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砂桩.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5668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砂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章砂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章砂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章砂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章砂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砂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砂桩.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砂桩(sand pile)第一节 概述砂桩也称为挤密砂桩或砂桩挤密法。是指用振动或冲击荷载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将砂再挤入土中,形成大直径的密实砂柱体的加固地基的方法。砂桩属于散体桩复合地基的一种。砂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也可采用砂桩置换处理。根据国内外砂桩的使用经验,可适用在下列工程: 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 港湾构筑物,如码头、护岸等; 土工构筑物,如土石坝、路堤等; 材料堆置场,如矿石场、原料场; 其它,如轨道、滑道、船坞等。砂桩在19世纪30年代源于欧洲,最早于1835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用于在海湾沉积软

2、土上建造兵工厂的地基工程中。当时,设计桩长为2m,直径只有0.2m,每根桩承担荷载10kN。制桩方法是在土中打入铁钎,拔出铁钎,然后在形成的孔中填入砂。此后,在很长时间内由于缺乏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没有较实用的设计计算方法而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砂桩在国内外才得以迅速发展,施工工艺才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成功研制了振动式和冲击式的砂桩施工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处理进度很快由原来的6m增加到30余m。砂桩在我国的应用也始于50年代。起初,砂桩法用于处理松散砂土和人工填土地基的,视施工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挤密砂桩和振密砂桩两种,其加固原理是依靠

3、成桩过程中对周围砂层的挤密和振密作用,提高松散砂土地基的承载力,防止砂土振(震)动液化。现在,在软弱粘性土地基上的应用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为软弱粘性土的渗透性较小,灵敏度大,成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不能迅速消散,挤密效果较差,而且因扰动而破坏了土的天然结构,降低了土的抗剪强度。根据国外的经验,在软弱粘性土中形成砂桩复合地基后,再对其进行加载预压,以提高地基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并减少工后沉降。国内的实践也有砂桩处理后的软弱粘性土地基在载荷作用下仍发生大的沉降的事例,如不进行预压,砂桩施工后的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仍有较大的沉降变形,对沉降要求较严的建筑物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采用砂桩处理饱和软弱钻

4、性土地基应根据工程对象区别对待,通过现场试验来确定地基处理方法。我国在1959年首次在上海重型机器厂采用锤击沉管挤密砂桩法处理地基,1978年又在宝山钢铁厂采用振动重复压拔管砂桩施工法处理原料堆场地基。这两项工程为我国在饱和软弱粘性土中采用砂桩地基处理方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近十多年来,砂桩法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程实践表明,砂桩用于处理松散砂土和塑性指数不高的非饱和粘性土地基,其挤密(或振密)效果较好,不仅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固结沉降,而且可以防止砂土由于振动或地震所产生的液化。砂桩处理饱和软弱粘性土地基时,主要是置换作用,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5、和减少沉降,同时,还起排水通道作用,能够加速地基的固结。第二节 砂桩的加固机理一 在松散砂土中的加固机理砂桩加固砂性土地基的目的主要有:提高桩和桩间土的密实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小变形、增强抗液化能力。砂桩加固松散地基抗液化和改善地基力学性能的机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挤密作用松散砂土地基属单粒结构,是典型的散粒状体,单粒结构可分为松散和密实两种极端状态。密实的单粒结构,其颗粒之间的排列已接近稳定状态,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不会像松散结构一样产生较大变形;疏松单粒结构的松散砂土地基,其颗粒之间存在较大的孔隙,颗粒位置不稳定,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位移,因而产生较大的沉降,特别是

6、在振动力作用下更为明显(体积可减小20)。另外,砂土地基的承载力和抗液化能力也随其密实度的变化有很大差别,密实砂土地基承载力和抗液化能力达最佳状态,随着密实度的减小,其承载力和抗液化能力也随之减小或减弱。所以,松散砂土地基只有经过处理才能作为建筑物地基。而中密状态砂类土的性质介于松散和密实状态之间。1978年,日本宫城地震,油罐区地面加速度约为0.185g,采用水力冲填的粉砂地基广泛地出现液化,大量油罐倾斜;然面其中有3个6000t的油罐,地基采用了挤密砂桩处理,挤密砂桩的间距为1.8m的三角形布置,桩径为0.7m,加固深度为15.5m,加固范围宽出罐周2.8m,加固前后地基土的标贯值分别为5

7、和15。成功地接受了强烈地震的考验,砂桩的抗液化能力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对地震区的广泛调查和室内试验可以证明这一点。无论采用哪一种施工工艺都能对松散砂土地基产生较大的挤密作用,挤密砂桩的加固效果是: 使砂土地基挤密到临界孔隙比以下,以防止砂土在地震或其它原因受振时发生液化; 由于形成强度高的挤密砂桩,提高了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水平抵抗力; 加固后大大减少了地基的固结沉降; 由于施工的挤密作用,使砂土地基变得十分均匀,地基承载力也大幅度提高。 排水减压作用对砂土液化机理的研究证明,当饱和松散砂土受到剪切循环荷载作用时,将发生体积的收缩并趋于密实,在砂土无排水条件时,体积的快速收缩将导致超静孔隙水压力来

8、不及消散而急剧上升,当向上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等于或大于土中上覆土的自重应力时,砂土的有效应力降为零时便形成了砂土的完全液化。而砂桩加固砂土时,桩孔中充填的粗砂(碎石、卵石、砾石)等反滤性好的粗颗粒料,在地基中形成渗透性良好的人工竖向排水减压通道,可有效地消散和防止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增高和砂土的液化。在地基中形成的砂桩,大大缩短了土中超静孔隙水的排水路径,加快了地基土的排水固结。我国北京官厅大坝下游坝基中细砂地基位于8地震区,天然地基0.615,12,53,经分析8地震时将液化,采用2m孔距振冲挤密加固后,0.5,3437,80,地基的孔隙水压力比天然地基的降低了66。 砂土地基预震作用砂(石)桩在

9、成孔或成桩时,强烈的振动作用,使填入料和地基土在挤密和振密的同时,获得了强烈的预震,对增加砂土抗液化能力是极为有利的。美国HBseed等人(1975)的试验表明54,受到预震作用的砂样,其抗液化能力相当于相对密度80的未受到预震的砂样。也就是说,在一定循环次数的作用下,当两个试样的相对密度相同时,要造成经过预震的试样的液化,所需施加的应力要比施加于未经预震的试样的应力高46。由此可知,砂土液化的特性除了与土的相对密度有关外,还与其振动应力历史有关。如:在震冲法施工中,振冲器以每分钟1450次的振动频率、98的水平加速度和90的激振力喷射沉入土中,施工过程使填入料和地基土在挤密的同时获得强烈的预

10、震,这对砂土地基的抗液化能力是极为有利的。有资料介绍,在1964年日本新泻发生7.7级地震时,大部分砂基发生液化,震害严重;而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地基采用了振冲处理的2万的油罐厂房基本没有破坏,基础仅下沉了2030mm,同一地点相邻的几个厂房,虽然已打了深7m、直径约0.3m的钢筋混凝土摩擦桩,并打到了20的土层上,但还是发生了明显的沉陷和倾斜。另外,未经处理的建筑物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二 在软弱粘土中的加固机理砂桩在软弱粘性土地基中,主要通过桩体的置换和排水作用加速桩间土体的排水固结,并形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改善地基土的力学性能。 置换作用对粘性土地基,特别是软弱粘性土地基,

11、其粘粒含量高,粒间应力大,并多为蜂窝结构,渗透性低,在振动力或挤压力的作用下,土中水不易排走,会出现较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扰动土比具有同密度同含水量的原状土,其力学性能会变差。所以,砂桩对饱和粘性土的地基的作用不是挤密加固作用,甚至桩周土体的强度会出现暂时的降低。砂桩对粘性土地基的作用之一是密实的砂桩在软弱粘性土中取代了同体积的软弱粘性土(置换作用),形成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工程实践表明,砂桩复合地基承受外荷载时,发生压力向刚度大的桩体集中的现象,使桩间土层承受的压力减小,沉降比相应减小。砂桩复合地基与天然的软弱粘性土地基相比,地基承载力增大率和沉降减小率与置换率成正比。据日本的经验,地基的沉

12、降减小率为0.70.9。我国的淤泥质粘性土中形成的砂桩地基的载荷试验表明,在同等荷载作用下,其沉降可比原地基土减小2030。 排水作用如前所述,软弱粘性土是一种颗粒细、渗透性低且结构性较强的土,在成桩的过程中,由于振动挤压等扰动作用,桩间土出现较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从面导致原地基土的强度降低。有工程实测资料表明,制桩后立即测试可知:桩间土含水量增加了10、干密度下降了3、十字板强度比原地基土降低了1040。制桩结束后,一方面原地基土的结构强度逐渐恢复;另外,在软粘土中,所制成的砂桩是粘性土地基中一个良好的排水通道,砂桩可以和砂井一样起排水作用,大大缩短了孔隙水的水平渗透途径,加速了软土的排水固

13、结,加快了地基土的沉降稳定。加固结果使有效应力增加、强度恢复并提高,甚至超过原土强度。以地基处理手册中介绍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对比试验为例来说明砂桩在粘性土中的处理效果。在载荷板面积影响范围内,饱和的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当荷载约为160时,砂桩复合地基沉降稳定时间为6970,而天然地基的稳定时间为190,这说明砂桩促进地基固结沉降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加筋作用如果软弱土层不大,则桩可穿透整个软弱土层达到其下的相对硬层上面,此时,桩体在荷载作用下就会产生应力集中,从而使软土地基承担的应力相应减小,其结果与天然地基相比,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会提高、压缩会减小、稳定性会增加、沉降速率会加快、还可用来

14、改善土体的抗剪强度,加固后的复合桩土层还能大大改善土坡的稳定,这种加固作用就是通常所说的“加筋法”。 垫层作用如果软弱土层较厚,则桩体不可能穿透整个土层,此时,加固过的复合桩土层能起到垫层作用,垫层将荷载扩散,使扩散到下卧层顶面的应力减弱并使分布趋于均匀,从而提高地基的整体抵抗力,减小其沉降量。综上所述,砂桩无论对砂类土地基还是对粘性土地基,均有如下加固作用:挤(振)密作用、排水减压作用、砂基预震作用、置换、排水固结、复合桩土垫层作用及加筋土作用。通过以上加固作用,可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沉降量、加速固结沉降、改善地基稳定性、提高砂土地基的相对密度、增强抗液化能力等目的。第二节 砂桩的

15、设计一 加固范围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场地条件及基础形式而定。二 桩位布置对大面积满堂处理,桩位宜用三角形布置,对于独立或条形基础,桩位宜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布置。三 加固深度取决于软弱土层的性能、厚度或工程要求,其原则: 当软土层不厚时,应穿透软土层; 当软土层较厚时,对按变形控制的工程,加固深度应满足砂桩符合地基变形不超过地基容许变形值并满足下卧层承载力的要求,对于按稳定性控制的工程,加固深度应不小于最危险滑动面以下2m的深度;在可液化地基中,加固深度应按要求的抗震处理深度确定; 桩长不宜小于4m四 桩径置换率、成桩方法、施工机械能力,在饱和软弱粘性土中尽可能采用较大直径,国内一般采用0.30

16、.8m,国外最大达2m。五 桩距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砂土和粉土地基:可根据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e1来确定。等边三角形布置时:教材27页公式4.2-6正方形布置时:教材27页公式4.2-5 粘性土地基等边三角形布置时:教材30页公式4.2-12正方形布置时:教材30页公式4.2-13第三节 砂桩的施工砂桩的施工方法和相应的机械多种多样,可根据施工条件选用。通常采用的施工方法有振动成桩法、锤击成桩法。一 振动成桩法 施工机械通常振动挤密砂桩的施工机械包括以下几部分:振动机、进料槽、振动套管等组成的振动打桩机;吊钩、减振器悬挂在中间,可沿着导架上下移动;套管的下端

17、装有底盖和排砂活瓣。为了使砂能有效地排出或套管容易打入,对于重复压管法成桩的打桩机上,还装有高压空气(或水)的喷射装置。其配套的机械有:起重机、装砂机、空压机、施工管理仪器等。 施工工艺振动挤密砂桩的成桩工艺就是在振动机的振动作用下,把带有底盖或排砂活瓣的套管打入规定的设计深度,套管入土后,挤密了套管周围的土体,然后投入砂子,排砂于土中,振动密实而成为砂桩。振动挤密砂桩的施工顺序如下: 在地面上将套管的位置确定好; 开动振动机,将套管打入土中,如遇到坚硬难打的土层,可辅以喷气或射水助沉; 将套管打入到预定的设计深度,然后由上部料斗投入套管一定量的砂; 将套管拉拔到一定的高度,套管内的砂即被压缩

18、空气(或在自重作用下)排砂于土中; 又将套管打入规定的深度,并加以振动,使排出的砂振密,于是,砂再一次挤压周围围的土体; 再一次投砂于套管内,将套管拉拔到规定的高度; 将以上的打桩工艺重复多次,一直打到地面,即成为砂桩。目前,振动挤密砂桩的成桩工艺有三种:一次拔管成桩法、逐步拨管成桩法和重复压管成桩法。具体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一次拔管法施工工艺 桩靴闭合,桩管垂直就位; 将桩管沉入土层中到设计深度; 将料斗插入桩管,向桩管内灌砂; 边振动边拔出桩管到地面而成桩。 逐次拔管法施工工艺 桩管垂直就位,桩靴闭合; 将桩管沉入土层中到设计深度; 将料斗插入桩管,向桩管内灌砂; 边振动边拔出桩管,每拨

19、出一定长度,停拔继续留振若干秒,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桩管拔出地面而成桩。“留振时间”是指振冲器在地基中某一深度处停下振动的时间。水量的大小是保证地基中的砂土充分饱和。砂土只要在饱和状态下并受到了振动便会产生液化,足够的留振时间是让地基中的砂土“完全液化”和保证有足够大的“液化区”。砂土经过液化在振冲停止后,颗粒便会慢慢重新排列,这时的孔隙比将较原来的孔隙比为小,密实度相应增加,这样就可达到加固的目的。 重复压管法施工工艺 桩管垂直就位; 将接管沉入土层中到设计深度,如果桩管下沉速度较慢,可以利用桩管下端喷射嘴射水,加快下沉速度; 用料斗向桩管内灌砂; 按规定的拔出高度拔起桩管,同时向桩管内送入压

20、缩空气,使砂容易排出,桩管拔起后核定砂的排出量; 按规定的压下高度再向下压桩管,将落入桩孔内的砂压实。重复进行的工序直到桩管拔出地面而成桩。 保证砂桩施工质量的几项措施在砂桩的施工过程中,为保证砂桩施工质量,须注意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为使施工过程中的排砂充分,桩管拉拔时不宜太快以保证桩身连续性。可根据现场试验确定。通常的拔管速度宜控制在2mmin左右。 在套管未入土之前,先在套管内投砂(石)23斗(约1.01.5),打到规定深度时,要复打23次,这样可以保证桩底成孔质量。在软弱粘性土中,如不采取这个措施,施工的砂桩底部会出现夹泥断桩现象。因为套管打入规定深度拉拔管时,没有挤密的软粘土又重新回复

21、,形成缩颈或断桩,同时底部的软粘土极其软弱,受到振动后往下塌沉。采用上述措施后,由于复打23次,使底部的土更密实,成孔更好,加上有少量的砂排出,分布在桩周,既挤密桩周的土,又形成较为坚硬的砂泥混合的孔壁,对成桩极为有利。 每段成桩不宜过大,成桩段过大,易造成排砂不畅的现象。如遇排砂不畅可适当加大拉拔高度,或适当加大风压。在打入或排砂时,套管内会产生排砂不畅、泥砂倒流现象,这可能是套管打下时,产生较大的孔隙水压力,加上外部风管的残余风压,形成较大的反冲力量所致,如加大风压,就可克服这些现象。桩管快拔出地面时,应减小风压,防止砂料外飘。 套管内的砂料应保持一定的高度。 在逐次拔管法中,每段拔起的高

22、度和留振的时间,可由现场试验确定。 为使砂能从套管中顺利排出,向套管内灌砂的同时,应向桩管内通压缩空气或水。 控制每段砂桩的灌砂量,以保证成桩后桩的直径达到设计要求。一般应按桩孔体积和砂在中密状态下的干密度计算,其实际灌砂量(不含水量)不得少于计算值的95,当实际灌砂量未达到这个要求或设计要求时,可在原位再沉下桩管灌砂复打一次或在旁边补加1根砂桩。每根砂桩单位长度的灌砂量可按教材32页式(4.3-1)(4.3-2)或计算。 重复压管施工工艺,桩管每次拨起和压下的高度,应根据砂桩直径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振动成桩法施工注意事项 正式施工前应进行成桩试验,试验桩数一般为79根以验证试验参数的合理性

23、,当发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及时会同设计单位予以调整桩间距、灌砂量等,对此,有关设计参数需重新试验或改变设计; 正式施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提出的桩长、桩距、桩径、灌砂量以及试验确定的桩管打拔速度和高度、挤压次数和留振时间、电机的工作电流等施工参数进行施工,以确保挤压均匀和桩身的连续性; 应保证起重设备平稳,导向架与地面垂直,且垂直偏差不应大于1.5,成孔中心与设计桩心偏差不应大于50mm桩径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桩长偏差不大于100mm。 灌砂量不应小于设计值的95,如不能顺利下料,即排砂不畅时,可采取前述的质量保证措施的有关内容。二 锤击成桩法 施工机械 砂桩成孔除采用上述的振动成桩法以

24、外,砂桩施工还常用蒸汽打桩机或柴油打桩机,下端装有活瓣钢桩靴或预制式钢筋混凝土锥形桩尖(留在土中)的桩管和装砂料斗等。 锤击式成桩的工艺与振动式的成桩工艺基本相同,但扩大桩体的方法不是振动器,而是用内管向下冲击而成。 施工工艺锤击成桩法施工工艺有两种:单管法和双管法。 单管法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施工: 带有活瓣的桩靴闭合,桩管垂直就位; 将桩管打入土层中直到规定的设计深度; 用料斗向桩管内灌砂,当灌砂量较大时,可分两次灌入,第次灌入23,将桩管从土中拨起一半长度后再灌入剩余的13; 按规定的拔出速度,从土层中拔出桩管即可成桩。 双管法双管法的锤击成桩工艺又分为芯管密实法和内击沉管法。芯管密实法适

25、用于砂桩和碎石桩;内击沉管法适用于碎石桩。内击沉管法见第六章所述,本章只讲述芯管密实法。芯管密实法的施工机械主要有蒸汽打桩机或柴油打桩机、履带式起重机、底端开口的外管和底端闭口的芯管(内管)以及装砂料斗等。芯管密实法的成桩工艺为: 桩管垂直就位; 起动蒸汽桩锤或柴油桩锤锤击内管和外管,下沉至规定的设计深度; 拔起内管,向外管内灌砂; 放下内管到外管内的砂面上,拔起外管到与内管底齐平; 锤击内管和外管将砂压实。桩底第一次投料较少,如填一手推车约0.15(只是桩身每次投料的一半),然后锤击压实,这一阶段叫做“座底”,“座底”可以保证桩长和桩底的密实度。 拔起内管,向外管内灌砂。每次投料为两手推车约

26、0.3。 重复的工序,直至桩的内、外管拔出地面而成桩。制桩达到桩顶时,即最后12次加料每次加1手推车或1.5手推车砂料,进行锤击压实,至设计规定的桩长或桩顶标高,这一阶段叫“封顶”。 锤击成桩法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 单管法的质量保证措施 在单管法的施工中,为保证桩身的连续性,拉管的速度需进行控制。拉管的速度不能过快,可根据试验进行确定。在一般土质条件下,每分钟的拉管长度应控制在1.53.0m的范围内。为保证单管法施工的桩身直径满足设计要求,应用灌砂量进行控制。当灌砂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在原位再沉下桩管灌砂进行复打一次,或在其旁补加1根砂桩。 双管法的质量保证措施在双管法的施工中,在进行到第工序

27、时,宜按贯入度进行控制,这样做可以保证砂桩桩体的连续性、密实性和其周围土层的均匀性。该工艺在有淤泥夹层的土中能保证成桩,不会发生塌孔和缩颈现象,成桩质量较好。三 砂桩施工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 施工前的成桩试验由于目前砂桩的理论计算尚缺乏严密性,因此,当施工方法和群桩施工参数确定后,应尽量在现场先进行试桩,检验设计参数的正确性,试桩数宜为79根,并根据试桩情况修正群桩的设计、施工参数和施工方法。 施工标高的选择 砂桩施工的标高一般应高于基础底面设计标高的12m,以便开挖基坑时将桩顶部分没有充分挤实的或被扰松的表层部分完全挖去。 如果砂桩施工后对地基表层12m深度内的土层进行适当处理,则砂桩的施工也

28、可以从基础底面设计标高开始。 施工顺序的确定 在松散砂土地基中施工,首先应先打外围桩或从两侧向中间进行,以挤密为主的砂桩宜隔行进行,即“间隔跳打”,对最后几行桩,如下沉桩管困难时,可适当增大桩距。 在淤泥质粘性土地基中,宜从中间向外围施工,砂桩成型困难时,应隔行施工,各行中的桩也可间隔施工。 在已有建(构)筑物邻近施工,应背离建(构)筑物方向进行。 在路提或岸披上施工,应背离岸边且向坡顶方向进行。 施工方法的选择振动法和锤击法均可用于砂性土和粘性土地基中施工。砂性土具有易振密的特点,施工中应优先选用振动成桩法。其中一次拔管成桩工艺简单、工效较高,但是施工质量不如逐步拨管法和重复压管法更易得到保

29、证。当砂桩质量要求较高时,一般不应采用一次拨管法。在软弱粘性土中,如果要求成桩直径较大,可选用锤击式双管法或振动重复压管法。 施工精度控制施工时桩位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3倍套管直径;套管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四 砂桩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第四节 质量检验一 砂桩的质量要求据上所知,砂桩的施工工艺主要是振动成桩法和锤击成桩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施工工艺和机具,均应满足下列质量要求: 砂桩桩体必须上下连续,确保设计长度; 满足单位深度的灌砂量; 桩体的强度和桩间土的加固效果,均应满足设计要求,桩体的密实度和均匀性可用锤击法检查; 砂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偏差均应满足其允许值; 如果实际的灌砂量未

30、达到设计要求值,应在原桩位复打一次,并灌砂;或在其旁边补加1根砂桩。二 质量检验要求 施工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可进行质量检验。由于制桩过程对地基土结构、构造的扰动,使其强度暂时有所降低,而且,对饱和土还产生较高的超孔隙水压。因此,制桩结束后要静置一段时间,使强度恢复,超孔隙水压消散以后再进行质量检验。对于饱和粘性土地基,应间隔28d后进行质量检验;对于粉土、砂土和杂填土地基,质量检验宜在7d以后。 砂桩的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单桩荷载试验。对于桩体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对于桩间土可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或其它原位测试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桩孔数量的2。 砂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荷载试验。复合地基荷载试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每个单体建筑不应少于3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