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26595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中国的“开水文化”怎么来的?韩少功有些中国人到欧美国家旅游,见宾馆里没有准备热水瓶,不免大惊小怪,甚至有点没着没落。他们如果不打算喝咖啡或者喝酒,就只能在水龙头下接生水解渴,不是个滋味。好在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一是商店里有矿泉水出售;二是欧美有些宾馆为了适应东亚游客的习惯,开始在客房里配置电热水壶。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没开水似乎就没法活,即使是在穷乡僻壤,哪怕再穷的中国人,哪怕穷得家里没有茶叶,也决不会用生水待客。烧开一壶水必定是他们起码的礼貌。这个情况曾经被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记在心上。他在十五至

2、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说:“中国人喝开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为西方所缺乏。”烧开水有利于对饮用水消毒。开水喝多了,虽然可能失去欧洲人口舌于水的敏感,不能像传说中的土耳其人那样细辨泉水、井水、河水、湖水的差别,但生病概率一定大大降低。于是可以理解,古代的欧洲文明的宏伟大厦常常溃于小小病菌的侵噬。黑死病、伤寒,猩红热等,一次次闹得欧洲很多地方十室九空,以至“掘墓人累得抬不起胳膊”,“满街是狗啃过的尸体”史家们这些记载至今让人惊心动魄。著名文学著作十日谈的产生,据说就始于一群男女藏入佛罗伦萨地下室里以躲避瘟疫时的漫长闲谈。中国人热爱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

3、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古英语中的chaa以及现代英语中的tea,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语和闽南语。诗经邺风中已有“荼(茶)”的记载,汉代典籍中多见“烹茶”,可见饮茶必烹,必烧开水,此习俗的形成至少不会晚于汉代。喝开水传统又很可能与锅有关。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说“中国化铁为水的浇铸技术比欧洲早发明十个世纪”。史记中有“汤鼎”一词,孟子中有“釜瓯”一词,都表明那时已广泛运用金属容器,这些容器堪称高科技产品。相比之下,游牧人还处于饮食的烧烤时代,面包也好,牛排也好,架在火上烧一把了事,到喝水的时候,不一定能找到合用的加温设备。中国古人有农耕民族丰富的草木知识,进而还有发达的中医知识。

4、宋代理学家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因为要孝悌亲人,就必须求医问药,甚至必须知医识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春秋时期的中国就有了扁鹊和仓公这样的名医。成于汉代的黄帝内经诊籍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更使中国医学高峰迭起。事情到了这一步,技术条件有了(如锅),资源条件有了(如茶),更重要的文化条件也有了(如巫医分离、以孝促医等),喝开水保健康当然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相比较而言,在少茶、少锅、少医的古代欧洲,喝开水的传统如何可能有?欧洲也有优秀的医学,但按照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西医的成熟来得太晚,晚至抗生素发明的现代。(摘编自意林总第383期,有删改)1. 下列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去欧美国家旅游,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只能接生水解渴,但这种状况现在有所改变。B.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中国人喝开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西方国家则并没有喝开水的传统。C. 古代欧洲文明的大厦常溃于病菌侵噬,十日谈就记载了欧洲人感染瘟疫后令人惊心动魄的惨状。D. 汉代典籍中多见与“烹茶”有关的描述,由此可知中国人喝开水的传统形成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汉。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到了没开水似乎不能活的地步,烧开水也成为一种待客礼仪。B. 烧开水有利于对饮用水消毒,喝开水降低了生病的概率,但是不能保持

6、口舌于水的敏感。C. 文章举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的例子,充分论证了中国有发达的中医知识。D. 刘易斯托马斯认为,欧洲也有优秀的医学,然而西医的成熟晚至抗生素发明的现代。3. 中国的“开水文化”是怎样来的?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4. 文章第段可否删去?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答案】1. C 2. A 3. 中国人喝开水传统可能与茶文化的发展与兴盛有关。中国人喝开水的传统很可能与冶金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人喝开水的传统与中医文化发达有关。 4. 不能删去。第段从中国人去欧洲旅游,不习惯旅馆里没有开水装置谈起,引出文章话题,为下文谈“中国的开水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作铺垫。同时也暗示了欧洲人缺乏喝

7、开水的传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十日谈就记载了欧洲人感染瘟疫后令人惊心动魄的惨状”错误。根据第段“著名文学著作十日谈的产生,据说就始于一群男女藏人佛罗伦萨地下室里以躲避瘟疫时的漫长闲谈”可知,文章只交代了著作的产生情况,并没有记载欧洲人感染瘟疫后的惨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但是不能保持口舌于水的敏感”错。根据第段“虽然可能失去欧洲人口舌于水的敏感”中的“可能”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充分论证了中国有发达的中医知识”错。根据第段“宋代理学家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因为要孝悌亲人

8、就必须求医问药,甚至必须知医识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可知,列举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是为了阐述“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并不是为了论证中国有发达的中医知识。D“刘易斯托马斯认为”错。根据第段“欧洲也有优秀的医学,但按照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西医的成熟来得太晚,晚至抗生素发明的现代”可知,“西医的成熟来得太晚,晚至抗生素发明的现代”是刘易斯托马斯的观点,而“欧洲也有优秀的医学”是作者的观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中国的“开水文化”是怎样来的,即概括中国的“开水文化”产生的原因,从文中找出对这一问题进

9、行阐述的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根据第段中“中国人热爱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分析概括为:中国人喝开水的传统可能与茶文化的发展与兴盛有关。根据“喝开水传统又很可能与锅有关。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说“中国化铁为水的浇铸技术比欧洲早发明十个世纪。史记中有汤鼎一词,孟子中有釜瓯一词,都表明那时已广泛运用金属容器,这些容器堪称高科技产品”分析概括为:中国人喝开水的传统很可能与冶金技术的发达有关。根据第段中“中国古人有农耕民族丰富的草木知识,进而还有发达的中医知识喝开水保健康当然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相比较而言,在少茶、少锅、少医的古代欧洲,喝开水的传统如何可能有”等内容,分析概括

10、为:中国人喝开水的传统与中医文化发达有关。【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开头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确表态不能删去,然后结合文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阐述不能删去的理由。(1)分析第一段在内容上作用文章开篇说“有些中国人到欧美国家旅游,见宾馆里没有准备热水瓶,不免大惊小怪,甚至有点没着没落。他们如果不打算喝咖啡或者喝酒,就只能在水龙头下接生水解渴,不是个滋味”,作者由“有些中国人到欧美国家旅游,见宾馆里没有准备热水瓶,不免大惊小怪”的现象引出“中国的开水文化”这一话题。第二、三句“他们如果不打算喝咖啡或者喝酒,就只能在水龙头下接生水解渴,不是个滋味。好在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一是商店里有矿泉水出售

11、二是欧美有些宾馆为了适应东亚游客的习惯,开始在客房里配置电热水壶”,暗示了欧洲人缺乏喝开水的传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2)分析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第一段开头就说“有些中国人到欧美国家旅游,见宾馆里没有准备热水瓶,不免大惊小怪,甚至有点没着没落”分析,第一段引出“中国的开水文化”话题。再根据第二至五段依次说“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烧开一壶水必定是他们起码的礼貌”“烧开水有利于对饮用水消毒”“中国人热爱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技术条件有了(如锅),资源条件有了(如茶),更重要的文化条件也有了(如巫医分离、以孝促医等),喝开水保健康当然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分析,这几段谈的是“中国

12、的开水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第一段就为下文谈“中国的开水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作铺垫。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

13、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摘编自古文观止新注,有删改)注召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B.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已经。C.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代指公子纠。D.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耻。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B. 鲍叔既

14、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C.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D.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您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像他,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B.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见您被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C.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D.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像他,知道我没遇到好的时机。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

15、确的一项是( )A. 管仲因为家贫,常占鲍叔牙的便宜,然而鲍叔牙却对此没有任何怨言。B. 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会盟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是重用管仲之故。C. 管仲多次参战多次逃跑,鲍叔牙知他不是因为胆小而是需要奉养母亲。D. 天下的百姓都纷纷称赞管仲有才能,更多的人认为鲍叔牙有识人之能。9. 将下列课内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答案】5. D 6. B 7. C 8. D 9. (1)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2)溪

16、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3)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解析】【分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游:交往。解释正确。B“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句意:管仲被任用以后,齐国执政。既:已经。解释正确。C“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句意: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死。之:代指公子纠。解释正确。D“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句意: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耻:为而耻。解释错误。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鲍叔既进管仲”的意思是鲍叔推荐了管仲。

17、鲍叔”作主语,“进”作谓语,“管仲”作“进”的宾语,应在“管仲”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D项。“以身下之”的意思是鲍叔自己情愿做管仲的下属。省略主语“鲍叔自己”,“以身”作状语,“下”作谓语,“之”作宾语,指管仲,故应在“以身下之”之后停顿,这样就排除C项。加上标点为: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疏通句意为: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世禄,十几代有封邑,多数是著名的大夫。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画横线的语句句意为: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遇到

18、好的时机。该句中重点词为:“君”意为“国君”,不是“您”的意思,排除B项。“不肖”意为“没有才干”,而不是“不像”的意思,排除A、D项。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D“天下的百姓都纷纷称赞管仲有才能”说法有误。从“天下不多管仲之贤”中可知,应该是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为:善,擅长。以,凭。矜,夸耀。第(2)句得分点为: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第(3)句得分点为:微,(如果)没有。归,归依。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参考译文: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

19、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干。那时管仲家境贫寒,(分财利时)他时常欺负鲍叔牙,而鲍叔却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他的坏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车送到齐国。鲍叔牙就向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之后,在齐国执政,桓公以此成就霸业,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往往自己多分,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弄得更加困窘,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

20、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有个老母。公子纠败亡,召忽为他而死,我却宁愿被囚禁,甘心受屈辱,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显扬功绩和名声为耻辱。生养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注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10.

21、诗歌中“凉”有何意?请结合诗歌解释。11. 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0. 诗歌中“凉”既指天气“凉”,又指因为离别内心悲凉。 11. 诗歌最后两句描摹了诗人想象别后友人夜泊潇湘、清猿入梦的旅夜忧愁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惆怅之情。【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江风引雨入舟凉”意思是说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凉”的字面意思是“寒冷”,既是身体上的感触,而“江风”“雨”等意象所营造的又是一种凄凉的意境,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因此,其语境义应为“因为离别内心悲凉”。【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22、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中意境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的特点,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绘,再分析出诗人的情感。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忆”字起笔,从对面生情,虚写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孤月高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闯人梦境,令他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觉(月光)、听觉(猿声)两方面描绘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点睛】译文: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12.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23、2)了却君王天下事,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其真无马邪?_!(韩愈马说)(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周敦颐爱莲说)(5)_,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6)为人谋而不忠乎?_?(论语十二章)(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_”一句描写了诗人看到太阳从海平面冉冉上升的景象。(王湾次北固山下)(8)杜甫的春望中“_”一句从听觉的角度表现诗人内心的悲痛。(杜甫春望)【答案】 (1). 蓬山此去无多路 (2). 赢得生前身后名 (3). 其真不知马也 (4). 濯清涟而不妖 (5). 饿死真吾志 (6).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 海日生残夜 (8). 恨别鸟惊心【解析】

24、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蓬”“赢”“生”“身”“清涟”“生残夜”是易错字。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永远的雪雕余显斌哈巴雪山高耸着,罩着茫茫的雾气。雪花大如掌,从灰沉沉的天空一片片落下来,落在身上,落在雪地上。向远处望去,白皑皑的雪色无边无际,一直蔓延向远方。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向高处蜿蜒着,盘旋着,被落雪遮盖了,隐隐约约的,如一条墨线画在宣纸上。雪地上滚动着一个黑点,走走停停走走停停的,就是他。他脸色灰白消瘦,衣服破烂,可是,衣领上红色的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却如火苗,在雪地里一闪一闪的。他张大着嘴,脚步踉跄,呼吸十分艰难。他是收容队的队长

25、也掉队了。可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沿路走着,仍在寻找着倒下的战友,试图发现活着的战士。可是,没有。沿途冻死的战士很多,都被落雪覆盖着,成了一个个雪雕。他们的容貌,他们的表情看不清楚了,可最后的姿势仍然保持着:有的几个人靠在一起坐着,想要相互取暖;有的一个人独坐着,抱着枪,望着远方;有的靠着岩石,和岩石成为一个整体他们都将生命定格在最后一刻,定格在呼吸停止的那一刻。他们死时,始终都面朝着同一个方向,朝着翻越雪山的方向,朝向部队前进的方向。每次见到这些停止呼吸的战友,面对着这些雪雕,他都会站立,静静立在那儿,面对他们,庄重地敬一个军礼。他已经十分疲倦了,可是,他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这样做了,

26、心里才好受一点儿。雪继续飞舞着,漫天漫地,如鹅毛如棉团,落在地上噗噗地响着。他在飞雪中继续走着,脚步越来越无力。他甚至怀疑,自己很可能不久也会倒下,成为雪雕中的一个,和那些战友一样,成为哈巴雪山的一部分,永远地长眠在这儿,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雪山寂寂,没有人声。大部队已经走远了,收容队的其他同志,也在他的命令下走了。走上雪山不久,他的疟疾又犯了,时冷时热的,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脚步踩在地上,如踩在棉团上一样。终于,他走不动了,坐在那儿,浑身瑟瑟颤抖着,将战士们聚拢来,命令他们,带着伤员先走,别管自己。战友们不从,一个个红了眼眶,低着头,站在飞雪中。他生气了,告诉大家,前面还有掉队战友需要援助,

27、耽搁不得,必须马上走,这是任务,这是命令。战士们无奈,最终一个个流着泪走了,慢慢走成雪地上的一溜黑点,走出他的视线,走向蒙蒙的雾中。那一刻,他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他舍不得离开他们,可又不得不离开他们。在这样的雪地上,在这样滴水成冰的环境中,战友们都已经耗尽体力,精疲力竭了,还要带着受伤的战士,就更不容易了,他不能再连累他们。他稍微恢复了一点力气,就慢慢站起来,沿着战友们走过的脚印向前走去。他想,只要有一口气在,自己就不能停下来,就必须一直走下去。走到一处山垭口的时候,他再次站住,面对着一尊雪雕,一个战士的雪雕。对方的外貌和样子,同其他烈士的一样,也已经看不清了,被白雪覆盖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可

28、是,烈士的姿势仍很清楚,是坐着的,背靠着山岩,已经被冰雪焊在了岩石上,成了岩石的一部分。烈士左手抚在腿上,右手却高高地举起来,举在风雪中,直直的。右手的拳头紧紧攥着,在风雪中,也看得清清楚楚的。他想,烈士死前攥着拳头究竟想干什么?是呼喊口号?是鼓励战友?还是指示前进的方向?带着疑惑不解,他慢慢地走过去,慢慢地伸手掰开烈士的手。烈士的掌心里,赫然出现几个银角子,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我是沅陵人,名叫刘山,这是我的党费,请代缴。”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汹涌而出。他拿了银角子,还有纸条,站在那儿,庄重地对着烈士行了一个礼,然后转身走了,一直走向狂舞的飞雪中,走向蒙蒙的云雾中。多年后,已经成为

29、将军的他,每次交党费的时候,都是双份:一份是他的,一份是刘山的。他说,他有双重身份,一个是他,一个是沅陵的刘山。(摘编自2019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1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通过肖像描写,既点出了人物所处的困境,又交代了“他”的红军身份。B. 文中两处画线句描写“他”流泪,分别表达了“他”内心的悲凉和对烈士的崇敬之情。C. 小说用第三人称叙事,笔调客观冷静,这样的叙述角度使故事真实可信且更亲切自然。D. 小说以“他”掉队仍在寻找活着的战友为开端,以“他”发现烈士攥在手心里的东西为结局。14. 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他”的形象特点。15. 请分

30、析第段景物描写是如何突出环境的险恶的。16. 小说标题“永远的雪雕”有何妙处?【答案】13. A 14. 忠于职守;甘于牺牲;意志坚强;信念坚定。 15. 从视觉角度写远望雪山,雪山高耸的样子,突出雪山之高,难以翻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花大如掌”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雪纷纷的场景,突出雪之大,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此处答夸张也可给分)运用叠词“曲曲折折”“隐隐约约”写出了山路蜿蜒盘旋、被雪覆盖的景象,突出行走艰难。 16. “永远的雪雕”表层意义指牺牲在翻越雪山路上的红军战士,深层意义指红军战士甘于牺牲的精神和信仰长存,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牺牲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崇敬和颂扬。激发读

31、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解析】【分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B.有误,“表达了他内心的悲凉”错误,根据原文第段“那一刻,他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和第段“他舍不得离开他们他不能再连累他们”可知,第一处画线句表达的是不舍与无奈等复杂的心情;C.有误,“更亲切自然”错误,这是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D.有误,“以他发现烈士攥在手心里的东西为结局”错误,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并不是结局;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根据第段“他是收容队的队长,也掉队了。可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沿路走着,仍在寻找着倒下的战友,试图发现活着的战士”可知他忠于职守;根据第段“他在飞雪中继续

32、走着,脚步越来越无力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和第段“终于,他走不动了别管自己”可知他甘于牺牲;根据第段“他想,只要有一口气在,自己就不能停下来,就必须一直走下去”可知,他意志坚强、信念坚定。【1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如何突出环境的险恶”可侧重从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第段写景,主要是对哈巴雪山的雪与路的描写,在写雪时说“雪花大如掌”,这里是比喻,也可说是夸张,雪大突出环境的险恶。“哈巴雪山高耸着,罩着茫茫的雾气”“向远处望去一直蔓延向远方”“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向高处蜿蜓着,盘旋着”从远望的视角表现哈巴雪山之高、之险。“曲曲折折”表现了山路的难行,“隐隐约约”表现了雪之大、之广

33、这些词语都表现了哈巴雪山环境的险恶。【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就本题而言,“永远的雪雕”意蕴丰富,一方面指永远牺牲在翻越雪山路上的红军战士;另一方面指这种甘于牺牲的精神和坚定的信仰长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通过对这些烈士被冻死后成为雪雕的各种姿态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牺牲精神和坚定革命信念的崇敬和颂扬。标题为“永远的雪雕”,但文中并没有完整出现这五个字,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关于“永远”的思考。四、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17.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几千年前,孔子面对川流不息滚滚而去的江水,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

34、今年,脱贫攻坚到了紧要关头,我们要保持目标不变,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C. 某些国家散播的中国抗疫相关情况的种种流言,在我国抗疫成就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D.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此处不能用于“江水”,望文生义,使用错误;B妄自菲薄: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语境说的是在脱贫攻坚战的紧要关头,我们不要脱离实际追求过高目标,也不要看清自己降低目标。该成语合乎语境,使用正确;C不攻自破:意思是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语境说

35、的是我国抗疫成就的事实使某些国家散播的有关中国抗疫的流言自动破灭了。该成语合乎语境,使用正确;D可歌可泣: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语境用于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的英雄人物,该成语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故选A。18.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有关领导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疫情防控工作。B. 线上教学对少数老师不是很熟悉,导致不少老师网课直播“翻车”。C.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在大中小学建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D. 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成分残缺,缺少“提高”

36、的宾语,在句末加“的效率”;B.主客颠倒,“线上教学对少数老师不是很熟悉”改为“少数老师对线上教学不是很熟悉”;C.搭配不当,“建立”和“课程”不搭配,应将“建立”改为“设立”;故选D。19. 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必须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一是应该要什么,人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宝贵的、真正值得争取的。这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能够要什么,_,_。_。_。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准确的自我认识有了这两条,内心就会宁静,行动就会从容做什么事最适合于自己的性情和禀赋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

37、子衔接排序的能力。阅读语段可知,本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总写人必须知道要什么,再分写“一是应该要什么”“二是能够要什么”,所以选项中“有了这两条,内心就会宁静,行动就会从容”就是对这两点的总结,因此它是放在最后的。而在叙述“能够要什么”时,先从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去做,还有看自己适合不适合去做,这才是准确地认识自我。故排序为。故选B。20. 毕业离别之际,一位同学想向同班好友表达顺利升学的祝福之意,下面四个选项最合适的一项是( )A.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答案】C【解析】【分

38、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古诗句的能力。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是不要担心前方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该诗句表达的是离别祝福,不适合同学向好友表达顺利升学的祝福之意。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该诗句表达的是思念之情或对人才的渴望,不适合同学向好友表达顺利升学的祝福之意。C“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思是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比喻志向远大,奋发向上。适合同学向好友表达顺利升学的祝福之意。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旁边有很多船过,发病的树木旁边有很多茂盛的树木

39、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该诗句说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不适合同学向好友表达顺利升学的祝福之意。故选C。五、写作(50分)2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肯尼亚名将、全程马拉松世界记录保持者埃鲁德基普乔格曾说:“我不知道极限在哪里,但是我会一直向着它跑下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以“极限”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卷面整洁,字数在600800之间;文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答案】范文追求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他如一只邀游在天际

40、的小鸟,跨过山岭、跨过云彩,最终拥抱胜利,拥抱太阳,拥抱那第一缕阳光!也许是偶然,也许是注定,在我人生的低潮,我看见了他,在一条无人的,长长的跑道。那时的我正在为了一些无聊透顶的问题与自己怄气,漫不经心地看着他一次次跌到,然后又在那条长长的跑道上爬起。我开始想笑,笑他的笨,笑他的傻,一个连跑步都不会的傻子。我甚至想大声地讽刺他,挖苦他。他的脸上流淌着大颗大颗的汗珠,手臂上、腿上都是擦伤,到处都有淤青。满脸通红的他停在原地喘气。我想,他要放弃了吧,要放弃了!他却顽强地走到起点,弯腰,起跑,奔驰,好像这里就是万人瞩目的运动场,他就是万人崇拜的英雄。可是,跑道却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右腿一扭,重重地摔了

41、这只是100米的跑道,可对他来说,好像比翻山涉水更难,我起了疑虑。他没有被伤痛击倒,顽强地站起来,又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弯腰,起跑,奔驰,然后摔倒了。看着他满身的伤痕,我想,他会放弃的,一定会。可他又再一次顽强地站了起来。夕阳,黄昏,懒散的阳光没有一丝温暖。我开始仔细看他。他出奇的瘦,出奇的弱小,脸上却已经有了成熟的气息,意外沧桑。我开始有些敬佩他了,他的坚持,他的努力,他的顽强,与我那无趣、无聊相比,真是显得格外伟大。同样站在人生的跑道,我似乎落后他一大截了。我走近他,他看见了我,对着我笑。我看到了他的右腿,天哪!是冰冷的金属颜色!是假肢!我差点叫出来,我惊呆了!残疾人!在我心中,残疾人应该

42、在轮椅上,享受别人的关怀,无论如何,都不会在跑道上折腾!他仍然继续着他的动作,脸上的汗珠越来越多。我突然觉得,他的汗珠就像珍珠一样美,一样珍贵。我开始羡慕他,同时敬佩他。几个小时过去了,我几次都想叫住他,让他停住,可我看到他那努力的样子,于是心有不忍。夕阳慢慢远去。我去买了杯水给他。他摇摇头,对我说:“谢谢你,等我跑完了再喝。”我对他说:“够了,你已经很棒了,是个大英雄!“他微笑着:“不,我还可以更好!我一定会超越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我忽然好像明白了,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愚昧与无知,自己的懦弱,不该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自暴自弃。终于,他跑过了那一百米,我看到了他脸上的微笑

43、是那么地迷人。后来日子里,每当我遭遇挫折时,我都会想起那一百米,有了那短短一百米,我就可以走完长长的人生。追求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一、审题。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是最低的。根据材料中“我不知道极限在哪里,但是我会一直向着它跑下去”的关键句及“极限”的话题提示,可知本文围绕“追求极限”的正向立意,是最简单明了的。同时,喜欢逆向思维的同学,这个话题上也可以有一定的作为。因为材料中一个隐含条件没有说明,那就是在适合的方向上。失去了适合的方向,追求极限也许只会背道而驰。二、立意。话题作文的立意角度是比较宽泛的。本文以“极限”为话题,其立意角度有这些:1.追求极限,做

44、最好的自己。这是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好写的立意。认准一个方向,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像愚公移山那样,追求对自己的不断超越。这是话题的正向立意。2.敬畏极限;“方向的选择”重于“极限的追求”。这是话题的反向立意,写作有难度。人生苦短,在错误的方向上追求极限,徒耗生命而意义寥寥。正如“南辕北辙”故事的主人公,在错误的方向上,他都追求极限最好的车夫、最好的马、最多的盘缠。然而,终极一生走在反方向上,又有多少意义呢?三、材料。正向立意的材料,还是非常多的。小到自己某一次成功,大到名人的杰出成就,肯定都源于自己对极限的不断追求。如登山是对不断对自己脚步极限的超越,步步攀登,步步超越,终能成就最棒的自己。同学写作,可以围绕“登山的超越”“运动会上的超越”“学习中的超越”诸多内容选材。如果选择逆向立意,则可以选择那些认清方向再选择超越的事例,比如“飞人刘翔”最初的发展领域是跳高,辅练100米短跑长久没有突破,才有了“转行跨栏”的华丽转身。因此,“方向的选择”重于“极限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