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50150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民族经济发展战略,概念界定,以民族地区 为 研究主体 的 经济发展战略,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以单个民族 为 研究对象 的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内容的确定,由于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且我国地形呈东、中、西三级阶梯式分布。 所以:现阶段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比 “单个民族经济发展战略”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故:本文主要论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本文的“民族地区”主要指西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青海、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12个省(区、市)。,目录,民族经济发展战略概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 理论,民族经济发展理论实践,经济战略的含义,战略研究的本意是研

2、究战争全局的规律。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则指的是: 了解现有 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预测未来变化,提出奋斗目标,指定实现目标的重大决策和步骤。,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历史渊源,自然制约,文化局限,政策倾斜,自然资源转换战略,这一战略立足于不发达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出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换人才,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加速开放开发和脱贫致富步伐。 理论来源: 根据19世纪大卫李嘉图(DRicardo)的比较利益原则,每个国家只要在世界分工中充分利用本国富有的天然要素生产和出口某些产品参与世界贸易,就可以获得利益,增加人均收入,并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带动下,迅速走上发展的道路。

3、,自然资源转换战略,评价 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不发达地区奠定现代工业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价值转移现象。由于民族地区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地区的工业制成品的交换是不平等的,民族地区在这种交换中蒙受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也加剧了城乡“二元化”现象及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趋势,使民族地区陷入极为艰难的困境。,梯度战略,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而自然地在国内形成一种经济、技术力量的梯度。一些沿海地区拥有先进技术和和雄厚经济实力。大多数腹地则是中间技术和一般经济水平。边疆仍处于传统技术和落后经济状态。国家应该按照东、中、西部的顺序安排投资和建设项目的区域布局,

4、这样花费少而获利多。,梯度战略,优点 正确提出了我国客观上存在的三级经济势能梯度差,批评了改革前国内推行了20余年的各地经济齐头并进发展的错误做法,是国内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梯度战略,缺陷 1.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史来看,按社会生产力 构成水平的一、二、三梯度引进技术和实施开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律,而打破梯度顺序的跳跃开发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 2.当社会需要利用落后地区某些特有资源生产短线产品时,国家完全可以采用现代化集约建设模式,跳跃过先进地区而直接开发落后地区。 3.片面强调梯度开发战略,先是会迟滞西部落后地区的进步,后是会反过来影响东部先进地区的发展,从而产生“双向抑制”

5、作用。,反梯度战略,1.现代科学技术转移诸方式中,有一种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地区转移。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油、煤、铁等资源,在改革中,引进国外一部分先进技术可以采取超越梯度的方式,跨过东部地区而直接进入西部地区实施经济开发。 2.国内技术的梯度推移和跨越梯度转移从外观形式上看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双方的实际用作又都必须遵守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律,许多成功的反梯度运作经济效益极佳。 3.一些西部民族地区的企业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获得效益后,他们反而向东部地区的企业输出本单位的技术,这种反向推移实例显示了反梯度战略的勃勃生机。,反梯度战略,缺陷 1.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经济技术的反梯度转

6、移在近期内不可能成为主流趋势,只能作为配角出现。 2.反梯度战略实施时需要较多特殊的客观条件作保障,否则很难奏效,而反梯度理论却对此估计不足。,两步战略,国家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和繁荣东部沿海地带,西部民族地区则在相对的一段时期内实行积极准备的方案。随后,再依靠东部沿海地带的积累资金和技术力量等等,带动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两步战略,缺陷 1.国家投资重点向东部地带倾斜,西部地区将因投资不足而不能得到发展。 2.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部分具体措施总是率先在东部地带实施,而西部地区往往要慢几步才开始贯彻。 3.东部地带所享受的对外开放政策很优惠灵活,但西部地区能执行的同类方针却往往

7、有较多的限制条件。 4.推行两步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原本就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直接影响了民族关系。,倾斜发展战略,主张民族地区应采取跷跷板式的增长,集中力量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这部分产业的发展为基础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由于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投入产出的联系,在一些部门的个别投资会通过这种联系传导到其它部门,并诱发其它部门的投资。这种“联系效应”和“诱导性投资”是决定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根据民族地区农业和矿业部门“前向联系”效应弱,而初级产品部门又没有“后向联系”效应的情况,民族地区必须选择那些联系效应强的部门作资源投入的“主导行业”,然后诱发和带动“卫星产

8、业”的迅速成长。,超越战略,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西部民族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必须以每年高于东部沿海地带的速度增加。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大对西部的财政投入,西部还要依靠东部的技术援助,从而在西部工业资源产地,建立起一些列精深加工企业,通过直接向全国和海外提供最终产品获得高额回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超越战略,优点 强调必须建成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明确加速工业化进程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缺点 1.没有深刻认识全国现有工业总体布局的历史必然性。 2.没有认真思考国家目前财力不足的困难。 3.过于乐观估计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客观和主观环境。,加速战略,加速战略的基本构想是,在实现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西

9、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不断加快前进步伐,尽可能地在短期内逐步缩短与东部沿海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为最终摆脱总体上落后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加速战略的实施重点是强化经济体制改革,把以往追求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向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把曾经注重产值数量的增长转向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总执行方针是同时搞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诸多方面的工作,以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的发展保障,使精神文明成为物质文明的促进力量,加快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速度。,加速战略客观基础,加速战略基本内容,1.要求国家和各级政府在领导和组织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确立“加速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2.加速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是加快发展民族地区

10、的社会生产力。 3.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 4.在改革和完善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时,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实行“一区多制”和“一制多式”,而且也要注意优化机制与提高效益。 5.加速是针对差距提出来的,加速的目的是要消除差距,但这种加速又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条件,搞空想主义的高速度,加速发展与所谓的“大跃进”有本质的区别。,加速战略对策建议,实行点、线、面发展对策,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推行工业资源转换对策,执行内引外联政策,和合加速战略,和合加速发展是指:民族经济体内部或民族经济体与外部各要素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形成良胜互动,并实现超常规发

11、展。 民族与民族和合,加速共同发展 民族与社会和合,加速全面发展 民族与自然和合,加速可持续发展,和合加速战略,非均衡协调,整合后发优势,经济现代化 与 民族现代化,和合加速战略的后发优势,资源型后发优势 联动型后发优势 机遇型后发优势 创新型后发优势 强政府型后发优势 学习型后发优势,非均衡协调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是指后发民族经济体为了实现经济加速发展目标而实施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表现为经济各产业发展主次安排和发展顺序的先后,从而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在不均衡状态下发展,并最终使各次产业发展达到协调,促使民族经济快速提升,实现和合加速发展目标。 在这里非均衡发展只是后

12、发民族经济体实施加速发展的途径选择,其目标是通过非均衡途径达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即进入和合状态。,新中国实施的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第一代领导集体:“均衡、嵌入”式战略 (毛泽东) (1949-1977) 第二代领导集体:非均衡发展战略 (邓小平) (1978-1991) 第三代领导集体:协调式发展战略 (江泽民) (1992-2001) 第四代领导集体:西部大开发战略 (胡锦涛) (2002-至今),1949-1977:“均衡、嵌入”式战略,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的重要性。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就是重视历史上国内经

13、济发展水平不均的状况,充分利用沿海发达地区,增加国家积累,以援助内地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均衡”发展。,1949-1977:“均衡、嵌入”式战略,60年代,美国对越南侵略战争的逐步升级,苏联插手新疆伊犁地区的民族分裂事件及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中印局势未得到缓和等国际因素的出现,在“要准备打仗”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为了建立自己的强大战略后方,在没有考虑经济发展规律作用的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试图把中西部民族地区建设为一个部门比较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略后方,从而使其经济发展走上了一条“嵌入”式道路。 毋庸置疑,国家的“嵌入”式开发,对于改变中西部民族地区极差的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和农业

14、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均局面,使内地民族地区建立起了一批初具规模、部门较为齐全的工业基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30年来,内地民族地区的工业产值增加了40多倍。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建国初期的28%提高到36%,相当于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倍多。,1949-1977:“均衡、嵌入”式战略,“嵌入”式战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备战而人为地把资金、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大规模地移植到西部民族地区,不惜代价地把东部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拆迁至内地。这样消极地对待东部沿海地区,既抑制了其发展步伐,从而使得东部地区在世界新

15、技术革命浪潮中丧失了一次大发展的机遇,也扩大了整个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进而牵制了内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嵌入”式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效果上来看,既迟滞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跃,也牵制了内地民族地区的深入发展,还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种模式虽然有其迫不得已的原因,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乃一条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均不利的“双输”之策。,1978-1991:非均衡发展战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优先重点发展沿海地区、兼顾带动内地民族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1978-1991:非均衡发展战略,该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实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政

16、策,对沿海地区实行投资、财税、信贷、外资外贸、价格等倾斜性政策,初步打破了资金和政策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促进了沿海地区已有经济潜力的发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形成对中西部地区的示范效应与激励效应,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1978-1991: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战略的整体实施和推进仍然运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资源和生产要素空间梯度推移的主体是政府,推动方式主要借助于行政力量,因而不可能在旧体制格局中取得有效进展。 虽然该战略仍以地区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经济为目的,但是更强调经济效益和发挥各地区优势,注重效率优先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忽略了中国各

17、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条件及发展能力存在的巨大落差,其实行的最终结果势必导致“先进地区更先进、落后地区更落后”的马太效应式恶性循环。,1991-2001:协调式发展战略,江泽民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1991-2001:协调式发展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区域经济分布格局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继续扩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所提出的协调发展战略是针对非均衡发展战略忽视公平、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缺陷,在注重效率优先的同时,弥补

18、了“兼顾公平”的原则,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既强调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协调、局部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又强调地区比较优势与国家综合优势的协调、工业化进程中前后阶段衔接上的协调,更强调先富与后富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协调。,1991-2001:协调式发展战略,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水平低、基础设施不足、贫困地区面积广大及商品经济落后的特点,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方针:“要在国家的帮助下,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艰苦的、长期不懈的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全面

19、发展,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应实行4个结合,即国家帮助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开发资源与照顾利益相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沿海内地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2001-2011: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20、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2001-2011: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发范围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1-2011: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 奠定基础阶段 从2001年到2010年,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

21、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加速发展阶段 从2010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 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2001-2011:西部大开发战略,战略地位 1

2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 。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根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关键,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条件,基础,2001-2011:西部大开发战略,战略任务,2001-2011:西部大开发战略,战略意义 1.有利于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2.可以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

23、拓展新的广阔空间。 3.对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具有重大意义。 4.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参考文献,1.施正一.民族经济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第2版 4.曹征海.和合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博士论文,2005年 5.余小江,贺新元.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2期 6.温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2月第2期 7.赵红雨.点轴开发理论与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硕士论文,2001年,,Thank You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