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符号与单位;5、力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情中获得探索科学规律的乐趣,多动手,多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教材分析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难点理解力并应用其解
2、释有美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教具准备卜寅示用:弹簧、皮泥、直尺等学法指导实验观察一交流讨论一概述总结一性质应用一指导小结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先从一首诗说起:林暗鸟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后棱中。这首诗中讲了一个故事:汉朝武帝时期对战匈奴的百战名将飞将军李广一日带兵巡视边防回来晚了,天色朦胧,李将军看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遂弯弓怒射,箭头全部射进石头里去了。李广将军对弓箭做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物理学原理呢?对,力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卜面咱们就L起深入认识一下什么是力。1、力是什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
3、学们来举一些力现象的例子好吗?(教师板书)人 熊猫 拖拉机 地球提 攀 拖 吸引木桶 竹枝 车 苹果物体作用物体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一个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吗?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那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物理学中一般用字母F来表示力,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注息: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且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直接接触时也要发生作用(即:推,拉,压,挤排斥等)才会产生力2、力的
4、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请两个学生上讲台来玩扳手腕的游戏活动二:用手托起自己桌上的书分析课堂开始鼓掌时,两手为什么都会疼?由活动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那什么时候是受力物体,什么时候是施力物体,这要根据研究对象而定。这种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的。“同生共死”3、力的作用效果实验一:用手指压自己的脸蛋,你发现什么?实验二:两手用力使尺子弯曲。从实验能的出什么结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板书)实验三:手投粉笔,使粉笔从静止到运动。实验四:乒乓球飞来被反拍出去。结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板书)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改变物体的形
5、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实验:让学生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向来开门,感受用的大小。结论:根据学生的感受,可以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用示,意图来表示这三要素: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线段的起点与终点都能表示作用点)力晶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设计近1题1J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作业布置教材P4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教学反思这一节中我们会发现学完力的作用效果后学习力的单位及三要素有
6、些知识联系不上,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力,谈什么单位和三要素,教材编排者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什么,是力,因为力的概念很粗象,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希望了解了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因为有力而产生一系列的效果再来认识力更好。这种本意是好的,但后续安排没跟上。个人认为,第一节教学可先通过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后现学习什么是力,接着学习力性质和力的三要素,最后学习力的示意图。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教学为宜,毕竟学生初次接触力,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弹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2 .知道弹力及
7、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3 .了解弹簧称的制作原理及作用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2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2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3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
8、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教重点材1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2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分难点析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方法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教具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囿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等。学法指导(1)实验引入(产生疑问)一设计实验一学生探究一分析归纳一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一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
9、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教学过程(课前每小组分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学生实验)用细钢丝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一)活动中感悟亲历体验【思考】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揭示课题弹力。.(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变。原状施加外力他上用力产生形变一形变消失鹿快u施加外力/停止用力产生形变;形变保留+(小组讨论)上面的这
10、些形变有什么特点:有的形变可以恢复原状,有的不可以恢复原状【结论】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或观察到的一些形变,看看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播放视频):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观看视频,形成印象,物体的形变、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弹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很实用,物理就在我身边,从而调动起其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放大形变突破难点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我们知道书本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本有支持力。【提问】那么压力和支持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会不会也象弹簧一样由于物体
11、的形变而产生的呢?若有这个形变与弹簧、橡皮条的形变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猜想】没有,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我们怎样来体现微小的形变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渗透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设计微小形变实验,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发生形变的事实。【体验】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可以判断瓶
12、子发生形变。请几个学生上台体验表演,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心,信心,进一步体会自然科学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演示实验)弹簧在较大的力作用下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不能恢复原状。引导得到原因,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是有条件的,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即使撤去力的作用,.也不会恢复原状,这种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从而说明,弹簧秤不能称量过大的物体的原因。【引出概念】我们把这种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像上面我们所熟知的拉力、压力和支持力就是最常见的几个弹力。(三)分析类比引出条件(对比实验)被拉长的弹簧使小车右运动,处于原长的弹簧使小
13、车保持静止,橡皮泥被小车压缩,放手后小车不动。n穆皮泥胸小车三 匏,旅手后小车不勃a 甲或拉怅的界使小军向日达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有两个: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演示实验)A.书本(装水气球)与桌面(纤维板)间相互挤压,并让学生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加括号的内容)。B.用电线悬挂着的电灯(用水气球替代灯泡,用橡皮筋代替电线)与电线的相互拉伸。内容弹力方向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受力物体形变的方向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向卜)(书本)(向上)(向卜)(向卜)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向上)(桌面)(向卜)(向上)(向上)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向卜)(电灯)(向上)
14、向卜)(向卜)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向上)(电线)(向卜)(向上)(向上)(小组讨论)利用表格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概括出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以及这三种力的产,生原因和方向。【结论】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书与桌面、电线与电灯的形变情况,用直观性降低学习的台阶。(四)自主探究,寻找规律(演示实验):三个弹簧,两个一样。不一样的两个弹簧上挂一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另一个挂两个钩码。并提出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回答):与形变量有关,与弹簧本身有关。请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寻找与弹簧的
15、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学生设计实验,然后分组实验。【参考实验案例】如图所示,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注意事项】(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mm,应估读一位。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建议做法】(1)选择器材:从弹簧组中选择一只弹簧悬挂在铁架台的杠杆上:从实验桌上选择合适的钩码。(将班级分成两大组,选用不同的弹簧进行实验,
16、进行对比实验)(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稳,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4)悬挂50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5组数据。弹簧规格()初态指针对应刻度(Xo/m)弹簧的弹力(F/N)指针所指刻度(X/m)弹簧改变量(X/m)【总结】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F=kx来表示这种关系。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x是弹簧的形变量,既可以是弹簧的伸长量,又可以是弹簧的压缩量。(五)巩固练习深化拓展【课堂训练】
17、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闹钟是由发条的弹力带动指针走动的,电子钟不是由发条的弹力带动指针走动的B.用细杆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的弹力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D.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解析:闹钟跟电子钟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闹钟是利用发条的弹力带动指针起动的,而电子钟则是一种机械运动,跟闹钟不一样。而产生弹力的原因是施力物体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绳子上拉力的方向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故选项是A、Q2.一根轻质弹簧,当它受到10N的拉力时,长度为12cm,当它受到25N的拉力时长度为15cm,问弹簧
18、不受力时的自然长度为多少?当受到20N的压力时,其长度为多少?(均在弹性限度内)解析:有些同学往往把弹簧的原长、弹簧的长度、弹簧伸长的长度混淆起来。有的同学还把弹簧被压缩时的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伸长量混淆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解题习惯,养成规范解题格式的习惯。(六)课堂小结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在小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总结】a.形变和弹性形变b.弹力的概念b.弹力的有无与弹力方向的re.确定弹簧弹力大小的计算【课外研究】我们在物理中会碰到许多弹力,但他们的方向是有共同规律的,你能不能找出?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根据书本在课后去找资料、同学间相互讨
19、论来完成一篇关于更一般的弹力方向的规律的小论文。板书设计1弹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r性。弹力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应用: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作置教材P8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教学反思上完这一节课,回顾一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发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课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实
20、验,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兴趣昂然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升和发展。2 .巧妙设置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设问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弹簧和橡皮泥的形变有什么不同之处:坚硬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吗?如何观察桌子的微小形变?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等。3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教学设计充分注
21、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通过实验
22、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能用公式g=mg计算后美的问题。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L教材分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析教学方法本课以
23、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教具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学法指导(1)实验引入(产生疑问)一设计实验一学生探究一分析归纳一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一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
24、一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卜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新授1,重力实验: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感受: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问:无云的夜晚我们总能看到月亮,我们知道那是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是不是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呢?投影:苹果落地和力招引力.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回顾: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问: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
25、什么吗?学生可能的回答:(1)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2)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3)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2 .重力的大小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它们是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追问: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首先让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学生可能的回答:(1) 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体越重,所以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
26、2)我认为是和密度有关,一小块铁比一大团棉花要重很多,密度大的重力大.(3)密度相同的物质,体积大时质量就大,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大时,它的质量就大.所以我认为是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问: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学生可能的回答:(1)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针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下面按教材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汇报实,验情况和分析.结果(教师做补充):(1)
27、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2)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3)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讲解: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本.G=mg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N/kg.投影: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练习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练习3
28、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3 .重力的方向演示:(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分析: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演示:(1)两条重垂线的方向n.它们方向是否相同?(2)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3)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现象: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平行,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
29、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应用: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想想议议:问: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4 .重心(出示一根粉笔)问: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笔也受重力.追问:将一根粉笔分成几段
30、后.各段粉笔受不受重力?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粉笔仍然受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木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例
31、如,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想想议议:走钢丝的演员的重心位置必须落在钢丝上时才不会倾倒.人走路,脚下不稳时会自然地伸开双臂保持平衡,因此走钢丝的演员手握一根长杆是为了借助加长了的手臂调整重心,保持平衡.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小结1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计算大小,g=9.8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一
32、重力的由来: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2、重力(G):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二)、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板书设计G/m=g或G=mg其中g=9.8N/k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9.8N/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三)、重力的方向: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运用二次悬挂法、支撑法找重心作业P14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
33、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一一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教学反思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一一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34、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复习目标:1、知道力的定义及力的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2、知道什么弹力,理解拉了越大弹簧伸得越长,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3、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向下的及其应用。教材分析重点弹力与重力的概念与力的二要素的理解。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学方法本课以梳理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点,把空白补充完整。
35、1.什么是力,他的单位是什么?2、力的作用是的,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3画出放在斜面壬董5牛长方体物块受到重力的示意图4、什么叫弹性、塑性、脆性、什么教弹力?5、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有什么关系,怎样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观察什么,正确使用注意事项)。6、什么是重力,它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方向是怎样的有什么应用?7、什么是重心,重心和物体的稳定程度有什么关系?二、我检测我提高: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改变、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它施加作用。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外,还与力的有关。2、运动员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是,这时,也受到球的
36、作用力;人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痛,这是因为。3、如图(a)、(b)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发生改变;图(C),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跟力的有关;5、如图14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N,方向总。(g取 10N/kg)B.可以不接触D.互相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6、一质量为0.2kg的苹果从树上下落,是因为它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大小为是7、两个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A.一定要相互接触C.互相接触,并要发生形变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可能有力的作用。D.力
37、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9、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D.A.B.C.10、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各图解释错误的是(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12、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A、100牛B、200牛C、0牛D、40
38、0牛13、有一把弹簧秤,秤钩上不受力时,指针使弹簧秤的 力无法判不是指在零刻度位置,而是指在0.2N的位置上,此时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的示数为4N,则手拉弹簧是()A.4.2NB.3.8NC.4ND.断14、踢到空中的足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A.受到脚的作用力和重力B.受到重力的作用C.只受到脚的作有力D.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15、如图所示的情景中,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16、假如地球上没有重力,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A.小学生单手举起卡车B.黄河水照样奔流不息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D.抛出去的石头会落回地面17、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20、画出足球被踢出
39、后,所受的力的示意图。(忽略空气阻力)24、(1)如图11(b)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N,它的1大格表示N,每1小格表示No经过调零后测量,从图中指针的位置可知它受到向下的拉力是No(2)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刻线位置。若不在此处,应请老师调节后再使用。(3)弹簧测力计上最大刻度值就是弹簧测力计的,用弹簧测力计所测量的力的大小(填“可以”或“不可以”)超过这个值。25、小罗同学做探究弹簧长度与所受拉,力关系的实验时,记录的数据I拉力大:小八(0 |匚2345678gID热量长度Am3.54.04.55.05.36.06.5L41JKhG1如下表所示,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分析表中
40、数据,找出其中规律,并用恰当的物理语言加以表达:(2)如果用这根弹簧做成了弹簧测力计,那么这个弹簧测力计称量的有效范围是:,此时弹簧的伸长量L与所受拉力F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F=kAL,其中的k=.26、小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3)该弹簧原长是制 作 一 只 弹 簧为cm,若用该弹簧测 力 计, 其 量 程No(4)小李作出了下图5所示的三个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作业P14检测与评估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
4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3)、知道惯性,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学习了解生活经验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客观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教材重点牛顿第一定律。难点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教具小车、毛巾、玻璃等学法指导实验引入(产生疑问)一设计实验一学生探究一分析归纳一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一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教学过程导入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新授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
42、空论战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车最终会停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活动:讨论,自行车停卜来的原因是什么?提问讨论结果。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他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伽利略认为,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卜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一直运动下去。孰是孰非,我们以实验来证明。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照图12.53那择*给,K斗凳
43、面就上加梗窿度不沏妁加体加衣巾.神卒.木叔子).江小丰总产面酒就从挣止开始潸下.现察小车从冏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息而运动峥距寓.乌布布*施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噂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患粮斑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杼*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如果表面足够光滑,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可见,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确切。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定律分析:实际情况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
44、没有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靠实验检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一定律不可靠的原因。首先,牛顿第一定律基于完整地实验和合理的推论。其次,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当公交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会向前倾。锤头与杆松开时,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与地面接触之后,杆停止运动,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就会紧紧套在杆上。汽车向右转弯时,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都利用了惯性。实验:鸡蛋落杯,惯性球,打棋子。二力平衡1、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二力平衡概念,理解二力平衡条件。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