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00379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地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地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地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地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名.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地名,广西地名谜语,谜面 25.美好生活万年长. 26.客人. 27.干一行爱一行. 28.各种颜料. 29.八月飘香. 30.麦浪滚滚.,25.永福 26.来宾 27.乐业 28.百色 29.桂林 30.金田,地名,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代表某一地方或地形的符号。 地名既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又作为文化层的指标,人类文化的各各方面都可以在地名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地名的主要性能,1、社会性来源并服务于社会 2、历史性地名有着生成和发展演变 3、文物性地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4、指位性地名有专指的地域 5、地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语言

2、等会形成不同的地名。 6、稳定性 7、可变性 8、衍生性,地名景观的种类,1、山水地名 2、示位地名如山东、山西、湖南、湖北 3、寄意地名长安、凤翔、宝鸡、西安、遵义、彰化等 4、特产地名景德镇、江苏盐城、云南橄榄坝、陕北榆林,因湖而命名的地名,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天然湖泊遍布各地,或大或小,不一而足。通常小而圆的称为“池”、“塘”、“潭”,面积较大的称为“湖”、“泊”。不同湖泊,名称的由来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背景。湖泊与河流一样,多是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称湖泊为泽,如云梦泽(今江汉平原,现洞庭湖为其中一部分)、震泽(今太湖一带)。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历史时期民族融合,以及清朝

3、以后汉文化的逐渐主宰,文献中对湖泊名称的记载多以当地各民族居民对其的习惯称谓加以音译而名。在音译规范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吸纳如藏、蒙、维等少数民族对湖泊的习惯性或具有宗教等特殊文化背景的名称。 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称谓不可能一概统一,湖泊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1) 东北地区的“泡”(如吉林的月亮泡、黑龙江的连环泡)、“洼”(如吉林的元宝洼); (2)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荡”(如江苏的元荡)、“淀”(如河北的白洋淀)、“氿”(如江苏宜兴三氿之东氿、西氿和团氿)、“漾”(如浙江的麻漾); (3) 西南地区高原的“海子”(如四川九寨沟的海子群),比较大的谓“海”(

4、如云南的洱海、阳宗海)。,(4) “海”、“诺尔”是蒙古族对湖泊的主要称谓之一,如内蒙古的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 (5) “潭”、“塘”、“淖”、“池”等是古人对湖泊古称谓沿袭至今,如台湾的日月潭、浙江的官塘、内蒙古的白碱淖、吉林的白头山天池; (6) “错”是藏族对湖泊的称谓,因此带“错”的湖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区,湖泊名称也多是根据藏语音译而得。如著名的纳木错、羊卓雍错。有意思的是,有些湖泊,即使是藏人也了解甚少,故名字也相对简单,如错那(西藏有2个这样同名的湖泊)、错鄂; (7) “库勒”是新疆地区湖泊的别称,如阿什库勒; (8) “茶卡”是西藏等地对盐湖的称呼。如扎布耶茶卡。,

5、每个湖泊的名称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纳木错,蒙古族人称之为腾格里海,意为“天湖”。著名的黄河上游姊妹湖扎陵、鄂陵湖,藏语分别表示“灰白色长湖”和“青蓝色长湖”。 新疆的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蒙古语意谓“多水汇集之湖”,而今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在一些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湖泊往往有不同的名字,如新疆的艾比湖,又名库尔湖(维语音译),“艾比”系蒙古语音译名,指当地一种地方风的名字。 青海湖,因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而名,又名库库诺尔、错鄂博,前者系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海,后者系藏语音译名,意即西海。 内蒙古的呼伦湖,又名达赉诺尔,呼伦为突厥语,意为海;达赉诺尔是蒙语,意为海一样的湖泊。,5、民

6、族地理地名 张声震主编广西壮语地名选集里所收录的壮语常用地名字: “那”田,如那笔,那指田,笔指鸭;那马,那指田,马同汉语的马;那楼,那指田。楼,指“我们”。 “弄”山林、密林、森林,如弄怀,怀,指“牛”;弄平。 “坛” 、“潭”池塘。如坛洛,坛,指池塘,潭。洛,指深。,贵州省“凯里”:住在山顶上的人,苗语。 云南“普者黑”:“盛产鱼虾的地方”。,云南也是民族语地名语种最多的省,分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和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仅藏缅语族就有八个语支,彝语又分为六种方言。各民族语都有特殊的通名,以藏缅语族最为复杂。 彝语的“甸”、 “底”为平坝,“米”、“迷”为地方,“卡”为村

7、,“龙”、“弄”、“鲁”为城,“白”为山, “者”为山梁,“鲊”、“腊”为箐。 傈僳语 “底”、“王底”、“王地”为小平地、地方, “王基”为山梁,“王培”为垭口,“曲”为箐,“卡”为寨。 纳西语“迪”为坝子、地方, “昌”为村,“各”为牧场,“洛”为箐。 拉祜语“邦”为地方,“夺”为平地,“卡”为寨, “扼”为河,“科”为山,“喀力”为垭口。,哈尼语“垤”为地方、田坝,“埔”为村寨, “罗”为河,“谷主”为山,“航台”为山梁, “阿脉”为垭口。 白语“赕”为平地,“登”为地方、村,“局”为河,“卓”为箐,村寨依山坡而居或村边有小土坡称“和”、“河”、 “禾”。 景颇语“冒”为地方,“瓦”、“

8、东”为寨,“召”为街,“硔”、“崩”为山,“广”为坡,“卡”为河,“弄”为塘,“出”为温泉。 藏语“塘”为坝子,“依”为牧场,“谷”、“仲” 为村,“曲”为河,“错”为湖,“日”为山, “冈”为山梁,“拉”为坡,“嘎”为山口, “隆”、“龙巴”为箐。,怒语“当”为地方, “究”、“甲”为平地,“孔”为村,“旺”为河, “洛”为箐,“益”为山脊,“嘎”为坡。 傣语“勐”为平坝,“曼”、“芒”为村,“景”、 “姐”为城,“嘎”为街,“南”为河,“弄”为水塘,“回”为箐,“雷”为山,“磨”为井, “蚌”为温泉。 壮语“者”、“里”为地方, “洞”为小平坝,“板”为村,“那”为田, “南”为山梁,“弄

9、”为山山弄,“渭”为箐沟, “莫”为泉,“安”为垭口。 孟高棉语族中有佤语、德昂语和布朗语地名。佤语“东”为坝子,“班”为平地,“永”为寨,“格浪”、 “戈”为河,“公”、“翁”为山,“农”为箐。,民族语地名的语音长短相差很大,聚落名最短的仅一个字,如藏语地名义,独龙语地名班,最多的达五六个字,如傈僳语地名肯期米王地、腊马嘎王基,佤语地名永格龙得不老。有的自然地名用字更长。 在云南,各民族根据自己的习惯,用自己的语言命名同一个地方,一地多名的情况突出。如金沙江,元代有六个名称八种写法,藏族称犁枢,磨些族称漾波江,蒙古语称不鲁思河,又作不鲁失、不里郁思,白蛮因物产称金沙江,有人因源出犁牛石下称犁

10、牛河,又被误认为丽江。,7、反映历史开发事件的地名如海南,的所、亭、都、堡、军、台、营等,是明朝为了巩固、开发海南边疆而设立的卫所制,较大的有屯昌、屯郊、八所、九所、十所、富田、东营、保亭等。 8、移民地名海南省有许多地名与福建的相同,这表明海南的移民大量来自福建。,西双版纳: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名,傣语意为“十二个地区”。 景洪: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傣语意为“黎明的地方”。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 百色: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县,壮语意为“洗衣服之地”。 喀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市,维吾尔语为“用各色砖瓦建造的城市”。 木兰:黑龙江省的一个县,满族语意为“围场”。 克拉玛依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市,维吾尔语意为“黑油”。 日喀则: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区,藏语意为“高山顶点”。 同江:黑龙江省的一个县,赫哲族语意为“老屋”。 包头: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市,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6、历史政区地名明清时期的县名基本上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今天的县名。如陕西省,县名使用时期达15002000年的有14个,如洛川、剑阳、汉中、咸阳、西安、城固等。县名使用10001500年的有21个,如宝鸡、渭南、扶风、韩城等。,以云南为例,云南的地名,反映了中原王朝在边疆设治的过程。这类地名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滇和昆明都是先秦时期的族名,也是本省保留至今最早的地名。史记西南夷列传

12、记录了庄跃开滇的历史,近年考古发掘出土汉王朝赐给滇王的金印,滇国创造的青铜文化被人们叹为观止。古人多释“滇”与滇池有关,一说“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一说滇与颠同,“顶也,皆因滇池居地高颠之故”;另说释为奇河倒流,谓水源与出口河道颠倒,因名。近年又有民族语说,谓滇为彝语的“甸”,意即大坝子,因滇池坝子得名;或谓滇系羌人中一个有影响的部落首领的姓氏,后来用作部落名。,省名云南是西汉所设益州郡24个县之一,三国蜀汉设云南郡,唐代封南诏统治者为“云南王”,设云南安抚司,宋代封大理统治者为云南节度使,唐、宋时期人们习称全滇为云南,元代因以云南为省名。 云南县名的由来,一说“元狩间,彩云见

13、南中,云南名始此”;一说因县西北有山特高大,与云气相接,此山或谓为点苍山,或谓为鸡足山。,晋宁是西晋末年宁州首郡的名称,晋宁州、晋宁县、晋城镇相沿至今。唐、宋时期滇东有三十七部,后来在它们的基础上遍置州、县,其中一批保留至今,嵩明即嵩盟部,寻甸即新丁部,思茅即思摩部,普洱即步日部,还有弥勒部、师宗部等。唐代设姚州都督府,成为经营滇西的重镇,因有大量内地迁入的汉族人口,以姚姓居多得名,即今姚安。政区设治变迁的痕迹也常保留在政区地名上。如广南是元代广南西路的省称,宋时为特磨道,属广南西路,元初属云南,因设广南西路宣抚司,以原所属的政区名为其名。富宁县系以宋以来的富州和元代设的安宁州各取一字组成。昌

14、宁县由保山县和顺宁县析置,从原二县所属的永昌府和顺宁府各取一字得名。,寨 旧时驻兵的地方,用在地名上指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例如:沙里寨(在辽宁),程庄寨(在河南)。 铺 旧时的驿站。例如:赵陵铺(在石家庄),三尖铺(在安徽),石桥铺(在湖北)。 屯 古时养兵聚粮之地,始于曹操。例如:皇姑屯(在辽宁),新军屯(在河北)。,所 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例如:海阳所(在山东),沙后所(在辽宁)。 卫 明代驻兵的地点,驻军人数比“所”多,战略地位更重要。例如:威海卫(今威海市),天津卫(今天津市),云南保山(永昌)地名,三国时期,蜀汉诸葛兵马进驻永昌,遂于今保山市汉庄建“汉营”

15、,四面筑土城,用于驻军防卫,当时为云南最大的城廓建筑。 汉军在永昌实行军垦,以兵丁建制分别驻扎永昌坝各处,久而久之,兵营向村落演变。至今保山坝仍沿用当时汉军的番号或最高长官的姓氏取名的村庄名如汉营、诸葛营、汪官营、郝善营、上营、下营、老营、营门口、左所营、八大营等。,明代前期,朱元璋命沐英兵进云南,遣一部进驻永昌,实行屯田。为稳定军心,遂由江南一带迁军人家属落籍永昌。年深月久,兵屯逐渐由军向民转变,原军队建制变为村寨并沿用军屯时的最高长官姓氏。保山坝当时的兵屯可谓星罗棋布。至今以军屯为名的有张官屯、陶官屯、马官屯、陈官屯、朱官屯等20余个村子。这些村子的民众风俗习惯,甚至语言等大都保留江南特征

16、。明诗曰:“汉武穷边开永昌,哀牢部落散丁当。流人不学花蛮语,城廓风烟半建康。”,至清代,军事交通沿线设“汛、塘”,民间至今仍有“五里一塘,十里一汛”之说。“塘”为最小的里程单位,为兵丁行军开拔中小憩的场所;“汛”则在十里以上,供驿卒、军马汲水添料和人员开膳之用,再往上则是驿站,一般为一天的路程。古代保山从县府往北设若干塘、汛,分别为北关、下村、板桥、福禄地、牛角关、天井铺、大票哨、威凝哨、平坡,最后由江桥(霁虹桥)进入永平,集 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例如:南吴集(在江苏),东明集(在山东)。 营 军队驻扎的地方。例如:西府营(在北京),汪营(在湖北),留营(在河北)。 亭 汉代制度

17、,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例如:寒亭(在山东),接官亭(在陕西)。,上海,以路的名义生长,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市区面积扩大速度惊人。路名需求更加丰富,相应的规则就只能以一个大概的原则而行。这个原则就是尽量以国内的地名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应该大致相当于这条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时不影响原有的主要道路。 这也许是一种表达举国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并附带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识。只是,在这份表达欲过于强烈时,地名应有的地域色彩也会剥离。东西向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东路云云,不见得比纽约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个性。,事实上这一规则在上海沿用时间很长,但是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该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时新的命名又要考虑到不影响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区在地图上离得很近,而在上海又离得很远,出现了多个东北集群等有趣状况。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区的赤峰路、多伦路等原上海市区的东北角,现在基本处于应该叫“上海路”或者“连云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上海市区边缘出现了地区路名集群这样一个有趣状况,同省的地名在地图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现“钦州路”、“柳州路”等(分别都是广西地名),东北角则出现“鞍山路”、“双阳路”(东北地名),正北方则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