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2_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案精品教育.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694547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2_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案精品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2_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案精品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2_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案精品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2_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案精品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2_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案精品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2_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案精品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2_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案精品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 题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时 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层层剖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与农业发展分不开的。教学过程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导入 “告别田赋鼎”理解什么是“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过程一、早

2、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刀耕火种工具:石斧、石锛。方式:用石具砍伐草木,用火焚烧后播种。评价:一两年后地力下降,就要进行迁徙。2、石器锄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牛耕技术也是在春秋末期出现的,战国时期开始推广,也就是说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已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2、耕作技术的进步3、灌溉水平的提高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条件特点作用1.原始农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2.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农业有何特色?“刀耕”:游耕 “耜耕”:定居“耜耕”相对“刀耕”的优点是土地挖得深一些,土翻得松一些,栽种的粮食收成好一些,山地耕种利用时间长一些。3.为什么说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

3、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小结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特点归纳为三点:人民勤劳技术成熟经验积累发散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农民仍然是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与以前的小农经济相比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刀耕火种(起源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耒耜的出现)二、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水利灌溉)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后记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撰写一篇反映本地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小论文【知识表解】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农业的出现刀耕火种时间: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

4、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经济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技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以种植业为主,原始的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商周时期石器锄耕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技术:排水、除草、沤肥、治虫。土地连续耕种,利用率提高作物:“五谷”粟、稻、黍、稷、麦、桑、麻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条 件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确 立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

5、要耕作方式表 现生产工具上: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犁评耕作技术上: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上:两汉一年一熟;宋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农业灌溉上: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翻车曹魏、筒车唐、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明清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背 景集体劳作商周时期个体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特 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得以发展原因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在自己的有限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阻碍小农经济发展原因经营规模

6、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小农经济脆弱。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原始农业石刀、石斧刀耕火种水稻、粟商周耒耜、石锄、石犁、青铜农具排水、锄草、培土、沤肥、治虫粟、稻、黍、稷、麦、桑、麻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犁、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一年两、三熟风力水车【教学素材】农(農、辳)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xn)声。从“晨”,取日出

7、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刀耕火种古代人先用石斧之类的工具砍伐树木,清除山地上的杂草,然后把砍下来的树木、杂草进行焚烧。最后,人们就在清理出来的山地上播种。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所要面临的就是土地的选择。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精耕细作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8、关键因素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很少进行买卖。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封建经济主要指封建制度下的经济结构,其主要的特征是封建性,包括封建国家财政、封建土地私有制等,其中也含有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 据汉学家李约瑟统计,在过去2200多年间,中国总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1300多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9、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告别田赋鼎”铭文告别田赋田赋:旧指农民的田地税。田赋始于春秋时代,封建社会形成田赋而生。帝王巩固政权,养兵役,扩充疆土,兴建土木,享乐人生等,所需的一切钱粮都来源于田赋。田赋增减关联王朝兴衰。减轻田赋农民安居乐业而国泰。田赋加重农民无法生存,被逼起义,使王朝被推翻。春秋以来,我们的先民,灾荒年饥寒交迫,而官吏还要敲骨吸髓,多少人因赋重卖儿鬻女。诗人白居易写过“典桑卖地纳官税,明年衣食将何如”。顽强的先祖农民在苦难的旧社会里挣扎生存。一九四八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农民闹革命,分得土地,建立新中国,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让农民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一九七九年邓小

10、平搞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亿万农民富裕起来。江 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祖国山河日新月异,农民生活年年提高。胡锦涛深化改革带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途似锦。乾坤转天地变,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二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前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和胡锦涛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亿万农民要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

11、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 二六年一月一日中央一号文件19821986:谱写中国改革进程的五个辉煌篇章1982年1月1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1983年1月: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第二个一号文件从理论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

12、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使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1985年1月: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第四个一号文件着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1986年1月1日: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第五个一号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20042008:统筹城乡进程中的五座新丰碑新世纪中央连发一号文件 5次聚焦“三农”2004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针对近年来全国

13、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改革开放以来第六个涉农的 “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多种渠道增收。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第七个一号文件要求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支持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八个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

14、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三农”方向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九个一号文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第十个一号文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解决千万农村人口饮水2009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

15、若干意见提出28点措施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其中包括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部分省推行省直管县体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农民的四个焦点问题: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移民拆迁、集体利益的分配垄作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未来农业的出路何在?农业起源

16、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在此以前,人类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约300万年。在漫长的原始蒙昧时代,没有农业,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主要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根、茎、叶,同时也捕鱼和狩猎,以补充食物。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在长期采集和狩猎过程中,经过无数代人观察和摸索的结果:把一些野生植物逐渐培育为农作物,就产生了原始种植业;把某些猎获来的动物驯化为家畜进行养殖,就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第一次大飞跃。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生产特点,表现出不同特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

17、刀耕火种”,即用石斧砍砸,用火焚烧林木、荆棘和杂草,清理出土地,然后用尖头木棒往地里戳洞下种,然后坐等收获,生产方法十分简单。这样的农业生产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只向自然索取而不向自然补偿,土壤营养的平衡完全依赖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这是只取不给的掠夺式的生产。由于那时人口较少,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不高,而且生产力低下,因而原始农业的生产还没有超过自然的负荷能力和恢复能力,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小。在传统农业阶段,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类对自然要求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采用“铁犁牛耕”,创造出了一整套“精耕细作”的经验技术。通过整地、育苗、除草、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在向自然索取农业产品的同时,也

18、给予农业生态系统一定的补偿(主要使用有机粪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农业的典范。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第一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由于传统农业依靠农业内部循环来维持平衡,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又由于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和规模小,也难于合理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现代农业是在工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使人类在很多方面摆脱了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了征服大自然的大进军。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是:农业工具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农业技术步入了科学化,预测和调控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极大提高。这样的农业,在人对自然索取丰裕

19、农产品的同时,由工业提供和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塑料薄膜、燃油、电力等等。因此现代农业也叫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现代农业在工业技术支撑下,用高能耗换取高产量,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适应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酿成了诸多不良后果,如:不可再生矿物能源急剧损耗,农业资源遭到破坏,农业环境和农产品受到污染等等,使生产和自然的矛盾日趋激化,人和自然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种种现实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农业并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形式,更非最好形式。于是,人们开始寻求理想的农业模式,

20、以替代高度集约化生产的“石油农业”,并开辟出多种别开生面的替代农业。犁耕的发明当农奴们从封建领主那里以无偿提供劳役为代价,领得一块“自留地”以后,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人手。面对这个问题,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革新工具。最初农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人们用来耕作的工具就是一根尖头木棒。后来,因为一根光溜溜的木棒,单凭双手的力量难以深深刺入土中,人们便在靠近木棒尖端不远的地方横绑上一根短木,这样利用脚踩手推,就比较容易刺入土中了。这便是所谓的“耒”。无论是尖头木棒,还是耒,都还只是一种播种工具,还不能用来翻地除草。这是当初刀耕火种时用的农具。随着刀耕火种向锄耕转化,人们又对耒作了改进,就是在耒的下端

21、绑了一块方形的薄板,可以用来翻地除草,也可以用来播种,外形跟我们现在用的方头铁锹样子差不多,这便是所谓的耜。有石耜、骨耜、木耜,大概也有过青铜耜,虽然还没有人发现过,但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这是锄耕农业时代的情形。当时使用奴隶劳动,这些工具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当农奴们感到劳动力不足时,他们就进一步动手改进工具了。首先是发明了耦耕的方法,在耜的下端拴上一条绳子,两个人一前一后,相对而立,一人持耜,脚踩入土,另一个人用绳子将耜头往上往前提拉,这样就比较省劲了。在土壤比较松软的地方,便改为一个人在前边用力拉着耜头往前走,一个人跟在后面用手扶正耜把,并将耜头按入土中。这样可以连续翻土,效率明显提高,这已

22、是犁耕的雏形了。再往后,人们改用牛拉的方法,并对耜作进一步的改进,便是一直习用至今的犁耕了。最初的犁大约就是用铁制造,因为青铜质地太脆,不适于造犁,但青铜冶炼技术移植于冶铁则是比较容易的。犁耕的发明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个体经营农业终于成为现实,从而为封建农业最后取代奴隶制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据推测,我国最早可能在商朝即奴隶社会前期就发明了犁,不过当时应用不多。大概到春秋战国时期,用牛犁耕才渐渐普及起来。这时我国的农业已向封建地主制农业转化了。在西方,据史书记载,大约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2181年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已有农民使用双牛牵引的原始木犁耕地,但埃及进入铁器时代则是在公

23、元前730年左右以后。古希腊公元前11至9世纪的“荷马时代”,也即“英雄时代”,已广泛应用铁器,并已知用双牛牵引犁深耕。此外,在西亚,古巴比伦、古亚述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使用铁犁牛耕大体上也在同一时代,即公元前10世纪前后几百年间。在犁耕发明的同时,施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农奴们只有很有限的一块份地,为了解决口粮问题,必须连年耕作。如何恢复地力,就不能不认真思索了。结果就是施肥技术逐渐普及和完善。应该注意的是,从上述各地发明牛耕的时间上看,许多地区都在很早以前,其中有一些还在奴隶社会早期就已发明了牛耕,多数地区都在奴隶社会晚期。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奴隶社会除了奴隶主和奴隶以外,还有相当多的

24、自由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大约就是他们最早发明了牛耕技术。以后到了封建社会,这一技术得到普遍推广。龙首渠龙首渠干渠上有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工隧洞,因在开挖过程中掘出了远古时期的龙骨化石而得名。龙首渠干渠穿越山岭的长达10里的隧洞,隧洞施工中发现恐龙化石,因定名为龙首渠。10里长的隧洞施工方法古代称井渠,与今天开挖竖井的施工方法相同。汉武帝统治时期,一个名叫庄熊罴的人上书皇帝,奏称临晋(今大荔县)地区的百姓希望开挖一条引洛渠道,用于灌溉今蒲城以东的土地,并断言如此可使1万多顷的盐碱地得以灌溉,且可获得10万石的粮食产量。汉武帝决定满足百姓的这一愿望,征调了1万余人前往开渠。开渠过程中遇到了如何穿越商颜山的难题。商颜山是黄土高原常见的沉积黄土层,高100多米,其上满覆黄土。如果采用以往开挖明渠的方式,易于塌方,于是改用井渠施工法。渠道要穿越10余里的商颜山,如果只从两端相向开挖,不仅施工面较少,而且洞内的通风和照明条件较差。而如果在渠线中途打几口竖井,既可增加施工工作面、加快工作进度,又能改善洞内的通风和照明条件。这无疑是隧洞施工方法的一个创新。除此之外,龙首渠的修建者还能够在两端不通透的情况下,准确地确定渠线方位和竖井位置,这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较高的测量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