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发展与文献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65162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PPT 页数:175 大小:2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学发展与文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新闻传播学发展与文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新闻传播学发展与文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亲,该文档总共1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学发展与文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学发展与文献2.ppt(1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和文献基础,陈力丹,一、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概述 1.新闻学的形成和到中国 1690年,德国人托拜厄斯波伊瑟(Tobias Peucer)撰写的拉丁文博士论文关于新闻报道(De relationibus novellis)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学文献。 然而,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则是200年以后的事情。 1718世纪世界新闻业的发展颇为缓慢,新闻学难以作为一门学科存在。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通讯社的出现、电报的使用、知识税的废除和国民教育的普及,使得欧美的新闻业得以在19世纪50年代前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报纸成为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语),此种情形下,关于职业新闻

2、传播的研究自然被提上日程。于是19世纪末首先在德国、瑞士的大学里开设了新闻学(又译“报学”)课程。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设置新闻学院,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得以形成。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首任院长沃尔特威廉,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起点,以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为标志。校长蔡元培亲任会长,从美国学习了新闻学和经济学归来、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徐宝璜教授和北京京报主编邵飘萍为导师。1919年,徐宝璜的著作新闻学出版,是为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2.传播学的形成和到中国 传播学形成的两个社会条件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城市的规模化聚合。 20世纪传播媒介形态的不断创新与普及,以及人口从农村加

3、速聚集到城市,为现在的信息时代准备了新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人们对信息传播现象的研究形成规模。 工业革命 意博齐尼:城市的兴起(作于20世纪初),传播学被社会大体承认,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五大学科)从不同方面为传播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电波战以及对它们的研究,直接促成了传播学首先在美国形成。 40年代后期形成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进一步为传播学提供了新鲜的理论支持。,接着在20世纪60年代,以欧洲人文历史哲学为背景的传播学批判学派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

4、家高等院校的新闻学专业设置逐渐与传播学融合,原来的新闻院系的称谓,陆续更名为“传播”或“社会情报”院系。 中国大陆新闻院系名称最早出现“传播”字样的是厦大。,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历史颇为曲折 传播学早期思想的引进很早,主要在社会学、心理学领域。 1952年社会学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辅助工具”而被撤销,关于“传播”的知识在中国发生断裂。 随后我国传播学研究划分为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三个区域,主要发生在新闻学界。,杜威、帕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提及的传播学理念 在传播学理论准备阶段,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到过中国中、东部11个省份

5、,讲演200余场,当时晨报社编杜威五大演讲一书印刷了13次,传播很广。,他从传播角度定义“共同生活”:自由交际(communication)、互相往还、交换感情,交换种种有价值的东西。“社会一定使各分子有自由的发展、自由交换、互相帮助、互相利益、互通感情、互换思想知识的有机社会;社会的基础是由各分子各自能力自由加入贡献的。在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太强固,实在是强固的很;不但强固,并且可以减少各种因隔绝交通而发生的弊病。”,另一位代表人物帕克,1932年912月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课。中国社会学家林耀华(19102000)这样介绍帕克的理论:“盖人有社会嗣业,从交通(communication)造就

6、而成,又从交通传递而来;社会之生命及其连贯,全视乎前代之民风、教化、技术与理想能否传于后代,然交通厥为社会互动之灵媒(communication as the medium of social interaction),于是文化造就与变迁,又皆从社会互动次第递演而产生”。 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编: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他们表达的关于传播的观点,主要影响的领域不是中国的新闻学界,而是社会学界。当时中国的社会学者也有一些关于传播的论著。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孙本文(18921979)1925年的博士论文便是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媒体揭示出的美国对华

7、公众意见的基础及趋势。社会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1941年出版编著宣传心理学。 当时将communication翻作“交通”,interaction翻作“交感、互动、交互作用”,单向的dissemination翻译作“传播”。,高觉敷,小结: 1)1978年前,甚至1950年代以前,中国就已经引入了西方的传播观念,只不过没有用当代的“传播”二字,而使用了“交通”一词。 2)20世纪初的中国学者不仅熟悉西方(主要是美国)当时刚刚出现的传播研究成果,而且自己也朦朦胧胧地开始了传播研究。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传统后来中断了。 20世纪4050年代间,对中国传播研究影响最大的美国主流传播研究,经历了由芝

8、加哥学派向哥伦比亚学派的范式革命。施拉姆所包装的“传播科学”便是新范式的胜利宣言。,为适应经济腾飞和新传媒的普遍运用,台湾和香港的学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引进传播学,高校的新闻院系也陆续改名为“新闻传播”(或“新闻与传播”)院系,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不断,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少数教师知悉外国有个传播学,以“批判资产阶级”的名义翻译了少量材料,内部油印阅读。,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版了改革开放时期第一本新闻传播方面的期刊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刊登了第一篇传播学译文。,为了防止被指责为“宣扬资产阶级观点”,主编和译者郑北渭加了一个按语,批判“公

9、众传播工具”是“垄断资产阶级控制舆论,制造舆论,毒害人民,奴役人民的宣传工具”。,1978年10月,日本新闻学会会长 内川芳美教授访问中国。他分别 在上海和北京介绍了传播学。 10月14日,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所,给当时80多位第一届新 闻研究生做学术报告。但是给他 配的翻译由于对专业词句的陌生, 无法翻译出来。后来他用英语讲话,在黑板上写出“mass communication”。 当时这个简单的概念对我们是一种极大的震动,因为此前只知道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还从来没有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思考过传媒的性质。,1982年45月,美国传播学者韦尔伯施拉姆访华,较为全面地向中国新闻学界展示了美国经

10、验功能主义传播学派的观点。 1982年45月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他的学生余也鲁陪同下访华。 5月3日上午,在新闻所听他讲述传播学(我在场),下午在人民日报主楼顶层的大礼堂,他面对数百人做了一个关于传播学的报告,回答了听众的提问。我提了一个问题。 这是中国新闻学研究者第一次与西方传播学者直接对话。,1982年4月底,施拉姆与社科院新闻所部分人合影,前排左起:陶涵、钱辛波、戴邦、施拉姆、余也鲁、甘惜分;后排左起:王凤超、徐耀魁、曾美云、张焕章、张黎、刘力群、陈崇山、邱光辛、朱向霞、孟小平,同年11月23-25日,中国大陆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11、新闻所召开。 1982年全国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部分与会者合影,岁月沧桑。最早翻译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的译者黄可凤(下);就“communication”不该翻译为“传播”写过长篇文章的刘力群(他以此文被评上副研究员,也是“三S研究会”的创始人)(右)。 老照片拍于1982年11月24日,新照片拍于2009年8月30日,叶伦,当时是新闻所研究人员,著名外籍专家魏璐诗之子。1982年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的参加者。1979级研究生,现在美国。最新照片摄于2012年6月20日人民大学校园内。,传播学19831984年一度遭到批判,被认为是“精神污染”,其要害是否定阶级斗争。1983年复旦大学新闻

12、系即将召开的传播学国际研讨会被迫停办,全国的传播学研究一度中止。,8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坚持原来的“新闻”称谓外,其他高校新设置的新闻院系均冠以“新闻传播”的称谓。所有中国大陆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其教学和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扩展为除了新闻传播(含广播电视新闻)以外的其他社会传播,诸如出版、广告、公关、新媒体,以及影视艺术、媒介经济、文化创意等等。 19891992年,传播学再度遭到一些人的批判,被认为是不讲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资产阶级理论”。但是,这次新闻传播学界没有理会他们的鼓噪,研究照常进行。 1997年,“新闻传播学”在中国被承认是一个学科。,3.现

13、在中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 新闻学是以大众传播业为背景的一门应用学科,传播学虽然可以划分为多种学派(有的学派研究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质),但总体属于理论研究,传播学研究带给新闻学以较多的学术理论支点,带来了较为严谨的科学方法论,扩展了新闻学的研究视野。 目前我国学界已经从最初单方面吸收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与方法,转向全面引进和吸收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权力学派等不同学派的观点与方法。,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出于服务功利目的的需要,无形中形成大体五个研究板块,即控制研究(传播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渠道(形态)研究、受众研究(调查)、传播效果研究。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他的人民的选

14、择(1944年),结构主义权力学派,包括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法国的符号学和批判理论等等。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和信息的传播,受制于传播的基本符号系统,人生活在具体的符号体系之中,因而任何传播都早已被“结构”了。在这样思路的研究中,又以揭示传播中符号背后的权力(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权力)背景的居多。,在传播科技发达的现代,对信息的载体媒介形态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即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表达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的认识要点,即新的媒介形态本身(而不是内容)对改变社会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样的视角在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变革中被凸显出来

15、,并被完善为“媒介即环境”的思想(媒介环境学),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1949年以后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一度被政治化,“文化大革命”时期完全被政治替代。,1978年恢复新闻学研究之时,是从讨论“什么是新闻”开始的。在新闻传播学作为一级学科之初,只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主要是指传统新闻学的理论、历史和实务研究;传播学主要是指传播学理论,以及各种非新闻传播的社会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实务技术(操作)研究。 现在已经将二级学科扩展为四个,即新闻学、传播学、广告与媒介经济、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后两个其实是将四个应该作为二级学科的学科勉强合并为两个,因为上面要求扩充最多一倍。 在中国人民大学

16、新闻学院,除了新闻学、传播学外,“媒介经济”、“广播电视”先后成为博士生或硕士生培养的独立专业方向。,二、早期新闻学文献 1644年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的演讲词论出版自由,18世纪末以来被主要发达国家的新闻业界视为必读之作,他首次提出了言论与出版自由的要求:在多元的信息中认识真理。,1690年3月,德国人托拜厄斯波伊瑟(Tobias Peucer)撰写的拉丁文博士论文关于新闻报道(De relationibus novellis,德译“ber Zeitungsberichte”;英译“On news reporting” )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学文献。 该文共29个段落,6000多个字词,对新闻

17、报道的形式、目的和方法进行了历史的概览和分析,他在论文中自述:文章“在每一方面有了大量的资料。”,关于这篇历史文献的研究论文: A.S. De Beer; L.F. Van Ryneveld; W.N. Schreiner:Leipzig:From Tobias Peucers De Relationi-bus Novellis (1690) to Ecquid Novi (2000),Ecquid Novi Volume 21 Issue 1, 2000 Karl Kurth; Christoph Besold; Ahasver Fritsch; Christian Weise; Tobia

18、s Peucer:Die altesten Schriften fur und wider die Zeitung; die Urteile des Christophorus Besoldus (1629), Ahasver Fritsch (1676), Christian Weise (1676) und Tobias Peucer (1690) uber den Gebrauch und Missbrauch der Nachrichten, Brunn etc. R.M. Rohrer,1944.,詹姆斯密尔1811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 他将出版自由置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两个范畴加以考

19、察(公共领域应是自由的,但私人领域要受到一定限制,不能诽谤、侮辱),进而讨论了媒体的权利侵害与媒体权利的保障、报业与政府和公众的关系。他的观点,奠定了新闻出版自由的法治基础。,19世纪中叶英国实现完全的新闻出版自由之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又译“穆勒”)于1859年出版了论自由(on liberty 全书11万字,关于自由的论证集中在前两章)一书。 在限制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被废除的情况下,该书总结了法国大革命“多数人暴虐”的教训,提出:对自由的威胁不是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见解。 他首次从自由权利角度论证了人们在思想领域相互包容的问题。,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Robert

20、Eduard Prutz ,1816-1872)的德国新闻业史(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Journalismus),新闻学形成学科后较早产生影响的文献,出现在20世纪初,可以提及三本书: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舆论(Public Opinion),1924年卡斯柏约斯特(Casper Salathiel Yost,18631941)新闻学原理( Principles of journalism ) 本院资料室有60年代内部翻译本,现已有英汉对照版。,1924年出版的克劳福德(Nelson A.Crawford,1888-1963)的新

21、闻道德(Ethics of Journalism)一书用三章的篇幅论证了客观性原则,第一次明确地给“客观报道”做界定,推广了这一概念。,德国新闻学者奥托格罗特(Otto Groth 18751965)19601974年出版的未被认识的文化力量报学基础(Die unerkannte Kulturmacht. Grundlegung der Zeitungswissenschaft),被视为最厚重的新闻学理论著作,共8卷4000多页,三、中国新闻学早期基础文献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1923年和1924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1922年任白涛(18901952)的应用新闻学 新版

22、201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1925年和1927年戈公振的新闻学撮要和中国报学史,他1925年编译的美国学者开乐凯的新闻学撮要一书也是研究报馆组织的重要理论著作。列举当时世界英、徳、日、中四种文字300多种新闻学书目。,戈公振新闻学成稿于1932年1月,是公振先生第一次出国考察欧美和日本等国报业后所著。对于本书,上海新闻志评述到“本书言简意明,内容充实,述及古今中外著名报纸、新闻之历史及报业情况,并将新闻工作本身提高到新闻学理论的高度”。 右图:本院资料室存1940年长沙商务印书馆版本。,他认为,“一个大报馆,仿佛是将大学校、银行、印刷厂三者合而为一。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科学管理法,才能操作得

23、如臂之使手,手之使指,使彼此权限分明而又能密切合作”。 他理想中的当时中国报馆,应首先在董事会下设立总管理处来总揽全馆的事务,再在总管理处下辖编辑部、事务部、会计科、稽核科、馆医科。他被史量才任命为申报总经理助理,与黄炎培、陶行知合称“史量才智囊团”。尽管公振在申报的时光并不是春风得意,许多建议没有得到最终采纳,但他对于报馆组织的科学设计还是得到实施,有力地推动申报的发展。,戈公振逝世后,其弟戈绍龙在清理先生遗作时发现,交商务印书馆编辑何炳松付印出版的。全书25000字左右,共计6章:(1)报纸的起源;(2)中国现代报纸的进化;(3)报馆组织;(4)通信社;(5)报业教育;(6)报纸的运命。书

24、前有戈绍龙的弁言、著者序言和部分图片。 戈公振认定,报纸一旦落入政党之手,那么必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命运也自然与政党的命运紧密相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有些龌龊之徒,在没有得势之时舍得投资,一旦得势则弃报纸如蔽履。所以,报纸经常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自求出路的方法则是依靠广告收入来寻求“言论独立”,走商业化报纸的道路。当然,以商业化之路寻求经济利益显然不是公振先生的目的,他的目的很简单,也很纯粹报纸独立,仅仅是报纸独立。 在独立的基础上,他萌生出一种“乌托邦式”的构想,“所以将来社会进步,人民知识和道德的程度日高,报纸虽不必收归国有,却可由公众推举道德家、法律家、新闻家和优秀的新闻记者等人

25、,共同主持编辑事务,就是希望这种报纸,真能发挥民治精神,有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的无上权力,不为任何势力所左右这也就是我们对于报纸的一种理想”。,黄天鹏(19051982)20世纪30年代组织编辑出版了30多种新闻学书籍,功不可没,但基本属于整理以往新闻学术的资料,新东西有限。 黄天鹏出版了新闻文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天庐谈报、新闻记者的故事、新闻记者外史、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新闻学入门、新闻学概要等十余本新闻学著作. 整理出版了新闻学论文集、新闻学名论集、新闻学刊全集、新闻学演讲集、报学丛刊等 。,1956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新闻学原理大纲 收入王中文集,四、现在较新的国际新闻学论著 1947

26、年3月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又称“哈钦斯报告”)。 1946年,以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为首的知识界群体听取58家代表性媒体的证词和255人的意见,召开了17次全体会议,对新闻业的弊端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新闻业社会责任理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新闻专业主义原则。,由德国新闻学的领军人物、伊尔默瑙工业大学教授马丁劳福霍兹(Martin Lffelholz)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教授、前任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会长大卫韦弗尔(David Weaver)主编的全球新闻学研究:理论、方法、发现和未来(Global

27、Journalism Research: Theories, Methods, Findings, Future,2008年出版)。 两位主编受2004年德国爱尔福特“全球化时代的新闻学研究”国际会议的委托,召集全球26位新闻学界人士(包括三位华人新闻学者)参与写作。,台湾政治大学罗文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系潘忠党教授。 内容 这本书共22章,除去一个导言,一个结论,剩下的被归为4个部分,第二部分是理论,第三部分是方法,第四部分是发现,第五部分是未来。 第一部分:新闻学研究导言 1.呼吁全球新闻学研究跨越民族的、文化的和学科的界限 第二部分:新闻学研究的理论 2.

28、全球新闻学研究理论概述不同观点的、多维度的、充满竞争的态势 3.新闻学研究的社会研究范式全球化时代的新闻学 4.新闻学研究的文化研究范式作为人权的新闻业,5.新闻学研究的组织研究范式新闻媒体的构造 6.新闻学研究的心理研究范式记者职业行为背后的因素 7.新闻学研究的性别研究范式作为一项象征行为的新闻活动 第三部分:新闻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8. 新闻学研究方法之跨文化比较法 9.新闻学研究方法之调查法 10. 新闻学研究方法之内容分析法 11. 新闻学研究方法之观察法 第四部分:新闻学研究的案例和发现 12.美国新闻学研究,13.德国新闻学研究 14.英国新闻学研究 15.南非新闻学研究 16

29、.大中华地区新闻学研究 17.墨西哥新闻学研究 第五部分:新闻学研究的未来 18. 对“新闻”一词的重思 19. 全球新闻学的理论化 20. 超越学科限制的未来新闻学研究 21. 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教育 第六部分:总结 22.全球新闻学研究:总结与展望,牛津大学路透研究所埃内博林(HENRIK RNEBRING)教授,在美国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季刊(2008年冬季)上发表书评,认为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探究全球新闻学研究态势的巨大任务,但是并非漂亮。这本书对于全球新闻学研究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清楚的描述,这本书的最大优点是在于对理论视角和各国不同的研究传统的集合(在这个意义上是一本非常好的编者合

30、集),特别是后者对于国际受众非常有用,所以推荐这本好书。,美国学者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所写的书做新闻(Making News),被新闻和大众传播季刊评为美国20世纪大众传播学名著之一。 该书很实在地叙说了传媒组织提供的新闻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情形颇为复杂和多样。 该书的副标题是“关于现实建构的学问”,显然,该书不是简单地告知,而是像解剖麻雀那样展示一篇篇短小新闻背后的故事。 塔奇曼的结论是:新闻最终是一种意识形态(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偏见、成见),新闻是被建构的现实。当然他也承认,新闻是一种知识。,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

31、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作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围绕美国新闻业的客观性规范如何从无到有的历史,重点论述了现代新闻生产机制与社会的互动。 他还试图把新闻作为一种像法律、医生一样的规范行业,来探讨它以及它自身理念的发展历史,而客观性,正是新闻理念中的最重要的一环。,新闻:政治的幻象 W.兰斯.班尼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年版。这是一本有价值的著作,我颇感兴趣的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资深教授多里斯A格拉博尔在其为这本书所作的前言中的一句话:“通常,学生们在学期结束时会留下他们认为值得留下的书,卖掉其他的书。而

32、班尼特的书总是在保留的书单里。”我当过学生,深知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记得当年考完新闻理论这门课,一出考场,我就把教科书和所有听课的讲义统统交给了垃圾箱。也许是当年的“后遗症”吧,直到今天我一见到新闻理论这四个字便习惯性地有些畏惧 喻国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十大基本原则 北大出版社2011年,刘海龙、连晓东译 希望得到真实信息,这是人的基本欲求。因为新闻是人们了解和思考自己身外世界的主要依据,所以有用和可靠成为最受重视的素质。 安全感来自知晓。真实是新闻的本质。,五、现在中国大陆的新闻理论书 1983年出版的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为第一本这方面的教材,影响面很广。党报理论。

33、,戴邦、钱辛波、卢惠民主编的新闻学基本知识讲座(1983年版) 戴邦 钱辛波,李良荣主笔新闻学概论(1985年初版以后很多次修订版),成美、童兵编著的新闻理论教程(90年代),刘建明的宏观新闻学(90年代),2001年杨保军出版新闻事实论,随后数年内又陆续推出新闻价值论、新闻真实论等七本新闻理论研究专著,哲学化的论述。,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定价30元。现卖22元。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定价30元。,新闻理论:马主义新闻观研究 1989年出版的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第一本这方面专著。,1993年,陈力丹著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

34、传播观出版, 2008年再版。 2012年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科一等奖 201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郑保卫主编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2005年),查找马列语录: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361页,收录179篇,每篇有题注,有图81张,注释365个。比较好看。,六、现在中国大陆的新闻史书 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1999年出齐),金冠军、戴元光主编中国传播思想通史三卷本(2005年版),1988年1月出版的张隆栋、傅显明编著外国新闻史业史简编(48万字)是建国后第一本外国新闻史论著,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2002年初版/2007年再版

35、,53万字,10次印刷)和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2005年出版,72万字)。,学界比较流通的外国人新闻史书 迈克尔埃默里 (Michael Emery)、埃德温埃默里 (Edwin Emery)、南希L.罗伯茨 (Nancy L.Roberts)美国新闻史,展江主译,美国广播电视史(第5版),罗伯特希利亚德、迈克尔基思著,秦珊,邱一江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本书是对20世纪广播电视产业的历史概览。作者不仅全面地描述了令广播和电视成为主导性传播样式的事件、人物、节目和企业,而且跟进了过去十多年中技术的新进展,反映了包括播客、网页等在内的最新技术的发展,详尽讨论了它们对政治、社会、经

36、济等层面的复杂影响,指出了在YouTube、Podcast、iPhone等到来之际,“广播电视”涵义的革命性改变。,七、中国流通的新闻法书 主要以海洋法系材料说明表达自由法律依据的一本著作: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定价25元。,唐R彭伯(Don R.Pember)大众传媒法(张金玺、赵刚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614页,定价65元。,约翰D泽莱兹尼著,传播法,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张金玺、赵刚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475页,定价48.8元,英萨莉斯皮尔伯利(Sallie Spilsbury)媒体法,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37、版中文版,571页,定价61元。,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教程(2002年初版/2006年二版/2010年三版/2012年四版),八、中国通流的新闻职业道德书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2005年),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2009年),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著艰难的新闻自律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理论分析 291篇观察日记、36位新闻工作者的访谈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陈力丹、周俊、陈俊妮、刘宁洁著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 分为 基本原则、职业角色、利益冲突、新闻业务四大部分、28个方面、572条职业规范。2012年1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版。,原 则 一、总则 二、法律

38、原则 三、专业原则 四、社会责任 职业角色 五、新闻与司法 六、隐性采访 七、新闻与公共关系:传媒假事件 八、传媒逼视 利益冲突 九、虚假新闻 十、有偿新闻 十一、有偿不闻与新闻敲诈 十二、新闻与广告:新闻植入式营销,十三、新闻舆论监督 十四、传媒的不正当竞争 十五、付费采访与新闻线人 十六、新闻传播与国家、民族、宗教 十七、新闻与弱势群体、未成年人、性别 十八、新闻与公众人物 十九、新闻侵权 新闻业务 二十、新闻的叙述与语言 二十一、新闻与著作权 二十二、新闻与性、暴力 二十三、灾难新闻 二十四、犯罪新闻 二十五、自杀新闻 二十六、图片新闻 二十七、娱乐新闻 二十八、时事地图,中国新闻职业规

39、范蓝本,九、现在流通的新闻业务书 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1980年的新闻写作教程(中文版1986年,新华出版社),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 展江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威廉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1982年出版的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改革开放后第一本新闻业务的书。,目前刘海贵(采访)、蔡雯(编辑)、张征和高钢(采写)等的教材影响面较大,十、广播电视方面的代表论著 1987年约翰菲斯克的电视文化(中文版2005年) 他的大众文化理论有一定的影响力。建议重点看此书的第四、五、十六章。,1992年罗伯特艾伦主编的批判学派论文集重组话语频道(中文版2000年和2008

40、年),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Routledge) 1992. 莫利 ( David Morley)著,史安斌主译,2005年中文版 英国学者戴维莫利撰写的一部受众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该书将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电视受众研究的产生、发展和未来做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索。,孙玉胜关于中国当代电视史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2003年),吴飞关于电视的民族志研究的火塘教堂电视(2008年) 基于对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研究,但已经超越了社区的小田野,而是从一个中观角度,试图建立一个乡村社会传播网络

41、。,周勇理解电视:从理论到方法的路径(中国广电出版社2012年版) 对电视研究的主要领域从理论到方法层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着重探讨了每一种理论框架下的具体研究方法 本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分析:对电视传播长期效果的研究;使用与满足:电视收视的动机;可信度:传播效果的基石;受众心理:电视收看的过滤器等。,十一、传播学文献基础 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 著,孙五三译传播学简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8版 阿芒马特拉致力于批判当代传播与文化工业的全球垄断,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媒介的多元化。他的全部著作都贯穿了这一思想。,丹尼尔.C.哈林比较媒介体制,陈娟/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2、2012年版 为什么要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范围 传媒的四种理论的遗产 媒介体制模式 我们需要媒介规范理论吗 比较媒介体制:三种 地中海或极化多元主义模式 北欧中欧或民主法团主义模式 北大西洋或自由主义模式 趋同的力量与局限,1.传播学功能经验主义学派 媒介研究的进路 作者:奥利费博伊德巴雷特等 译者:汪凯 / 刘晓红 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2.传播学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 第一位专题研究者是英尼斯( Harold Innis ,18941952)。他反复论证了一个基本观点: 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他把传播技术视为政治和经济进步的基础。,英尼斯之后

43、,麦克卢汉、梅罗维茨、利文森依次成为媒介形态研究的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英尼斯的同事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1985年的娱乐至死(amusing to death,中文版2004年) 波兹曼批判的是“本应该以理性、逻辑的思维讨论或者呈现的东西却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而不是“娱乐”本身。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他关心的是,我们是否能掌控技术,避免技术垄断的局面出现

44、。,约书亚梅罗维茨1985年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文版2002年),保罗莱文森1997年的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中文版2002年),林文刚(Casey Man Kong Lum)2006年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edia ecology studies(中文版2007年),3.传播学结构主义权力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因德国城市法兰克福而得名。1923年,由富商资助的社会研究所成立,该研究所形式上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实际上独立于政府和大学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脉的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德国哲学思辨的传统。在被德国法西斯驱赶、流亡中,

45、他们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文明、技术统治、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五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尤尔根哈贝马斯1981年的两卷本交往行动理论(中文版1994年) 1962年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文版1999年),英国文化学派斯图亚特霍尔1973年的编码/解码 (Encoding/Decoding ),(无完整中文版)和1997年编著的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中文版2003年),北美和英国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19192000)、加拿大的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Smythe,19071992)和英国的格雷厄姆默多克和比特戈尔丁。 其代表

46、作是斯麦兹1977年发表的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该文提出“受众商品论”并引发争论),英国政治经济学派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和比特戈尔丁(Peter Golding )1997年的两卷本媒体政治经济学(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edia,693页,无中文版),法国文化符号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论著,结构主义思想家罗兰巴特的系列论著,再进一步,可以读荷兰符号学家梵迪克的专著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新闻的语言结构被他分析透了。,十二、

47、中国大陆传播学书 1982年1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召开。 这次会议后,新闻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组织编写了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出版,这是第一本国人关于传播学的书。,1984年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传播学译作,即韦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合著的传播学概论(原名Men, Women, Message and Media),至今仍具有奠基性质。 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有新译本。,1988年,戴元光、邵培仁、龚炜合著的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出版(兰州大学出版社),这是第一本国人的传播学著作。,附:舆论学研究 刘建明的基础舆论学(1988年)是建国第一本这方面的论

48、著,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1989年),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999年中国广电出版社,2012年上海交大出版社再版),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1999年版,2012年再版)引证率最高的教材,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第二版(重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章节: 基本概念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文艺传播 跨文化传播 传播控制 传播批判 定价35元,陈卫星的专著传播的观念(2004年),文献型专著中国传播学30年出版 由王怡红、胡翼青主编的中国传播学30年一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10年7月出版,全书小五号字875页(正文853页,前言、导论等22页)、137.9万字,定价98元。 第一篇为19782008年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编年史,展现传播学研究的逻辑演进过程。 第二篇为专题研究报告和综述文章,对传播学研究30年来的重要领域进行了回顾,反思存在的问题。 第三篇为学者自述,通过39位学者对个人学术道路回顾,记载了他们与我国传播学发展的联系。,第四篇由5篇资料文章与4个索引构成,为读者查阅传播学研究历史发展的各方面数据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