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隧道结构体系设计.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25595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隧道结构体系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五章隧道结构体系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五章隧道结构体系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隧道结构体系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隧道结构体系设计.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隧道结构体系设计 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隧道的结构体系是由围岩和支护结构共同组成的。其 中围岩是主要的承载元素,支护结构是辅助性的,但通常也 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情况下,支护结构主要起承载作用。 这就是按现代岩石力学原则设计支护结构的基本出发点。 隧道开挖前岩体处于初始应力状态,谓之一次应力 状态;开挖隧道后引起了围岩应力的重分布,同时围岩 将产生向隧道内的位移,形成了新的应力场,称之为围 岩的二次应力状态,这种状态受到开挖方式(爆破、非爆 破)和方法(全断面开挖、分部开挖等)的强烈影响。如果 隧道围岩不能保持长期稳定,就必须设置支护结构,从 隧道内部对围岩施加约束,控制围岩变形

2、,改善围岩的 应力状态,促使其稳定,这就是三次应力状态。显然这 种状态与支护结构类型、方法以及施设时间等有关。三 次应力状态满足稳定要求后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洞室结 构,这样,这个力学过程才告结束。 要进行支护结构设计,就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以下五方面的 问题: 围岩的初始应力状态,或称一次应力状态 , 这部分内 容已在第四章中作了介绍; 开挖隧道后围岩的二次应力状态 和位移场 ; 判断围岩二次应力状态和位移场是否符合稳定性条件即围 岩稳定性准则。一般可表示为: (5-1) 式中的 、 是根据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所确定的某些特 定指标。 、 设置支护结构后围岩的应力状态,亦称围岩的三次应 力状态 和

3、位移场 ,以及支护结构的内力 和位移 。 判断支护结构安全度的准则,一般可写成: (5-2) 式中的 、 是支护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 第二节 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和位移场 一、隧道开挖后的弹性二次应力状态及位移状态 计算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和位移场,首先推算隧道开挖 前围岩的初始应力状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位移场 。 隧道开挖后,因其周边上的径向应力 和剪应力 都为零 ,故可向具有初始应力的围岩,在隧道周边上反方向施加 与初始应力相等的释放应力。用弹性力学方法计算带有孔 洞的无限平面在释放应力作用下的应力 和位移 。而真 实的围岩二次应力场及位移场为: 模拟隧道开挖所经历的力学过程可以用图5-1表

4、示。 图5-1 隧道开挖所经历的力学过程模拟 对于自重应力场中的深埋隧道,常常将它的围岩初始应力 场简化为常量场,也就是假定围岩的初始应力到处都是一 样。并取其等于隧道中心点的自重应力,即 式中 为隧道中心点的埋深,以m计, 是围岩的侧压 力系数,无量纲。 根据弹性力学原理,这个 问题的求解还可以简化为 不考虑体积力的形式,而 用在有孔无限平面(无重的) 无穷远边 界上作用有垂直 均布荷载和水平荷载的形 式来代替,如图5-2所示。 图5-2 力学模型 由此而引起的计算误差在洞周上是不大的,并随着隧道埋深 的增加而减少。当埋深超过10倍洞径时,其误差可以忽略不 计。 二、隧道开挖后形成塑性区的二

5、次应力状态及位移状 态 塑性应力区域是由于多数围岩具有塑性这一性质而造成 的。塑性就是指围岩在应力超过一定值后产生塑性变形的性 质。此时,应力即使不增加,变形仍继续。当围岩内应力超 过围岩的抗压强度后,围岩发生塑性变形并迫使塑性变形的 围岩向隧道内滑移。塑性区的围岩因变得松弛,其物理力学 性质也发生变化。 三、无支护坑道的稳定性及其破坏 坑道稳定性是指隧道围岩在开挖过程中,在不设任何 支护情况下所具有的稳定程度。 无支护坑道围岩的失稳破坏有三种形式: v 由于破碎岩体的自重作用,超过了它们脱离岩体的阻力而多 在顶部、较少在侧壁处造成局部崩塌; v 由围岩应力重分布所造成的应力集中区域内的岩体强

6、度破坏 而形成的崩塌。一般发生在脆性岩体中,且在多数情况下,岩 体破坏从坑道侧壁开始,同时岩体的破坏和位移也可能发生在 顶部和底部; v 在塑性岩体中,稳定的丧失是由于塑性变形的结果,岩体产 生了过度的位移,但无明显的破坏迹象。 第三节 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 一、收敛和约束的概念 开挖隧道时,由于临空面的形成,围岩开始向洞内产生 位移,这种位移我们称之为收敛。若岩体强度高,整体性好 、断面形状有利,岩体的变形到一定程度,就将自行停止, 围岩是稳定的。反之,岩体的变形将自由地发展下去,最终 导致隧道围岩整体失稳而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开挖后 适时地沿隧道周边设置支护结构,对岩体的移动产

7、生阻力, 形成约束。相应地支护结构也将承受围岩所给予的反力,并 产生变形。如果支护结构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这种隧道围 岩和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会一直延续到支护所提供的阻力与 围岩应力之间达到平衡为止,从而形成一个力学上稳定的隧 道结构体系。这时的隧道围岩应力状态称为三次应力状态。 二、坑道支护后的围岩应力状态及位移状态 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状态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开挖后的二次应力状态仍然是弹性的,隧道围岩除 因爆破、地质状态、施工方法等原因可能引起稍许松弛掉块外 ,是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坑道是稳定的,原则上无需支护 ,即使支护也是防护性的,支护方法一般可采用喷浆或者喷射 混凝土; 另一种是开

8、挖后隧道围岩产生一定范围的塑性区,此时应 采用承载型的支护结构,以维护坑道的稳定。 坑道支护后,相当于在坑道周边施加了一个阻止隧道围岩 变形的支护阻力(抗力),从而也改变了围岩的二次应力状态。 支护阻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围岩的应力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 。 三、围岩特性曲线(支护需求曲线) 支护阻力 与隧道洞壁位移 的关系曲线如图5-12所示。 图5-12 围岩特性曲线 这条曲线形象的表达 了支护结构与隧道围 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极限位移范围内, 围岩允许的位移大了 ,所需的支护阻力就 小,而应力重分布所 引起的后果大部分由 围岩所承担;围岩允 许的位移小了,所需 的支护阻力就大,围 岩的承载能力就

9、得不 到充分的发挥。 四、支护特性曲线(支护补给曲线) 以圆形隧道为研究对象,并假定围岩给支护结构的反力也是径 向匀布的。因此,这还是一个轴对称问题。相对于围岩的力学 特性而言,混凝土或钢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可以认为是线弹性 的,也就是说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径向均布压力 是和它的径 向位移 成线性关系,即 式中的 定义为支护结构的刚度 。 图5-13 支护特性曲线 对于几种支护结构型式,其支 护特性曲线如图5-13所示。 五、围岩与支护结构准静力平衡状态的建立(三次 应力场) 如果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则围岩的支护需求曲线 和支护结构的支护补给曲线会相交一点,而达到平衡,这个 交点都应在 或

10、 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位逐渐 恢复,围岩物性指标恶化,锚杆锈蚀等等,这个平衡状态还 将调整。 图5-14说明: 1. 不同刚度的支护结构与围 岩达成平衡时的 和 是 不同的。 2. 同样刚度的支护结构,由 于架设的时间不同,最后达 成平衡的状态也是不同的。 图5-14 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支护结构的设计原则 支护结构的基本作用在于:与围岩一起组成一个有足够 安全度的隧道结构体系,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保持 隧道断面的使用净空;防止围岩质量的进一步恶化;提供空 气流通的光滑表面。因此,任何一种类型的支护结构都应具 有与上述作用相适应的构造、力学特性和施工的可能性。 一、

11、支护结构的基本要求 1. 必须能与围岩大面积地牢固接触,即保证支护结构与围岩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工作。 根据不同的开挖和支护方法,两者的接触状态可作如下 分类: 2. 重视早期支护的作用,并使早期支护与永久支护相互配 合,协调一致地工作。 3. 要允许隧道围岩能产生有限制的变形,以充分发挥围岩 的承载能力而减少对支护结构的不利作用,使两者更加 协调的工作。 4. 4. 必须保证支护结构及时施作。 5. 5. 作为支护结构要能根据隧道围岩的动态(位移、应力等) ,及时地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围岩状态 。 二、支护结构类型的选择和设计 根据其使用目的,支护结构可分为: 防护型支护 构造型支

12、护 承载型支护 在设计支护结构时应注意: 支护结构最好设计成封闭式的,一般都应有仰拱 。 对于抗拉性能较差的混凝土类支护结构,应尽量 避免受弯矩作用。 第五节 围岩压力 围岩压力是指引起地下开挖空间周围岩体和支护结构变形 或破坏的作用力。 一、围岩压力分类 围岩压力按作用力发生的形态,一般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 1. 松动压力 由于开挖而松动或坍塌的岩体以重力的形式直接作用在支 护结构上压力称为松动压力。 2. 形变压力 形变压力是由于围岩变形受到与之密贴的支护结构(如锚 喷支护等)的抑制,而使围岩与支护结构共同变形的过程中, 围岩对支护结构施加的接触压力。 3. 膨胀压力 当岩体具有吸水膨胀

13、崩解的特征时,由于围岩吸水而膨胀 崩解所引起的压力称为膨胀压力。 4. 冲击压力 冲击压力是在围岩中积累了大量的弹性变形能之后,由于 隧道的开挖,围岩约束被解除,能量突然释放所产生的压力。 二、围岩松动压力的形成和确定的方法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围岩松动压力总是远远小于其上 覆盖地层自重所造成的压力。这可以用围岩的“成拱作用” 来解释。 拿一个在水平成层的围岩中开挖隧道的例子,来说明隧 道开挖后围岩又变形到坍塌成拱的整个变化过程(图5-16)。 (a) 变形阶段; (b) 松动阶段; (c) 塌落阶段; (d) 成拱阶段。 图5-16 围岩松动压力的形成 将隧道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拱称为“天然拱”

14、或“塌落拱 ”。它如同一个承载环一样承受着上覆地层的全部重量,并 且将荷载向两侧传递 下去。这就是围岩的“成拱作用”。而 天然拱范围内破坏了的岩体的重量,就是作用在支护结构 上的围岩松动压力的来源。 实践证明,天然拱范围的大小除了受上述的围岩地质条件 、支护结构架设时间、刚度以及它与围岩的接触状态等因 素影响外。还取决于以下诸因素: 隧道的形状和尺寸。 隧道的埋深。 施工因素 (一)深埋隧道围岩松动压力的确定方法 当隧道的埋置深度超过一定限值后,围岩的松动压力仅 是隧道周边某一破坏范围(天然拱)内岩体的重量,而与埋 深无直接关系。 1、统计法我国隧规所推荐的方法 现在我国隧规中隧推荐的计算围岩

15、竖向匀布松动压 力的公式,就是根据357个铁路隧道的塌方资料统计分析而拟 定的: 式中的 为围岩容重; s 为围岩级别; 为宽度影响系数 ,由 w=1+i(B-5)计算,B 为坑道宽度,i 为B每增减1m时 的围岩压力增减率,当 B5m时,取 i =0.2,当 B5m时 ,取i =0.1。 公式的适用条件为: H/B1.7,H为坑道的高度; 深埋隧道; 不产生显著偏压力及膨胀力的一般围岩; 采用矿山法施工。 围岩水平匀布的松动压力,按表5-3中的经验公式计算,其适 用条件同上。 围岩级 别 水平均 布压力 0 0.15q (0.15 0.3)q (0.3 0.5)q (0.5 1.0)q 表5

16、-3 围岩水平均布压力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是很不均匀的,这是因为在级及 级围岩中,局部塌方是主要的,而在其它类别的围岩中,岩 体破坏范围的形状和大小,受岩体结构、施工方法等因素的 控制,也是极不规则的。根据统计资 料,围岩竖向松动压力 的分布图形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种,如图5-17所示。 图5-17 围岩竖向松动压力的分布图形 2、普氏理论 普洛托李雅克诺夫认为:所有的岩体都不同程度地被节 理、裂隙所切割,因此可以视为散粒体。基于这些认识,普 氏提出了岩体的坚固性系数(又叫似摩擦系数)的概念。 式中 、 为岩体的似摩擦角和内摩擦角; 、 为岩体的抗剪强度和剪切破坏时的正应力 ; 为岩体的粘

17、结力。 岩体的坚固性系数值,是一个说明岩体各种性质(如强 度、抗钻性、抗爆性、构造、地下水等)的笼统的指标 。在 确定岩体的值时,除了考虑其强度指标外,还需根据岩体的 构造特征等因素,并结合以往的工程实践经验加以修正。 为了确定围岩的松动压力,普氏还提出了基于天然拱概念的 计算理论,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围岩压力就是天然拱以内的 松动岩体的重量。而天然拱的尺寸,即它的高度和跨度则与 反映岩体特征的值和所开挖的隧道宽度有关,其具体表达式 为 式中 为天然拱高度;b为天然拱半跨度。 在坚硬岩体中,坑道侧壁较稳定,天然拱的跨度就是隧 道的宽度,即 ( 为隧道的净宽度的一半),如 图5-18a所示,在松散

18、和破碎岩体中,坑道的侧壁也受扰 动而滑移,天然拱的跨度也相应加大为(图5-18b): 式中 为隧道净跨度的一半; 为隧道净高度;其余符号 含义同前。 一般来说,普氏理论比较适用于松散、破碎的围岩中。 图5-18 隧道围岩塌落拱 3、泰沙基理论 泰沙基(K.Terzaghi)也将岩体视为散粒体。他认为坑道开 挖后,其上方的岩体将因坑道变形而下沉,并产生如图5 -19所示的错动面OAB。 图5-19 泰沙基理论 一般情况下,深埋隧道与 浅埋隧道界限的确定应以隧道 顶部覆盖层能否形成“天然拱” 为原则,但要准确定出其界限 值是困难的,因为它与许多因 素有关,因此一般只能根据经 验判断。通常,当地面与

19、隧道 顶部之间的岩层厚度超过塌方 平均高度的22.5倍以上时, 一般可作为深埋隧道处理。对 于特殊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二)浅埋隧道围岩松动压力的确定方法 隧道工程实践表明,当隧道埋深不大时,开挖的影响将 波及到地表,无法形成“天然拱”。因此,上述估其深埋隧道 围岩松动压力的公式对浅埋隧道是不适用的, 如图5-20,从松散介质极限平衡的角度,对施工过程中 岩体运动的情况进行分析:若不及时支护,或施工时支护下 沉,会引起洞顶上覆盖岩体EFHG的下沉与移动,而且它的 移动受到两侧其它岩体的挟持,反过来又带动了两侧三棱体 ACE和BDF的下滑,形成两个破裂面(为了简化,假定它们都 是与水平面成角的斜

20、直面,如图5-20a中的AC和BD)。研究洞 项上覆盖岩体EFHG的平衡条件,即可求出作用在支护结构 上的围岩松动压力。 图5-20 浅埋隧道围岩松动压力的确定 第六节 隧道结构体系的计算模型 一、计算模型的建立原则 一个理想的隧道工程的数学力学模型应能反映下列的因素: 必须能描述有裂隙和破坏带的,以及开挖面形状变化所 形成的三维几何形状。 对围岩的地质状况和初始应力场不仅要能说明当时的, 而且还要包括将来可能出现的状态。 应包括对围岩应力重分布有影响的岩石和支护材料非线 性特性,而且还要能准确地测定出反映这些特性的参数。 如果要知道所设计的支护结构和开挖方法能否获得成功, 即想评估其安全度,

21、则必须将围岩、锚杆和混凝土等材料的局 部破坏和整体失稳的判断条件纳入模型中。当然,条件必须满 足现行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要经得起实际的检验,这种检验不能只是偶然巧合,而是 需要保证系统的一致性。 二、常用的计算模型 从各国的地下结构设计实践看,目前在设计隧道的结构 体系时,主要采用两类计算模型:第一类模型是以支护结构作 为承载主体,围岩作为荷载主要来源,同时考虑其对支护结构 的变形起约束作用;第二类模型则相反,是以围岩为承载主体 ,支护结构则约束和限制围岩向隧道内变形。 第一类模型又称为传统 的结构力学模型。它将支护结 构和围岩分开来考虑,支护结构是承载主体,围岩作为荷 载的来源和支护结构的

22、弹性支承,故又可称为荷载结构 模型(图5-23a)。 这一类计算模型主要适用于围岩因过分变形而发生松 弛和崩塌,支护结构主动承担围岩“松动”压力的情况。 属于这一类模型的计算方法有:弹性连续框架(含拱形) 法,假定抗力法和弹性地基梁(含曲梁和圆环)法等。 图5-23 隧道计算模型 第二类模型又称为现代的岩体力学模型。它是将支护结 构与围岩视为一体,作为共同承载的隧道结构体系,故又称 为围岩结构模型或复合整体模型(图5-23b)。 在围岩结构模型中可以考虑各种几何形状、围岩和支 护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开挖面空间效应所形成的三维状态以 及地质中不连续面等等。 利用这个模型进行隧道结构体系设计的关键问

23、题,是如 何确定围岩的初始应力场以及表示材料非线性特性的各种参 数及其变化情况。一旦这些问题解决了,原则上任何场合都 可用有限单元法求出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应力、位移状态。 第七节 隧道结构体系设计计算方法 一、结构力学方法 (一)荷载结构模型的建立 主动荷载模型(图5-24a) 不考虑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因此,支护结构 在主动荷载作用下可以自由变形,其计算原理和地面结构 一样。 主动荷载加围岩弹性约束模型(图5-24b)。 认为围 岩不仅对支护结构施加主动荷载,而且由于 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围岩还对支护结构施加被动 的弹性抗力。 图5-24 荷载结构模型 (二) 作用(荷载)组成 采

24、用荷载结构模型分析支护结构内力时,其中最重 要的是围岩的松动压力,支护结构自重可按预先拟定的 结构尺寸和材料容重计算确定。 (三) 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变形 特点 隧道衬砌在围岩压力 作用下要产生变形(如图5- 25所示)。 在隧道拱顶,其变形 背向围岩,不受围岩的约 束而自由地变形,这个区 域称为“脱离区”;而在隧道 的两侧及底部,结构产生 朝向围岩的变形,受到围 岩的约束作用,因而围岩 对隧道衬砌结构产生了约 束反力(弹性抗力),这个区 域称为“抗力区”。 图5-25 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变形特点 (四) 支护结构的几种计算方法 1、主动荷载模式 (1) 弹性固定的无铰拱 适用于这类计 算模式的

25、常有半衬砌。半衬砌拱圈的 拱矢和跨度比值一般是不大 的,当竖向荷载作用时,大 部分情况下,拱圈都是向坑 道内变形,不产生弹性抗力 。其结构模型可以简化成图5 -26所示的弹性固定无铰拱, 拱脚产生变位,对结构内力 有影响。 图5-26 弹性固定无铰拱计算图式 (2) 圆形衬砌 修建在软土地 层中的圆形衬砌, 也常常按主动荷载 模式进行结构计算 。承受的荷载主要 有土压力、水压力 、结构自重和与之 相平衡的地基反力 。结构计算图式示 于图5-27。 图5-27 圆形衬砌计算图式 2、主动荷载加被动荷载模式 (1) 假定抗力图形 (2) 该法的计算特点是假 定抗力的分布范围的分布 规律,如上、下零

26、点和最 大值的位置。该法计算拱 形衬砌(马蹄形衬砌)的内 力的计算简图如图5-28所 示。图中假定拱部正中为 脱离区,以下为抗力区。 图5-28 假定抗力图形法 计算简图 (2)局部变形地基梁法 局部变形地基梁法 由纳乌莫夫首创,一般 用于计算直墙拱形初砌 的内力,计算简图如图5 -29所示。 该法计算拱形直墙 衬砌内力的特点,是将 拱圈和边墙分为两个单 元分别进行计算,而在 各自的计算中考虑相互 影响。 图5-29 局部变形地基梁法计算简图 (3)弹性支承法 利用弹性支承法计算隧道衬砌结构内力的基本思想是 :采用符合“局部变形原理”的弹簧来模拟隧道围岩,而将 衬砌与围岩所组成的隧道结构体系离

27、散化成有限个衬砌单 元和弹簧单元所组成的组合体。采用结构力学方法求解该 体系即可求得衬砌内力。 (五) 隧道衬砌截面强度检算 1、按破损阶段法或容许应力法 算出衬砌内力后,还须进 行隧道衬砌截面强度检算。根 据隧规规定,隧道衬砌和明洞按按破损阶段检算构件截 面强度时,根据结构所受的不同荷载组合,在计算中应选用 不同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可根据表5-7及表5-8选用 。 圬工种类混凝土砌 体 荷载组合 主要荷 载 主要荷 载+附 加荷载 主要荷 载 主要荷 载+附 加荷载 破 坏 原 因 混凝土或砌体达到 抗压强度极限 2.42.02.72.3 混凝土达到抗拉强 度极限 3.63.0- 表5-7

28、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强度安全系数 2、按概率极限状态法 根据极限状态法计算出地下结构上作用的荷载组合,计 算出的结构内力要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 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该方法规定整个结构或 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 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 以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指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 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较大变形的极限状态;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指结构或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 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 二、岩体力学方法 在隧道结构体系中,一方面围岩本身由于支护结构提供了

29、一定的支护抗力,而引起它的应力调整,从而达到新的稳定; 另一方面由于支护结构阻止围岩变形,也必然要受到围岩给予 的反作用力而发生变形。这种反作用力和围岩的松动压力极不 相同,它是支护结构和围岩共同变形过程中对支护施加的压力 ,故可称为“形变压力”。 目前对于这种模型求解方法有解析法、数值法、特征曲线法三 种。 1、解析法 该方法根据所给定的边界条件,对问题 的平衡方程、几何 方程和物理方程直接求解。 2、数值方法 对于几何形状和围岩初始应力状态都比较复杂的隧道,一般 需要采取数值方法,尤其是需要考虑围岩的各种非线性特性时。 该方法主要是指有限单元法,它是把围岩和支护结构都划分为单 元,然后根据

30、能量原理建立起整个系统的虚功方程,也称刚度方 程,从而求出系统上各节点的位移以及单元的应力。 (1)计算范围的选取 无论是深埋或浅埋隧道都属于半无限空间问题 ,简化为平 面应变问题时 ,则为半无限平面问题。实践证明,隧道开挖仅 仅对一定的有限范围内才有明显的影响,在距开挖部位稍远一 些的地方,其应力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平面有限元分析时的计算 范围可取为610倍的隧道宽度。此外,根据对称性的特点,分 析区域可以取一半(一个对称轴)或1/4(两个对称轴)。 (2)单元类型的选择 围岩和混凝土为匀质、各向同性的粘弹塑性材料,一般采用 四边形等参单元和退化的三角形单元模拟;对喷射混凝土层和锚 杆可采用杆

31、单元模拟,并用特殊粘结单元模拟锚杆与围岩之间相 互联结,锚杆与围岩之间的联系状态是刚塑性的;对防水层可采 用有厚度的夹层单元模拟。 (3)分部开挖的力学模拟 隧道开挖在力学上可以认为是一个应力释放和回弹变形问题 。当隧道开挖后,围岩中的部分初始地应力得到释放,产生了向 隧道内的回弹变形,并使围岩中的应力状态发生重分布:隧道周 边成为自由表面,应力为零。为了模拟开挖效应,求得开挖隧道 后围岩中的应力状态,可以将开挖释放掉的应力作为等效荷载加 在开挖后坑道的周边上。 3、特征曲线法 特征曲线法也称为“收敛约束”法,是用围岩的支护 需求曲线和支护结构的补给曲线以求得达到稳定状态时支 护结构的内力。

32、特征曲线法的基本原理是:隧道开挖后,如无支护, 围岩必然产生向隧道内的变形(收敛)。施加支护以后,支 护结构约束了围岩的变形(约束),此时围岩与支护结构一 起共同承受围岩挤向隧道的变形压力。 (4)支护结构强度校核 三、以围岩分级为基础的经验设计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隧道支护体系还是依赖“经验设计 ”的, 并在实施过程中,依据量测信息加以修改和验证。 我们大致上可以发现在进行支护结构经验设计时,需要注 意的几点的原则是: v 首先对隧道围岩要有一个正确的分级 v 在各类岩体中,支护结构参数大体是按下述原则选用的: v 在施工中应尽量少损害围岩,使其尽量保持原有岩体的强度 ,因此,应采用控制爆破

33、技术。 v 预计有大变形和松弛的情况下,开挖面要全面防护(包括正 面),使之有充分的约束效应,在分台阶开挖时,上半断面进深 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整个断面的闭合时间。 v 二次衬砌通常是模筑的,在修二次衬砌之前要设防水 层,形成具有防水性能的组合衬砌。 v 允许甚至希望岩石出现一定的变形,以减少为完成支 护作用所需的防护措施, v 制定详细周密的量测计划。通过量测,确定所建立的 支护阻力是否和围岩类型相适应以及还需要什么样的加 强措施等。 v 支护结构的施工顺序与正确地掌握岩体的时间效应 很有关系。 四、监控设计方法 由于地下结构的受力特点极其复杂,自50年代以来,国际 上就开始通过对铁 路隧道的量测来监视围 岩和支护结构的状 态,并应用现场监测结 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 监控设计通常包括两个阶段:施工前预设计阶 段和修正 设计阶 段。 监控设计的主要环节包括:现场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反 馈三个方面。现场监测包括:制定监测方案、确定测试内容、 选择测试手段、实施监测计划。数据处理包括:原始数据的整 理、明确数据处理的目的、选择处理方法、提出处理结果。信 息反馈包括:反馈方法(理论反馈与经验反馈)和反馈的作用(修 改设计与指导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