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03559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6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pt课件.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康渝生,第三章 马克思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1844),参考文献: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 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 马克思与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思考题: 1、异化的实质是什么? 2、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构想? 4、如何评价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5、异化理论的现代意义。 6、人最终能够够扬弃一切异化吗? 7、概述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几个阶段。 8、哲学共产主义的含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节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 异化范畴及异化劳动的基本表现形

2、式 1、 异化的含义 异化(alienashion)的原意为:所有权的让渡、转让。从主体角度看,让渡意味着付出,实际是一种流失,即本真态的背离。 A:对象化:指人的需要、愿望、计划、目的等主观性的东西在人的活动结果中获得了客观的形态,这些具有主客体同一性的活动结果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B:客观化:主体内在的、主观的东西客观地表现出来。 C:物化: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有存在均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关系非人化,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变成了商品关系。 D:异化:主体对象化的产物在取得了独立性后,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在反客为主的意义上作用于主体,从而形成了限制主体发展的障碍。

3、,2、异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相对立 。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手稿p52) 其次,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分离、相对立 。 “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手稿p54),再次,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手稿p58) 最后,人与人相对立。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

4、“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因此,“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手稿p60),二、异化的扬弃和共产主义 与“实践的”共产主义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依据扬弃异化的理论逻辑建构了“哲学共产主义”。 1、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尽管从理论逻辑上看,我们可以得出“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手稿p61)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手稿p61)

5、,2、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劳动活动本身。 “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手稿p60-61) 3、劳动异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异化。 (1)人是类的存在物。一方面,人能自觉地把握外部世界和自身。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而实际地进行创造活动。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按照双重的尺度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自己的内在的尺度再生产着整个自然界。 (3)人的类的特征:自由自觉地再生产自身和自然界,即创造世界与自我创造。因此,人的本质规定性是自由自觉

6、的活动。,4、对几种共产主义的理解 第一,粗陋的共产主义即平均主义。 “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的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想把自己设定为积极的共同体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手稿p80-81) 第二,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者是专制的共产主义。 “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 (手稿p81),5、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如下基本含义: 第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第二、“

7、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第三、“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第四、“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第五、“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手稿p81) 6、关于共产主义的历史定位 “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

8、 “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 “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形式。” (手稿p93),7、马克思的人学致思理路 (1)新唯物主义是对于传统哲学的扬弃与综合。 “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手稿p105) (2)人化自然是新唯物主义所由生成的物质基础。 “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手稿p116) (3)以人为本是新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 “人始终是主体。” (手稿p91),(4)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

9、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 (手稿p90) (5)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旨归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手稿p85),第二节 马克思对原有理论的反思、批判与发展 一、对黑格尔哲学的进一步批判 1、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纯粹思辨的辩证法。 “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惟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惟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手稿p97) 2、黑格尔以自我意识取代了人的劳动 。 第一、马克思认为,黑格尔

10、哲学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的规定性。 “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手稿p101),第二、黑格尔只承认抽象的精神劳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 “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手稿p101) 3、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导致了非批判的实证主义。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抽象思维看成是主体,把现实的人的、自然的历史看成了思维的产物,这是非批判的唯心主义,必然会导致非批判的

11、实证主义。 第一,扬弃对象性,使对象返回思维,不是对异化对象的否定,而是肯定。 第二,扬弃感性现实的观念存在,感性现实并未受到触动,因而只是虚假的、形式的扬弃。,二、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1、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的成就在于它把劳动确定为价值的源泉,并且接触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贫困与劳动创造价值原则的矛盾。 2、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发现了这一矛盾,却无力解决它,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把私有财产当作给定的事实接受下来,而没有进一步分析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即劳动的异化,结果它成为替现实辩护的学说。 3、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相结合,才能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予以完整的理论阐释。,三、马

12、克思最初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1)对资本的本质分析;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手稿p21) (2)对劳动工资的分析; “最低的和惟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手稿p7),(3)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与他们的劳动价值学说之间的矛盾;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 (手稿p30),第

13、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18451848),参考书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思考题: 1、如何把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内容? 2、人类社会结构(或历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3、马克思如何把握历史演进的基本内涵? 4、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含义和意义? 5、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7、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学说是实践哲学。,第一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哲学的雏形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将实践引入了认识论,而且将其引入历史观,从而确立了实践

14、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用11条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主张,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将实践作为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被看作是马克思实践哲学构想的萌芽,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

15、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他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哲学理路的确定: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定位及其所面对的双重任务。,(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切入点:以实践为核心的认识论。 实践是

1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3)关于环境和教育其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新唯物主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拟化表述: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只能通过革命的实践来解决。,(4)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

17、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理论矛盾的分析,确立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哲学基本思路。,(5)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谬误在于:仅仅从直观的形式把感性看作是认识对象,而不是实践活动。 导致这一理论谬误的原因在于旧哲学的思辨传统,在于历史唯心论关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关系的颠倒认识。,(6)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

18、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实然性解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基本观点的批判。,(7)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离开社会孤立地考察人。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

19、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实践,而不是某种远离实践的因素。 正是实践范畴的引入,导致了哲学革命性的变革。,(9)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对传统的唯物主义理论局限性的总结和概括。 (10)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本点之一:哲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本点之二:哲学的功能在于指导实践。,第二节 德

20、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系统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这部鸿篇巨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完成了与旧哲学的彻底决裂,系统阐释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集中探讨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批判了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旧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哲学。,马克思:“当 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

21、,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4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 “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只有费尔巴哈较之以前的哲学或多或少前进了一步。因此,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必须从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讲,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理论的具体展开,完整建构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体系。 一、致思逻辑的转换:从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中生成理论 。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3页)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

22、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3-74页),二、对德国哲学传统的扬弃:确立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像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这种考察办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

23、集第一卷第73页),三、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新诠释:意识生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想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3页),四、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感性世界理论对于新唯物主义的奠基作用。 (1)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取向:“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24、,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5页) (2)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局限:“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7-78页),(3)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感性世界的基础:“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6页) (4)感性世界是一切哲学问题的理论源泉:“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6页),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要素:需要理论的系统阐发。 (1)人的基本需要和生产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8-79页) (2)新的需要和再生产 :“第二

26、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9页),(3)人自身的再生产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0页) (4)生产活动中结成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0页),(5)意识

27、的产生:“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始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1页),六、以实践为中心的历史逻辑:对唯物史观的初步总结。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

28、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2)社会观念与物质实践;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马克思与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92页。),(3)历史发展的物质继承性; “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

29、、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与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92页。),七、阶级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分工理论的系统阐发。 (1)分工产生的原因。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能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2页) (2)分工发展的结局。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

30、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2页),(3)分工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 “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消灭分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3页) 首先,“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4页),“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

31、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4页) 最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者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5页),八、哲学共产主义的进一步论证:共产主义与消灭分工 。 (1)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消灭分工的设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

32、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5页),(2)世界历史思想的初步表述;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6页) “无产阶级只有

33、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7页),(3)关于共产主义的实践坐标;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5页)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7页),第三节 哲学的贫困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 一、批判蒲鲁东把经济范畴看做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揭示事物矛盾运动的客观性。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

34、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39页)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41页) 二、针对蒲鲁东机械化分“好”与“坏”的方法,重申了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法。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辨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44页),三、批判蒲鲁东“社会天才”创造历史的观点,进一步论证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

35、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52页) “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4页),四、对社会机体诸因素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 (1)生产关系范畴的规范化; “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42页) (2)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

36、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42页),(3)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改变,必然引发社会意识的改变。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编者注:1885年德文版改为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42页),五、针对蒲鲁东否定一切政治斗争和革命行动的观点,阐明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被压迫阶级的存在就是每一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

37、的生产关系不再能够继续并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4页) “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从此不再会有原来意义的政权了。在这之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仍然是阶级反对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4页) “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5页),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一致推举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党的第一个纲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地: 布鲁塞尔大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第四节 共产党宣言新世界观的运用与

38、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思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系统表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但这两部著作在当时都未正式发表。因此,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被马克思恩格斯看做是他们新世界观问世的标志。 马克思:“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6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4页) 恩格斯:“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47页),“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

39、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_弗恩格斯1883年6月28日于伦敦,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1)阶级的观点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恩格斯在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

40、还没有人知道。后来,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公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起源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村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

41、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 (1)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政治统治的确立。 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2)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

42、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第一:“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第二: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第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

43、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第四:“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第五:“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 第六:“资

44、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现在,我们眼前又

45、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三、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使命 (1)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

46、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2)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发展。 “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 “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

47、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因此,整个历史运动都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在这种条件下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随着工业的发展,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 ” “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首先,“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其次,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最后,在

48、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3)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 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进行阶级分析的最终结论: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