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孟子哲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05508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8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哲史孟子哲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哲史孟子哲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哲史孟子哲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哲史孟子哲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哲史孟子哲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哲史孟子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哲史孟子哲学.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孟子哲學,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廖曉煒 ,授課內容: 1、孟子性善說之真實意涵 2、孟子性命之辨,關於孟子的成書: A、孟子自己寫成; B、孟子乃編集者集合若干弟子對孟子言論和問答的記錄而成。,補充閱讀文獻: 趙岐、孫奭:孟子注疏;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1、牟宗三:圓善論 2、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 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4、劉殿爵:采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 5、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 6、黃俊傑:孟子 7、倪梁康:心的秩序一種現象學心學研究的可能性 8、德羅哲海: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 9、李景林: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期

2、的儒家心性論 10、Shu-Hsien Liu(劉述先):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Classical and Sung-Ming 11、Kwong-Loi Shun(信廣來):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性善VS.性恶,前372-289,前298-238,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 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则子 思、孟轲之罪也。(荀子非十二子),性善?性恶?,孟子与荀子是孔子以后,先秦儒学的两位大师,都认为自己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且对各种异见提出激烈

3、的批评,然而在人性问题上,二家却有着极为不同的看法:孟子主性善而荀子则主性恶。然而: 孟子与荀子的主张是绝然对立的吗? 表面看来二者的观点针锋相对,我们应当选择何种观点? 选择之前,我们似乎不能对对一些前提性的问题加以重新考察:究竟何谓性?何谓善、恶?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的真正意涵是什么?,一、孟子的性善说,1、导言 A、从孔子到孟子 孔子所标举的仁,乃是人无条件地感通关怀他者的道德情感或道德能力,是每一个体成就自我的内在根据,人人生而本有,为仁与否乃是每一个体能够自作主宰的。 循此,仁是否即是人性中善良的种子(使善的行为得以可能的根据)?仁是否即是人心本有的能力? 是以有学者认为孟子的性善说或

4、心性论,为孔子之说典立了人性论的基础。,B、孟子在傳統儒學中的地位:道統說的意涵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唐代韩愈续道统,正本于此。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朱子:孟子于篇终,历序群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穷也,其指深哉!,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5、道统之确立:唐宋以后,周孔并称变而为孔孟并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C、中國哲學獨特的表達方式:類比的思維方式與哲學論辯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2、孟告之辩(1) :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

6、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孟子: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2、孟告之辩(2) :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2、孟告之辩(3) : 告子: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

7、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总结而言,孟子的主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A、所谓人之性者,乃是人区别与其它物类的根本之点; B、顺人之性,即可自然为善; C、现实中人之行为非全为善,其不善之根本原因在于势使之然。,3、孟子对人性意涵的界定: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性也。 由此可知,孟子所谓之人性涵括两方面内容: 同于一般动物者与不同于动物者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8、,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几希:无几也。 那么此不同于动物,而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者为何?,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知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

9、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可见,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点在于此四端之心。,所在,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孟子乃是即心言性,换言之,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乃是人人生而本有的四端之心。 关于心,孟子有不同的说法: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道德心或道德主体的内在结构:为什么是四端而不是三端或五端?(思考作业) 怵惕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与义、礼、智的关系,4、孟子所谓性善的真实意涵: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

10、、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的性善说所包含的几个问题: A、良知的先验论证: 以数学学习为例,我们能够学习数学演算,表面上是从学习中得来,然而学

11、习计算只是一必要条件,仅仅有老师的教导,并不能完全使我们学会数学运算。因此,我们还必须考虑另外一个条件:抽象的运算能力。具体来讲,对于小动物、智障儿童,我们是没有办法通过各种教化的手段使其获得运算的能力。 这里抽象的运算能力就是一种先验能力,它是心灵具有的一种潜能,必须通过努力培养开拓才能完全的实现出来。这不同于本能,本能随现实机缘触发便一成永成,如手被火烧不假思索便缩回,这是不学而能的;从生物学上来讲,本能乃是生来就有的,是条件反射。,同样孟子所谓的四端之心或者良知也是一种先验的能力,也是心灵的一种潜能。我们的各种价值判断自然包含有种种经验性的内容,并且常常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发出

12、价值判断的能力,则不可能是由学习得来的,必定有其先验的根据。 父母的确教导我们关心他人,老师的确教导我们要有诚信,可是,我们之关心别人、信守承诺,并非全然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教化只是助缘,教化不可能让一只小猫(自觉地)关心其他动物、爱护地球、信守承诺。 所以孟子以上说话的真实意涵乃是,心灵本有的道德能力(四端),乃是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所以可能的本质条件。,B、良知作为一种道德能力,是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不同于心理活动: 一般的心理活动乃是随感而自然发生的,精神活动则是经自觉的有价值的理想所引导的。 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十分无聊,一邊浏览街景,一邊念头迭起,这些都是心随境迁的心

13、理活动。 而精神活动乃是要投入精神的,它是一种消耗,是要花精神的。就本能而言,人都是好逸恶劳的,然而当我们自觉地投入到求知、道德、艺术、宗教等精神活动中的时候,我们却能突破本能的要求而表现出一种强大的意志力。,当然,一旦这些精神活动没有自觉意识地参与,它们也就变成了一般的心理活动:上课时心不在焉,只不过在笔记本上随意记下几句老师讲授的内容,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时,随意东看西看,拍拍照片,在教堂内随众起立、坐下,心中却想着下午的节目。 简单一句,是否心不在焉乃是区分心理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键。 有良知参与其中的道德活动显然是一种自觉的,并且是冲破本能之惰性的精神活动,尤其是在生命与正义发生冲突的时候

14、,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性善说的根本意涵可概括如下:性由心显,仁义内在。 孟告之辩(4):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无以异同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

15、,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心之放失与陷溺: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然而,现实中人毕竟不能如尧舜般皆为圣人,原因何在?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 所谓放心,并非人心之泯灭,不过是说,心处于非自觉的状态或者说,人心为物欲所陷溺。,大体小体、天爵人爵: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16、。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人爵以要天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如果说人性为善,恶何以会出现?孟子如何解释恶的问题?,5、性命之辨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对命的界定: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

17、至者,命也。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君子行法以俟命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性也。,6、修养工夫: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 尽心、存心、养性、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 扩而充之(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熟之而已矣。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