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学设计硅第一课时精品教育.docx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677390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教学设计硅第一课时精品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教学设计硅第一课时精品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教学设计硅第一课时精品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年教学设计硅第一课时精品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年教学设计硅第一课时精品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教学设计硅第一课时精品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教学设计硅第一课时精品教育.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一-化学-李婷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硅李婷婷北京市第二十中学2016.6课题名称:第四章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模块:必修一教师姓名:李婷婷 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教师年龄:30 教龄:5 职称:中学一级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可以较好地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这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主要包括,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能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等.2. 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上核心

2、素养,基于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体验学习理论进行设计.3.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生学习方法中,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而关于老师的作用,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应引导学生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

3、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4. 体验学习理论认为,体验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学习者在体验学习过程中,经历着知识的内涵及外延的变化,透过“看”与“做”的交替,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并不断地验证着周围的世界.5.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在以上理论指导下,完成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节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学习内容分析:在本章内容学习之前,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为本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第二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为本章提供了指导方法、学科思想.本章安排在第三章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与第三章内容是知识上的继续,方法上的

4、延伸.同时,本章内容为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基础.同时,硅,作为第四章的开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硅是地壳的基本骨干元素.自然界中的岩石、土壤、沙子主要以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地壳的95%是硅酸盐矿.介绍硅及其化合物,体现了硅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硅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及其化合物在非金属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在建筑、通信、光电技术及航空航天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地位非常重要,实现了“从沙滩到用户”的转化.所以,首先介绍硅及其化合物,突出了它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学生情况分

5、析:学生对硅的化合物有较多接触,感性知识较为丰富,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习起来具有亲切感.从认知规律来看,先学硅及其化合物,比较贴近学生经验,学起来也较为轻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积极性.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初中化学的简单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高一必修一的基础:第一章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二章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学习,第三章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同时,本班学生乐于思考,思维活跃,善于小组讨论,能从小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待完善的知识和待发展的能力: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及含硅物质的相互转化,进一步加深对元素化合物

6、学习方法的认识.通过实验,提高探究、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认知发展障碍点:由单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认识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型.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本教学设计采用创设情境、提取信息;观察实物、大胆预测;素材验证、实现转化;视频激疑、小组实验等教学方式.为提升课堂的教学魅力,更好地辅助实现教学效果,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ppt、视频等)、化学实验等教学手段.4. 前期教学对策研究: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渗透着元素化合物学习的理论模型、认识元素化合物的角度及物质性质的转化,学生处于接受阶段,本节作为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开篇,开启了非金属元

7、素的学习,将认识模型进一步深刻理解加以掌握.上课前期设计了预习学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前测,更有指导性地开展本节课教学.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iO2的存在和结构,知道SiO2的物理性质;认识Si、SiO2、Na2SiO3、H2SiO3的化学性质,实现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知道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节目视频、实物展示及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科学的魅力及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SiO2的化学性质及含硅物质的相

8、互转化教学流程图方法主线知识主线创设情境提取信息观察实物大胆预测引出含硅物质,介绍存在认识SiO2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归纳SiO2的化学性质,含硅物质网络图素材验证实现转化视频激疑小组实验认识硅酸盐及硅酸的性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播放视频,提问:1. 黄龙玉主要化学成分?2. 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物质还有哪些?3. 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角度,应讨论哪些含硅物质?思考、回答视频资料、多媒体ppt黑板、粉笔激发兴趣,提升学生提取信息能力,铺垫二维角度环节二:观察实物,大胆预测展示奖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引导学生归纳出SiO2物理性质.观察实物,思考

9、、回答奖杯实物、黑板、粉笔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方法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预测SiO2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并说明依据。提示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化合价角度考虑.思考、预测,小组交流多媒体ppt、黑板、粉笔应用二维角度预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感受方法环节三:素材验证实现转化提问,这些反应真的可以发生吗?引导学生从学案中、生活中提取证据.阅读学案,验证预测,补充完善多媒体ppt、学案黑板、粉笔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化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反应,引导学生构建硅及其化合物的网络图,实现含硅物质的转化.根据反应构建物质转化网络图,思考、板演学案、黑板、粉笔提高类比学习能力,形成

10、系统方法环节四:视频激疑小组实验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猜想硅酸钠解决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验证猜想.学生观看视频,猜想,动手实验视频资料、多媒体ppt、实验仪器药品制备硅酸,提升实验能力,展现学科魅力环节四:视频激疑小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总结硅酸的性质.学生动手实验,思考、分析、总结实验仪器药品、黑板、粉笔完善含硅物质的转化,展现化学学科 魅力总结引导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落实在学案上.学生思考、完成学案黑板、粉笔梳理重点知识、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本节课学生归纳总结出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从二维角度认识物质,更深入地学习了元素化合物学习的理论模型、认识元素化合物及物

11、质性质的转化的角度.本节课后进行学案的梳理检查,同时开展学生的教学后测与部分学生访谈,以检验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后测和学生访谈中检验教学效果,尤其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后续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二维图,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检验元素化合物学习的理论模型在学生头脑中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特色:1. 充分挖掘STS内容的教学价值.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近社会的理念.材料“一中一外”,密切联系社会问题.2. 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怎么学.3. 突出实验功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彰显了化学学科的魅力.4. 归纳总结出了学习元素化合

12、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从二维角度认识物质,为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反思:本节课为专家指导下的高端备课,非常感谢王磊教授、支瑶老师、陈颖老师等老师给我提供的专家指导,深入挖掘,虽然备课过程一波三折,但是与团队老师们经历这样的深度研讨过程,收获很大,同时也彻底了颠覆了自己对备课的观点和做法,也深深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的魅力和灵魂. 我的课题是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改变从课程设计开始,变零散的单一反应为构建网络图的形式,更系统.同时,变记忆方程式为从二维角度理解化学性质.使我从不懂方法埋头苦干到有策略有步骤地建立学生思维程式,在初备教学设计研讨试讲及评析实施与记录访谈与评价研究与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中,我尤其对备课有了更深的理解,怎么备,备什么,一次次不断更新着我的理念,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上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的是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对我将来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李婷婷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