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61463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WPS 页数:7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wps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wps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wps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wps(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 6 课 北宋的政治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 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 1.北宋建立和统一 ( 1 )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他随即 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 了 中原 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 2.加强中央集权 ( 1 )措施 1 军 事 解除 禁军 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 军队 的调动,使禁军将领 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 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 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 政 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 治 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 三年一换 的制度,频繁调动州 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财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 政 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 2 重文轻武的政策 3 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

3、 武将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 4.措施 (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的政策,使 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 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 5.影响:

4、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 五代十国 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 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 B ) A.杯酒释兵权 B.陈桥兵变 2 C.安史之乱 D.五代更替 2.北宋初期用了近 20 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D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地区 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 事无不统 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 A ) 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

5、军政、 财政大权 设置通判 设置转运使 A. B. C. D. 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 C ) A.削弱相权 B.三年一换 C.守外虚内 D.设置转运使 知识点 2 重文轻武的政策 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 A )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 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 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 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 视 ( A )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 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 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 7.北

6、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材料表明科举制 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 B )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太祖 )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 ( 藩镇 )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中的 太祖 指何人?“”根据 普 的建议,太祖

7、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赵匡胤。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控制军队等。 课后巩固提升 1.与下表诗句描述相符合的历史时期是 ( C ) 浮梁巧取江南郡,杯酒 轻收肘腋兵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 人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 勤向窗前读 A.两汉时期 B.隋朝时期 C.北宋时期 D.唐朝时期 2.宋史纪事本末记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 宋太祖 )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 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谕意,即前奏 曰:“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归丘园,”臣之愿也。 材料

8、中宋 “”太祖之 意 是 ( D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达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3.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则更 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B ) 4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4.“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来监汝。 举动为其所 ”制。 材料描述的是 ( C ) A.汉朝的刺史 B.唐朝的节度使 C.北宋的通判 D.北宋的转运使 5.宋代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具体包括 (

9、 A ) 文臣吃香,武将受气 文官主持军务 科举进士地位高 武将功高受重用 A. B. C. D. 6.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 射箭 ),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 陈尧咨请示母亲后,其母杖责他说:“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 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B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政策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7.“宋初大将曹翰的一首诗中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 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据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B ) A.宋朝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B.宋朝轻视武备乃至军

10、队 C.宋朝人不再以从军为荣 D.宋朝意欲根除武将跋扈、专权的顽疾 8.“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这说明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是 ( B ) A.家世背景 B.科举取士 C.德才兼备 D.忠孝双全 5 9.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右图所示人物评价准确的是 ( D ) 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在州府设置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建立科举考试 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采取 崇文抑武 策略,提高了士人地位 A. B. C. D. 【解析】通过图片结合选项可以判断,该题考查的是宋太祖的相关史实。皆符合史实, 中科举制是隋朝时隋炀帝确立的。故选 D 项。 10.根据提示

11、填空。 ( 1 )巨鹿之战中, 项羽 率军,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 ( 2 )唐朝时期,艺术领域成就斐然,著名画家 吴道子 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 送子天王图。 ( 3 )“宋朝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 阵图 ”行军布阵。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人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他们不辨真假,匆忙 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 “先后两次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 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 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

12、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 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 不能马上治 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 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 1 )“材料一中的 显德七年”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赵匡胤 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 ”权 的目的是什么? 960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6 ( 2 )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重文轻武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重现。 ( 3 )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有何利弊? 利: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造 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弊: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 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多次失利。文官得到重用, 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 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