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感觉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1987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感觉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第五章感觉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第五章感觉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感觉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感觉ppt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感 觉,感觉到底是什么?,你知道“感觉”是什么吗? “跟着感觉走” “我对你没感觉” “感觉真没意思”,第一节 感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感觉的种类 四、感觉的意义,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要点: 感觉是脑的机能,大脑、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物基础。 感觉是客观的,它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但带有主观色彩。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是对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任何感觉的产生, 首先,要有信息的传递者,作用于感觉器官 而产生的客观事物

2、的刺激模式; 其次,信息加工活动,存在由刺激引起的在神经系统和奶内的神经生理活动; 最后,在大脑神经中枢产生感觉体验,各种感觉过程的完成均以相应的感觉器官为基础。,三、感觉的种类,主要感觉分类,四、感觉的意义,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感觉提供了机体内外环境的信息;痛觉=报警系统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超载与感觉剥夺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也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中,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

3、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暗示性增高;体验诉求多,各种神经症症状;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用进废退 在正常猫或猴的视觉皮质中有许多神经元对呈现在左或右视野的刺激都很敏感。如果自幼一只眼睛的视觉被剥夺,成年后,视觉皮质中能反应被剥夺的一只眼睛的视觉传入信息的神经元的数目大为减少。 大鼠的两个鼻孔是相对独立的。在大鼠生活的早期,如果把一个鼻孔塞住,可以使这一边的嗅粘膜

4、不受刺激。几星期后,比较它两个嗅球的大小,可以看到与堵塞的鼻孔相联系的那个嗅球显著萎缩了。 邵郊,生理心理学,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二、心理物理定律 psychopyhsics(心理物理学) 三、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觉阈限:一种物理量,即人要想感觉到刺激的存在或变化,刺激本身的强度和强度的变化需达到一个起码的量值,这个临界值就叫感觉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阈限又分为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

5、下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上绝对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绝对阈限越低,即能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即对刺激越敏感。用S代表绝对感受性,用R代表绝对阈限,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S=1/R其中:S表示绝对感受性,R表示绝对阈限。,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差别感觉阈限,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

6、觉阈限。与之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是被试辨别两种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要析最小差异量。这一量值又称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反之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 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常数,即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布格尔韦伯定律),韦伯:19世纪的德国生理学家 公式:I/ I=K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不再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 实验表明: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的K值不一样。,韦伯定律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了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K=I/I 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变化

7、的刺激量,K代表韦伯常数。 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量上发现一个最小的、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器官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K值小,表示该种感觉器官对差异敏感;K值大,表明该种感觉器官对差异不敏感。例如,咸味感觉器官的K值是0 .2,要在原有咸度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20%的盐量,人才能感觉到咸度的变化。重量感觉器官的K值是0.02,只要在原重量感觉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2%的重量,人就可以感受到重量的变化。,不同感觉的最小韦伯分数,感觉类别 韦伯分数 重压(在400克时) 0.013=1/77 视觉明度(在

8、100光量子时) 0.016=1/63 举重(在300克时) 0.019=1/53 响度(在1000Hz和100dB时) 0.088=1/11 橡胶气味(在2000嗅单位时) 0.104=1/10 皮肤压觉(在每平方毫米5克时) 0.136=1/7 咸味(在每千克3克分子量时) 0.200=1/5 Boring, Langfeld & Weld, 1939,感觉性的变化,感觉的适应 同一感受器-同一刺激 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受器-不同刺激 感觉的相关 不同感觉之间 感觉的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 实践的影响 职业活动或特殊训练,感觉适应,感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9、。 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觉系统,会使该系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感觉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视觉的对此,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感受器对这两种刺激物的感受会发生一些变化。 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会产生“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块灰色,以白色为背景时,看上去要暗淡些;以黑色为背景时,看上去要亮些。同一块灰色,放在蓝色背景上显得发黄;放在红色背景上显得发青。 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觉系统时,会产生“继时对比”。例如,凝视红色后,接着看白色,白色会显得发绿。,感觉的融合,联觉,冷色与暖色,感受性和练习,优秀来自训练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

10、职业者由于长期使用感觉器官,相应的感觉能力就发展起来。例如,专门从事织造黑色织品的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23种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凭借触觉能正确地评定面粉的品质,甚至认出面粉的小麦产地。有经验的飞行员能听出发动机的转速或异常声音,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有高度完善的味觉和嗅觉。 感受性因练习而提高的事实说明:健全的感觉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章志光,心理学,二、心理物理定律: 物理刺激的强度与感觉量之间的关系,对数定律(费希纳): S = KlgI + C 乘方定律(史蒂文斯): P=K In,适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n1 心理量的增长快于物理量的增长,费

11、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又称对数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假定,把最小可觉差(即连结的差别感觉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就增加一个单位。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S=KlgI+C 式中:S为感觉量,K和C为常数,I为刺激强度(物理量)。刺激强度的变化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史蒂文斯定律,19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斯提出了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随刺激量的乘方函数而变化,即感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的。其公式为: P=K In 式中,P表示心

12、理量,I表示物理量,K为常数,n表示由感觉道的刺激强度决定的冪指数。 史蒂文斯冪定律具体地出了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的两类形式:一是当冪指数n小于1时,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这与费希纳的对数定律相似。 二是当冪指数n大于1时,心理量的增长会快于物理量的增长,它与费希纳的对数定律相反,但却具有实际的心理意义。即人对有害刺激感觉敏感性的增长快于物理量的增长,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并适应生存的作用。,三.感觉阈限测量方法 最常用的感觉阈限测定方法有三种,最小变化法(极限法)。这种方法是将刺激强度按大小顺序一点点增加,直到被试者有感觉为止。这时刺激物刺激量的大小就是“出现阈限”,反之,从较大的

13、刺激量开始,按顺序逐渐减小刺激物的刺激强度,直到被试感觉消失为止。此时的刺激量为“消失阈限”。感觉的绝对阈限是出现阈限和消失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平均误差法(调整法)。这种办法是由被试者自己调整可变刺激的强度,使它和标准刺激的强度相等。被试者操作多次后,把每次判断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绝对值)平均起来,求得其差别阈限。 恒定刺激法。这种方法是选择在绝对阈限值上下5-10个刺激。这些刺激按一定级量变化,但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用随机的次序将这些刺激呈现给被试者,请被试者报告有没有感觉到刺激,或者报告比标准刺激大些小些或相等,每一种级量的刺激都呈现若干次,按它们的正确百分比计算结果。心理学家们

14、约定以正确率为50%的刺激值为绝对阈限。 ,几种主要的感觉,视觉 听觉 肤觉 味觉与嗅觉 动觉、平衡觉与内脏觉,第三节 视觉,一、视觉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光是电磁波。波长在380760毫微米的范围,人可以看到的光为可见光线。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所接受的光线大多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二、视觉的生理机制,1、眼睛的构造及其折光系统 视觉的感觉器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眼球形状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构成。眼球避壁分三层。 外层:巩膜和角膜,光线通过角膜发生折射进入眼内。 中层: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虹膜中有一孔称为瞳孔,它随光线的强弱而调节其大小。 内层:视网膜和部分视神经。视网膜上有感光细

15、胞,包括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 眼球内容物有水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当注视时,由于角膜,虹膜以及这些屈光介质的调节作用,物像才得以聚集在视网膜的适当部位上。,2、视网膜的构造和感觉机制,光线透过角膜穿入瞳孔经过水晶体折射,最后聚集在视网膜上。光线达到视网膜后,首先穿过视神经纤维的节减细胞,双极细胞再引起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变化,然后它们通过一定的光化学反应影响双极细胞和节状细胞,从而引起视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入视觉中枢。,视觉中枢,视神经,视网膜,盲点,黄斑,中央凹,虹膜,瞳孔,角膜,晶状体,睫状肌,玻璃体,3、视觉的传导机制,由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某些化学物质分子结构

16、的变化而释放的能量,激起感光细胞发放了神经冲动,光能便转换为神经信息,由三级神经元传递至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 按光线传入的方向,它们依次是神经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感光细胞层。,4、视觉的中枢机制,休伯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后指出:视网膜上一定区域的感光细胞转换的神经能量能激活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视觉系统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也就是处于某一层次的神经细胞只接受来自一定区域的感光细胞传递的信息。视网膜上的这个感光细胞区域称为相应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不同的感受野感受不同的刺激。 休伯等人认为:人的视觉皮层上存在着能对视网膜上具有某种特征的刺激进行反应的高级神经元特征觉察器,这样人类得以对环境刺激和视觉

17、信息作出选择性反应。,三、视觉现象,光有三个物理特征:波长、振幅和纯度 波长决定了光的色调。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颜色,振幅表示光的强度,它所引起的视觉的心理量是明度。纯度表示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它引起的视觉心理量是饱和度。,1、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1)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与光刺激作用在视网膜的部位有关。棒体细胞对明度的绝对阈限值低,锥体细胞对光强的差别感受性高。 (2)波长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在可见光的范围内,人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有差别。在明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50毫微米的光(黄绿色)感受性最高。但在暗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

18、11毫微米的光(蓝绿色)感受性最高,也就是说,当强度相同时,最敏感的光波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这个现象又称为“浦肯野(捷克物理学家)现象”。,2、视觉适应,适应是指感觉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使感受性降低。 (1)明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现象称为明适应。 (2)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的感受性逐渐增设的情况称为暗适应。暗适应所需要时间较长,感受性的变化也较大。 暗适应包括两种基本过程,瞳孔大小的变化以及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 暗适应的主要机制是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人眼在接受光线之后,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完

19、全脱离视蛋白,产生漂白过程,当光线停止作用后,视黄醛与视蛋白重新结合,产生还原过程。,3、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光波的强度,波长和纯度三种属性,分别决定了人的视觉的,色调和饱和度。 明度:是指光的刺激强度作用于眼所产生的视觉结果。 色调:是区别不同色彩的特性。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人眼而产生的视觉属性。 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各单调光的饱和度最大。,大自然中的光大都是各种色调的光的混合光线,人眼对混合而产生的视觉现象有以下三个定律。 (1)互补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与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色光,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 (2)间色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而产

20、生的一种新的混合色,介于两者之间的颜色。取光谱上的红、绿、蓝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颜色。 (3)不同颜色混合后可以产生感觉上相似的颜色,可以互相代替,而不受原来被混合颜色所具有的光谱成分的影响。 色光混合的三个定律可以用色三角表示,其颜色方程为: (C)=R(R)+G(G)+B(B) 公式表示:为了匹配某一种特定颜色(C)所需要的三原色的数量(叫三刺激值),分别以R(红),G(绿),B(蓝)标示。,4、色觉理论,(1)杨赫三色说 英国物理学家杨于1807年左右首先提出三原色假说,1860年由赫尔姆茨在其基础上发展的三色说被称为杨赫三色说。 该理论认为:在人的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颜

21、色感受器,它们分别含有对红、绿、蓝敏感的视色素,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中的特定波长敏感,当某种光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它所引起的兴奋程度不同,从而产生相应的颜色感觉。当三个感受器兴奋程度相同时,就产生白色的感觉。 三色说可以较好地解释颜色混合现象与负后象现象。但是三色说无法解释色盲现象和色觉信息的传递和加工过程。,(2)黑林四色说 四色说又称为拮抗说,是由德国生理学家黑林于1874年提出。他假设视网膜上存在着三对感光视素,即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下每对视素产生分解或合成的过程。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分解,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黑色视素合成,产生黑色感觉。同样,红光刺激时,红绿视素分解

22、,产生红色感觉,绿光刺激时,红绿视素合成,产生绿色感觉。 四色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以及正负后像等现象,但却无法解释三原色混合可以获得光谱上众多相似颜色视觉的现象。,5、视觉缺失,视觉缺失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是指对光谱中的红色和绿色区的颜色感受性很低。 色盲是指丧失颜色的辨别能力。 色盲,有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之分。常见的部分色盲是红绿色盲,对红、绿刺激不敏感。而黄蓝色盲则较少见。全色盲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视网膜上缺少视细胞或视锥细胞功能丧失所致。 男性:6色弱,2色盲 女性:0.4%, 0.03% 色盲不自知:经验补偿,正常人眼中的色觉和色盲患者眼中的色觉,色盲检查图,6、视敏度,视敏度是指人的

23、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能辨别物体的细节越小,视敏度超高。视敏度也称为视力。 (1)视敏度由物体的视角决定,它等于视觉所能分辨的以角度为单位的视角的倒数。 (2)视角是指物体最边沿两点与眼球角膜所形成的夹角。 a=A/D*57.3 a为视角,A为物体高度,D为物体离眼睛的距离。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有很多,如视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照明的强度,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等都会影响视力。,7、闪光融合,光刺激在视网膜上的反应,在时间上有迟滞,从而产生视觉后象。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0.1秒。假如有多次闪光刺激,并且间隔时间足够短,即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人眼则不分辨为单个闪光,而将其感觉为

24、一个连续的闪光,这种现象叫做闪光融合。产生闪光融合的闪光频率叫做临界闪光频率。,8、视觉后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仍暂留一段时间,叫感觉后象。 正后象:性质与原感觉的性质相同。 负后象:性质与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例: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或者闭上眼睛,感觉如何?如果目不转睛盯着一盏白色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向一堵白墙,如何?,9、视觉对比,视觉对比分为无彩色对比和彩色对比。 无彩色对比的结果是明度感觉的变化。彩色对比的结果是引起颜色感觉的变化,它使颜色向其背景色的补色转化。 马赫带现象:明暗交界处使人感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第四节 听觉,一、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的可听

25、声谱的范围:2020000赫兹。 声波的三种属性:频率(波长),强度,纯度。 波长决定音高,强度决定音调,纯度决定音色。 声音一般可分为:单音和复合音。,二、听觉的生理机制,1、耳的构造和功能: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起收集声波的作用。 中耳包括:鼓膜、锤骨,钻骨和卵圆窗。鼓膜,锤骨,钻骨称为听小骨系统。 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耳蜗又包括鼓阶,中阶,前庭阶。 2、听觉的生理机制 声音刺激耳廓外耳道中耳的鼓膜内耳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柯蒂氏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三、听觉现象,1、听觉的属性:音高、音响、音色三种。 (1)音高是由声音频率引起的心理量。频率高,声音听起来

26、尖高,频率低,声音听起来低沉。一般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对音高的感受性降低。 (2)音响是由声波的振动的幅度(强度)引起的心理量。人对音响的感受范围是小于120分贝。 (3)音色是反映声波混合特性的心理量。 音色主要取决于声能在不同频率上的分配模式。,2、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1)共鸣:产生共鸣的条件是振动物体的频率与邻近的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这样才会产生共鸣。 (2)强化与干涉:当两个声波频率相同而相位相反时,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合成声波振幅减小,音响减弱。当两个声波频率相同而相位相同时,其相互作用使人感觉音响增强了。 (3)差音与和音: 差音:是两个声波频率之差的音调。 和音:是指两个声波频率

27、之和的音调。 辨别差音和和音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4)声音的掩蔽: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时相混合,人只能感觉到其中一个声音的现象叫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分为三类: 第一,纯音对纯音的掩蔽; 第二,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第三,噪音和纯音对语言音的掩蔽。,3、听觉的疲劳和听力丧失,听觉的疲劳:在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会显著降低,这一现象称为听觉的疲劳。 听觉的丧失:长期的听觉疲劳,由于累加作用而得不到听觉恢复,最终会导致听力降低或永久听力丧失。主要有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四、听觉理论,1、频率学说: 该理论认为:当有刺激时,整个基底膜产生振动,所有的毛细膜对每个声音都有反应,将

28、机械振动转化为相应频率、振幅与相位的神经电活动。声波频率决定神经冲动的频率形成音调感觉。兴奋的毛细胞数量多少决定音响的大小。振动的不同形式决定音色。 2、行波学说 行波学说是G.V.贝凯西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引起了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端向顶端移动。基底膜上各部位的振幅并不相同,频率越高,最大振幅部位越接近蜗底。频率越低,最大振幅越接近蜗顶。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决定了音高。,3、共鸣学说 1857年,赫尔姆霍茨提出耳蜗是一排在空间上对不同频率调谐的分析器,在基底膜上每一根长短不同的纤维都与不同的频率相调谐。他认为基底膜的纤维在感受声波振动时,由于其长短不

29、同,蜗底端较窄,蜗顶端较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对高频率声音,短纤维与之发生共鸣;对低频率声音,长纤维与之发生共鸣反应。 4、齐射学说 20世纪40年代末,E.G.韦弗提出了齐射说。他认为:对于低频率的声音即400赫兹以下的声音,单个听神经纤维可以发放相应频率的冲动。对于400赫兹以上的声音,单个神经纤维就无法反应,于是听神经内具有不同兴奋时相的许多神经纤维协同活动,以轮班工拉力的形式联合齐射,对高频率作出反应。,第五节 其他感觉,肤觉 嗅觉和味觉 内部感觉,一、肤觉,1、触压觉:包括触觉和压觉。刺激物接触皮肤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明显变形就引起压觉。 2、温度觉:包括冷觉和

30、热觉。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产生热觉。 3、痛觉:刺激到达一定的强度即产生痛觉。痛觉不能精确定位,痛觉的适应也较差。(这有利于机体保护,提高机体生存能力),肤觉,二、嗅觉和味觉,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觉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嗅觉的适应很快。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一般认为,基本味觉只有甜、酸,苦、碱咸四种。它们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会产生各种味道。,二、嗅觉,味觉,三、内部感觉(又称为机体觉),1、运动感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其感受器是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位于肌肉、肌腱和关

31、节、韧带之中。 2、平衡感觉:又称为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其感受器是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 3、内脏感觉:又称为机体觉,是对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处于脏器上。,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它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其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别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2、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缺失或受损,其它感觉会给予补偿。这即为不同感觉的补偿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