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48409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31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谈松华,主要内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的战略重点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发展的制度保证,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胡锦涛在政治局学习会上的讲话,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理论 历史经验:近代史上三次成功的赶超 现实挑战:知识革命时代的智力竞争,1

2、、理论依据,(1) 人力资源: 广义:指一个社会从事和完成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加以动员、开发、利用的具有现实劳动能力和正在生成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它既包括现有的劳动者,也包括潜在的劳动者或失业者以及正在生成劳动能力的非劳动者;既包括简单劳动者,也包括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扣除不能生成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狭义:指劳动年龄人口或经济人口,一般指1665岁年龄段的人口,既包括在业劳动者,也包括正在形成或待业的劳动力。 总之,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现存和正在形成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也可以说,是现有和潜在的劳动者体质、智力、知识、经验技

3、能等方面的总称。,(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对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联系:都以人为载体;都具有稀缺资源的特征;都具有能动性;人力资本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在管理上都属于人力资源管理。 区别:资源转化为资本需要投资,即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健康的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侧重于经济学的视角,而人力资源侧重于社会学、管理学的视角;人力资本投资强调把人作为资本开发,而人力资源开发则把人作为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在常用的人

4、力资本理论中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我觉得人力资源开发这个概念如果仅仅理解为提高人的能力,把人当作发展的一种资源的话,那么,它也同样缺少这一重要思想。受过教育,更加健康等可以直接地,也可以间接地使我们更好地发展资源来丰富我们的生活,从而既提高我们的生产力,也增加我们的收入。为了纠正那种狭隘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开发观,我们必须扩大对发展的认识,把改善人的生活和扩大人的自由作为重点,不管是否通过扩大商品生产来达到这一目的”。 阿马蒂亚。森 “人的发展与经济保守主义”,(3)教育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开发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的因素,教育投资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性投资;教育具有基础性、

5、全局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在知识社会中,教育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地位;教育先行、适度超前发展。 教育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全面功能。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开发侧重与经济和社会的功能,主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目的,教育要坚持手段与目的相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历史经验:三次成功的赶超,美国赶超英国: 根据麦迪森提供的数据,1820年,美国人均GDP相当于英国人均GDP的73.3%,到1913年,美国人均GDP已超过英国的5.5个百分点。 美国在18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87.5,1870年提高到的88.3,1913年则进一步提高到91.2。,日本赶超美国: 1

6、950年,日本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19.6%。1992年,日本人均GDP已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90.1%。 1913年,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美国的68.2,1992年为82.4。,韩国赶超西欧 1973年,韩国和台湾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西欧(12个国家)人均GDP水平的24.3%和31.4%,1992年分别上升到57.5%和66.6%。 1995年,韩国中等教育入学率达为90,大学入学率接近55,达到了其他OECD国家教育发展水平。,3、现实挑战:知识革命时代的智力竞争,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竞争力报告2001,2000年,在47个国家中,我国

7、处于优势的教育和人力资源指标均为数量指标,如我国人口与劳动力数量排名第1,就业比例排名第2,人口负担系数排名第6;但许多反映教育和人力资源质量的指标基本均为弱项,如文盲率第44位、熟练劳动力易获得性第44位、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排名第42位、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的易获得性排名第47位,均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严重负债项。,知识革命 “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象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8、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知识革命对教育竞争的影响: 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指出:“知识是一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贫困的病根。” 加纳和韩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民收入相差无几,而90年代初后者是前者的6倍,其中一半以上归因于韩国在获取和利用知识上的成功。,美国人口占世界,管用的科学和工程人才,占全球研发投资,科技论文占,引用占,竞争力排名首位,高盛公司预测,有不了年,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总和超过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现在只占,年印度超过日本,中国年超过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年达到美国一样的水平,“今天,美国人正

9、在感受到全球化所产生的渐进的、微妙的影响,这种影响读仪美国自二战以来所享有的经济和战略上的领导地位构成挑战。我们的劳动力中相当大部分发现他们自己正在与全世界的低工资雇员进行直接的竞争,先进的科学与工程正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完成。由于有了由现代通信和其他进展所推动的全球化,几乎每个行业的雇员现在必须面对生活在爱尔兰、芬兰、中国、印度和经济正在崛起的几十个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而这些竞争对手与他们的距离只有点一下电脑鼠标那么远。” 迎接风暴,“我们容易对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感到自豪。我们已经当了几十年全世界的领头羊,而且我们今天在很多研究领域继续如此。但世界在迅速变化,我们的优势已不再独一

10、无二,如果不重新努力来夯实我们是记性力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们的领先优势就会丧失。几代人以来,我们国家首次,出现了孩子们的前景可能会比其父母和祖父母更差的情况。我们将我们目前的繁荣、安全和健康归功于过去几代人的投资,我们有义务再次担当起他们在教育、研究和创新政策方面所担当过的责任,确保美国人民继续享有由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当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所带来的巨大机会。“ 迎接风暴,几代以来,我们的孩子首次面临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都要差的前景。我们现在的繁荣、安全和良好的健康都归功于先辈们的投资。我们应当复兴我们的责任感暖和使命感,来保证美国人民能继续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中获益。,表4 中国

11、15岁及以上各种文化程度人口 单位:万人,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推算。 本表统计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人口。,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提出了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概念,在人力资本中知识、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相继提出了知识发展战略,而实现知识发展战略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 中国的国情是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这三大资源中,前两项人均占有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人力资源的总量世界第一。我们已经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大国,现在的任务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4、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目标,人力资源强国指标国际比较,1、2020年人力资源开发目

12、标: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比2003年的12.92亿增加7700万人;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14.4亿左右,即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增加7200万人。,人均受教育年限:,2010年,25-64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2003年的8.3年提高到9年以上; 2020年,将提升到10.5年,接近 OECD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我国新增劳动力,将从2000年前后的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辅;过渡到2010年的以高中为主、大学文化程度为辅;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1年提高到2010年的11

13、.8年左右。,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将以高中、大学文化程度并重,初中文化程度为辅,每年新增劳动力中有2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接近13年,相当于OECD国家本世纪初的平均水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 总量与比例翻两番,到2010年,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4.7%提高到10%左右。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3400万人增加到7000万人左右,相当于美国20世纪末的总量规模。,2020年,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50%左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

14、度所占比例将提高到20%以上。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数总量增加到1.4亿人,届时将大大超过美国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才的总量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三、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人才的战略性地位 人才的时代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1、人才的战略性地位,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水平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国家发展

15、和国际竞争的焦点,人才强国成为国家基本战略 知识社会的人才素质发生着新的变化,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的变化,正在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教育创新正是对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回应,、通过设立一个新的为期年的本科生奖学金,激发美国公民学习本科课程的兴趣;、通过设立新的可随人带走的奖学金,加强研究生教育;、对为本单位的在职科学家、工程师提供继续教育的企业和其他机构提供税收信贷;、使美国成为学习、研究和技术创新商业化的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从而招收、容留来自世界各地最好的、最聪明的学生、科学家和工程师,2、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 现状与任务,总量与结构 数量与质量 培养与使用 引进与流失,表1

16、1:2000、2003年预算内经费和生均拨款,1、1994-2004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最快的时期,表 1:中国普通高校数量增长情况,2、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表2:1994-2004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单位:万人,3、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表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增长 单位:万人/,表5:普通高中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招生规模预测 单位:万人,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到2020年: 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50%左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将提高到20%以上。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数总量增加到1.4亿人,高等教育文化

17、程度人口的总量规模将居世界首位。(见表5),未来15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预测,表6:普通高校在校生发展规模预测 单位:万人,教育过程能力建设的薄弱,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聚中的严重缺陷:一是学历膨胀而实务人才短缺,加剧人才供求上的结构性矛盾;二是人才的专业和职业能力狭窄,缺乏综合与迁移能力,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岗位技能变化的需要;三是高层次人才缺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宏观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国际交往与竞争能力,2、人才的时代特征,(1) 国际型: 背景:世界统一市场和国际互联网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出现了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既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全球资源缩短同发达国家

18、差距的机遇,也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而人才的争夺和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同时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竞争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强弱。(美国、日本、印度、中国),所谓国际型人才是指具有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具有国际知识背景和专业交流能力、具有参与国际事务和世界市场竞争能力的各种人才。,现实问题与任务: 高端人才流向发达国家(人才“泡沫化”; 一般性人才缺乏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难以进入世界市场,劳务输出未能形成产业,(2)综合型 背景:科学发展的学科分化与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渗透与融合;人类发展面临着诸多综合性问题(人口、环境、健康等

19、),现实问题与任务: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科学素与人文素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3)能力型 背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能力);知识转化为应用的周期缩短(应用能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践能力);信息激增、信息爆炸(吸收处理信息能力);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扁平化、网络化(人际交往与组织能力),现实问题与任务 学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学术性能力与应用性能力,(4)创新型 背景: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转型性变革(知识创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转型(技术创新);中国社会转型的全新课题(体制创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道路(理论创新) 集中到创新型人才教育创新

20、,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4年创新美国报告指出: 创新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汽车进入1/4美国人口用了55年,电话35年,收音机22年,个人电脑16年,手机13年,互联网7年。 越来越具有多学科性。 创新是协作性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创造者与使用者)。 创新是创造性的。 创新是全球性的。,现实问题与任务 观念创新(人才观、教育观); 模式创新(目标、体系、途径); 制度创新(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劳动制度),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学历本位 学科本位 学校本位,1、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 “要充分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把它放

21、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美国劳工部 五种能力: 资源:确定、组织、分配资源(时间、物资、人员)的能力 与人共同工作的能力 信息: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系统:理解和运作系统(社会、组织、技术系统)的能力 技术:利用多种技术工作的能力,三部分基础: 基本技能:读、写、算听、说 思维技能:创造性思维、决策、解决问题、形象思维、学习和推理 个性品质:责任感、自尊、社交能力、自我管理、正直诚实,世界劳工组织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技能、共同解决问题能力 核心能力:个人能力、集体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 职业技能

22、:通用技能;特定技能,从国家层面看: 国家学习能力影响国家兴衰 全球化和知识革命把智力竞争提到核心地位 国民能力水平影响国家竞争力,从企业层面看: 引进技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国内市场为主,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 硬件设施建设为主,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共引进技术和设备2400多亿美元,其中引进技术200多亿,而真正吸收消化的仅占2%,专利不到世界的2%。而日本在5060年代共引进技术53亿美元(三万项技术),到80年代成为技术创新强国,国际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世界第一。,我国正经历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消耗世界4

23、0%的水泥、30%的钢材、%49%的煤炭,只生产45%的产品。 经济发展从侧重引进外资向发展民族准备转变 企业从引进技术、设备向自主创新转变,从教育层面看: 学历本位的升学导向影响教育的能力; 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窄化教育的能力建设; 学校本位的教育制度阻碍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能力建设,1、制定国家能力建设标准,建立国家能力教育序列 美国劳工部的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 “20世纪后25年形成的两个条件:即商业和工业的全球化以及工作岗位中技术的爆炸性增长改变了青年一定一代进入劳动世界的状况。这些变化很少在我们应如何青年人就业中得到反映,也很少在多种加以组织但是工作岗位中得到反映。”,“学习技能最有

24、效的方式是在关连中学,在一个实际的环境在确定学习目标,而不是坚持学生首先学习将期待他们运用的抽象的知识“。,五种能力,统筹能力 合作与交际能力 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 系统运作能力 利用多种技术工作能力,三部分基础,能力基础:读、写、算、听、说 思维基础:创造性地思考、决策、解决问题、形象思维、懂得如何学习、推理 素质基础:有责任感、自尊、社交能力、自我管理、正直、诚实,世界劳工组织的能力要求,基础能力(基本技能) 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技能、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力能(核心技能) 个人能力、集体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 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 终身学习

25、能力,制定能力标准的思路 由国家制定岗位分类 由行业制定岗位能力规范 由国家制定国家能力分级标准 以国家能力标准作为教育培训和人员录用的依据,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课题组对六省12市31736名职工调查,在20种岗位能力中,只有“撰写工作报告与技术文件”、“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查阅排除故障的技术资料”三项能力,学校起了重要作用,其他能力90%以上有工作岗位和培训提供。,能力序列进入学历系统:教育设计 学校教育转为终身教育:制度设计 学校组织纳入学习型社会:体系设计,3、发展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共同提高 国家竞争能力,健全新机制:寻找利益共同点 衍生新组织形式:建设利益共同体,制定能力建

26、设的国家战略 以能力建设的要求,改革学校教育模式 以能力建设的要求,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能力建设的重点: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从学科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教育到学习 教学过程的变革:教育者与学习者关系的改变 教学原则:个性化、因材施教,3、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到社会化学习体系 途径:实践环节(企业培训制度) 组织:产教结合、“三重螺旋结构” 体系: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四、推进制度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 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 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1、人才选拔(入学)制度 多元选拔 灵活选择 特长特选,2、人

27、才培养制度 统一性与多样性 规定性与选择性 专业性与综(复)合性,3、人才评价与使用制度 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 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用人制度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人才战略,4、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自主办学:政府与学校 学校治理结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学校与社会:社会参与机制,5、政府治理制度 政府职能界定:解决“缺位”和“越位”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治理方式:从直接的行政管理转向间接的调控、监管 政府治理结构: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共同治理,谢谢大家,制度创新的出发点 办学体制的制度选择 管理体制的制度选择 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制度创新的出发点,1、扫除体制性障碍:包得过多(办学体制); 统

28、得过死(管理体制) 2、建设学习型社会:从制度化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制度向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制度转变 3、人才强国:从工业社会标准化人才培养制度向知识社会个性化人才培养制度转变,OECD2001年教育政策分析报告指出:“当学校由于落后和变化缓慢而继续受到批评时像极端的科层化以及教师总是支持传统的教学方法等指责某些惯性的东西也非常轻易地存在于学校系统的本质中”。,OECD鹿特丹会议主席Yiva Johansson说:“总体上看,学校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机构。它们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我们的国家进一步从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向今天或明天的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

29、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它们体现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投资。但是,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它们又必须具有新的活力和动力。”,学校制度的六种方案,推断出的现状 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 方案三 强大的科层学习系统 方案五学习者网络和网络社会 作为重要社会中心的学校 学习者网络和网络社会 方案二 拓展市场模式 方案四 作为学习组织中心的学校 方案六 教师流失“解体”方案,方案一,体制转轨背景下的学校制度,体制转轨对学校制度的影响: 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学校与市场的关系,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性质定位及其分类 行政机构与教学机构:学校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提供者与生产者;服务提供

30、者与服务体系的构建者与监管者 服务提供机构(学校)的分类:公共机构、私人机构、混合机构,政府的管理,所有者(举办者)与管理者: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共性与个性 实现形式:行政管理、教育卷、委托管理 保证:学校法 使学校与政府的权利与义务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学校的经营:学校与市场 原则:教育不能市场化,不能把学校笼统地推向市场;学校与企业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机构,不能把学校办成企业;但是,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 阶段)受市场的影响和调节,可以也应当运用市场机制调节教育供求和提高办学效益;学校也可以合理地借鉴企业管理和经营的经验,提高学校管理和运行效率(其界限在于企业遵循经济规律,学校遵

31、循教育规律)。,学校经营中的几个问题 公办学校中的民办机制 名校办民校 由市场供求调节的收费行为 学校发展中的产业运作(校办企业、后勤企业化、用人制度的市场机制),三、学校内部治理制度,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既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现代学校制度的具体体现,又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环境下,学校制度变革和创新的组织形态。 按照世界银行有关制度基本内涵的表述,大体上包含:组织规章文化这三个层面,组织层面,组织机构及其相互关系,要建立在学校运行中几种力量和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制衡的基础之上。 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市场力量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 -,制度(规章)层面,规章的作用:附属机构与独立自主;人治与法

32、治 规章就是行为准则,就是办事规则。有了规则,才能有秩序。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的建立起来的秩序”。 规则也就是组织的行为准则,应该是行政法律法规、学校办学宗旨、师生员工权益等方面要求和利益的融合和制衡的结果,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对美国几百所公立和私立中小学调查的结果,私立学校一般比公立学校的效率高,原因主要有: 自主性; 选择; 竞争; 利益共同体 学校制度(规章)应注意体现这些要素,学校规章既包括基本准则,也包括实施程序。试举几例: 决策: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和责任 执行:执行的权限和责任(校长、教师) 问责: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管理:财务、人

33、事、学生、物资,文化层面,文化层面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精神体现,也是学校现代转型的必要条件。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斯蒂格利茨把知识经济同时看作是文化的转变。 “我们现在不把经济发展看作商业建设,而是视为广义上的教育以及涵盖知识、制度和文化的综合概念”。,“新的知识经济的成功中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转变”。“尽管外部刺激改变短期行为,但是它通常只能暂时起作用,而不能改变动机的内在系统”。能够 “有效的质量体系的基础,不是质量奖励支撑的外部监督,而是内心的质量意识,这种意识源自工人的自豪感和自尊”。,学校制度的文化层面,既包括教育制度宏观层面的文化转变(例如学生观、质量观、服务观、竞争观等),也包括学校

34、文化的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制度: 社会学习中心,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制度:社会学习中心 教育服务与学校制度:学校管理中的社会参与 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制度:学习组织中心 网络社会中的学校制度:学校技术基础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 现代学校制度,人才培养中的制度性因素 美国克莱特基础教育工作组对国家处在危险中报告的检查,发现学校系统的问题是实现报告目标的主要障碍,提出改革学校系统的建议:责任制;选择机制;透明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性变革 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培养公民与输送精英 教育公平与追求卓越 “如果在学校之外能够有更普遍的机会去获得继续教育和各种能力证书,那么,这对于将学校从沉重的学历

35、主义负担中解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OECD教育政策分析报告),学生素质评价制度 学校效能考核制度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校长)队伍建设 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内涵 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变革,1、办学体制的制度选择,办学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问题 民办学校 独立学院 公办学校的分校 公办学校改制 多种主体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一方面过于单一的办学体制仍未根本改变;一方面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缺少制度安排,若干种办学形式带有过渡性特点。,按照公共管理理论,划分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主要有三个因素:所有权;资金来源;社会控制形式。 按这三个因素,社会组织大体会有四种

36、情况:政府所有并使用政府资金;政府所有但使用私人资金;私人所有但使用政府资金;私人所有并使用私人资金。第一和第四分别属于公共和私人组织,第二和第三则属于“半公共”、“半私人”组织。 制度创新的思路:多主体、多形式办学制度,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经济”的决定,教育上能否存在“中间型”、“混合型”学校。,制度选择和安排的几种类型: 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混合型学校 营利性学校;非营利性学校 归类: 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学校;非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学校;非政府举办的营利性学校,制度设计中的法规与政策问题: 产权关系; 管理模式; 组织形式,2、政府治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从行政主导向依法治教转变; 从

37、计划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 从内部决策向程序化决策转变; 从中央集权向中央集权下的地方分权转变 从政府直接行政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3、社会参与制度,市场准入与市场规范 认证与评估 社会中介机构,4、现代学校制度,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学校性质 学校法律地位 学校产权,学校内部治理 行政学术市场的关系 决策执行监督的关系 管理者制度文化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增强(社会中心机构) 决策与管理的社会参与; 教育教学的双向参与(产学研一体,政府、企业、学校“三重螺旋结构”,“三明治”合作教学),3、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个性化教学;多样化评价;灵活的选择 人才使用制度:打破单位终身制,社会化聘任制;打破唯学历、资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