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27062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名句名篇默写(1)故园东望路漫漫,_ 。(2)_,独怆然而涕下!(3)不畏浮云遮望眼,_。(4)_,不问苍生问鬼神。(5)黄梅时节家家雨,_。【答案】双袖龙钟泪不干 念天地之悠悠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可怜夜半虚前席 青草池塘处处蛙【解析】容易写错的字词有:悠、缘、青、蛙。选择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它那身漂亮而柔软的绒毛,又可与我国特产水獭媲美。B.也不知是有谁带头,忽然他们朝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C.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人,中庸,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

2、的观点强加于人,只是畏畏缩缩地过自己的日子。D.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答案】C【解析】A.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句中指“它”与“我国特产水獭”差不多,正确;B.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句中用来形容他们出发,正确;C.畏畏缩缩:胆小的样子、不自然、胆怯。与句中“世故老人,中庸”的做法不搭,使用不正确;D.翩然归来:轻松迅速地回来。 句中用于形容燕子,正确;故选C。 选择题下列的作者与作品不对应的一项是( )A.邓稼先杨振宁 B.最后一课歌德C.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D.紫藤萝瀑布宗璞【答案

3、B【解析】B.最后一课都德;故选B。 选择题下列对泊秦淮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A.“寒水”指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候客人的歌女。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D.“后庭”,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作“亡国之音”。【答案】C【解析】C.“江,指秦淮河”表述有误。“隔江”承 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

4、国。所以“隔江”是指“隔着长江”。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一江之水的南朝故地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故选C。文言文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爱者甚蕃(_)(2)濯清涟而不妖(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比喻君

5、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答案】【1】 (1)多 (2)洗涤【2】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3】 (1)出淤泥而不染 (2)香远益清【4】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2)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涤。【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回到句子的语境中,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关键词要理解准确。

6、重点词有:可:只能;亵:亲近而不庄重;亵玩:玩弄;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判断写出正确答案。结合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用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磊落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作者的意思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

7、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综上分析可知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用“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名远扬。【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原文作答。由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艳,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由此可见作者把“莲”比作君子,故作者心中的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人。综上分析即可作答。参考译文:爱莲说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

8、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万事莫贵于义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

9、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出自墨子贵义)注释今:若,如果。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何故(_)(2)故曰(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3】表明本文观点的句子是:“_。”【4】历史上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的人很多,如_。(请列举一位)【答案】【1】 (1)原因 (2)因此,所以【2】为了一言之争而导致相互攻伐,是把“义”看得比自身要宝贵。【3】万事莫贵于义也【4】屈原【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

10、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句意是:什么原因。故,原因。(2)句意是:所以说。故,所以。【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争,争辩;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以,来;相,互相;杀,攻打;是,这;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义,正义;于,比;其,代词,他的。身,自身。【3】本题考查对论点的理解。本文开头

11、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也”,之后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万事莫贵于义也”,所以“万事莫贵于义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4】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本文的论点是“万事莫贵于义也”,即本题考查识记历史上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很多,举出一例即可。示例: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译文: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

12、事)呢?一定不愿意。什么原因呢?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一言之争而导致相互攻伐,是把义看得比自身要宝贵!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现代文阅读 台阶(节选)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指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

13、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

14、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2】从第段中的加点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3】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4】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答案】【1】“漫长”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从建房需要的经济与物质,即建材上进行了准备。【2】“鸡叫三遍”出发,“黄昏贴近”归来,说明了父亲出外一天劳动时间之长;“很疲倦”描写父亲的神态,表现他劳累的程度;“磨穿了底”说明他走路之多、之远。【3】父亲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精神。【4

15、根源在于农村的经济落后。父亲的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贪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村的经济极端落后。【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文章第段的“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可知,父亲为了建房准备了大半辈子,他把建房要用到的钱和材料都做了充分的准备。【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鸡叫三遍”指清早天刚明,父亲这时候就出发;“黄昏贴近”指日落西山时候,父亲这时候归来,用父亲一劳动就是一天的时间之长来突出他的辛苦。“很疲倦”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直接具体地写出他的劳累;

16、磨穿了底”是对父亲所穿草鞋的描写,说明他走路之多、之远,侧面写出了父亲的辛苦。【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第段的“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与第段“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这两段相呼应的句子可以看出,父亲为了建房,准备了漫长的大半辈子,表明他有着锲而不舍、从不放弃的精神,是一个愚公般的人物形象;从段的“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可以看出,父亲不畏艰苦,辛勤劳作的特点。【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根源探究。从第段的“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

17、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第段的“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和第段“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可以看出,父亲为了建房,捡拾建筑材料,攒钱,准备了漫长的大半辈子,表明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从第段的“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可以看出,当时一个壮劳力挣钱并不容易,要攒出建房的钱太难了。因此,从根源上来说,父亲的辛苦是由于社会造成的,是由于当时极端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现代文阅读 爸爸最后的回应 叶倾城大概七

18、八岁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去大学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有一次,开演前几分钟,她忽然跑去买冰棒,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黑黝黝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试着向记忆里的方向走几步,全没有相关线索。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爸,爸爸”顿时应答和笑声此起彼伏的,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们不停地逗她,她显得很无助,都快放声大哭了,父亲从人群里挤出来,微蹲身把她一牵。有段时间,她不大肯喊父亲。一次不知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脚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就噎住了。她认识的父亲的一位同事过来,她该喊叔叔的,却死撑着

19、只当看不见。那人道:“胡老师在呀,你喊一声。”喊?像小孩一样大叫“爸爸”?在这安静严肃的成人世界?太羞人了。忘了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再等下去,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脚步却匆匆响起,父亲从上一层楼急急跑下来。时光是冷酷的跷跷板。她一天一天走向生命之巅,但父母也缓慢地退场。她一直天真、糊涂、不大谱世事,父亲总说她长不大,说她到八十岁,还会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她却没想到,自己没那福分。一昼夜的仓促,已足够决定生死了。早上7点,刚吃完早餐的父亲突然呕吐;8点,他独自到医院打针;上午10点,她去医院看父亲,一眼看见殷红的血,正一点

20、一滴输入父亲血管;中午,父亲转入危重病房;下午,她和姐妹们,把隐瞒已久的父亲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傍晚,身为医生的二姐,听完主治医生的最后陈述,极力克制,尽量冷静地说:“是,我们选择不手术。是,我来签字。” 早在三个月前,已经知道手术的徒劳。而仍然一无所知的父亲,还在病房里,打听她北京的新居,絮絮叮嘱细节。父亲周身插满管子,每一根里面都是一个生的希望。他只觉不耐,说这针怎么总也打不完,屡屡想要调快点甚至拔下来。她连忙安抚父亲:“房子装修好了,你和妈去住一段时间吧。”父亲想一想:“等明年春天吧。”夜深了,父亲渐渐睡过去。她宁愿相信这是睡,而不是时断时续的昏迷。第二天凌晨7点,父亲恍惚地醒一下,嘟哝

21、几句,口齿已经很不清了,却都听得懂,是让在他身边守了彻夜的女儿们去休息。8点,医生过来,喊父亲“胡老师”,父亲眼皮动一动,是残存的一点意识;8点半,再喊他“胡老师“,没反应,喊名字,也没反应。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父亲的头,微微向她的方向动一下,嘴里含混地“呼”一声。这是父亲给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而血压计上的指数,一格一格跌落。8点53分,医生关掉了所有仪器。痛与恨紧密相连。她抱怨苍天,抱怨鬼神,为什么不能给父亲多一点时间。于是,每一位桑榆暮年的老者,她都看着不顺眼,为什么人人都比父亲多了些时光。深冬时节,她上班。看见门外有灰灰的微光终此一生,她就是无父的人了,天气与

22、心态,一定悲凉。出门才看清是落雪,已经来不及,踩在雪后成冰的台阶上,一跤滑倒,“哎呀”一声。分明是叫天天不应,她却听见耳侧有低微的一声“唱”,跟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声完全一样。又一次,在遥远地方的父亲,回答了她的呼唤。刹那间,她跪在冰冷脏污的雪地里,泪如雨下。这一生,风来雨去,俯里仰外,她都会听见父亲最后那微弱的一应。她只做了父亲三十年的女儿,而父亲的疼爱和宠眷,却要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1】第段画线句“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2】第段中“她却没想到,自己没那福分”中“福分”是指_。【3】第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语气硬咽 B.声音延长C

23、语意转折 D.解释说明【4】下列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内向的女孩,从小到大,一直就不喜欢叫爸爸。B.文中从第段到第段,多次出现准确表达时间的词,既暗示了父亲即将告别人世,也写出了“她”对父亲即将告别人世的痛。C.第段,作者说“痛与恨紧密相连”。可以看出,父亲去世后,“她”就生活在痛中,生活在对这个世道的憎恨中。D.本文不仅写出了“她”对父亲的思念,也表达了“她”对一直有父亲陪伴的生活的向往。【5】结合第段描写的相关内容,请你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写出文中小女孩买冰棍回来后,在漆黑的影院中找爸爸时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答案】【1】 比喻 突出她的声音很小,

24、连隔壁办公室的人都没听到【2】父母能够长寿,她能得到父母长久的庇护【3】D【4】B【5】合乎题意即可【解析】【1】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里将她叫父亲的声音比作“飞不起来的鸟”,结合“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可知,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的声音很小,连隔壁办公室的人都没听到。【2】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福分”本指享受幸福的运气。根据第段“父亲总说她长不大,说她到八十岁,还会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可知,文中的“福分”是指父母能够长寿,她能得到父母长久的庇护。【3】考查对标点作用的理解。D根据段“下午,她和姐妹们,把隐瞒已

25、久的父亲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可知,她和姐妹们早已知道父亲的病情。因此,“早在三个月前,已经知道手术的徒劳”是对“选择不手术”的解释说明。故选D。【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根据第段“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可知,“一直就不喜欢叫爸爸”表述有误;C“生活在对这个世道的憎恨中”表述有误。应该是:父亲去世后,“她”就生活在痛中,生活在对父亲深深地怀念中;D“也表达了她对一直有父亲陪伴的生活的向往”表述有误。根据第段“刹那间,她跪在冰冷脏污的雪地里,泪如雨下”可知,本文还表达了“她”对当年没有好好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自责和后悔;故选B。【5】考查补写人物心理的能力。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

26、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根据“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黑黝黝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可知,一个小女孩,怀着高兴的心情去买冰棍,结果一回头,父亲没了踪影。所有的灯都灭了,黑黝黝的场上只剩下黑压压的人头和背,小女孩的着急和害怕可想而知。写出这样的心理活动即可。比如:“爸爸,你在哪儿啊?爸爸,你快回来,我好害怕。爸爸爸爸”作文题目:请以“我错了吗?”为题,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答案】参考范文:我错了吗人生中,总会遇到很多难忘的事:有的事像鱼儿一样沉入大海,有的事却像贝珠一

27、样让我记忆犹新,让我懊悔。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刚被老师批评的我沮丧地走回教室。我回到教室后,把书包“翻山倒海”地找了一遍又遍,怎么也不见我日记的踪影。我的泪开始“跑”出来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内心仍存着一丝希望,我渴望那日记本乖乖地躺在桌面上。但是,我桌子上的白光显得多么刺眼。啊!我的日记本究竟去了哪?我趴在桌子上,又哭了,我任泪水大颗大颗的往下掉,让泪水和汗水浸透了我的双颊。在伤悲的泪水,哭声下,我渐渐地入睡了。第二天早上,我被外面的雷闪声闹醒了。刚醒过来后的我,头发蓬乱,双眼红红的,显得无丝神采的。天还在下雨,这样糟糕的天气和我心情样的糟。走出房间门,一幕景象马上进入了我的眼帘:弟弟蹲在墙

28、角下,左手拿着我的日记本,右手抓着一支笔,好像在乱涂乱画。压抑已久的心情使我冲上去,用力地一巴掌打了下去,夺回了我心爱是日记本。我轻轻抚摸着心爱的日记本,我是多么痛苦啊!他竟然看透我内心的世界,看透了我内心的深处!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日记本的第一页,让我惊讶的是,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几排字:姐姐,我知道你的日记本不见了,我用我的钱给你买了一本新的日记本了,希望你喜欢。我的心你被刀子割了几下又捅了几下。弟弟存零花钱是为了有一天能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汽车,存了这么久的钱,现在却用来给我买日记本。我错了吗?对,我真的做错了。我请求弟弟原谅我,他却说:“姐姐,老师说原谅别人的人就是好孩子那我原谅你,我就是好孩

29、子了,对吗?”他那天真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抱着弟弟,坐在墙角里哭了好久好久大雨仍然在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我望了望弟弟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天真无邪的双眼中,我发现了里面多了一份委屈。错、错、错,人生中到处都会有错,错只是一个字吗?不,这是内心中千千万万的字组成的。让我们将功补错,让自己把错误的悲伤改变成快乐的生活,做事不能太冲动,把错误的度数降到最低吧!让我们一起加油,一起努力。【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我错了吗”这个文题考生发挥的余地较大,我们更应该注意“我错了吗”这一词语的语境,“我错了吗”可以写一件自己认为做对的事情而别人误会的事情,可以是自己亲历的事,也可以是他人的事,古人的事,或者国家、民族的事,只要是围绕写作要求,都可以写。“我错了吗”既是语言描写,又是一个矛盾的冲突的场面,所以各种细节描写都应该有。如写自己学游泳被教练误会的事,可以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自己觉得对的做法却不被教练认可,据此引发了我的反问。最好能把“我错了吗“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调理较为清晰。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