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81463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4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2010,第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一 三大戰役,奠定中共江山: 八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后,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聲勢都大為增長,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面臨重整河山的嚴峻挑戰。盡管有來自民主黨派和全社會渴望和平穩定的強大壓力,但是國共雙方的矛盾日益加深。1946年7月,內戰全面爆發。 當時國民黨政府有軍隊430萬,接收了日本侵華軍隊100萬人的全部裝備,并獲得美國的大量援助,擁有了3億以上人口的地區;而人民解放軍只有120多萬人,裝備很差,沒有外援,解放區人口只有1.3億。雙方實力對比相當懸殊,因此蔣介石曾經極為樂觀地宣布,要在三個月內消滅中共軍隊。極為諷刺的是,三

2、年之后,卻是國民黨的力量土崩瓦解。 1947年7月:中共軍隊由戰略防御階段進入戰略進攻階段,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的部隊挺進大別山。隨后,東北大部分國土被林彪指揮的人民解放軍攻克,使得原先分割的解放區連成一片。雙方軍事決戰的態勢已經形成。,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初,國共之間進行了三大戰役: 1948年9月12日開始的遼沈戰役,進行到11月2日結束,林彪率領的中共第四野戰軍占領了東北的絕大部分地區。1948年11月6 日到1949年1月10日,中共一鼓作氣,再次發動淮海戰役,以六十萬正規軍,在從農村動員起來的五百二十四萬“民工”的支援下,重創蔣介石的黃伯韜,黃維和杜聿明三個兵團,占領了中原地區

3、。1948年12 到1949年1月31日,中共嚴令有待休整的東北大軍提前入關,與從中原北上的部隊合力展開平津戰役,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經此三大戰役,國民黨在軍事上已經徹底失敗,兩黨對決,至此大局底定。 在解放戰爭中,中共軍隊大體劃分為四個野戰軍,軍隊內部的勢力劃分也以此為基礎,這個劃分一直延續到今天,形成軍隊內部的派系格局。它們分別是:彭德懷,賀龍,習仲勛,張宗遜等為首的第一野戰軍,簡稱“一野”;以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為首的第二野戰軍,簡稱“二野”;以陳毅,饒漱石,粟裕,譚震林為首的第三野戰軍,簡稱“三野”,以及以林彪,羅榮桓,鄧子恢,譚政為首的第四野戰軍,簡稱四野“。 1949年4月2

4、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23日進入中國民國的首都南京;國民政府從南京遷到廣州,以后又從廣州遷到臺北。國民黨的統治以驚人的速度土崩瓦解,全世界都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要開始面對一個紅色的中國了。,二 中共為什么打敗了國民黨? 從僅剩下幾萬人馬,被圍困在陜北,處境艱難,到軍隊發展壯大,得到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廣泛支持,最后一舉擊敗國民黨的百萬大軍,取得最終的勝利。中共的建國之路,得益于以下一些因素: 首先,當然是國民黨的腐敗和專制,使得他們的統治失去了民心;其次,中共強大的統戰宣傳,使得各界,甚至包括美國,都認為中共一旦執政,將帶領中國建設一個清廉,民主,統一的強大國家,結束動亂不定的政治

5、局面,而人民對此有強烈的需求;第三,中共采取的從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成功。尤其是土地革命,通過給予農民土地的方式進行大范圍政治和軍事動員,這是中共實力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第四,抗日戰爭在某種程度上,緩和了中共在延安時期面臨的危機,也給了中共在后方戰場壯大自己實力的機會;同時,國民黨正面作戰,損耗了精銳部隊,這是后來在軍事作戰上連連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歷史有必然也有偶然,如果說以上三條是歷史的必然因素的話,日本侵華給中共帶來了喘息之后再起的機會,就是歷史偶然因素。 以上是學界經常會討論到的一些原因,我就不再贅述。我要特別拿來討論一下的,就是第五個原因,那就是國民黨內部的四分五裂。,在國共內戰時期,

6、當時國民黨的主要將領都心懷鬼胎,一些高級將領的身邊還有嚴重的被中共間諜滲透情況。典型的例子就是平津戰役中傅作義的選擇: 根據后人的研究,當時國民黨在華北共50多萬部隊,無論如何抵擋不了中共東北和華北100多萬野戰軍的夾擊。如果此時將華北國民黨數十萬主力撤退到南方,“退可挽救一支機動大軍,進或可以支援淮海戰場,將杜聿明集團從羅網中解救,或可以直接拱衛南京,強化長江防線,伺機卷土重來。”但是傅作義堅守北平不過是幌子,避免去江南才是最深層目的。因為“他起家于綏遠,部下也都是綏遠人,一旦脫離根本,不但以后控制部隊是個大問題,最終結果也只能是被蔣介石吞并。”當時的“傅作義其實只有兩種命運-撤向江南,被蔣

7、介石奪取兵權;或者逃亡綏遠,最終也免不了被消滅。但傅作義的最終選擇自有他的理由,當時他就試圖在堅守平津的過程中,暗自與共產黨展開和談。”“但他的政治思維和白崇禧大體是一個問題,即在自己擁有相當軍事實力和底盤的前提下議和,力爭成立聯合政府,繼續擁兵一方,保全實力。”這完全還是軍閥時代的舊思維,是中共和毛絕對不會接受的。但是傅作義的自私和錯誤判斷終結了華北戰場。另一方面,他的女兒就是共產黨員。而被稱為他的左膀右臂的上校秘書閻又文也是共產黨情報人員,“專門負責起草傅作義的各種重要電報,文件及講稿。”“1948年10月林彪大軍入關前,閻又文在一個多星期內就把傅作義堅守北平的部署詳情傳給了中央軍委。遼沈

8、戰役結束后,共產黨中央再次接到閻又文的情報,得知李世杰為傅作義制定的作戰計劃中,可能西撤綏遠,或由天津,塘沽南下。”后來的研究者認為,“從平津戰局中毛澤東的決策看,閻又文的情報成為毛澤東對平津戰役一系列決策中的關鍵。在得知傅作義仍可能逃跑后,毛澤東最終決心讓四野結束修整,提前入關,發動平津戰役。”高級將領的私心和共產黨情報人員的滲透,是國民黨丟到華北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1942年加入中共情報系統的國民黨高級軍官韓煉成,在淮海戰役的時候擅自離開隊伍,使得他率領的四十六師失去指揮,未能及時采取支援行動,造成國民黨精銳的七十四軍被共產黨軍隊擊潰,軍長李仙洲被俘,李部五六萬人被殲滅。事

9、后韓煉成偽造借口,重新回到南京的蔣介石身邊,居然還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政府參軍處參軍,參加了他召集的大小軍事會議,并把情報送往上海交中共地下黨接頭人員,誤導國民黨的戰爭部署。在共產黨情報人員的滲透下,國民黨很多軍事部署毫無秘密可言,而共產黨方面,經過延安整風時期的政治清洗,國民黨情報部門很難有所斬獲。敵對雙方,幾乎是一明一暗,勝負自然就很清楚了。 關于國民黨內部的四分五裂,還有一個聽起來有點可笑的案例。根據包爾汗對新疆和平解放的回憶,當時駐守新疆的國民黨軍隊中,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岳已經準備向中共和平移交政權,但是葉成等一批忠于蔣介石的高級軍官卻主張進行武裝抵抗,然而這樣的計劃最后被放棄,起原因居然

10、只是因為葉成的老婆反對!包爾漢回憶說:“9月19日,叶成等人在开会时讨论了要杀以我为首的400人,然后把陶峙岳将军逮捕并带领着一起逃走。 但是,叶成是个很怕老婆的人。在叶成等开会讨论的时候,叶的老婆插进来说,你们都是军人,你们的事我管不了,不过我是叶成的老婆,我不让叶成参加你们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叶成表现出左右为难的样子,最后表示不能参加他们的行动。其他在场的反动将领们对叶成的这一举动表示不满,但是因为军权和武器都掌握在叶成的手里,也无可奈何,最后都表示既然意见不能一致,就一起和平撤退好了。” 結果,9月25日,陶岳峙通电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次日,新疆省主席包爾汗也通电起義。10月12

11、日:解放军不費一槍一彈藥,進駐新疆。高級將領,居然因為怕老婆而做出撤退的重大決策,這樣的軍隊,怎么可能有戰斗力呢?,蔣介石退守臺灣以后,總結國民黨為什么會丟失江山,第一個提出的原因,就是國民黨內部紀律松弛,同時對于所謂“匪諜”在臺灣的活動可謂風聲鶴唳,導致1950年代的臺灣,特務統治導致的白色恐怖籠罩社會,這應當說也是蔣介石反思為何丟掉政權之后的結論導致的。 三。 開國大典 早在1949年3月在河北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就開始為建國做準備。其中一個主要的考量,就是建國大典舉辦的日期。 根據1949年時擔任中共北平第八區工作委員會的干部的馬句的回憶:“1949年中共中央很大的精力還在集中

12、解決華南各省的問題,關于建國的籌備最初的打算是要到1950年元月納入計劃。但蘇聯方面當時提醒中央為防止潰敗的國民黨政府向西方求援,利用所謂無政府狀態進行干涉。這樣,見過的籌備和開國大典的準備工作才提前了。”這樣的時間點,就提前到了1949年的10月1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紀念日。中共奪取政權的幾乎每個步驟都可以看到蘇聯的影子,就連開國的時間點都是遵照蘇聯的指示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舉行,詳細情形已經有很多記載。但是一個比較不為外人所知的有趣細節是: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預訂會有空軍參加,而中共當時的飛機很少,本來預定只有9架戰斗機參加,但是

13、聶榮臻決定再增加了兩架轟炸機,3架運輸機,一架通訊機甚至兩架教練機。即使這樣也不很好看,于是聶與周恩來決定,“領隊的戰斗機飛行速度較快,所以通過了天安門之后,這九架飛機又轉回去,接到飛得較慢的教練機和通訊機后面再飛。結果,開國大典當天,外國記者在發出的報道中聲稱一共有26架飛機參加了編隊飛行,并驚呼中共一夜之間有了自己的空軍。”可見中共的欺騙的個性是從一開始就形成的,而且西方媒體是多么容易被中共欺騙。 中共建國伊始,名義上的最高政治權力機構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29日,由中共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和海外華僑等各方面的635名代表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

14、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同意,“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并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共同綱領確立的國體是“新民主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具體的說法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在經濟制度的安排方面,共同綱領提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動,內外交流”的原則。這是中共對民主黨派和全國各界做出的讓步式承諾。主要的讓步,是沒有把中共一向主張的“社會主義”寫進共同綱領,這是早在中共建國前黨

15、內就有的共識。1947年中共中央召開“十二月會議”的時候,當時有人提出要把社會主義前途寫進會議文件,毛澤東就說過:“這也是急性病,人家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搞了十五六年,到一九三二年才正式搞社會主義,今天我們還在消滅封建,社會主義還早著哩!何必提社會主義!”。當然,歷史后來見證,六年以后,毛澤東自己也犯了他所謂的“急性病”,這是后話。 共同綱領此時等于是臨時憲法,一直到1954年中國才制定第一部憲法(應斯大林要求)。1954年9月15日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從類似國會的權力機構變成了咨商機構,民主黨派被安排到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國務院取代政務院,國務院總理,副總

16、理中一個民主黨派也沒有了,民主黨派等于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內心之不滿是可以想象的。這埋下了日后“反右”運動的種子。事實上,建國之后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很多是針對民主黨派的,這也為逐漸逼迫民主黨派退出歷史舞臺打下了基礎。,在建國之初的政府高層人事安排上,中共一開始還是仍舊遵循與各民主黨派組建聯合政府的承諾。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組成是: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五個副主席中民主黨派有三名;政務院方面,總理是周恩來,副總理是董必武,陳云,郭沫若,黃炎培。15名政務委員中,黨外人士9人,分別是譚平山,謝覺哉,羅瑞卿,薄一波,滕代遠,章伯鈞,李立三,馬敘倫,陳劭先,王昆

17、侖,羅隆基,章乃器,劭力子和黃邵竑。而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員中,黨外人士占27人。此外,在一些關鍵職務上的分配上,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盡管在一些關鍵性的黨政軍部門,中共是不可能讓民主黨派人士染指的,但是至少在表面上看來,民主黨派還是可以沾沾自喜地認為與中共共同執政的。 而在地方政府方面,按照四個野戰軍這樣的勢力劃分,設立了五個大的行政區,各大區實行的,是黨政軍一體化的領導體系。五大區分別是:東北人民政府,以高崗為主席,李富春,林楓,高崇民為副主席,屬于“四野”(第四野戰軍)

18、的勢力范圍;華東軍政委員會,以繞漱石為主席,曾山,粟裕,馬寅初,顏惠慶為副主席,是“三野”的勢力范圍;中南軍政委員會,以林彪為主席,鄧子恢,葉劍英,程潛,張難先為副主席,是個派系混合的一個結構;西北軍事委員會,以彭德懷為主席,習仲勛,張治中,鮑爾漢為副主席,是“一野”的勢力范圍;西南軍政委員會,以劉伯承為主席,是“二野”的勢力范圍。另外,首都北京為特別行政單位,以聶榮臻為市長,張友漁,吳晗為副市長。同時,對應政務院的權力分配格局,地方各級政府的副手,都安排了一些民主黨派人士擔任。 中共建國,確定首都是北平,改名為北京;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新政權的鞏固 建國之后,當時在華南

19、和西南還有白崇禧和胡宗南指揮的的國民黨正規部隊,各地也有大量國民黨殘留下來的武裝力量。當局首先在軍事上繼續進行全面消滅國民黨軍事力量的行動。1949年冬天1950年初開展了湖粵,廣西,西南三次戰役,桂系部隊被消滅。1949年12月初,云南龍漢,四川鄧錫侯,西康(青海)劉文輝分別宣布和平起義;新疆的包爾漢,陶峙岳早在9月25日就已經宣布接受改編;而西藏要到1951年5月才完成解放軍進駐的工作。這一階段的軍事行動,因為國民黨大勢已去,很多地方上的原國民黨實力派紛紛放棄抵抗,換取在新政權中能有一席之地,因此中共在軍事上沒有付出太大代價。 在經濟方面,在當時的政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主任陳雲的主導下,

20、當局采取了及時的穩定財政的政策。1950年3月3日,政務院通過並頒布關於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主要有三條:“成立全國編制委員會,統一規定各級軍政機關人員,馬匹,車輛的編制;成立全國倉庫物資清理調配委員會,清查所有倉庫存貨,由中財委統一調度;全國各地所收公糧,所有關稅,鹽稅,工商稅等一切收入,全部歸中財委統一調度,使用。”“集中財力物力,加以統一使用。”以後又規定:“一切公營企業,機關,部隊及合作社的現金,票據,除準予保留規定的限額外,必須存入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存入私人銀行。”這些政策的實施,迅速穩定了動蕩的金融和財政秩序。,當然,經濟上的穩定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政治上的支持,尤其是國家機器

21、行使的鎮壓功能。比如,1949年10月下旬才解放的廣州市,金融不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長期起來廣州市民的一切交易,都是以港幣為本位幣,而操縱這些貨幣交易的是分布在十三行一帶的大批已經形成行幫的金融投機客和地下錢莊。為了建立和穩定人民幣的地位,并進而穩定物價,1949年12月5日,大批軍警出動,一天之內就關掉了100多家錢莊。 盡管如此,新中國建立伊始,面臨的經濟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主要表現為經濟不穩定的狀況持續惡化。1950年初開始,工商業蕭條,商品滯銷。據統計,1至4月,在14個城市中,有2945家工廠關門,在16個城市中,有9347家商店歇業。工商資產階級普遍持觀望態度,叫做:“望國旗五

22、星不定,扭秧歌進退兩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穩定工商資產階級的情緒,使得他們能夠致力于恢復生產,就成了中共執政的重要課題。 五 在如何對待工商資產階級的問題上毛澤東與劉少奇開始出現分歧,如何對待工商資產階級關系到中共統治國家之初是否能夠穩定形勢。在當時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共同綱領曾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得,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目的。”關于這個政策的陳述,最著名的就是劉少奇的“天津講話”:1949年4月,劉少奇受毛澤東委托,到天津與資本家座談,提出了后來所稱的剝削 有功論“。他說,失業工人要求你們資本家復工,就是要求你們剝削

23、他們一下。現在的工人是有人剝削比沒人剝削好,沒人剝削他更痛苦,有人剝削他雖然痛苦,但總比較好一點,不會失業,有飯吃,等等。這明顯是安撫資本家的政策,主要目的還是希望能夠恢復資本家的信心,從而恢復生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劉少奇的講話的基本精神得到了毛澤東的同意,但是這篇講話對于民族資產階級過于肯定的立場,是毛不能接受的。根據反對劉少奇講話的另一位地方大員,東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崗的回憶,當他把劉少奇的講話給毛澤東看的時候,“毛主席氣得發抖,臉色都變了”。高崗的回憶也許有些添油加醋,但是毛澤東的不滿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劉少奇的講話,依據的也是毛澤東公開的說法,只是他沒有想到,第一,毛澤東的說法與

24、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之間是有距離的,第二,毛澤東自己的想法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劉少奇和毛澤東的主張是一致的,但是劉少奇是真心的,而毛澤東是假意的;劉少奇的主張是政策性的,而毛澤東的主張是策略性的。,在毛澤東的心目中,對于民族資產階級他始終是心懷警惕的,盡管嘴上不說,但是他自有一個棋局在心中,那就是早晚還是要逐漸消滅資產階級,這不僅是意識形態的需要,也是現實統治的需要,因為毛對他們是不放心的。根據黃克誠的回憶,早在1949年5月,有一次毛澤東曾經問他“今后的主要任務是什么?”黃克誠說“是搞經濟建設”,毛說,不對,是階級斗爭,要解決資產階級的問題。可見,毛澤東表面上雖然說要寬

25、容與團結民族資產階級,但是心中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 這樣的策略性,在毛澤東1950年6月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表露得十分清楚。他用“不要四面出擊“來概括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路線和方針。我們以后會看到資產階級改造,針對民主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乃至號稱要清除黨內資產階級的“文化大革命”,這些都可以從毛澤東1949年吐露的心聲中看出端倪。因此,我們不能說以后那些運動都是因應形勢而發動性的。事實上,這些運動都是早有規劃的,只是沒有人能完全了解到毛的內心想法而已。 這種情況下,劉少奇上述那些對于民族資產階級過于親熱的言論,當然會令毛不滿意。雖然后來在毛澤東的一再要求下,劉少奇做了多次的檢討,但是這

26、件事影響了毛澤東對劉少奇的看法,毛是一個能夠把對別人的看法深深埋在心中,等待時機發作的人。1953年8月12日,毛澤東在中央財經會議上發言的時候,說了一段話:“在路線問題上反映出來的資產階級思想并沒有解決”,而且問題“首先在中央”。這顯然 矛頭對準的就是劉少奇,而且證明毛對天津講話是耿耿于懷的。以后他發動文革,第一個達打到的就是劉少奇,而這個“天津講話”就是主要的罪證之一。,此外,在1954年召開的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劉少奇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再次就天津講話做自我批評,這時只有鄧小平出來講話,為劉少奇辯解,認為劉少奇那個講話是根據中央的精神說 的,而且在當時起了很好的作用。作為政府事務主要負責人

27、之一的鄧小平,響應黨的主要負責人劉少奇,在毛澤東的心中會形成什么印象,是不難想象的。后來在“文革”發動初期提出的所謂“劉鄧聯盟”,恐怕不是毛澤東心血來潮的產物。 還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薄一波的回憶:1948年8約3日,中央在給華北局的指示中,談到過對于企業的舊制度要如何認識的問題。表示:“現時資本主義的工廠,企業管理制度是資本主義生產長期發展的結果,資本主義不僅為我們準備了科學技術,同時又為我們準備了一套管理制度;資本主義的管理制度,不僅有適應高度剝削需要的一個方面,也還有適應高度技術需要的一個方面。我們的任務是批判地接受資本主義管理制度,發揚其合理性和進步性,去掉其不合理性和反動性。”現在回頭

28、看,這樣的認識后來是中國1980年代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可是其實建國的時候就已經是指導思想了。這表明:第一,中共的意識形態的轉變不是線性的,不是逐漸進步調整的,鄧小平的改革路線也不是新的發明;第二,研究國史,要有全局意識,建國的分析要結合以后的轉變,這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態度。 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進行了建國工作的總結,毛澤東提出國民經濟好轉的三個條件:土地改革的完成;工商業的調整;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儉。這成為建國以后1050年代中共的工作重點,也是接下來的各章節會涉及到的內容。,五。 高崗事件: 關于毛澤東的加班人的選定,外界一向認為分別是劉少奇,林彪,王洪文和華國鋒。其實在建

29、國之初,毛澤東曾經考慮過另一個人選,那就是高崗。 高崗是共產黨西北地區根據地的開創人。1941年中共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時候,高崗就是書記。1949年起,高崗分別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可以說是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被看作是“東北王”。建國以后,他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在黨內位高權重。 建國不久,毛澤東著手收回各大區相對獨立的軍事權力。彭德懷受命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離開了西北地區;劉伯承則主動要求去籌建陸軍大學(即后來的軍事學院),離開了西南地區。林彪將“四野”主力交給彭德懷帶去了朝鮮,自己以治病為理由去了蘇聯;聶榮臻

30、被任命為代總參謀長,入住中南海,協助軍委處理全軍軍事作戰任務,也不再管華北軍區的工作。有學者指稱“熟讀古書的毛澤東深知新國初立削藩之必要,在線了一場現代版的杯酒釋兵權。”,地方的行政權力也被逐漸回收。从1952年8月到1953年初,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東北局書記高崗,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中南局第二書記鄧子恢,西北局第二書記習仲勛先后奉調進京,擔任黨和國家機關的領導職務,實際上解除他們在地方上的大權,以免實力坐大的安排。其中鄧小平為國務院副總理,饒漱石為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鄧子恢為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習仲勛為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而高崗單位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按照當時擔任高崗的秘書的趙家梁

31、的看法,毛澤東此舉有三個目的:“第一,各路諸侯進京,群英聚集,加強了中央的領導力量;第二,計劃委員會成立,在職能方面平分了中央政府的”半邊天下“,改變了周總理一切國家事務的局面,同時也挖了劉主管的財經委員會的墻角,形成劉(黨務),高(經濟),周(外事與統戰)三足鼎立的格局;第三,把各大區首領調到自己身邊來,這是砍山頭,削弱諸侯大權的第一步,不失為調虎離山,防患未然之舉”。按照這種說法,毛澤東在建國之初,是想在中央高層權力結構中建立一些制衡關系的。 国家计委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与政务院平行,高崗之下的副主席包括了陳云,鄧小平,彭德懷,林彪,彭真等中共重要干部。因此,高岗已經幾乎是毛澤東一人之下

32、的地位了。所以,當時也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之说。高崗的加班人地位呼之欲出。據曾經擔任毛澤東秘書的李銳后來回憶:“習仲勛跟我說過,1949年進城后誰接班?就是高(崗)。那已經很明顯了嘛。高是國家副主席,又是國家計委主任。國家計委與政務院平行,實際是經濟內閣。”,高崗能夠受到毛澤東這樣的重視,首先是因為當年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進行所謂的“長征”,到達陜北的時候紅軍只剩下一萬多人,實力大減。這時候高崗,劉志丹等在陜北已經開拓了自己的地盤,他對毛澤東的支持使得毛能夠穩定住在黨內的權威和地位,這是高崗的忠誠的表現。其次,高崗后來調派到東北開拓根據地,與蘇聯關系密切。中共建國之初,迫切需要蘇聯的支持,重

33、用高崗也有與蘇聯搞好關系的用意。 導致毛澤東決定放棄高崗的原因,第一是因為高崗自恃功勞顯赫,對當時黨內的第二把手劉少奇不看在眼里。這里與中共內部長期以來一直有“白區黨”(劉少奇為代表)和“根據地黨”(以高崗為代表)的派別分歧有關。但是此時的毛澤東也需要劉少奇輔助他穩定城市工作,當然不希望黨內的主要高級干部之間出現太大的爭執,以免影響到證政權穩固。而劉少奇個性沉穩,不像高崗一貫高調張揚,這使得毛澤東心目中的天平逐漸倒向劉少奇一邊;第二,建國之初,開國元勛們意向未明,毛澤東借打擊高崗,其實有一點殺雞儆猴,在各大軍區前立威,一確立中央權威的意思。第三也是因為高崗調到中央以后,有些忘乎所以,在重大人事

34、任命等敏感的政治議題上開始試圖左右決策,這是毛最為忌諱的。,1953年夏天召開的財經會議上,高崗公開指責劉少奇,說:劉少奇在七大被抬得太高了,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他并不成熟。他只搞過白區工作,沒有軍事工作和根據地建設的經驗。他還曾經在訪問蘇聯回來之后對別人說:斯大林不喜歡劉少奇,也不重視周恩來,而最賞識他高崗。1953年10月到11月間,高崗到南方度假,据后来召开的高岗问题座谈会所揭发,高岗在一个月的休假期间,“向那里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捏造散布所谓军党论,说中国共产党里有根据地和军队的党以及白区的党两个部分,并以根据地和军队的党的代表自居;还说现在党中央和国家机关掌握在白区的党的人手里,应彻底改

35、组,由他担任党中央副主席或总书记,并担任部长会议副主席。”這樣的言論傳到毛澤東的耳朵里,使得他開始警覺。根據鄧小平自己的說法,高崗曾經找他和陳云談話,試圖拉攏他們,但是他們“覺得問題嚴重,立即向毛澤東同志反映,引起他的注意。” 這時,中國國內形勢穩定以后,毛澤東對蘇聯的態度也逐漸發生變化,壓抑很久的對斯大林的不滿開始發酵,而跟蘇聯關系密切的高崗正好成為替罪羊。高崗可謂是“成也蘇聯,敗也蘇聯”。 1954年2月,在北京召開中共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劉少奇手政治局委托主持了會議,這就等于向外界和高崗宣布,劉少奇已經正式被確定為毛澤東的加班人,高崗已經出局。會上,高崗,饒漱石等

36、受到嚴厲批評。事后,高崗試圖自殺未果。后來終于在1954年8月17日再次服安眠藥,自殺身亡。1955年4月27日,中共的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央委員會作了關于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報告,兩個人被開除出黨,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耐人尋味的是,隨后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立即宣布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關,各大區行政委員會隨同各中央局,分局一并撤銷。這是中國建國之后第一次比較嚴重的黨內權力斗爭。,第一節:朝鮮戰爭,兩種不同的說法 官方: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公然宣布美國軍隊入侵朝鮮,并侵占中國領土臺灣。9月15日,美國糾集十五個國家的軍隊,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在朝鮮

37、仁川登陸,并把戰火引向中國邊境,轟炸中國安東(今丹東境內)。10月8日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任命彭德懷為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19日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抗擊美國侵略軍。11月4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發表聯合宣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群眾運動,并成立了抗美援朝總會。大批青年工人,農民和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志愿軍,全國人民紛紛推行愛國公約,并積極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支援前線作戰。在朝中軍隊的沉重打擊下,美帝國主義連遭失敗。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朝中人民軍隊取得抗美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運動也勝利結束。(辭海1

38、989,P763),第一節:朝鮮戰爭,非官方說法: 中國官方長期以來拒絕使用“朝鮮戰爭”的提法,而使用“抗美援朝戰爭”,間接回避了朝鮮戰爭中中國受到聯合國決議的譴責并組織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武力干涉的事實。同時,在官方的解釋中,相當大的篇幅注重抗美援朝運動,可見國內的政治運動被視為這一歷史事件的主要組成部分,這與國際上的主流解讀有很大的區別,但是也可以看出國內政治因素,在中共進入朝鮮戰場的決策上具有的意義。 在前蘇聯解體之后,俄國政府解密了俄羅斯總統檔案館和俄羅斯外交政策檔案館中的大批重要檔案,這為朝鮮戰爭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中國的研究者迅速利用了這些材料,開始提出一些與官方陳述不同

39、的見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楊奎松,沈志華和齊德學編譯的關于朝鮮戰爭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觀點(北京:軍科院1996),其中收錄美,韓,俄等國學者27篇論文。還有沈志華寫的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州:廣東人民2005)以及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廣西師大,1999)。目前在中國國內的研究中,沈志華具有代表性。,第一節:朝鮮戰爭,一。如何發動? 1948年5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南韓出現了李承晚政權;四個月以后,金日成在蘇聯和中共的支持下,在北韓成立了自己的政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即北韓。朝鮮半島出現了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對于金日成來說,統一朝鮮成了他要面對的最急迫和最重要的任務。 194

40、9年5月,金日成派特使去北京,表達了希望早日統一朝鮮半島的愿望并希望得到中共的支持。此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對于毛澤東來說,面臨的不僅僅是鞏固政權,恢復國民經濟的嚴峻挑戰,還有攻克臺灣,完成中國的統一的更為艱巨的任務。毛澤東此時并不希望因為朝鮮半島的局勢變化,而影響到自己的國內政治布局。因此,他一方面承諾一旦北韓受到進攻,就予以支援,并把中國軍隊的三個朝鮮師及裝備交給北韓,但是另一方面,也勸金日成暫時不要進攻南韓。 此時斯大林也不同意金的計劃,他的主要考量是不希望美國的軍事力量因此而介入,從而提早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斯大林和毛澤東的消極,使金日成十分失望和沮喪,但是他從未放棄努力,去爭取中蘇的支

41、持。隨后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按照沈志華2009年5月12日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中國研究中心的講座上的說法:1950年1月17日朝鮮駐華大使的歡送會上,金日成酒醉,結果又哭又鬧,再三要求蘇方的官員支持他完成朝鮮統一的計劃。蘇聯駐朝大使感到很為難,就于19日打電報給斯大林匯報了情況。1月30日斯大林回電說同意金的計劃,但是叮囑金不要告訴中國。此時毛澤東還在莫斯科。2月17日毛回到中國后,3月10日斯大林邀請金日成來莫斯科。4月10日開始雙方就朝鮮半島的局勢談了半個月,金日成25日才離開。此時蘇聯已經決定決定支持金日成的計劃,但是斯大林堅持要金日成一定征得毛澤東的同意。為什么會有

42、這樣的轉折,我們在后面會專門分析。 5月13日,金日成到了北京,告知毛澤東,斯大林已經同意他的計劃,在外交政策“一邊倒”的前提下,毛無奈只好接受,但是內心是很不滿的。按照沈志華的說法:金日成到了北京,跟毛一見面就吵了起來。夜里11:30周恩來緊急召見羅申,要求蘇聯立即答復。14日上午斯大林回電說,由于國際局勢變化我同意了,但是如果你們不同意,朝鮮的統一和人民的解放就要推遲,到底怎么辦,你們決定。毛14日晚上一夜未眠,第二天就改變了態度。毛為什么會改變態度?他到底基于什么考量,決定接受金日成的計劃,這個我們在最后也會討論到。,第一節:朝鮮戰爭,二。爆發及進展: 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 8

43、月中旬,朝鮮人民軍打到釜山 10月1日,斯大林電報北京要求出兵 10月8日,發布命令,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 10月19日,40萬志愿軍過江,第一節:朝鮮戰爭,朝鮮戰爭的爆發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的軍隊首先向南韓軍隊開火,朝鮮戰爭正式爆發。當時金日成的計劃是4天內結束戰斗,讓美軍來不及介入。但是沒有想到27日,美國就宣布出兵,同時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中共原定1951年春拿下臺灣的計劃,被迫中止。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織聯合國軍,麥克阿瑟為總司令,準備武力干涉朝鮮半島局勢。7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通過了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隨后,中央軍委將戰略預備隊中的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

44、從中南地區北調至遼寧安東一線集結,將第42軍從齊齊哈爾調至吉林通化等地集結,加上特種部隊,共52萬人組成了邊防軍。 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打到釜山附近就再無進展。9月15日,美軍18000人在仁川登陸,27日就占領了漢城,越過了三八線。朝鮮人民軍已經幾乎全軍覆沒。金一再向斯大林求援,但是斯大林就是不回應。根據沈志華的說法,29日金日成寫了一封很“悲壯”的信給斯大林,說實在挺不住了。斯大林卻在10月1日回信說:我正在療養,不清楚情況,不過中國可以提供支援,我來幫你講。,10月1日,朝鮮外相樸憲永帶著金日成的信飛到北京,當面向毛澤東和周恩來懇請出兵支援,同日斯大林也發電報北京要求出兵,還具體建議“中

45、國師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只能同意出兵,但是要求蘇軍支援武器。2日的政治局會議上,出兵朝鮮的決定幾乎遭到包括林彪在內的幾乎所有政治局委員的一致反對。 但是4日彭德懷到北京,在政治局會議上表態支持出兵朝鮮,他的理由是:“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此時毛澤東再次表態:“現在是美國人逼著我們打這一仗的,猶豫退縮,擔心害怕都沒有用,這些心理和情緒正是敵人所希望的。現在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敵人進占平壤之前,不管有多大風險,有多大困難,必須立即出兵朝鮮。”在毛澤東的堅持和彭德懷的相應下,考慮

46、到斯大林也再三表示,美國不會希望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不會投入太大兵力,而且蘇聯一定會提供軍事援助,最后政治局才同意出兵。,10月8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由人民解放軍的第13兵團及所屬的38軍,39軍,40軍,42軍,及邊防炮兵司令部與所屬的炮兵一師,二師,八師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同一天,周恩來,林彪率領中國代表團到莫斯科,與蘇方談軍援的事情,結果斯大林改口,表示要兩個月之后才能提供。周恩來表示沒有軍事援助,中方不能出兵,雙方陷入僵持。10月11日,中蘇雙方代表團決定放棄北韓,讓金退到中國東北,到沈陽組織臨時政府。但是此時在北京的毛澤東卻有了自己的想法,他13日召開會議,決定即使暫時得不到蘇聯

47、的軍事援助,也要出兵。毛澤東公開表述的理由,主要是因為不希望看到美軍大軍壓境,引起國內反彈,因此決心單干。據此,后來的學者-例如沈志華-認為,不能說是斯大林逼迫毛澤東出兵朝鮮的,毛自有他自己的打算。,朝鮮戰爭的進展 10月19日,40萬志愿軍度過鴨綠江,25日與美軍開戰。中方所稱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10月25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鄧華為副司令員兼人副政委,洪學智,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杜平任政治部主任。開戰不久,蘇聯還是派了空軍進入朝鮮上空,為志愿軍提供空中掩護。 整個朝鮮 戰爭期間,一共進行了五次比較大的戰役: 戰爭一開始,

48、志愿軍總部采取“積極防御,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以反擊,襲擊,伏擊來殲滅與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作戰方針。鑒于聯合國軍隊炮火猛烈,志愿軍采取的是人海戰術和近身作戰的打法。根據一個當年參戰的老兵的回憶:“第三次戰役就是三八線,敵人炮火兵力都比咱強,咱有啥說啥。但咱會近戰。敵人就怕近戰,靠近了,敵人的導彈,遠程炮火都用不上了,所以當時咱們部隊采取近戰,趁夜黑一下子就摸到敵人跟前,敵人打炮,飛機炸,我們也不動。”,美國軍隊對于這樣的打法一開始不適應,因此節節敗退。第一次戰役中國的軍隊把聯合國軍擋回平壤,第二次戰役更進一步把戰線拉回到三八線。聯合國軍敗退二百公里,北韓的局勢穩定住了,這使得毛的信心大增。

49、 1950年12月31日到1951年1月8日,志愿軍發動第三次戰役,占領了漢城。此時停火其實對中韓有利,但是信心增長之后的毛澤東拒絕了停火協議。2月美軍開始反攻,是為第四次戰役,結果志愿軍損失5萬多人,防線后退100公里,回到了三八線。隨后的第五次戰役(4-5月)志愿軍再次大敗,1.7萬人被俘。1952年2月,毛澤東提出進行持久戰,長期相持與于三八線的戰略,中國軍隊用半年多的時間,在幾百里戰線上修筑起坑道。雙方進入僵持階段。 經過第五次戰役,本來中共已經處于明顯劣勢,沒想到美國這時也覺得打不下去了,因為朝鮮戰場傷亡10萬人,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很大。7月10日,雙方開始進行停戰談判。1953年7月27日:雙方正式簽訂朝鮮停戰協定,中方傷亡50萬人,耗費軍費20億美元。,第一節:朝鮮戰爭,毛澤東和斯大林各自的算盤 新中國建立伊始,可以說是內外交困,毛澤東在蘇聯沒有明確承諾及時提供軍事援助的情況下,面對黨內高級干部的反對意見,一意孤行,堅持發動抗美援朝戰爭,是有他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的。這分為對外和對內兩個部分。 對外,朝鮮戰爭的結果,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雖然沒有失敗,但是傷亡慘重,中國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