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培训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53427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5.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忻州培训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忻州培训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忻州培训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忻州培训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忻州培训2.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连建平,新 课 改 的 体 会 与 思 考 教学实践与体会,2009.,四、新课程教材分析,1、必修()政治文明历程,历史必修(),政 治 文 明 历 程 教 材 分 析,单元总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本单元共有四课内容,通过对不同时 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展示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的结果。教材由两方面展开叙述, 一是三代王权加强的简况;一是从秦到清 王权加强的过程分为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两条线索。,单元概述,把握一条基本线索:夏朝建立我国第一个国 家政权;商周经历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 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

2、深远影响;期间,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其整体趋势是专 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 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历代的选官、监察与谏议 制度;汉、唐、宋、明、清时期专制集权不断加 强的表现与结果;最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 度达到顶峰。,每课要述,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 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结构,1、夏: 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 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 分封的主体。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确 立严格的大、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本课重点,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 分封制、宗法制。,每课要述,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 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及其影响。,知识结构,1、从割据到统一 周王室衰落,群雄割据; 战国争霸,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2、中央集权的确立 确立体制: 称皇帝,集三权;设百官、置郡县。 巩固措施: 制定选官、考官制度;制定严苛的法律。 影响: 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图一 秦朝的中 央集权

4、体制,皇帝,本课重点,是秦的统一、皇帝与三公九卿制 及郡县制。,每课要述,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结构,1、中央行政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 朝的“中书门下制”;元朝的“一省制”。 2、选官制度: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 制;隋唐的科举制。 3、监察与谏议制度 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汉武帝设刺 史;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地方设按察使司、 部门设六科给事中。 谏议:隋唐的门下省;宋代的谏院。 对以上三种制度的评价。,本课重点,是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监 察与

5、谏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及对这 三种制度的评价。,每课要述,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 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 发展的影响。,知识结构,1、汉朝的集权措施: 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2、隋唐五代的分裂: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 3、宋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 利: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 央集权。 弊:造成了“三冗”“两积”的后患。,知识结构,4、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废除丞相; 明成祖设立内阁。 5、清朝设立军机处 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设立军机处,图二 隋唐

6、时期 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中 书 门 下,皇帝,图三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中书省,皇帝,图四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皇帝,殿阁,厂卫,五军都督府,全国 军队,图五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图六 清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内 阁,议政王 大臣会议,处理军务,参与机要政务,军 机 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本课重点,是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的藩 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明清君主专制 制度日益强化的表现及结果。,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明清前): 维护统一,安定社会。 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 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

7、证。 消极: 对人民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 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 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科技 的进步,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 于世界。,单元总述,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本单元共有三课内容,主要谈两个问 题:一个是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的背景、 内容及意义;一个是罗马法的内容及在维 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单元概述,形成一个观念: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政治 文明的源头。他们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都给 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 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 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 腊城邦制度;二是雅

8、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 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每课要述,第五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课标要求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 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 产生的历史条件。,知识结构,1、爱琴文明: 时间:前2000年前12世纪; 中心: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荷马时代:前11前9世纪。 3、城邦时代: 时间:前8前6世纪; 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 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代表: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 地理环境: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促成了希腊向海外殖民扩张。,知识结构,4、古希腊城邦政体 : 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 治;城邦公

9、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主要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 头制和僭主制; 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民主制。 其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各邦国公民在公民大 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来划分。,本课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导致其经济 上航海业、商业贸易发达;政治上小 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相对容 易形成民主制度。,每课要述,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课标要求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 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知识结构,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1)历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2)贵族制与君主制、民主制的比较: 贵族制的特点: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 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

10、期制和选举 制。,君主制与贵族制的比较,民主制与贵族制的比较,知识结构,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1)历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2)贵族制与君主制、民主制的比较: 贵族制的特点: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 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 制。,(3)民主制的确立: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陶 片放逐法)。,知识结构,2、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权力机构: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国家大事; 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 力的代

11、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 最大限度保持公正。,知识结构,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得: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 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推动了雅典社会 进步,为人类提供民主模式。 失: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 有享受到民主权利;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 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本课重点,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梭伦与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标志;雅典 民主的实质与得失。,每课要述,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 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 会生活中的价值。,知识结构,1、政治体制

12、的演变: (1)历程: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元首制帝制); (2)罗马共和国: 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组成;三 权分立,相互制衡,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古代渊源 平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机构保民官 (3)帝制的确立: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披着共和制外衣的 君主专制)。 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知识结构,2、罗马法的形成: (1)十二铜表法 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是罗马法的渊源。 (2)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 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知识结构,3、罗

13、马法的评价与影响: 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由贵族、平民两个 阶层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它把贵族压迫的隐蔽 特权变成了法律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 民。虽然它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 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 法。这是第一部自然法,体现出法律的均衡、约 束与道义。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 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 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本课重点,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实行贵族共 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三层机构组成;公元前27年,屋大维 建立元首制,实行独裁;公元前3世纪 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

14、义法制的先 声。,单元总述,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本单元共有四课内容,其中有一节综 合探究课。主要谈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 立过程及四种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即君 主立宪制:分英国的议会制和德国的二元 制;美国的联邦制和法国的共和制。,单元概述,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 的完成,欧美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 都建立起以议会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把握四个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 国的1787年宪法与联邦政府的建立;法兰西共和 制的确立;德国二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英、法、美、德各国尽 管民主政治形式和发展程度有差异,但都属于以

15、代议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它体现了人类政治文 明发展的重大进步。,每课要述,第八课,英国的制度创新,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 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制的异同。,知识结构,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必要性: 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 义的发展。 (2)过程: 大宪章开始给王权设定限制;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 权; 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初步形 成。,知识结构,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逐渐“统而 不治”; 1721年沃尔波尔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

16、必须从多数 党中产生。 3、民主化的发展 :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的通过,使新兴工业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本课重点,1215年的大宪章为王权设定了界 限;1265年孟福尔招集的僧侣、贵族、骑 士和市民代表会议,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 形;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标志着君 主立宪政体的确立;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 的形成与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英国君主立 宪制的特点。,每课要述,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 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识结构,1、联邦宪法的制定: 必要性: 松散的州际联盟,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 发展的需要;

17、 1787年宪法基本原则: 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三权分立,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示意图,知识结构,1、联邦宪法的制定: 必要性: 松散的州际联盟,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 发展的需要; 1787年宪法基本原则: 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2、联邦制 : 确立:1787年建立,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巩固:内战前后的宪法规定;1861年内战 爆发,林肯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知识结构,3、两党制 : 形成: 华盛顿之后,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美国的总统、国会、州、市的政治 选举均受政党控制和操纵。 区别:民主党与

18、共和党的基本群众不同。,美、英体制的比较,总统 国王,选民选举产生 世袭,任期制 终身制,有 无,总统 首相,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总统 议会,美、英体制的比较,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 是礼仪性的 政府(内阁)掌握大权,由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总统是国家、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 统率陆海空三军 行政、立法相互独立。议员与政府官员 不能互相兼任 总统组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不 取决于议会多数,而在于总统能否获胜,本课重点,1787年费城会议为美国制定了宪法, 即1787年宪法,宪法体现了三个原则,即 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

19、原 则。根据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华盛顿之后,美国形成两党政治。,每课要述,第十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课标要求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 容,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 中的作用。 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 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 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知识结构,1、法国大革命: 法国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2、政权的更迭与政体的变换: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及影响。,知识结构,4、完成统一: 原因: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完

20、成统一过程: 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奥战争;普 法战争。 5、德意志帝国统治: 时间: 1871年建立,颁布宪法; 特点:建立君主立宪,但留有大量专制主 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法、德政治制度比较,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比较,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比较,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本课重点,记住法国走向共和道路的曲折历程、 法国1875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影响。 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民 族的,它结束了国内的封建割据,但保留 了专制主义传统。德意志帝国的特点是: 半专制君主立宪制和军国主义。 比较英、美、法、德四国政治体制的 差异。,本课重点,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民 族的,它

21、结束了国内的封建割据,但保留 了专制主义传统。德意志帝国的特点是: 二元制君主立宪和军国主义。“一战”后成 立的魏玛共和国仍是一个 “没 有共和主义 者的共和国”。由此导致 “二战” 前法西斯 上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单元总述,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本单元共有六课内容,其中有一节综 合探究课。主要谈两个问题:一个是近代 中国自1840 年至1919 年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的史实;一个是中国人民反帝爱国、争取 民主共和的斗争。,单元概述,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 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 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 资本主义的侵略,中

22、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 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 二要突出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 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 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 三要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会挨打;中国人 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每课要述,第十二、十四课,西方列强四次侵华战争,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 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 神。,知识结构,一、列强发动的几次危害巨大的侵略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 鸦片,遭严禁后,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略。,根本目的

23、:借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 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 影响: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 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知识结构,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目的: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 场。 发动国:英法联军。 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 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战后,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 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 兴的洋务运动。,知识结构,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原因及导火线:,日本侵华预谋

24、已久。朝鲜东 学党起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起义平息后,日 本以“改革朝鲜案”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1894年 7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 兵船,挑起战争。 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 后危害最为严重的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 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 得不举借外债。,知识结构,影响: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 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面对危机,清政 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 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知识结构,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原因:以“救护驻华使

25、馆,并助中国剿匪” 为名,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 进犯中国。 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巨 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 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八国联军 司令西摩尔,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1901年9月7日奕劻与李鸿章同 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 不平等条约。 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 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 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 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

26、 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每课要述,第十三十六课,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 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 性。,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 义。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 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知识结构,一、农民阶级的抗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爆发原因:列强侵略,吏治腐败;矛盾激 化,自然灾害。,斗争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1856年,通过北伐 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1864年,失败。,重要文件:前期颁布纲

27、领性文件天朝田亩 制度;后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 施政纲领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纲领,太平天国纲领,知识结构,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 的联合绞杀。 时代特征:利用西方宗教;反封建反侵略; 主张学习西方;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世界民 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结构,一、农民阶级的抗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 爆发背景:在广大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的基 础上发展而成。 口号:扶清灭洋。 作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 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结果:因农民阶级的局限

28、性和中外反动势力 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义和团团民,义和团团旗,宁死不 屈的义和团 团民,八国联军在北 京朝阳门外屠杀义 和团团民,课堂设问,应该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 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 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 朝的改革运动。 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 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 外的弱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 只能更加落后。,知识结构,二、地主官僚阶层的变化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部分官 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 主

29、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 性质:封建地主官僚发起的旨在推动清王朝 中兴的一场自救运动。 概况: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在 外交、经济、军事、教育方面改革。 后果:最终失败,但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知识结构,二、地主官僚阶层的变化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 迫于内外压力,宣布君主立宪,试图通过新 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知识结构,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1、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性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 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 的革命。 宗旨:十六字纲领,三民主义。 过程:1894年成立

30、兴中会;1905年建立同盟 会;1911年发动黄花岗起义;1911年爆发武昌起 义;1912年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五四运动(1919年)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知识结构,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五四运动(1919年)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思想 解放运动。 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 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意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民主和 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谢 谢,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址: http:/ 岳麓书社的网址: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