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1703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录,一、中、西部发展概述 二、中部农业发展和产业承接 三、能源省份产业升级 四、成渝经济区,中西部地区概述,中部概述,“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它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概述,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位于我国中原腹地,不沿边、不靠海; 国土面积为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0.7%; 2011年人口35790万人,占全国的26.7%; 2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10.447万亿元,占全国的20%; 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和其它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 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有黄淮、江汉、洞庭湖、鄱阳湖肥沃的平原;, 有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的良好气候;, 有淮河、长江干支流丰富的灌溉水源;, 有煤、铁、有色金属水能等多种资源;,中部概述:自然资源,中部概述:旅游资源,中部概述:交通条件,山西为煤炭大省,河南为人口、粮食大省,湖北为水电大省,湘、赣为有色金属大省,葛洲坝,隔河岩,黄淮平原的小麦、棉花等; 江汉、洞庭湖、鄱阳湖平原的水稻、油菜等; 众多河流、湖泊的淡水养殖。 丘陵低山的茶叶、毛竹、杉树等经济林和用材

3、林。,中部概述:工业基础,大同煤矿,平朔煤矿,武汉轧钢,洛阳化工,十堰汽车,马钢冶炼,郑州纺织,株洲车辆,贵溪炼铜,西部概述,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部概述,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我国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域; 国土面积为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5%; 2011年人口36221.7万人,占全国的27%;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10.0235万亿元,占全国的19.2%; 我国主要的畜

4、牧产品生产基地; 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西部概述:自然资源之矿产资源,西部概述:旅游资源,西部概述:交通条件,东、中、西、东北地区指标比较,东、中、西、东北地区指标比较,2011年全国各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单位:亿元,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中、西、东北地区指标比较,中、西部各省份GDP增速(%),中、西部地区GDP增速,近5年来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增长情况(元),东、中、西、东北地区GDP增长情况,中、西部各省份人均GDP(元),2011年全国人均GDP:35181元,东、中、西、东北地区人均GDP,中西部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导致

5、的粮食安全问题 二、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问题 三、能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中西部的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问题 五、中西部的城镇化道路选择问题,“中部崛起”,“中部崛起”,“中部崛起”,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 2005年底-2006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和中部六省开始商讨“中部地区崛起”相关问题 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 正式把“中部地区崛起”列为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之列 2007年4月10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在国家发改委设立,中部崛起进入了更具操作性的实施阶段 2008年初,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入了

6、国务院的工作日程表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 2009年9月23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规划的正式出台, 标志着中部崛起目标明确化。,中部重点开发区(国家层面),中部重点开发区:冀中南地区,范围: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部分地区(保定、石家庄、衡水、邢台和邯郸),承载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大气环境质量较好;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区域定位: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性,开发格局:以石

7、家庄为中心,以京广沿线为主轴,以保定、邯郸等城市为重要支撑点的空间开发格局,中部重点开发区:太原城市群,范围:山西省中部以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太原、晋中、吕梁、忻州的24个市县),承载条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区域定位: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基地,开发格局: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 开发格局,中部重点开发区:中原开发区,范围:河南18个地市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12个地市2个县,承载条件:土地资

8、源尚有潜力;水资源丰富;大气环境质量一般;黄河沿线超载程度较重,区域定位: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开发格局: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汴(郑州、开封)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开发格局,中部重点开发区:中原开发区之中原城市群,中部重点开发区:中原开发区之中原城市群,中部重点开发区:皖江城市带/江淮地区,范围:安徽省沿江两岸的10个城市(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滁州市、巢湖市、宣城市九

9、市全境和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承载条件:土地资源尚有潜力;水资源较为丰富;总体环境质量较好,区域定位: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能源原材料、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开发格局:以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 马鞍山沿江六市为发展轴,合肥、芜湖为双核,滁州、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空间开发格局,中部重点开发区:长江中游地区,范围: 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全国

10、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承载条件: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丰富;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中部重点开发区:长江中游地区之武汉城市圈,范围: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区域定位: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以及汽车、钢铁基地,区域性的信息产业、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和物流中心,开发格局:以武汉为核心,以长江沿线和沿京广线产业带为轴线,以周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空间开发格局,中部重点开发区:长江中游地区之环长株潭城市群,范围:湖南省以长沙、

11、株洲、湘潭为中心的湖南东中部的部分地区,区域定位: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制造、 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基地, 区域性的有色金属和生物医药、 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开发格局:以长株潭为核心,以衡阳、岳阳、益阳、常德、娄底等重要节点城市为支撑,集约化、开放式、错位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中部重点开发区:长江中游地区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江西省环鄱阳湖的部分地区,区域定位: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区域性的优质农产品、生态旅游、光电、新能

12、源、生物、航空和铜产业基地,开发格局:以鄱阳湖为“绿心”,以南昌为中心,以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等城市为主要支撑,以环鄱阳湖交通走廊为环状的空间开发格局,“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称,未来十年,要在西部形成三个层面的增长极:,“西部大开发”,西部重点开发区(国家层面),西部重点开发区:成渝地区,范围:以重庆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为中心,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承载条件:土地资源有一定潜力;水量丰富;水环境质量较差; 大气环境与水环境承载力较低,区域定位: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

13、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西部重点开发区:关中-天水地区,范围: 包括陕西省中部以西安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和甘肃省天水的部分地区,承载条件:土地资源有一定潜力;水量非常短缺;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区域定位: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开发格局:以西安咸阳为核心,以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沿线走廊为主轴,以关中环线、包茂、京昆、银武高速公路关中段沿线走廊为副轴的空间开发格局部,西

14、部重点开发区:北部湾地区,范围: 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以及广东省西南部和海南省西北部等环北部湾的部分地区,承载条件: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一般,区域定位: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开发格局:以主要城市为支撑,以沿海地区为主轴,以综合运输通道为纽带的空间开发格局,西部重点开发区:北部湾地区,中部高资本技术农业发展和产业转移,目录,中部六省:江西、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河南 我国中部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全国半数以上的农业大省在中

15、部地区,可以说,中部地区的农业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农业是否强大,一、高资本技术农业结构转换,资本和技术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小是现代农业强弱的重要标志。很显然,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与现代农业有较大差距,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是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高资本技术农业创新依赖于结构转换的深化。,一、高资本技术农业结构转换,结构转换是指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在非农产业配置比例的不断提高 结构转换深化对于高资本技术农业创新的作用,是通过产品及要素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主体的资源配置意愿和行为来实现的。,一、高资本技术农业结构转换,结构转换,首先表现为工业

16、化发展中工业和其他非农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吸收。工业化过程中耕地资源也会减少,但相对于土地要素,劳动力的减少更快。 劳动和土地之间比例的长期变化,改变了农业的获利机会,诱导农业生产者转向资本深化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新的技术流程和相应的制度实现形式,特别是资本(如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的大规模使用。这样一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素质全面提升。,一、高资本技术农业结构转换,其次,通过城镇化带动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从投资收益上诱导高资本技术农业的变迁。 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业就业人口及其家属向城镇的迁移,使原先的农产品自给性消费变为商品性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群体,使农

17、产品市场需求总量增加 同时随着人们收人水平的提高,商品性农产品消费又会向高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具有较高收化之上的农产品市场及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使农业主体能够建立起对未来收入流的稳定预期,允许农业生产者通过高资本技术农业对低资本技术农业的替代来获取这些潜在收入的增加。,一、高资本技术农业结构转换,可见,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来的结构转换,为农业主体的技术创新和资本深化提供了必要的激励,正是这种激励诱导高资本技术农业得以最终 确立并不断完善,一、高资本技术农业结构转换,二、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中部六省实现工业增加值30642亿

18、元,比2006年增长7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达到19.1% 在中部六省中,工业增加值总量最高的为河南, 增长速度最快的为安徽省,年平均增长福达到22.9% 有力地推动了中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以工业主导型增长的新阶段,二、工业化和城镇化,二、工业化和城镇化,中部六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发展水平相对于东部还较低 2006年中部地区城镇化率为38%,2009年为43.2%,提高了5.2个百分点。,三、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在我

19、国,产业转移表现为随着先富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升级后,相当一部分产业将从沿海“高梯度”地区向中部转移,为中部地区的结构转换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化解中部地区结构 转换滞后问题,即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及农业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下降有重要意义:加快本地区产业升 级,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 业发展方式,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减少农业人口,创造高 资本技术农业创新的有利市场环境。,三、产业转移,产业承接地一般通过建立产业园区或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来承载外来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培育并发挥集聚经济效应。,中部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从促进现代

20、农业发展的角度讲,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设计上,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坚持以城镇为载体承接非农产业转移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三是注重推动工业化进程,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机会 四是推动城镇化发展,实现农业劳动力充分而有效的转移,三、产业转移,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业发展缓慢,金融体系单一,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受限 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在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只有农村信用社,贷款规模小,经营风险大 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资金供需极不平衡,贷款额主要来自于农村信用社,并且逐年增加 农业贷款主要由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承担,由于四大国有银行的撤并,原本不多的银行农业贷款额

21、已经逐年减少,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形成合理的融资体制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 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构 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引导民间金融有序成长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能源省份产业升级,目录,一、能源省份发展现状 二、能源省份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以大同为例探寻持续发展之路,山西省概况,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现辖太原、大同、朔

22、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山西省能源储量现状,水资源 山西省面积15.6 万km2,丘陵山区占全省面积的80%以上。山西省有众多河流,除长达965 km的黄河外,流域面积大于10000 km2的河流有5 条;流域面积1 000-10000 km2的河流有48条;流域面积100-1000 km2的有397 条。流域面积大于4000 km2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8 条( 前5条向西、向南流,属黄河水系;后3条向东流,属海河水系)。 太阳能资源 2010年初,山西首批大型

23、并网太阳能发电项目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右玉小五台一期10MW、平鲁阻虎一期5 MW 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工,山西新能源产业迈出了重要步伐。,山西省能源储量现状,煤炭资源 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煤田分布广泛,全省119 个县有煤炭资源的就有94个,其中68个县的煤炭产量在100 万t/a以上。分布在大同、西山、宁武、霍西、河东、沁水六大煤田和很多小型煤田,煤面积约6.18万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6% ,包含了各大煤种。山西煤的分布呈现以下态势,晋北主要是小粘煤、弱粘煤、长焰煤、气煤; 晋中大多是炼焦用气煤、焦煤、肥煤、瘦煤; 晋东以无烟煤为主,局部为贫煤。山西煤炭产量高、储量大,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有26

24、54.18亿t,其中,炼焦用煤1465.1亿t,无烟煤460.5亿t,其他煤655.5亿t。,山西省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能源利用效率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长期以来,在能源(煤炭)丰富、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节能观念淡薄等因素影响下,能源工业从开采、运输到加工利用环节,形成了一种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过度的能源消耗必将加速能源资源的枯竭. 山西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远低于开采耗竭速度,而且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逐步增加,资源约束瓶颈日益显现。经过数十年来对煤炭的高强度开采,全省浅层煤炭资源、整装资源已所剩无几,大同侏罗纪动力煤资源已近枯竭,后备资源匮乏。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共生、伴生资源

25、破坏惊人。资源回收率不高,全省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仅为50%左右,乡镇小煤矿回采率更低,导致大量煤炭资源消耗和浪费。据估算,山西每采一吨煤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8吨,大量煤矸石、焦化副产品等二次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山西省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资源能耗水平高,低品种能源消费构成独特 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初级能源为主的品种构成,是山西能源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能源工业快速发展既对本省经济增长产生有效拉动,但同时又使山西面临着高耗能经济所形成的巨大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山西能源工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给本省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大

26、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逐年加重,水土流失、煤矿区土地与生态破坏,土地盐渍化、荒漠化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内蒙古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首府为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全区分设9个辖地级市,3个盟;其下又辖12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包头市 、巴彦淖尔、赤峰、乌兰浩特、乌兰察布、乌海、呼伦贝尔、通辽、鄂尔多斯等为自治区内主要城市。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内蒙古能源储量现状,矿产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135种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83种,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5种,67种矿产保有量居全国前十位。内蒙古

27、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5%,世界的50%,年均生产量为4万吨,占全国的60%以上。 石油、天然气 石油、天然气也有重大发现和突破。在苏里格气田发展了我国陆相中深层大面积岩性气藏的成藏理论,并在采气技术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内蒙古能源储量现状,风能资源 内蒙古是中国风力发电最大的省区,装机容量1.5万千瓦时,居全国第一。全区风能资源储量为2.7102千瓦时,可利用风能总功率为1.01亿千瓦时。从电网沿线向边境区域推进扩建现有辉腾锡勒、朱日和、商都、锡林浩特、达里五大风电场。 太阳能资源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拔高,晴天多,光能丰富,太阳能资源辐射总量在4800-6400兆焦耳/平

28、方米一年,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日照数一般在2600-3400小时。,内蒙古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内蒙古的风能、太阳能优势主要集中于广大的农牧区和偏远的山区,风光资源的利用仅仅局限于解决农牧区居民的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的困难,没有形成产业化。再者,新能源的开发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科研开发能力不足,发电机、畜电池等主要部件依赖于进口,导致新能源利用的成本增高。,内蒙古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粗放式开采方式,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对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内蒙古存在大量的小煤矿、小型发电站、土炼油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业生产并存,因此从原料

29、加工消费,一系列环节都未能使这种“地下黑金”的价值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一些地区煤炭资源开采规模仍未能与占用矿区的资源储量相适应,存在着“大矿小开、乱采滥挖、掠夺式开采、浪费资源”等现象。 内蒙古总土地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含煤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而大型煤矿、小发电站往往又蕴藏和坐落于牧区、山区和林区。随着能源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各类污染及植被破坏也与之相伴而行。,新疆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30、新疆沙漠广布,石油、天然气丰富。,新疆能源储量现状,油气勘探开发与石油化工产业 新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截至2009年底,新疆共发现油气田85个,占全国已发现油气田总数的9.8%;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0.2亿t,占全国探明储量总量的13.4%,在全国位居第3位;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万亿m3,占全国的19.3%,位居全国第2。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内重要的特色石化产业基地。以原油和天然气资源产地为中心,形成了以资源类型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群,并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新疆能源储量现状,煤炭与煤化工产业 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居全国之首,拥有发展煤化工的突出资源

31、条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当前新疆对准东、吐哈、伊犁、库拜等4大煤田的开发正在提速。煤炭产量的增加为下一步新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能源储量现状,风能 2009年以前,风力发电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自用,2010年11月新疆与西北电网750kV联网工程投运后,开始外输。新疆风能资源总储量达到8.86亿kW,占全国的20.4%;技术可开发量1.2亿kW,占全国的40.4%,位居第二位,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太阳能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量主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自用;待建特许权招标(并网)65MW,批准(建筑并网)3MW。对太阳能利用项目,国家实施“金太阳”工程,财政部给予50%70%

32、的财政补贴,这为太阳能发展提供了机遇。新疆规划重点发展的工程有光伏、光热并网电站,示范推广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设施等。,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油气地质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 主要难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地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一些技术问题;勘探领域多,勘探目标日趋复杂和隐蔽,存在着“深、薄、低、隐、难”等地质风险;盆地类型丰富、地质结构复杂,勘探周期长;工程技术有待提高与完善,在安全、周期、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部分油田储量品位较差、单井产量低,开发面临较多技术难题。,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原油加工技术复杂、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远离主要市场 目前新疆的炼厂多加工混合原油,主要包

33、括北疆原油、南疆原油、吐哈原油、哈萨克斯坦原油和新疆油田风城稠油;不同类型原油性质差异较大、性质复杂,炼厂加工难度较大。资源延伸利用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远离主要市场。市场竞争力急需提高,需采用先进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获得更大利润。,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 新疆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水资源具有降水分布不均匀、河路径流量年际变化平稳而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河流流程短水量小等特点,为水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带来困难。特别是煤炭产业与水资源关系密切,煤化工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环境压力非常大,对水资源的保障要求高。新疆人均水占有量约为全国的2.2倍多,但相对于土

34、地面积,平均水量只有4.8m3/km2,居全国倒数第三;大部分煤化工吨产品耗水在10t以上,水资源不足成为煤化工高产高效的瓶颈 煤炭经济开采量低、安全生产形势较严峻 新疆煤炭的经济可开采量低。新疆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8%。煤炭的机械化开采程度也比较低,新疆综合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和煤矿机械设备投资远低于全国水平,仅为40%,掘进机械化程度仅为40%,相当于全国小型煤企的机械化水平。煤炭的安全问题也较严峻。新疆目前90%左右是小煤矿,安全不达标小矿井多,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 新疆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保护任务繁重。新疆是典型的绿洲

35、经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然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新疆环境治理较为滞后。采矿不当引发新疆多地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导致草场和农田被严重破坏;矿坑废水及矸渣随意排放,造成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光伏材料加工也面临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问题。 运输条件相对落后 新疆远离煤炭主要消费市场,为保证疆煤外运目标的实现,必须适时建设煤炭运输专线。新疆煤炭外运通道可以按照由兰新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兰渝铁路以及拟建的兰成铁路、煤炭外运专线建成三个阶段稳步推进,逐步改善煤炭外运条件。与此同时,加快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和全国电网的并网建设,促进电网外输的发展。,大同概况,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

36、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总面积为14176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1%。总人口约331万(2011年),人口密度为226人/平方千米,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大同能源转型之发展优势,传统能源优势 大同煤炭资源丰富,目前煤炭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目标迈进。丰富的能源资源为大同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坚固的能源保障。 风光资源优势 发展的阶段性优势 大同市发展目前呈现出繁荣性的阶段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

37、推进,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将在新能源领域出现突破性进展,在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中占据新的发展先机。 电网优势 预计到2015年,火电装机将达到1200万kW,大同市电网完全有能力接纳新能源发电生产的电力。 产业多元联动发展优势,大同能源转型之发展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 山西省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同能源转型之发展机遇,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举办 大同市为2013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承办城市。大同市将借助此契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由传统能源基地向新型能源转型。 新能源企业出现大规模整合 我国在政策多年强力推动

38、下,新能源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新能源发展出现了“外向型向内外双向型”转变,新能源企业出现大规模整合趋势。这为具有新能源本地市场的大同发展新能源和装备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同能源转型之战略方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坚推动者 新能源普及应用的积极践行者 新能源教育及技术研发的持续培育者,综合考虑大同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情况、资源特点、利用程度、开发条件及政策因素,定位大同市新能源发展方向为:,大同能源转型之战略方向,基本原则:,新能源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发展相结合 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新能源技术储备相结合 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新能源城市建设相结合 新能源产业发展与现代都市产业发展相结合 新能源产业

39、发展与金融资本资源相结合,大同能源转型之战略方向,20112013年 快速发展期:以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为主,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并形成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应用的体制机制; 20142015年 巩固提高期:以扩大新能源产能为主,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并扩大新能源产品的应用; 形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充分利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20162020年 深度拓展期:以建设集成式新能源城市为主,利用新能源传统能源互补技术,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并建立新能源科研创新服务体系; 把大同建设成为中国新能源供应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目标:,大同能源转型

40、之战略方向,充分发挥传统煤电能源优势,在多晶硅产品发展上求突破 充分发挥光照资源优势,在光伏产业发展上求突破 充分发挥风力资源优势,在风电产业发展上求突破 充分发挥生物质资源优势,在生物质能发电方面求突破 充分考虑新能源发电特点,在储能方面求突破 充分发挥煤炭转化优势,在煤基清洁能源 方面求突破 充分发挥多元能源优势,在分布式能源 系统建设上求突破,(1)抓住重点,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上求突破,发展措施:,大同能源转型之战略方向,(2)强化保障,在创优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环境上下功夫,发展措施:,强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产业配套能力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集聚的水平和层次 引导产业与金融

41、结合,推动产业快速成长 打造政策优惠洼地,立足长远发展 引进人才与技术,保障产业发展,浅析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以成渝经济区为例,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概述,在西部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中,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和占西部地区工业比重升幅最大。,成渝经济区在全国的定位打造“第四极”,一、区位优越、生产条件较好;地处西南长江上游,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二、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储(蓄)藏量居全国前列,山地林矿及水能资源储量都很丰富。 三、人口密度大;两省市总人口近1.2亿。 四、工业实力较强;其中四川是长江沿江经济协调发展的“龙尾”,是我国内地以军工(含电子)、机械、冶金、

42、化工为主,能源、建材与之配套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布局上形成了四大工业区。,“第四极”的资本,成渝地区,范围:以重庆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为中心,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承载条件:土地资源有一定潜力;水量丰富;水环境质量较差; 大气环境与水环境承载力较低,区域定位: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小组成员:赵争铮、梁敏姣、王婧、张和侦,成渝地区,(1)重庆经济区 区域范围:包括重庆市西部以主城区为中心的部分地区; 功能

43、定位: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2)成都经济区 区域范围:包括四川省成都平原的部分地区; 功能定位: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基础,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结构,推动重点地区发展,总体布局,总

44、体布局,总体布局,自然禀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4000 多种野生植物,50 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 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产业基础,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

45、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交通体系,目前,经济区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人力资源,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 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 万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 所,职业技术学校789 所,在校学生280 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 万人。,城镇分布,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43.8%,

46、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双核”空间城市群。,职能定位,职能定位,特色产业布局,特色产业布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成渝经济区水利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成渝经济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总述,成渝经济区之所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是因为其拥有重庆成都两个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高密度的城镇及其良好的空间聚合形态,最重要的是其内部城市经济、职能的分工和互补以及城市间良好的空间可达性。具体而言,归结为三点:,(1)高层政府的规划组织 (2)成渝两市之间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 (3)在成渝两市空间相互作用中承担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发育形成,虽然成渝经济区的形成有其自身独特地优势和机遇,但对西部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利用后发优势 垂直型技术引进 学习和采用新技术方面,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事实上处于同一起点 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统筹教育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支持西部地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