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B-HCG,U-Alb,D-二聚体临床意义.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5804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反应蛋白,B-HCG,U-Alb,D-二聚体临床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C反应蛋白,B-HCG,U-Alb,D-二聚体临床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C反应蛋白,B-HCG,U-Alb,D-二聚体临床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C反应蛋白,B-HCG,U-Alb,D-二聚体临床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C反应蛋白,B-HCG,U-Alb,D-二聚体临床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反应蛋白,B-HCG,U-Alb,D-二聚体临床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反应蛋白,B-HCG,U-Alb,D-二聚体临床意义.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C-反应蛋白(CRP)检测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相的反应物质,在儿科应用比较广泛。在一些领域较常规检查更敏感,特异性较高,它可以辅助细菌与非细菌感染间的鉴别,判断组织炎症或损伤的程度,而且有利于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术后监测。虽然CRP浓度的改变仅反映了疾病的非特异性变化,但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的观察上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升高见于: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期感染,脑膜炎,菌血症,呼吸系统感染,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骨及关节感染,慢性炎性改变,手术前后及烧伤,免疫异常及移植。CRP可以用于监测对治疗的反应及是否有合并症出现。恶性肿瘤的患者,CRP不会升高,故它的

2、值在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上可能有意义。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D-二聚体

3、阳性或升高见于:1、DIC(休克、系统感染、外伤、先兆子痫、恶性疾病和烧伤等)的并发症,D-二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诊断DIC的特异性也早于其他指标。2、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3、肺栓塞病人(PE)4、妇科病人及先兆子痫,D-二聚体增高,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5、肝脏疾病恶性肿瘤伴有D-二聚体增高,提示血栓形成及栓塞,对于病情判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6、血管疾病7、溶血栓治疗的监测,定量检测D-二聚体可以反映药物溶栓的效果。HCG检测临床意义1、诊断早期妊娠:如果超过25可以确定怀孕;2、妊娠正常的监测,如果HCG每两天增加的量大

4、于66,可以诊断为宫内妊娠;建议检测出阳性后于1周后复查,看是否有一个明显的增长;3、宫外孕的早期诊断,而如果HCG每两天增加的量明显小于66或还降低,则宫外孕或宫内孕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很大;4、流产手术后建议进行2次HCG定量检查,有下降趋势可判断流产成功;5、如果HCG增加速度非常快,表明有葡萄胎、或某些疾病或肿瘤的可能。必须紧密监测。当然也有可能是双胞胎。尿微量白蛋白临床意义健康成年人尿液白蛋白正常参考值:39.920.3mg/L尿液或22.49.9 mg/1g尿液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是重要的血浆蛋白质之一,在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越过肾小球基底膜,因此,在健康人尿液中仅含有浓度

5、很低的白蛋白。疾病时,肾小球基底膜受到损害致使通透性发生改变,这个时候白蛋白即可进入尿液中,尿液白蛋白浓度即可出现持续升高,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1、尿MA在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作用,尿MA可以做为诊断DN和肾功能损伤的指标之一。2、尿MA检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尿MA的测定对AM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因此尿MA不仅是判断临床DN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心血管病变的一个预测指标。3、尿M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检测及意义4、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尿MA检测的临床意义尿MA的检出不仅是DN的早期表现,也有研究表明它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医学技术

6、的发展,它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CRP在儿科临床的应用CRP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CRP是急性相的反应物质,在儿科应用比较广泛。虽然CRP浓度的改变仅反映了疾病的非特异性变化,但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的观察上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抗生素疗效的观察上仍是一个问题。CRP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物。组织炎症时,由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IL)等刺激肝细胞合成CRP参与机体反应,尤其是细菌感染其阳性率可高达96%,它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反应低下、常规检查正常的患者,CRP亦可呈阳性,并随着感染的加重而升高。同时它还有助于细菌、

7、病毒感染的鉴别。一般来说。急性细菌感染,CRP的值在1535 g/L之间,它的值可能与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大多数病毒感染的患者,CRP值较低,24 g/L。有时可升高,甚至10 g/L。虽然CRP不能准确地用于区分感染的病原,但结合临床表现、其它化验检查及对治疗的反应,对临床的诊断是有一定帮助的。2. CRP还可以用于监测对治疗的反应及是否有合并症出现:在临床疑似细菌性感染中,监测未成熟与成熟中性白细胞的比例、白细胞计数及CRP值可指导抗生素的应用。若上述各值在发病后24小时内仍正常,则可以不用抗生素;若升高的CRP下降后又出现第二次升高,则应考虑加大抗生素剂量。但在新生儿败血症时,在感染

8、控制后或在证实复查细菌培养阴性之前,还不能根据CRP值而停止使用抗生素。3. 新生儿期感染:新生儿时的CRP是在胎儿期自身产生,而不是由母体经胎盘传递的。在新生儿生后3天内测CRP是没有特异性的,因为分娩可使CRP应激性升高。虽然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不成熟,但在急性炎症时,肝脏可以合成大量的CRP, 因而大多数细菌感染的新生儿,CRP在一定时期内均有升高,CRP的升高亦可出现于非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如胎粪吸入、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4. 新生儿败血症在活产婴中的发生率为18。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常不会象年长儿那样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支持感染的指标,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需要时间较长,并且阳性率低

9、,从而使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受到限制。Da Silva 等人认为CRP是一种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手段。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CRP的敏感性为47%100%,特异性是6%97%,阴性预期值往往高于阳性预期值。变化范围如此之大,可能与CRP的正常值、检测方法、样本的收集时间和方法以及患者的挑选等因素有关。 5. 脑膜炎:自1950以来,即有报道CRP对于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有指导意义。近年来,在儿科,还常应用CRP值来鉴别脑脊液(CSF)结果不能区分的病毒性脑炎及细菌性脑膜炎,并通过监测其值来观察患儿对抗生素的反应。CSF中的CRP量要远远低于血清,这可能是由于肝脏合成的CRP释放入血后要通过超滤作用才

10、能到达CSF所致。一旦CRP进入CSF,它就与损伤的组织结合。由于对CSF CRP研究较少,目前仍沿用血清CRP分析代替CSF。Hansson 等发现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血清CRP值有重叠,因而鉴别二者感染不应单靠监测CRP值,还应结合临床表现、作CSF检查及其他可能提供病原学的化验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细菌性脑膜炎经积极治疗后,CRP在几天内迅速下降,而CSF中蛋白升高、糖降低, 血ESR升高等均有一个滞后期,因此,CRP对治疗的反应要优于其它辅助检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分流手术后的脑积水的感染,亦可使用CRP作为监测指标。手术后,CRP可升高。若维持几天仍高,则提示有术后感染,

11、反之则无感染存在。6. 菌血症:3%4%的发热儿童可发生菌血症, 即使许多人找不到明确的感染灶。Peltola等认为发热、没有感染征象而伴CRP升高的儿童,有必要考虑深部感染的可能,应作进一步的微生物监测,如血培养等。7. 呼吸系统感染:在临床上,不能单纯依靠ESR值、白细胞计数和X线来鉴别下呼吸道感染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虽然当CRP4 g/L,同时肺内有渗出,尤其是病程12小时时,应考虑为细菌感染,应使用抗生素治疗,但研究表明,单纯CRP升高,不能准确区分出病毒、细菌感染,亦不能作为是否应用或终止抗生素的指标。8. 其他的呼吸道疾病中,CRP的值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如CRP是反应囊性纤维化加重

12、的一个指标,不伴有感染的支气管哮喘,CRP常正常。9. 中耳炎:在儿科,几种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急性中耳炎。大多数人认为它是细菌感染,故常规使用抗生素,但病毒也可能是急性中耳炎的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需要鼓室穿刺,由于这不是常规,从而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研究表明,CRP在840 g/L范围时,结合微生物培养、血清学监测,对于细菌性中耳炎的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 10. 胃肠道感染:在伴有急性腹泻的细菌性或病毒性胃肠炎的鉴别上,Borgnolo等对CRP与ESR作了比较,认为CRP优于ESR。若CRP12 g/L,则是做大便培养的指征,并且应使用抗生素,这就减少了大量细菌性感染的患者而未用抗生素的比率。

13、11. 泌尿系统感染:CRP对于鉴别膀胱炎、肾盂肾炎,预测严重肾损害的危险性有一定指导意义。当高度怀疑细菌性泌尿系感染时,经积极抗生素治疗后,CRP迅速下降,亦可有下降非常缓慢的。12. 骨及关节感染:近年来,CRP和发热一起被用于决定关节炎积液时是否需要关节穿刺的指征。大多数不伴有败血症性关节炎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升高的CRP在一周内迅速降至正常。ESR亦有相似的改变,但它出现的时间及下降的时间要比CRP晚,而白细胞计数则反应不敏感。CRP的再度升高可能是败血症性骨炎、关节炎复发的重要指征。13. 慢性炎性改变: CRP对于某些反应炎性的活动、消散及抗炎治疗的效果,均是一

14、个理想的指标。CRP值在与疾病活动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上要优于ESR及放射学表现。在风湿性关节炎中,其相关性较大,而在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则相关性较小,甚至无相关性。14. 对怀疑风湿热的患儿,若CRP正常则不支持诊断。对于风湿性心脏炎行激素治疗后,CRP可迅速下降;但若疾病未控制,则停药后CRP出现反弹;若疾病活动期完全控制,则CRP可降至正常。15. 手术前后及烧伤:在儿外科及烧伤患者,对CRP研究较少,一些结果均来自成人。CRP常在术后4872小时升高(10 g/L)。若无术后合并症,则CRP值下降,37天达正常。若CRP持续不降,则提示继发感染。在烧伤上,CRP与烧伤面积、烧伤

15、深度和感染程度有关。小面积烧伤与大面积烧伤相比,后者CRP明显升高。若不合并感染,则于烧伤后三天CRP开始下降,一个月内迅速降至正常,若合并感染则CRP再度升高。16. 免疫异常及移植:约40%伴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的免疫异常患者,其血培养证实为细菌感染,CRP增高。因这类患者感染反应弱,发热可能是严重感染的唯一征象,故要结合相关的化验检查。化学治疗、输血等可能影响其它化验结果(如ESR),但CRP不会受到影响。 17. 恶性肿瘤的患者,CRP不会升高,故它的值在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上可能有意义。18. 在移植患者,大多数出现排斥反应和急性感染时,CRP均升高。Van Lente 等认为,CRP是

16、肾脏排斥反应的敏感指标,但它不是心脏排斥反应的敏感指标。人们还发现,免疫抑制的类型亦对CRP有影响。结论:综上所述,CRP在儿科临床的监测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在一些领域较常规检查更敏感,特异性较高,它可以辅助细菌与非细菌感染间的鉴别,判断组织炎症或损伤的程度,而且有利于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术后监测。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

17、)、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1、DIC(休克、系统感染、外伤、先兆子痫、恶性疾病和烧伤等)的并发症: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激活途径激活了纤溶系统。微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而产生大量高于正常百倍的D-二聚体。与其他诊断DIC的指标相比较,D-二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

18、想指标;诊断DIC的特异性也早于其他指标。2、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做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静脉栓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静脉疾病,临床医生无法仅仅根据其临床症状作出诊断。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栓塞的黄金标准,它是创伤性检查,费用高,而静脉造影本身具有引发深静脉栓塞或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较低的危险因素中度危险因素高危险因素卧床 3 日膝关节手术骨折(髋或腿)长时间的处于静止状态(如乘车或乘长途飞机)中央静脉狭窄髋或膝复位年龄增大恶性肿瘤、化疗大手术腹腔镜外科充血性心

19、衰、呼衰大创伤减肥荷尔蒙代替物口服避孕药脊髓损伤怀孕/产后偏瘫性中风静脉曲张怀孕/产后曾患 VTE血栓形成倾向D-二聚体测试,配合临床评估,可以快速、安全的排除30-50% 怀疑DVT/PE的病例,可节省医院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影象诊断及抗凝血治疗,减少病人留院的时间,改善病人的情况,减少入侵性诊断的危险,减少因不必要抗凝血治疗而引起的出血。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提示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疗无效。陈旧性血栓D-D不增高。3、肺栓塞病人(PE):PE是一种较常见的潜在致命的疾病,尤其多见于血液病、心脏病和外科手术病人。PE临床表现差异极大且

20、缺乏特异性(从无任何表现到猝死)、常规检查无法获得直接证据,加上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造成漏诊或误诊。及时治疗依赖早期诊断。对于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血,昏厥的患者,尤其是近期有外伤,手术及长途旅行史;既往患有深静脉血栓,应考虑是否存在PE。D-二聚体测定是PE必备的筛查方法;0.5mg/L可除外PE。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肺栓塞的筛选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操作方法简便、设备要求不高,县市级医院均可开展此项检测。我国目前应用D-二聚体筛选急性肺栓塞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中积累的经验仍然较少,特别是急诊D-二聚体的检测更是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积累临床资料,更好地发挥其在急性肺栓塞

21、中的诊断作用。4、妇科病人及先兆子痫:Trafatter报告204例先兆子痫妇女中79例D-二聚体增高,而88例正常孕妇全正常。该指标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D-D检测排除妊娠VTE:随着妊娠期的发展,孕妇的D-D值随之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3-4倍。若妊娠期发生VTE,干扰D-D排除VTE的有效性。若D-D结果阴性,仍有排除VTE的价值。5、肝脏疾病: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恶性肿瘤伴有D-二聚体增高,提示血栓形成及栓塞,对于病情判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6、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比急性心绞痛高、急性心肌梗死(AMI)、脑梗塞溶

22、栓治疗时,D-二聚体增高对指导溶栓治疗很有意义。7、溶血栓治疗的监测:D-二聚体是溶栓药物治疗监控和疗效观察的指标。应用溶栓药物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若达到疗效,该指标在升高后很快下降;如果二聚体升高后持续维持在一定程度高水平则提示溶栓药物剂量不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定量检测D-二聚体可以反映药物溶栓的效果。应用溶血栓药物(SK、UK、rt-PA等)溶解新鲜血栓,其出血的发生率高达530,建议Fg维持在1.21.5g/L、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FDPs维持在300400ug/L。HCG定量的应用:1、诊断早期妊娠:如果超过25可以确

23、定怀孕;2、妊娠正常的监测,如果HCG每两天增加的量大于66,可以诊断为宫内妊娠;建议检测出阳性后于1周后复查,看是否有一个明显的增长;3、宫外孕的早期诊断,而如果HCG每两天增加的量明显小于66或还降低,则宫外孕或宫内孕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很大;4、流产手术后建议进行2次HCG定量检查,有下降趋势可判断流产成功;5、如果HCG增加速度非常快,表明有葡萄胎、或某些疾病或肿瘤的可能。必须紧密监测。当然也有可能是双胞胎。HCG定量的意义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妇产科医生们所熟悉和最常使用的“妊娠试验”激素。完整的HCG全部是由胎盘绒毛膜的合体滋养层产生。其主要功能就是刺激黄体,有利于雌激素和黄体

24、酮持续分泌,以促进子宫蜕膜的形成,使胎盘生长成熟。在妊娠的前8周增值很快,以维持妊娠。在大约孕8周以后,HCG逐渐下降,直到大约20周达到相对稳定。动态观察,正常宫内孕HCG二次相隔48小时的定量检测,第二次增高幅度应约为第一次值的66。也就是说第一次检测是1000mIU/ml的话,48小时后应为1600mIU/ml左右。也有专家提出在妊娠最初两个月如果第一次检测后3天,HCG浓度较第一次翻一倍。妊娠时HCG浓度极快的增长速率特性,可通过定量检测来辅助区分正常妊娠和许多异常的病理情况。这是定性妊娠试验时做不到的。一般妇女怀孕后1014天开始,由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分泌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

25、G)的物质开始分泌出来,它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羊水和胎儿体内。检测出HCG阳性的后,可于1周后复查,看是否有一个明显的增长,如增长不明显或降低,考虑宫外孕或者胚胎不正常发育迟缓。正常参考值:U2/HCG的正常值为25。如果超过25可以确定怀孕。血清和尿液HCG定量检测的关系和特性:同一个人在同一时刻的尿与血清的HCG检测,虽然是二种截然不同的样品,但其HCG定量结果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0.83,血清HCG浓度在大部分情况下比尿HCG浓度略高;尿液样品比血清采集容易,深受孕妇欢迎。一般都能满足临床需要。由于尿液受饮水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能有波动。因此血清HCG定量比尿液准确性

26、更好。正常妊娠期间尿HCG参考水平:非孕妇女 25 IU/L,清晨尿HCG水平最高,接近血清水平孕期(受孕后)激素浓度(IU/L)第三周50第四周50400第七周5,000-90,000第十周40,000-230,000第十三周40,000-140,000第六个月8,000-100,000第九个月5,000-65,000正常妊娠期间血清HCG参考水平:孕期(受孕后)激素浓度(IU/L)第一周550第二周50-500第三周100-10,000第四周1,000-30,000第五周35,000-115,000第六-八周12,000-270,000第十二周15,000-220,000通过以上表可以看出

27、妊娠不同时期以及各孕妇之间血清HCG绝对值变化很大,既不同人是不相同的,没有可比性,只可自身比较,看变化趋势。产后9天或人工流产术后25天,血清HCG应恢复正常。如不符合这一情况,则应考虑有异常可能。建议流产手术后进行2次HCG定量检查。有下降趋势至25可判断流产成功。宫外孕的早期诊断主要是检测HCG。因HCG是妊娠时所分泌的特异性激素,所以HCG可用于协助宫外孕早期未破裂的诊断。正常发育的绒毛所分泌的HCG量很大,每天的滴度不断的快速上升,每48小上升66%以上。如果HCG每两天增加的量大于66,可以诊断为宫内妊娠;而如果增加的量小于66,则宫外孕或宫内孕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很大。对于宫外孕,由

28、于输卵管肌层菲薄,血供不良,HCG分泌量很低。每天升值较少。48小时上升不到50%。(但有一部分人最初的HCG上升正常) 如果用HCG难以确认,还可用血孕酮来做辅助性诊断。进一步还可以进行B超检查。妇女受孕后,从第11天起即可测出HCG升高,以后每三天HCG的量可升高倍。比如今天是234,如果三天后测出来是450左右就就可认为是正常宫内早孕。很多人为了确定是否正常怀孕而去做B超,其实做B超一般需要正常宫内孕6周左右,此时血HCG可以达到6000以上。通过HCG定量的检查可以更早的获得信息,如有异常便于孕妇早发现早治疗。如果HCG连续两次增加速度缓慢,表明宫外孕或者胚胎不正常发育迟缓。比如今天是

29、25,后天是30,再2天才40,这样的HCG值肯定不正常,保胎的成功率极低。正常妊娠情况是:今天是25,几天之后应该是大于100以上的结果。如果已经确定怀孕,通过U2/HCG的检测第一次出现=25,一周之后还是出现100应考虑妊娠异常。如果HCG增加速度非常快,表明有葡萄胎的可能,必须紧密监测。当然也有可能是双胞胎。另外:HCG升高还有下列几种可能:正常怀孕双胞胎、葡萄胎、或某些疾病或肿瘤。如在内分泌疾病中,如脑垂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妇科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癌等HCG也可增高。近年来发现恶性肿瘤如默契胎瘤、胰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血中HCG也可升高。因此在肿瘤科,将HCG看作是癌

30、标志物之一。但必需结合临床情况及其它检查结果,通过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判断。HCG定量的应用:1、诊断早期妊娠:如果超过25可以确定怀孕;2、妊娠正常的监测,如果HCG每两天增加的量大于66,可以诊断为宫内妊娠;建议检测出阳性后于1周后复查,看是否有一个明显的增长;3、宫外孕的早期诊断,而如果HCG每两天增加的量明显小于66或还降低,则宫外孕或宫内孕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很大;4、流产手术后建议进行2次HCG定量检查,有下降趋势可判断流产成功;5、如果HCG增加速度非常快,表明有葡萄胎、或某些疾病或肿瘤的可能。必须紧密监测。当然也有可能是双胞胎。正常妊娠曲线图尿总蛋白排泄正常,尿常规检测中蛋白质定性试验

31、为阴性,但尿中白蛋白排泄却增加,即称之为微量白蛋白尿,他的检测作为早期肾损害诊断的重要指标已受到广泛重视,测定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ELASA法等。 正常参考值: 健康成年人尿液白蛋白:39.920.3mg/L尿液或22.49.9 mg/1g尿液肌酐 临床意义 白蛋白是重要的血浆蛋白质之一,在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越过肾小球基底膜,因此,在健康人尿液中仅含有浓度很低的白蛋白。疾病时,肾小球基底膜受到损害致使通透性发生改变,这个时候白蛋白即可进入尿液中,尿液白蛋白浓度即可出现持续升高,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临床上确定微量白蛋白尿的标准如下表 临床上界定微量白蛋白尿24小时尿30399 m

32、g/24小时(毫克每24小时)定时尿20199 g/分钟(微克每分钟)随意尿30399 g/1g肌酐(微克每克肌酐)临床白蛋白尿24小时尿300 mg/24小时(毫克每24小时)定时尿200 g/分钟(微克每分钟)随意尿300 g/1g肌酐(微克每克肌酐)许多研究认为尿液白蛋白测定对早期发现肾脏功能改变及随后的治疗监控,其特异性和敏感度都比总蛋白高。高血压、糖尿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伴有肾脏医学教 育网 原创病变的缓慢进行性恶化,尿液白蛋白测定中较早发现这些异常。在糖尿病时,尿液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常伴随有肾小于滤过率增加,它发生于肾病的早期阶段,在肾组织学或结构改变之前即可检出,对预防糖尿病肾脏

33、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所以未定时的尿液标本(随意尿)一次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可能并无意义,连续23次增高方有诊断价值。某些进展缓慢的疾病,观察一段时期内尿液白蛋白排泄的变化,比一次测定结果更为重要。 微量白蛋白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意义十分重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尤其对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肾脏的改变很复杂,其中尤以糖尿病性肾病最具意义。它的表现主要有:蛋白质;高血压;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肾组织活检可见肾小球结节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其中,白蛋白排泄增加是最早的临床表现。开始可呈间歇性,其尿白蛋白的排泄率一般在20 mg/L200 mg/L水平

34、,即微量白蛋白水平。这个时期做肾活组织电镜检查,可能发现不了肾脏组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以后,蛋白质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可见,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现尿白蛋白的病理性变化,对预防和预测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发展很有意义。尿微量白蛋白定量除了主要应用在糖尿病以外,对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也有指导意义。这些方面包括高血压病、先兆子痫 、非糖尿病性肾病以及各种药物、激素、肾脏毒性物质对肾脏影响等。高血压病患者,肾小球动脉压发生变化,小分子物质在肾小球动脉逐渐呈肥厚变性,硬化,透明样变,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因此,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可以估价高血压肾小球功能损伤的程度,也可以作为高血压治疗效果的评价。一般认为尿

35、白蛋白排泄增加系肾小球基底膜病变所致,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而肾小管损伤,主要以2-微球蛋白等小分子量蛋白质排出增加为主,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可见于肾盂肾炎、失钾性肾病等,故白蛋白/2-微球蛋白清除率变化,可用作鉴别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的指标。在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手术中,观察尿中白蛋白排泄率变化,有助于监视早期肾移植排异反应的发生情况。1 尿微量蛋白的定义 微量蛋白尿是指尿中蛋白含量超出健康人参考范围,但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测这种微量的变化。白蛋白(Albumin)占血浆总蛋白量的60%,分子量为69 kD,是一种带有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量的白蛋白可以通过尿液排出到体外

36、。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具有滤过功能,膜孔直径为5.5 nm。Albumin半径为3.6 nm,正常状态下Albumin很难通过肾小球基底膜。任何能够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的病变,均可导致Albumin的排出。尿微量白蛋白(MA)是指尿液中白蛋白一直处于20 mg/min200 mg/min的持续排泄浓度,或者晨尿的白蛋白量位于20 mg/L200 mg/L之间。当肾脏受到损害时,尿MA排出会增加。我们认为尿MA排出增加的机制可能与膜上的硫酸肝素合成异常相关。2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常用的尿MA的检测方法有:免疫扩散法、免疫电泳法、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1,现在较

37、多采用的方法是免疫比浊法。3 尿MA的临床检验意义3.1 尿MA在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作用DN是糖尿病(DM)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在早期存在可逆性,如果能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治疗,肾脏损伤有可能恢复早期,肾损伤的确诊有赖于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但必须做侵害性的肾活检,我们通过检测DM患者尿MA帮助其在肾组织早期损伤的诊断。正常尿中有少量白蛋白存在,肾脏损伤早期,MA滤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肾小球滤过膜负电荷的选择性丢失。梁淑媛、于晓春等人对158例DM患者(男性78例,女性80例;年龄在36岁74岁,平均年龄52岁)的尿M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DM组约45%的人尿M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正常对

38、照组的结果均30 mg/L(P0.05),说明尿MA可以做为诊断DN和肾功能损伤的指标之一。3.2 尿MA检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脑、肾及血管损伤的标志,因此它被认为能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1。尿MA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增加和死亡增加密切相关。尿MA与全身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可能是因为非酶糖化蛋白质聚集在肾小球基底膜,使肾小球滤过屏障通透性增加,出现尿MA,同时也积聚在全身大血管及微血管壁上,致大动脉中层脂质堆积和微血管病变2。尿MA的出现不仅是急性应激反应的结果,而且与全身血管功能不良,从而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应激反应

39、引起血管急性损伤,会出现短暂性尿MA增加。有研究显示,尿MA增加可以预测AMI住院期间、发病后1 a的病死率。陈一文、秦明照等人对110例AMI患者,入院48 h内行24 h MA检测,其中MA20 mg/24 h的定为阳性组(71例),观察6个月1 a发生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110例中发生心脏事件共有15例,其中MA阳性组12例(80.0%),MA阴性组3例(20.0%)(P0.01),说明尿MA的测定对AM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因此尿MA不仅是判断临床DN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心血管病变的一个预测指标。3.3 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尿MA检测的临床意义尿MA是DM患者肾脏和

40、血管结构发生改变的早期表现,是早期诊断DN的重要依据,也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新近报道,DM患者心脏功能明显降低可能与其发生冠脉病变和心肌病变有关3,出现尿MA的T2DM患者,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不全严重,可促进冠心病发生和发展,导致左室功能明显受损。3.4 尿M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检测及意义 SLE是一种可侵犯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以肾脏受累最为常见和严重,狼疮患者起病5 a内出现肾损害者占 40%75%,尽管近几十年来随着对肾炎治疗的进展,狼疮肾炎(LN)患者生命期大大延长,但肾炎仍为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若能早期观察肾脏受损状况,则有利于早诊早治,从而改善SL

41、E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王禹、刘林林等人对47例SLE患者(女性37例,男性10 例)的尿液微量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SLE患者尿 M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 伴有肾损害临床表现的SLE患者的MA明显高于无肾损害临床表现的 SLE 患者(P0.05);无肾损害临床表现的SLE 患者MA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因此尿MA可作为SLE肾损伤的早期指标之一。尿MA与其他微量蛋白,尿1微球蛋白(1MG) 、尿转铁蛋白(TRU) 、尿免疫球蛋白G(IGU) 及尿2微球蛋白(2MG)共同检测,能反映SLE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双重损害及损害程度,是 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多项尿微量蛋白检测提示不同病理类型LN的肾损伤程度不同,并且尿MA及尿1MG可能是反映不同病理类型LN 肾损害差异的敏感指标。 综上所述, 尿MA的检出不仅是DN的早期表现,也有研究表明它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它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