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26298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2019-2020年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2019-2020年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2019-2020年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2019-2020年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2020年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小车的运动,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 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小车的退和拉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

2、思维以及科 学的行为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感官直接感知周围的现象和事物,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用实验解决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教学准备】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教学方法】1、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 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

3、会学”的本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

4、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 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4、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 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 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 精神。 【板书设计】推 拉推力 拉力大小 方向【教后反思】学生们对所教内容兴趣很浓厚,特别是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的现象能归纳出科学规律很惊奇,同时在试验中的热情也很高,但是在试验中的动手能力还有欠缺,需

5、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着重培养一下。玩滑梯的启示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课玩滑梯的启示,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科学现象。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从生活中的最常见的现象中,经历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感悟科学等方法是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玩滑梯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通过摩擦力现象,理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 学的行为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感官直接感知周围的现

6、象和事物,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用实验解决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认识摩擦力现象,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了解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教学准备】摩擦力图片、光滑薄木板、方形木块、线等【教学方法】1、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 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过程】一、导入部分 1、讨论:说一说玩滑梯的感觉。在思考后

7、交流,导出问题:为什么滑梯可以一滑到底?2、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较大的阻力,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 的概念。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 ) 提问: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摩擦力无处不在

8、摩擦力有大小。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

9、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下雪了,路上很滑,为了同学们上学安全

10、你想想都有什么方法能让同学们安全得到达学校?四、课堂总结1、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者拉一个物体的时候,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2、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物体的轻重、摩擦面的光滑程度3、生活中增加或者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板书设计】玩滑梯的启示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者拉一个物体的时候,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物体的轻重、摩擦面的光滑程度【教后反思】学生们对所教内容兴趣很浓厚,特别是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滑滑梯的现象能归纳出摩擦力很惊奇,同时在试验中的热情也很高,而且能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找到摩擦力的例子。但是在试验中的动手能力还有欠缺,需要在以后的

11、教学中着重培养一下。跷跷板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课跷跷板,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科学现象。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从生活中的最常见的现象中,经历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感悟科学等方法是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2、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教学重难点】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2、了解生活平衡的例子。【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砝码等。【教学方法】1、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 归纳。【教案过程】(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

13、来呢?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1、师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2、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 平衡。(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 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 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

14、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 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 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 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三)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15、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教后反思】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还学会了以轻压重的方法,相信在生活中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弹簧中的学问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弹簧中的学问, 在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产生要恢复原状的力,对跟他接触的物 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对于弹性与弹力,学生虽然平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很清楚,因此,本课将研究弹性和弹力的一些特点。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

16、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能够感知道物体的弹力;能发现生活中的弹力;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2、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性。【教学重难点】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弹力。2、了解生活利用弹力的例子。【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弹性物体与材料,如娃娃跳、跳套球、弹簧拉力器、各种弹 簧、夹子、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等。 教师准备:搜集弹性器材;整理与弹力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的录像资料。【教学方法】1、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

17、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 归纳。【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课下你们一定玩过许多有关弹簧的玩具,说一说你都玩过了那些与弹簧有关的玩具。学生交流自己所玩的弹簧玩具。 2、教师小结:同学们玩的弹簧玩具真有趣, (出示弹簧拉力器)老师这儿有一个 弹簧拉力器,谁能把这个拉力器拉开? 小结:同学们玩的、说的,都与弹簧有关,关于弹簧,还有许多的游戏和问题等着我们探究呢!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玩弹簧游戏,认识弹力。 1、师生玩与弹力有关的游戏。 教师谈话:各小

18、组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弹簧玩具,进行游戏活 动。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在游戏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活动小结及交流。 (1)各族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 现的问题。 (2)各小组同学根据交流,统一认识,然后选择喜欢的问题,有目的的实验、 探究验证。 4、小结: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有一种要恢复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活动二: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1、教师谈话 钢材,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弹力,其实弹力有许多的 应用,谁还能说出一些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 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总结,并给学生补

19、充关于弹力的录像。 (三)自由活动 1、设计弹力玩具。(1)谈话:同学们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社过重的一些应用,想不想 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比一比,那个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新颖。 (2)小组同设计活动。 (3)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四)拓展活动 设计、制作“从高处丢鸡蛋率不破装置”。【板书设计】: 弹簧 产生力【教后反思】同学们对设计“从高处丢鸡蛋率不破装置”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的效果 并不很理想。这跟同学平时的练习太少有关,今后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趣的磁铁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有趣的磁铁, 引领学生经历研究磁铁性质的各项合作探

20、究活动,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判断磁铁的南北极,能够体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 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及乐于、合作交流等工作方式是进行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要求。【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游戏认识到磁铁的磁性;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 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能够设计、制作与磁铁有关的小玩具。 2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 极的磁性大等性质;知道生活中磁

21、铁的一些应用。【教学重难点】1、了解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 极的磁性大等性质。2、知道生活中磁铁的一些应用。【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各种式样的磁铁及有磁铁的物品,准备制作的材料,如指南针、大头针、铁屑、 曲别针、小铁圈、剪刀、纸板、泡沫芯板、蜡笔、水槽等学生搜集有关介绍磁铁的文字、图片资料。【教学方法】1、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 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 1、师:游戏:钓鱼比赛。“看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

22、为什么我 们钓不起鱼来,它的里面有什么机关?。 2、师:“谁想上来揭开这个秘密?” 学生发现里面有磁铁。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出示课题) (二)探究环节 活动一: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师:“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玩过的请举手。” 2、师:“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有多大? 学生讲述各种磁铁。 3、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老师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条形磁铁、蹄型磁铁、环形磁铁)活动二:指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师:“有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他们在哪些地方能用到?用来干吗?能吸什么?” 学生汇报:磁铁能吸引铁的东西,

23、对其他的东西是不吸的。磁铁有两极,相同的两极不能相吸(三)巩固延伸 杯中取针:杯里有一颗铁珠,第一、不准把水倒掉;第二、不准用手伸进去直接取。时间是一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取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结果,分析为什么有的组取的快,它们用了什么方法。【板书设计】磁铁 南极 S北极 N【课后反思】:学生对磁铁能吸铁的性质非常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了解磁铁的具体性质。从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所在,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附送:2019-2020年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 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

24、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3 、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教学准备: 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 (图片、课件、视频图像 );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限,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谈话: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同学

25、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学生猜测。(石油、矿产、水)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认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交流。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 -

26、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我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2 学生汇报。(交流: (1)哎,你们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组,哦,你们小组发现地球内部分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噢他们还搜集到一张地球内部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地球

27、内部照片) (2) 你们小组知道了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幔大约有 2900多千米厚,地球中心的地核约厚 3473千米。)(3) 你们还发现,地球内部构造很像一个鸡蛋,哦,你说像荔枝,你说像桂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发现)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你说,噢,你发现了鸡蛋也分三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是地球最坚硬的部分,而且各处的厚度不一样;鸡蛋清相当于地幔,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鸡蛋黄相当于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了地壳下面的是部分

28、是地幔,不过由于人类的技术限制,人们对地幔、地核的了解还是不够的。(板书:蛋壳、蛋清和蛋黄) 3 小结:同学们真是不简单,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地球内部结构特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呢?(想)。三、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1.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橡皮泥,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下面小组一起合作进行制作。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3.你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 - 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制作情况。全课总结: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相信你在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制作,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2火 山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

29、实验,会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源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2.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3.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影响。2.渗透科学自然观,体会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知识1.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2.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学生: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火柴、三脚架、铁盒(或铜片)、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教 学 过 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风景图片,你们还

30、想再看看吗?(播放课件,教师讲解)2、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风景,你们觉得怎么样?(很美)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些美景都是自然的造化,是自然的力量造就了这样的美景,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美景呢?(生答:火山)3、揭题:是啊,是火山造就了这些美景。(板书课题:火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山。二、新授A、引入1、问:你们听说过火山吗?那么,你们已经知道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请大家来说说吧!2、自由交流:关于火山的知识3、再问:同学们,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们了解的还真不少,那么在这节课中,你们最想来了解火山的哪些知识呢?4、学生提问,教师聆听5、小结:你们想了解的知识还真多,可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也许不

31、能一一满足大家的需要。有些问题我们和老师一起到课外去继续研究,好吗?另外有些问题可能在后面的共同学习中能一一获得答案,大家也不要着急。在课前老师已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看看老师已准备了些什么?(出示课件,点击序号,出示内容)1、什么是火山 2、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火山喷发 4、火山的危害 5、火山的奉献 6、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我们暂且把它作为一个秘密,老师先不告诉大家。下面,就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吧。B、学习火山的成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导入:我们先来学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要认识火山的形成,我们先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出示课件)2、认识地球的构造和火山的成

32、因(1)、提问:从图中,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知识呢?(地球可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的厚度平均为60千米左右并且大部分为岩层;而地球的半径达6000千米左右,地壳只有薄薄的一层)(2)、讲解(课件):在地壳下地幔的温度很高达1600摄氏度,地核处的温度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达xx-3000摄氏度,其中地心处的温度达6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近。在高温高压下,由于特殊的作用地壳下有一种温度达1600摄氏度左右的液体状物质,这就是岩浆,岩浆其实就是熔融了的岩石,象烧融的玻璃一样。这些岩浆由于特殊的原因,就穿过岩层冲出了地表,就形成了火山。(3)、提问:同学们,地球的这种结构,大家想想

33、看,我们身边有没有和地球的结构相近的物体呢?(4)、生答:鸡蛋、气球、花生、苹果3、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吹鸡蛋、吹气球a、吹鸡蛋(1)、解疑:是啊,看鸡蛋(出示鸡蛋)大家想,蛋壳象什么?(地壳)蛋白呢?(地幔)蛋黄呢?(地核)(2)设问:下面我们来玩玩吹鸡蛋,你们会吹鸡蛋吗?(二年级已吹过)哦,下面就开始吧!(3)、学生活动:吹鸡蛋(4)、讨论:在刚才玩吹鸡蛋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吃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蛋白和蛋黄吹出来了)它们是怎样吹出来的?(从另外一个洞里出来的)它们为什么会出来呢?(因为给它吹气,鸡蛋内的压力很大,蛋白和蛋黄就从蛋壳里出来了)b、吹气球(1)、激趣:刚才

34、我们玩了吹鸡蛋,你们还想玩吹气球吗?(想)那,老师提个要求,你们要拼命吹,知道拼命吹是什么意思吗?(吹破气球)(2)、学生活动:吹气球(3)交流:好了,真不忍心叫大家停下来,假如有时间,等会儿我们再来吹,好吗?刚才我们有的组真的把气球吹破了,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害怕,吹吹好象没力气了,吹破它要用很多力)你们又有没有想过,气球是怎样破的呢?(薄的地方先破)破的时候有什么从气球里冲出来了?(空气)有的组有破气球,你们发现什么没有?(空气从破洞里面冲出来)c、联想:吹鸡蛋和吹气球与火山的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1)、提问:其实刚才老师让大家吹鸡蛋与吹气球是有目的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两次实验跟火

35、山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个醒,空气冲出来,蛋白蛋黄吹出来了,就如岩浆从地球内部冲出来。(2)、学生交流(3)、小结:在岩层下,由于特殊的作用,譬如地壳的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就产生了裂缝,岩浆由于高压的作用,就会拼命的从里面想冲出来,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在上升的过程中,会把周围的岩层也熔融,这样岩层的裂缝会变大,岩层变薄了,岩浆就容易从里面冲出来,这样火山就形成了。4、认识什么是火山(1)、设疑:那么什么是火山呢?(2)、讲解:(出示课件)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形成火山。C、认识火山喷发1、引入: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火山就喷发了。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想亲眼见一见吗?我们就

36、来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吧!你们想参与做吗?2、激趣:只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火山喷发很危险,你们还敢做吗?因为有危险,所以这个实验在上面做,老师要找个志愿者,谁来做呢?(邀请)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1)、介绍实验方法:老师这儿有一套模拟装置,大家看一看,(指装置)这是塑料瓶里面装了沙土,就如地球的内部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等会要观察的是三夹板的上面,夹板上面发生了什么?这就象地面上的情形,我们是看得见的。你呢,给瓶子吹气,大家想,就象给内部做了什么事?好,开始吹吧!大家注意看。(2)、学生实验:吹气,其余学生观察(3)、再激趣:接下来更危险的时刻到了。为了安全起见,老师带了手套,要换个装置,知道老师为

37、什么要带手套吗?(烫手)请同学们注意看,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4)、学生继续实验(5)思想教育渗透:实验结束了,谢谢你(指上台学生)这个勇敢者,你做了回英雄,其实做科学就需要这种精神!(6)、交流:两次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你现在解决了什么问题(疑问)?(沙土喷出,岩浆喷出,岩浆流动、凝固)(7)、设疑:(引入下阶段学习)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你觉得可怕吗?真正的火山喷发应该更可怕,那么你觉得可怕在哪里呢?D、认识火山的危害1、导入:是啊,真正的火山喷发更可怕,因为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也就是灾难,你认火山喷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2、学生交流:谈自己的认识3、小结:(出示课件)请

38、大家再来回顾一下,看看火山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1、污染空气 2、烧毁森林 3、毁坏农田 4、覆盖城市和村庄。4、引入:火山喷发虽然可怕,难道只给我们带来灾难吗?它会不会带来好处呢?其实,上课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谁来说说看?E、认识火山的奉献1、导入:是啊,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美景,那么,火山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2、学生交流3、讲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看看,(出示课件)虽然火山喷发十分危险,可是生活在火山旁的人还是不忍离开,就因为火山灰是最肥沃的土壤,人们不仅可以用它种庄稼,还用它种出了最美的花,最最甜美的水果。另外,火山还是个地下加工厂,每次火山喷发可以形成很多矿产,大家请看(课件)。同时

39、火山地区,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你们认为有什么用呢?(先交流,后出示课件)三、拓展创新1、激趣:该是揭示秘密的时候了,看看老师在有关火山的其它知识里藏了些什么呢?2、出示课件:火山的类型、火山的分布、科学家对火山的研究、一些网站的友情连接3、讲解:(按课件)火山类型4、讲解:(按课件)火山的分布5、激励拓展: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也许还有很多问题想继续研究,其实科学家们也还在不断探索,你们课后有没想过怎样去研究呢?(学生交流)老师有个建议,把你们课上没解决的,或者又有了的新问题,到课外象科学家探究一样,到网上、电视、课外书等一些媒体去寻找答案,好吗?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小科学家! 第三课 地震教学材

40、料及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火山,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板书地震)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师: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二)探究过程: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师: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震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交流讨论汇报交流师播放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师: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感受?生:地震的破坏性太大了。生:地震时太危险了,太

41、可怕了。师:既然地震的危害性那么大,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或了解哪些问题?生:地震是怎样产生的?生:我想知道在地震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生:我想知道怎样把地震的破坏降到最低。生:我想知道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能不能避免?生:我想知道人类能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师: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同乡们你们猜一猜。(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生:我认为是地下的岩石发生了问题。师:发生了什么问题?录像中有没有新的发现?生:可能是岩石断了。师:我们的猜想如何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呢?生:做实验。师: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

42、你的猜想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共享?生:我们把毛巾当岩石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生:我们认为岩层石有好多层,应该把毛巾叠成几层,才更好。生:用手握住木棒两端,用力压师:大家设计的很好,不过在动手实验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安全最重要,别让木棍伤到了自己和同学,再就是小组要注意分工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汇报探究结果。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生:我们挤压毛巾,毛巾有的地方向上了,有的地方向下了,毛巾不平了,一褶一褶的。生:我们发现越是用力,毛巾褶皱的越厉害。生:当我

43、们用力压木棍时,木棍弯曲,越用力,木棍弯曲越厉害。师:再继续用力呢?试试看?生:木棍断了。师:断时有没有新的发现?生:手感觉到有很大的力。生:手感到了木棍的震动,手有麻的感觉。生:还听到了啪的一声。师:大家的发现可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想想看,在实验中,木棍,毛巾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生:是地下的岩石。师:对,一层一层的岩石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地壳中的岩层。那么,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生: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变成一褶一褶的,压力继续增大,岩层就会断裂。生:断裂的时候,会像木棍一样有震动。生:震动来到地面,就是我们说的地震了。师:分析的对,地球上绝大部分

44、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此外,还有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造成的。活动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阅读资料卡:避震小常识思考:如果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如果我们正在家中睡觉,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汇报交流生:在教室里发生地震,应马上到空旷的操场上去。生:要有序,要避免踩踏。生:在家中发生地震,应切断电源,天然气源。生:在家中,应躲在高大坚固家具的旁边。生:应躲到卫生间去。四、拓展活动: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第四课 做一块卵石教学准备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

45、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三角洲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课件展示卵石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卵石。师:看到这些卵石你能猜一猜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二)做一块卵石师:同学们对卵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你能自己做一块卵石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带盖的玻璃杯、碎砖、锤子、水,你想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做一块卵石。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师进行适时地指导,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注意安全)汇报交流:师: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

46、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生:我们用锤子把砖块砸碎,发现砖块上有锋利的棱角,这时我们把这些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瓶中,把瓶盖拧紧,用力摇晃,发现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便成了圆形的。生:我发现碎砖块在水的冲刷作用下,并且相互碰撞,棱角渐渐就变没有了。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石子在冲刷、摩擦、碰撞的过程中慢慢地失去了棱角。(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师播放河道上、中、下游石头的变化录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请你们互相交流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生:我发现河流上游石头大、不规则;下游个头小、偏圆;下游是沙滩。师:为什么河道各个部分的石头状态不一?生:我认为这是水的搬运作用,河水从上游流向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