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雨霖铃教学设计林熙精品教育.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694711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雨霖铃教学设计林熙精品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雨霖铃教学设计林熙精品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雨霖铃教学设计林熙精品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年雨霖铃教学设计林熙精品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年雨霖铃教学设计林熙精品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雨霖铃教学设计林熙精品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雨霖铃教学设计林熙精品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中等职教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宋词五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五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五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二、学生学习情况

2、分析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一定量的诗词,但由于基础薄弱,过分依赖老师。虽能从朗读中大致体会本文的情感,但不能自主鉴赏诗词。因此,我把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品味鉴赏名句,体会词中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目标:知识目标: 1、读准霭、帐、噎等字的读音。2、了解“雨霖铃”的词牌知识。 3、品读语句,体会作者与爱人的离别愁绪。能力目标:1、 掌握名句鉴赏的方法。2、 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情感

3、态度价值观: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体会“酒”、“晓风残月”、“杨柳”三种意象中包含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词中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件出示离别古诗导入本课。设计说明:通过展示同一主题的诗歌,不仅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并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代表作雨霖铃。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

4、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和流行。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有利于学生把握情感。三、词牌简介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本身哀婉、悲伤、凄清。 设计说明:通过词牌的介绍,让学生把握这首词的基调,为后面的朗诵打基础。三、整体感知课文。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设计说明: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有目标性。2、请个别学生读。设计说明:让学生展示的同时,发现读

5、音、节奏、情感把握上的问题,为后面的指导朗读和正音做铺垫。 3、指导诵读,纠正字音。设计说明:朗读是鉴赏的基础,解决朗诵的问题,为鉴赏做好准备。 4、齐读雨霖铃设计说明:让全体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5、全词按时间划分,可分成几个部分?明确:三部分: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设计说明:整体把握本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四、赏析课文1、赏析离别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6、明确: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设计说明:起首三句,从字面看是写景并交代了季节、地点、时间。通过简单的问题入手,从秋天、寒蝉、呆几个点入手逐渐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并非单纯写景而是为后文蓄势,渲染离别的凄凉气氛。2、赏析离别时。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句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明确: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

7、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设计说明:这是离别时的情景,是全文叙事的部分。从动作、心绪和舟人的催促声中,联想双手紧握、纵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的离别画面感受作者的悲痛之情。3、赏析离别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1)这句写什么?明确:(写景)“念”字一直贯注到后面别后心情的描写。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烟波”是波面像青烟笼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 “沉沉”是重重的下压。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设计

8、说明:离别后的情景是作者想象,是虚写。所以先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再从作者写景入手,让学生感受看似写景又全句写情的艺术手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今宵”三句被世人传诵。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酒醒就是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诗人用到哪些意象?有什么好处?明确:酒:常言借酒消愁,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

9、酒了。 柳,有“留”意,自灞桥折柳产生以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是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设计说明:这是本课的难点,本句是整首词中的名句,被世人称颂。故在理解上要下功夫,我先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再从此句中三个典型意象下手,通过相关诗句帮助学生理解。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10、。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的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有说不完的欢乐情事,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有住而不住之势,有尽而未尽之致。 设计说明:这是文章的结尾句,作者在这里用到了问号而不是句号,这是需要推敲的,先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引用作者应长天、慢卷紬两首词中的句子,感受作者与心爱之人离别之苦,这苦处蔓延余生,这样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味。“多情自古伤离别

1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旨句)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设计说明: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基于对前面的理解,此处对于学生不是难点,但须明白它在本词中的作用。五、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设计说明:基于对本词的理解,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饱含深情的诵读本词,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使学生能够再次感受离别带给人的愁绪,为后面的写作做铺垫。六、拓展思维: 六月又是一个毕业季,很多同学都要面对离别,请你写下你最难忘的那一刻。设计说明: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笔写下自己对离别之苦的感受,深化主题。七、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设计说明:回顾课文、升华情感。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九、板书设计雨霖铃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实写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实写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 虚写刻画心理: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虚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