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2377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生理学资料归纳有些东西是我自己敲上去的,另外由于复习缘故,没有时间校对错别字(我自己打印出来的我都把错别字给挑出来了),所以没有吧错别字纠正了,以后考完试可能会抽点时间来校对下,到时候再发一个校对好的,当然,这个文档有些内容不够全面,虽然我在打印出来的那份资料上补充了,但还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在这个上面添加了,所以很抱歉,以后有时间肯定会弄好的。-sinsstarP34兴奋性:生理学中把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的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阈值:

2、衡量组织兴奋性强度高低的指标。阈强度(刺激阈):刺激持续时间固定,测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有效刺激: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如:阈刺激、阈上刺激。兴奋: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的增强,产生AP。动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抑制: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的减弱。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

3、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的时期。超常期与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的波动,即轻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分别称为超常期和低常期,P4血量:约占体重的78%,每千克7080mL。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机体内的液体即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组织液(15%)血浆(5%)少量的淋巴和脑脊液(不到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指细胞外液。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化学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其特点是速度快,范围小,

4、持续时间短。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P327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先天遗传后天获得物种共有个体特有反射弧固定反射弧可变各级中枢可完成必须高级中枢数量少数量无限强化:反射条件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建立的过程。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都有,具体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人类特有,抽象思维,语言文字。P6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大部分为激素,还有CO,CO2,NO,腺苷)通过体液途经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其特点是速度慢,范围大,持续时间

5、长。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意义。控制论: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机器和动物(包括人)体内的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反馈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发出指令控制受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控制部分自身的活动又接受来自受控制部分返回信息的影响。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有自动控制的能力,是人体本身的。反馈: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的过程。负反馈:受控制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相反的方向改变。例子:体温、血压、血糖、

6、激素水平、血细胞数量。调定点:是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制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正反馈:受控制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相同的防想改变,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例子:分娩、排尿、血液凝固、Na+通道开放,恶性循环。前馈控制系统:由前馈信心对控制系统的调节,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反应、反射和反馈的区别:反应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反射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受刺激物对刺激物的逆反应。.反馈又称回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

7、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P9细胞膜的主要功能:屏障作用、物质转运、信息传递、识别、能量转换、生物电。液体镶嵌模型:该模型把生物膜看成是嵌有球形蛋白质的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膜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特点的结构。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既具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球形蛋白质分子以各种形式及脂双分子层相结合。这个模型主要强了膜的动态性和球形蛋白质与脂双分子层的镶嵌关系。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特

8、点:脂溶性、少数水溶性小分子、高到低、(细胞膜)不耗能、动力为浓度差、通过脂质双层。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质膜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被动的,孔道开放,离子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经孔道跨膜流动,无需与质膜双层接触,速度快。特点:离子顺差,不耗能,借助膜上的通道蛋白,通道具有特异性,通道的开、闭受一定条件的控制。分四类: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非门控通道。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特点:载体转运,小分子顺差,不耗能,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完成。重点

9、: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原发性主动转运(主动运输):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特点:小分子或离子,耗能,逆差,工具为“泵”,是最主要的转运方式。P13钠泵:出3Na+ 入2K+,ATP,效率高,耗能多(20%30%)。特点:3Na+ 换2K+。作用:出Na+ 入K+,维持细胞外高Na+和细胞内高K+(形成势能储备)。书上P13的倒数第三段,要看看,是重点。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运输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特点:伴随Na+的,间接耗

10、能,转运体,低到高。很重要的例子: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被吸收和在肾小管上皮被重吸收。出胞和入胞定义:需膜运动,膜在全过程完整,耗能,大分子、团块物质的跨膜运动。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神经递质、激素)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细菌、细胞碎片)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吞饮又可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P16细胞信号传导: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了解内容)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P21 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膜电位:生物电仅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又称(跨)膜电位,膜电位分为:静息电位(RP)、动

11、作电位(AP)和局部反应(局部电位、局部兴奋)。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实际测定值:-70-90mV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膜两侧离子浓度分布不均。1、外内 Na+ :12:1 Ca2+ :12万:1 Cl- :1230:1 总有内流趋势。2、内外 K+:3035:1 (A :5060:1) 总有外流趋势。K+平衡电位就是静息电位的证据:1、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RP(绝对值)变小。 2、减少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RP(绝对值)变大。RP的生理意义:RP是产生AP的基础。离子平衡电位: E(mV)=60log(Co/Ci) Co:细胞外离子浓度 Ci:细

12、胞内离子浓度5个概念:1、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负外正即极化(其实就是RP)。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少的过程或状态。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4、反(倒)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激。 5、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动作电位:静息电位为基础,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刺激的阈值: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特点:“全或无”现象,脉冲式传导,瞬时。阈电位: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使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此临界值就是阈电

13、位。阈电位通常较静息电位小1020mV。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Na+的渗透性内流。使膜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就会引起AP。Na+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的证据:1、超射值Na+平衡电位(ENa+)。 2、增加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AP(绝对值)变大。 3、减少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AP(绝对值)变小。 4、河豚毒阻断Na+通道引起动作电位_。 5、负后电位可能由于K+外流变慢引起,正后电位可能由于钠泵的不均衡转运引起。AP的生理意义:AP是兴奋的标志。AP是兴奋传导的标志。AP是一切功能活动的前提。其他概念:峰电位:膜电位首先从静息电位迅速去极化至最高,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去极相),随后迅速复极至接近静

14、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复极相),两者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峰电位。AP的“全或无”现象。AP要么不产生,产生就是最大。1、 阈下刺激不引起AP。 2、AP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P32动作电位的传播(扩布)AP的传导机制:1、AP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慢、离子多、耗能多) 2、AP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跳跃式传导(快、离子少、耗能少)维持AP产生条件必须耗能,如钠泵作用。AP与兴奋性变化的关系(难点)Na+通道的性状:(1)备用:RP(或大于RP,如-90mV)“现在关,好用”(2)激活:阈电位(如-70mV),但必须是去极到阈电位!“突然大

15、量开放”(3)失活:|-55mV|“现在关,打不开”(4)复活:-55mVRP“从失活到备用的恢复过程”几种试剂:1、 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etrodotoxin,TTX)2、 Ca+通道阻断剂:异搏停,Mn2+3、 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4、 Na+泵抑制剂:哇巴因5、 N2受体阻断剂:筒箭毒(美洲箭毒) 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局部的,未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特点:1、反应有等级性(非全或无) 2、不远传,电紧张性扩布 3、可总和(因为无不应期)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意义:改变膜的兴奋状态,总和后可引起AP。P35神经、骨骼

16、肌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分为四期:绝对不应期(兴奋=0)相对不应期(兴奋)超常期(兴奋)低常期(兴奋)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如:Na+内流为内向电流外加刺激电流:正极下引起超极化,负极下引起去极化。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1对1,,由神经递质,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要背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接头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 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 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ACh释放- 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受体通道 ACh被胆碱酯酶分解 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高 终板电位 肌膜动作电位终板电位:1、属于局部反应 2、大小与ACh的释放量有关3、电紧

17、张性扩布 4.可总和 5、终板膜上不出现AP肌肉的收缩:肌节变短。肌管系统:三联体。作业:动作电位与局部反应的区别。1、概念不同:动作电位为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而局部反应为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2、产生机制不同:动作电位为Na+的渗透性内流。使膜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就会引起AP。而局部反应为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局部电位在不同细胞上由不同离子流动形成,而且离子是顺着浓度差流动,不消耗能量。3、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现象

18、,脉冲式传导,瞬时。局部反应的特点:反应有等级性(非全或无),不远传,电紧张性扩布,可总和。肌肉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横纹肌的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组与其走向平行的蛋白质丝构成,肌肉的缩短和伸长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节内的相互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证据: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只有明带发生缩短,同时H带相应变窄。横桥周期: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合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1、兴奋沿横管膜传入细胞内部2、三联管处信息传递3、 终末池释放Ca2+使肌肉收缩4、肌浆网主动回收Ca2+,肌肉舒张小结:1、兴奋-收缩耦联

19、的结构基础是三联体,物质基础是Ca2+2、没有兴奋就没有收缩3、肌肉收缩和舒张都耗能4、肌肉收缩或舒张取决于肌浆网中Ca2+的浓度 5、兴奋开始到收缩开始,约用时510ms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整体情况下骨骼肌多为混合式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前者收缩肌肉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特点,动作不明显,生理意义,维持姿势。后者收缩时只发生肌肉收缩而张力保持不变,特点,动作明显,生理意义,对外做功。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前负荷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最适初长度1、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收缩力2、有明显的降支,前负荷过大,收缩力3、最适初长度相当于肌节长,22.2m

20、4、前负荷3.5m时,无力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才能遇到并承受的阻力。输出功率最大:后负荷相当于最大张力的1/3左右,输出功率最大。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后负荷、速度、张力后负荷、速度、张力肌肉收缩能力与收缩能力成正比。P43单收缩:收缩过程完整,(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力量小。不完全强直收缩:发生在舒张期的融合,曲线不平滑,锯齿状,力量较大。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发生在收缩期的融合,曲线平滑,力量大,约为单收缩的4倍。小结:1、收缩过程发生融合,动作电位不融合。2、整体时骨骼肌收缩(几乎都)属于(完全)强直收缩。P47 第三章 血液血液的组成: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浆的基本

21、成分:为晶体物质溶液。1、电解质:Na+和各种离子,分子量小,重量轻,颗粒数多,属于晶体。2、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分子量大,重量重,颗粒数小,属于胶体。3、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少。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渗透压:其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血浆渗透压:1、由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和电解质共同构成。2、大小5800mmHg。3、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项目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构成主要来自NaCl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数值5775mmHg25mmHg生理意义维持

22、细胞膜两侧水分体积平衡维持毛细血管壁两侧水分体积平衡血浆渗透压的应用:1、人体部分体液的(总)渗透压基本相等。 2、等渗溶液(5%葡萄糖、0.9%NaCl、1.9%尿素)和等张溶液。血浆pH值: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P52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可塑变形性:正常的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2、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沉降率015mm/h,正常成年女性020mm/h(魏氏法、长管法)。红细胞沉降率快的: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3、渗透脆性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和二氧

23、化碳,红细胞内含有多种缓冲对(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免疫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在成年人,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所以,造血场所破坏则全细胞减少,称:再生障碍性贫血(影响因素:放射线、苯、氯霉素)。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1、铁。Fe2+是合成血红细胞蛋白的必需原料。缺铁时,小细胞性贫血。2、叶酸和维生素B12。它俩是和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缺乏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3、内因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产生,保护维生素B12,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远端的吸收。EPO是调节RBC数的最主要激素,所以,缺乏EPO时正常红细胞贫血。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来源:肾化学

24、本质:糖蛋白(分子量约34000)作用:使RBC数特点:是调节RBC数的最主要激素,经常起调节作用机制:O2对肾的刺激EPO主要通过红细胞上EPO受体RBCO22、 雄激素雄激素刺激肾EPOO2雄激素直接刺激红骨髓RBC名称比例功能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与消化细菌和衰老的红细胞单核细胞3%8%吞噬抗原、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嗜酸性粒细胞0.5%5%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0%1%参与过敏反应、释放肝素抗凝淋巴细胞20%40%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止血2、促进凝血3、维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

25、黏附2、释放3、聚集生理性致聚剂:TXA2、ADD和胶原。凡能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提高游离Ca2+浓度的因素,均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反之亦然。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而减少TXA2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收缩5、吸附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清:血块紧缩后析出的液体,无纤维蛋白,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后。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一、几个要记住中文名字的凝血因子:I 纤维蛋白原 II 凝血酶

26、原 III 组织因子(TF) IV钙离子(Ca2+)XII 接触因子或Hageman因子二、III 组织因子(TF)存在于血管外,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三、II、VII、IX、X的合成需要Vit K的参与,却Vit K则血友病。四、除IV为钙外,其余都为蛋白质。五、血中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的形式存在,激活后加“a”,如I激活后为Ia、II为IIa、XII为XIIa。六、绝大部分在肝合成,肝病易出现出血趋势。凝血过程: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质的形成(Xa、Va、Ca2+、PF3) Ca2+第二步: IIIIa Ca2+第三步: IIa项目启动因子因子数和来源速度效果内源性凝血途

27、经XI多,全在血浆中慢强外源性凝血因子III少,需组织因子快弱联系两个系统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小结:1、凝血过程环环相接,“瀑布”样反应。 2、C a2+是必须的,去C a2+可抗凝。 3、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存在,相互补充,使凝血又快又强。血液凝固的调控:防止血栓扩大。抗凝血酶(抗凝血酶III):是最主要的抗凝物质,暂无人工合成。肝素:肝素主要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其他因素与凝血:温度血凝,光滑面血凝。生理性抗凝物质主要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6个)、肝素、蛋白质(系统4个和TFPI)。体内最主要的抗凝血物质:抗凝血酶和肝素。主要作用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抗凝血途径的抗凝血

28、物质是TF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P69叠连:物理现象凝血:化学现象凝集:免疫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血液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红细胞血型:ABO和Rh。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型。抗原命名,有亚型。只有A抗原则为A型;只存在B抗原则为B型;含有A与B两种抗原则为AB型;A与B两种抗原均无则为O型。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血型红细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A性A1A+A1抗BA2A抗B+抗A1B型B抗AAB型A1BA+A1+B无A2BA+B抗A1O型无A,无B抗A+抗B

29、A、B、O :30% AB :10%Rh血型系统:意为恒河猴血型系统,是人类的一种血型系统,有阴性与阳性之分。Rh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其重要性仅次于ABO系统。1、大部分人都为阳性,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为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将刺激RH阴性人体产生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但是,RH阳性者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所以,Rh阴性,AB型是最罕见的血型。2、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体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3、汉族和其他大部分民族的人群中,Rh阳性者约占99%,Rh阴性者只占1%左右。交叉配血试验:把供

30、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为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为次侧。 主 红细胞 红细胞供 受血 血者 者 次 血 清 血 清输血原则:1、必须交叉配血 如:重复输血,应再次交叉配血、多对一。 2、尽量同型。 如:O型输给其他血型,应少于400mL,慢。 3、提倡成分输血。(贵)P76 第四章 血液循环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泵血:包括射血和充盈。我的心率:62次/分 呼吸:14次/分左右心同步,射血量相等。心动周期改变主要影响舒张期。心室起主要作用。心室收缩时射血的唯一动力。心室舒张是充盈的主要动力,还有心室

31、舒张。泵血的过程:项目血流方向心室容积房室瓣动脉瓣动力时间(秒)压力状态生理意义等容收缩期不流不变关关心室收缩约0.05房压室压动脉压压力急剧升高为射血做准备快速射血期心室到动脉关开心室收缩约0.10房压室压动脉压快速射血约占总量的2/3减慢射血期心室到动脉关开心室收缩约0.15房压室压动脉压缓慢射血约占总量的1/3等容舒张期不流不变关关心室舒张约0.07房压室压动脉压压力急剧下降为充盈做准备快速充盈期心房到心室开关心室舒张约0.11房压室压动脉压快速充盈约占总量的2/3减慢充盈期心房到心室开关心室舒张约0.22房压室压动脉压缓慢充盈心房收缩期心房到心室开关心房收缩约0.10房压室压动脉压进一

32、步充盈心房收缩期末是心室体积最大的时候。P79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约70ml(6080ml)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搏出量(ml)X100% 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l)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一般健康成人男性在安静状态下:4.56.0L/min。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3.03.5L/(minm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CO(心输出量)=SV(搏出量)HR(心率)一、 前负荷(前负荷可以使谷歌肌在收缩前处于一定的初长度)1、 大小心室舒张末期压力。2、 心室功能曲线。3、

33、异长调节。二、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对每播出量的调节=等长调节)1、心肌收缩能力与SV(播出量)成正比。2、属于自身调节,但平时可受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3、属于心肌的内在特性。三、后负荷(动脉血压)1、直接作用。动脉压等容收缩期射血期SV。2、间接作用。(1)SV心室剩余血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异长调节SV。 (2)SV心肌收缩能力SV维持不变。 轻、中度高血压,SV可维持不变。 但是高血压心室肥厚心衰。3、间接所用有限。当血压160mmHg SV。四、心率1、在一定范围内即心率。 40次/分170180次/分,心率与心输出量成正比。2、但心率过快或过慢将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小结:1、何为心输

34、出量?影响因素(4个)?如何影响?2、有“一定范围内”的是(2个)?异长调节、心率。3、属于自身调节的是?异长调节、等长调节。4、某人的心率从75251次/分,问在这个过程中,此人的心输出量的变化。5、某人CO,分析其原因。(1)前负荷CO(大失血)(2)前负荷CO(输血过量)(3)HRCO(心动过缓)(4)HRCO(心动过快)(5)A压CO(高血压)(6)Ca2+的浓度P78心音:第一心音,低调、响度大、时间长。心尖搏动处(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上) 第二心音,高调、响度小、时间短。胸骨旁第二肋间(即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听诊区)名称分类包括特点功能工作细胞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性好、无自

35、律性泵血、内分泌自律细胞特殊的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有自律性、无收缩性产生和传导AP一、工作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分期别名膜电位mV时间ms离子移动0期-90+3012钠离子(Na+)内流1期-+300约10钾离子(K+)外流2期平台期00100150钙离子(Ca2+)内流、钾离子(K+)外流3期-0-90100150钾离子(K+)外流4期静息期-90-主动运输,恢复原状二、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分期膜电位mV离子移动0期-400Ca2+内流3期0-60K+外流4期-60-40自动去极Na+内流,Ca2+外流衰减性K+外流综述:三小,一慢,无1、2期,4期自动去极化。1、 AP的幅

36、值小,6070mV2、 RP小,-60-70mV,且不稳定。3、 TP小,约-40mV。4、 0期去极化速度慢5、 0、3、4,三期(超射小)。6、 4期自动去极化(当达到TP时即产生AP)。三、浦肯野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0、1、2、3期类同工作细胞(但较为宽松)(2)有4期自动去极化(当达到TP时即产生AP) Na+内流:进行增强的内向离子流If。 衰减性K+外流。四、房屋交界结区细胞生物电现象:(1)0、3期类同窦房结起搏细胞。(2)无4期自动去极化(无自律性)。以上需要明辨。另还要记住下面,综合分类:1、 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2、 快反应细胞核慢反应细胞。(1)0期除极由Na+造成称

37、快反应细胞。(2)0期除极由Ca2+造成称快反应细胞。3、 自律和非自律细胞。(1)能4期自动去极的为自律细胞。(2)不能4期自动去极的为非自律细胞。P93 心肌的生理特性一、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是指心肌组织能再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特点:1、只有自律细胞有自律性。窦房结,房室交界(结区除外),希氏束,浦肯野纤维。 2、自律性上级高下级低。 3、正常时只有一个起搏点,即SAN(窦房结)。名词:1、 正常起搏点:SAN。窦性心律:由窦房结引起的心跳节律。2、 潜在起搏点:“未起搏”。窦房结以外的其他未引起起搏的自律细胞。3、 异位起搏点:“正起搏”。窦房结

38、以外的其他正在起搏的自律细胞。异位心律:由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心跳节律。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1)抢先占领。(2)超驱动压抑。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差距小,自律性高。(2)4期去极化的速率(主要)。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1、 RP-| |小兴奋性 |-距离(主要)-|2、TP-| |大兴奋性3、Na+通道的性状。(同前面所述的)二、兴奋性的周期性知识:1、有效不应期(ERP)时程:从除极开始复极达-60mV期间兴奋性:零时间:心肌,大于250mS2、 相对不应期(RRP)时程:复极-60mV-80mV期间兴奋性:低3、 超常期(SNP)时程:复极-80m

39、V-90mV期间兴奋性:高P93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1、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性收缩,ERP特别长,相当于心室的收缩期+舒张期。期前收缩(期前兴奋):即早搏,期前收缩期前兴奋所引起的收缩。早搏条件:异位起搏点落在了ERP之外或舒张早起之后,收缩期和舒张早起之外。心率不变,延长ERP(有效不应期)的药物可以治疗早搏。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后较长的舒张期。为何会出现代偿间歇? 窦房结传来的信号往往会落在期前兴奋引起的ERP内,而不出现AP,预期的收缩也不出现,引起了期前收缩后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三、传导性: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到速度很慢,其中又以结区为最慢(0.02

40、m/s),且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的唯一通道,因此兴奋由心房传导至心室需要经过一个时间延搁。生理意义在于保证房室交替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影响传导性的因素:结构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闰盘的数量温度生理因素: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与传导性成正比,为主要因素) 邻旁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RP至TP的距离,距离小易兴奋传导快。 RP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反之亦然。 TP的水平下移: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反之亦然。四、收缩性: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因为有闰盘) 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P97 对细胞外钙的依赖大(因为SR不发达)体表心电图:即心电图(ECG),指的是将测量电极置于体

41、表的一定部位,即可引导出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便是心电图。ECG不是单细胞的生物电记录,ECG的任何波形不代表机械活动(收缩或舒张)。Produced by 邓敏鑫P99 血管生理血压=心输出量X血管阻力 P=CO X R泊肃叶定律: Q= (P1 P2)X r4 8LQ:流量 (P1 P2):管道两端压力差 r:管道半径 L:管道长度 :液体粘滞系数血流阻力: R= 8L r4血压:是指流动着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是压强。1mmHg=0.133kPa。动脉血压:一个前提,两个因素,一个附加条件。循环系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以及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作用:1、使血流由断续转变为连续。2、缓冲动脉。收缩压:心室收缩时血压“最高值”,100120mmHg。舒张压:心室舒张时血压“最低值”,6080mmHg。脉搏压(脉压):收缩压 舒张压,3040mmHg。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