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33336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6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笔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哲学笔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哲学笔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哲学笔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哲学笔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笔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笔记.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哲学课堂笔记,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产生 哲学的智慧产生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框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 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二框 唯物主

3、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水、火、土等)、阴阳、气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P29) 二、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人、心、感、我)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理、道 ),下列观点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尚书洪范(泰勒斯、赫拉克利特)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夫之 气聚,就形成具体的万物;气散,就造成万物的消亡。张载

4、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心外无物 王阳明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存在即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 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理在先,气在后) 朱熹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黑格尔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 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 黑格尔 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柏拉图,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3.1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5、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际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

6、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正确的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飞跃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

7、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一、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可知论,唯一特性,【概念解释】为被;反映认识; 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喜欢、承认与否都实实在在、真真实实存在;,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可知论观点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的属性,将唯物主义的

8、物质观贯彻到了一切领域,是彻底的 物质和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和其他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自然界的物质性: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一、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上帝创世说是错误的。,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一、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4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认识客观实际,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二)两对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二、物质是运动的,(一)两个概念 1.运动: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

10、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应。,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第

11、二框 意识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和改造世界的功能。,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客观实际。 (2)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是我们做好

12、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理论知道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论(L4,L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

13、动性原理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的内涵及特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

14、3)社会性、历史性(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坚持用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内涵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启示我们要正确的对待错误。),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启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