,这项努力就像在重建苏联、或是组成某种联盟以抗衡西面的欧盟。,【知识链接】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党和国家的最后一届领导人。他于1985年3月入主克里姆林宫后,迅速掀起了一股改革“新浪潮”。他首先把改革重点放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突

9、出强调“全人类的利益和价值高于一切”,要“全面充实人权”。 在戈尔巴乔夫的主导下,苏联于1990年3月和12月对宪法进行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苏联宪法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允许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和议会民主,确立了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急转弯,引起了苏共党内和苏联国内的政治分化。整个社会陷于失控和混乱状态,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并准备在8月20日签字。这个新联盟条约一旦签署,至少有5个加盟共和国不再属于苏联,这涉及苏联国家的完整和统一。 这样,关于苏联的前途、苏共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都以尖锐的形式提到各

10、种政治力量面前,激烈的较量在所难免。苏联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于于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混乱和失控强烈不满, 发,动了“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局势的混乱,其导火线是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由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对苏联开始瓦解的认可。事件结局反映了其发起者无力应付事件发生后的国内外局势,最终使扭转事态发展趋势的努力归于失败。,【运用提升】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

11、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又推行政治

12、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本题选A项,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1.(2010重庆卷)右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解析】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对外资本的依赖不大,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2.(2010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13、“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3.(2011江苏卷)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

14、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4.(2011杭州模拟)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解析】C,5.(2011厦门模拟)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

15、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英国圈地运动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A B C D,【解析】 项正确,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扩展,并造成大量“飞鸟”式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项正确,为了摆脱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粮食的困难,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项错误,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仍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冲破小农经济的影响。综上分析,所以选择B项。,6.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

16、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一定程度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解析】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要看到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开创性。,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

17、,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

18、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以及苏联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成效的对比。第(1)问,苏联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可从体制、政策、建设热情、技术水平、有利时机等多角度归纳。第(2)问归纳中、苏两国特定时段农业发展的走势,得出相应阶段两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从经济体制和指导方针角度寻找原因。第(3)问结合材料二和图示所示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走势,准确指出变化趋势,并结合体制改革和农业技术分析原因。,【参考答案】 (1)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