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考点预测.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34674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考点预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09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考点预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09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考点预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09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考点预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09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考点预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考点预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届高考生物种群与群落考点预测.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辅导网http:/ 本专题的实验探究较多,是必修中实验探究最多的,并且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较内容变化很大,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群落的演替以及三个实验探究均为新增内容,这些新增内容 是新课标实施新理念的具体呈现形式,在复习中应加以关注。二、高考真题1(08天津理综5) 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

2、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解析考查对实验的分析综合及识图能力。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所捕食,在无隐藏物的情况下,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捕食干净,栉毛虫也因食物缺乏而死亡。从乙图中的取新鲜变化可以看出,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是致命的,大草履虫因有了隐蔽的场所,躲避栉毛虫的能力增强,而栉毛虫因捕获不到足够的食物而灭绝。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由培养液提供,大草履虫体内能量的去向有三个:自身代谢利用、被栉毛虫利用和被分解者利用。答案C2(08重庆卷理综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

3、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构成群落;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个体。答案D 3(08全国I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若向水池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

4、。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丙种群解析考查了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由于鱼时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此时,鱼由于食物缺乏,其数量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

5、即甲种群。排除B、D选项后,只要比较A、C选项的前面半句话即可。A选项的表述“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鱼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所以只能选C。答案C 4(08江苏卷16)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生态系统采集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马尾松林马尾松200 000m321 000 m3淡水湖泊鲫鱼10 000kg353 600 kg山地甘草1 000kg20300 kg滩涂沙蚕10 000kg30500 kgA B C 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马尾松的年增加量为4000 m3,而年采收量为1000 m3,年采收量小于增加量;鲫鱼的年增加量为3500 k

6、g,而年采收量为3600 kg,年采收量与增长量持平;甘草的年增长量为200 kg,而年采收量为300 kg,远大于年增长量;沙蚕的年增长量为3000 kg,而年采收量为500 kg,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答案C5(08广东理科基础52)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 )A不规则波动 B不均匀分布 C短期内暴长 D季节性消长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某些藻类等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这一现象出现在海洋则为“赤潮”,出现在淡水湖泊则为“水华”。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种群数量的短期内暴涨。答案C6(08广东理科基础53)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

7、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次生演替。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A、B、C三项都是正确的。光照是影响植物演替的条件之一,由于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所以光照条件亦与动物的演替有关。答案D7.(2007年广东卷,生物, 11)下列

8、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B. 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解析】种群的概念实质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广义的种群即是指一切可能交配并繁育的同种个体的集群(该物种的全部个体)。例如世界上总人口。另一种狭义的种群:即为进行交配繁育的局部集群。集群型,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或呈斑点状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距离及群内个体的密度都不相等,是一种广泛分布格局。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答案C8. (07北京理综4)根据右表中甲、乙两

9、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中年青的个体较多,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中各年龄组成的个体数基本相当,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答案B9.(08山东理综卷.27)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

10、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 曲线。(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解析本题以世界人口增长这一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及其应

11、用、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较全面地覆盖了生态学中的知识点。读题要认真,抓住关键字并按要求解答是做本题的关键,如题干中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什么”“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什么”等。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的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从而使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最终表现为图中的c曲线所示的变化。人口增长合理的曲线应是b曲线,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值。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等人为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从根本上降低人的出生率。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渐递减。某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维持存活的

12、该生物的个体数量就会越多。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a,将人(草食)动物性欲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时(能量船体效率按10%计算),人获得的能量将由a/55变为a/28,则是原来的55/28=1.96倍。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出生率三、名校试题1.(广东省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期中考试题,生物,18)某一昆虫种群侵入某地后,分化出甲、乙两个种群,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具有生殖隔离,但外貌几乎无法辨

13、认。由此可知 A同一种群出现分化是适应辐射的结果 B同一种群出现分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甲乙属同一个物种,因外貌形态相同 D形成两个物种的原因是信息激素不同答案B2.(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系列试题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6)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B答案B3.(广东省广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生物,16)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答案A4.(江苏省

14、扬州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月考,生物,19)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答案C5.(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系列试题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8)烟草叶片受到某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此种蛾幼虫的天敌。依据此实例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天敌是影响蛾幼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惟一因素B此种蛾幼虫与烟草之间一定是竞争关系C烟草的

15、此种特性使其免于各种昆虫的侵害D自然选择会使控制烟草这种性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提高答案D6.(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系列试题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21)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答案C7. (陕西省宝鸡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月考,生物,2) “人与自然”节目中报道,湖北省麋鹿自然保护区将一只雄鹿和七只雌鹿散放到保护区中,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追踪和观察,这些麋鹿已经适应了野生生活。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

16、是( )A. 若无意外灾害,这些麋鹿将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种群B. 可以预见,该麋鹿种群发展过程中种群密度将增大C. 种群发展过程中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D 该种群数量将会按“J”型曲线一直发展下去答案D8.(广东省广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生物,18)在群落演替中,下列情况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答案D9.(北京市海淀区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29)下

17、列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最大B草原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C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D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答案A10.(江苏省扬州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月考,生物,16)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曲线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的种群增长率为0B.若图中阴影表示环境阻力,则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在d点

18、后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d点之前进行D.该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阶段在e点后答案A11.(广东省广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生物,16)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答案A12.(江苏省泰州市20082009学年高三第二学期期初 联考,生物,14)右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

19、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13.(江苏省泰州市20082009学年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联考,生物,16)右图为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答案D14.(广东省广州市20

20、09年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生物,18)在群落演替中,下列情况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答案D15.(陕西省宝鸡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月考(三),生 物 试 题,27)我国人口学家在分析了某地人口普查数据后,认为当地的人口数量仍处于增长期,今后还会增长数十年才会停止,做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B16.(陕西省宝鸡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月考(一),

21、生物,13) 2005年5月13日广州媒体报道:广州热销巴西龟。巴西龟是从国外进口的物种,因其小巧可爱,许多家庭当宠物饲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小宠物竟是最危险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其生长速度快、高繁殖、易存活,对饵料有强的占有率以及有强的占据生存空间的能力,一旦放生到野外,因基本没有天敌且数量众多,会大量掠夺其他生物的生存资源,会使同类物种的生存受到毁灭性打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巴西龟”很快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其种群数量呈现持续“J”型增长B“巴西龟”的成灾的原因之一是本地存在有种间互助的种群C“巴西龟”的引进可改变该地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关系,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D为控制“巴西龟”最好办

22、法是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答案C17.(杭州学军中学2008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生物,2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答案B18.(江苏 省2008年百所高中样本分析考试,生物,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其物种构成不断地变化着B初生演替一般比次生演替进行得慢C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

23、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答案D19.(江苏 省2008年百所高中样本分析考试,生物,16)下表是某同学对松阳县黄山松种群的年龄结构作调查的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年龄结构一级幼苗二级幼苗小树阶段幼苗中树阶段大树阶段个体数(棵)120101602815A种群密度上升B环境阻力不变C总能量减少D营养级能量降低答案A20.( 陕西省宝鸡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月考(一),生物,25)下列种间关系中,属于寄生的是( )A水稻与稗草 B小麦与蝗虫C大肠杆菌和T2噬菌体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答案C21.(陕西省宝鸡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月考(一),生物,26)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24、的是(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答案B22.(杭州学军中学2008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生物,21) 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 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m321 000m3淡水湖泊鲰鱼10 000kg343 600kg山地甘草1 000kg20300kg滩涂沙蚕10 000kg30500kgA B C D答案C23.(江苏省扬州

25、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月考,生物,32)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1)假如要调查一块草地上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2)在进行“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性活动前,可以先到当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_等(至少说明两点)。(3)心血管病是全球人类因病死亡的“头号杀手”,下图表示调查得到的四个国家男性和女性每100000人中死于心血管病的比率。 描述上图显示的死亡率的差异:_ (至少说明两个方面)。如果说造成上述4国死亡率差异的原因与酒精摄入量有关,尝试写出一个可供流行病学家探究酒精摄入量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关系的假设:_。(4)某研究性学习

26、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 “调查马路餐饮业煤炉的热辐射和烟尘对行道树的危害”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该研究方案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_、报告形式、完成时间等。简述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至少说明两点):_。该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_。答案(10分)(1)样方法(2)主要生物种类、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情况等(答对两项给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不同国家死于心血管病的比率不同(或四个国家中俄罗斯人死于心血管病的比酒精摄入量越高的人群死于心血管病的比率越高 (4)研究方法、结果预测、结论(一点正确即给分) 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

27、方法;了解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2分,其他合答案也给分) 实地观察法(或实验法)24.(广东省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期中考试题,生物,36)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 请填写表中II和III空白之处的内容

28、。 表中Nt=No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_ 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 N30=_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 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Nt=No入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 的数量,t表示天数,入表示倍数,No表示 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对于洞庭湖区的鼠患,有人主张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在短期内迅速杀死大量东方田鼠。你赞成这一方案吗?请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29、说出两点理由。(3)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答案(10分)(1)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跟踪(观察)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湖洲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乏天敌(答出两点即可,或答种群增长不受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30=3000(1.0147)30(2)不赞成 理由:会同时杀死其他动物(或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起环境污染;没有被毒死的东方田鼠由于得到了充裕的生活条件而大量繁殖,有再度大爆发鼠患的可能(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3)退田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

30、苇种植面积)、引入天敌(2分)25.(南通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生物,31.)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_。(3)请在答题纸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右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

31、意调查不同物种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8分)(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26.(山东省烟台市20082009学年高三年级模块检测,生物,35)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

32、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 请填写表中和空白之处的内容。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NtN0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表中N

33、tN0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2)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答案(8分)。(1).数学形式 .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湖洲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答出两点即可,或答种群增长不受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2分)N30=3000(1.0147)30(2分)27.(陕西省宝鸡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月考,生物,11.)下图是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A和种群B未来个体数量的变化趋

34、势是:A_;B_。(2)如果有一种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C的幼体为食,这将使种群C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请在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这种变化。(2分)(3)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大米草、水葫芦等外来物种急剧生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些外来物种对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_和_。(4)外来物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_。答案 (1)A增长 B减少 (2) (3)适应当地生态环境 没有天敌 (4)破坏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28.(江苏省2008年百所高中样本分析考试,生物,31)(7分)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

35、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1)请写出该小组探究的课题名称: 。(2)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6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L。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50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 个。(3)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A、B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

36、A组与B组酵母菌中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 ,A组中该数值比B组大的原因是 。第2天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年龄组成为 ,第3天后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增长减缓甚至不增长的原因是 。图中缺少C组酵母菌的数目变化曲线,请你根据自己的推测在答题纸相应的图中画出该曲线。答案(1)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 (2)250000(或2.5105)(3)环境容纳量 A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 增长型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pH值的改变,使环境阻力增大 如下图四、考点预测(一)文字介绍高考主要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的增长规律、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

37、特别是新课标中的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在试卷上出现的比例较高。预计2009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很可能是通过多种数学形式考查,重点考查种群是增长规律、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二)考点预测题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物种B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的性状是相同的 解析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由此可见,不同种群的生物有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的性状是有差异的;答案B

38、C2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有可能达到生殖隔离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C3.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解析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出生率与死

39、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A选项正确;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B选项正确;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选项正确;B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选项错误。答案D4.(7分)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_。(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

40、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_,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写出两种方法)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变化为“S”曲线,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原因是环境条件有限。要控制某种群密度可以引入天敌,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等。答案(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2)增加(3)出生率计划生育(4)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引入害虫天敌、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41、5某生态调查小组在调查某草原鼠种群密度时,采用了标志重捕法。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鼠标记后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头,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头。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草原鼠种群密度是 。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是草原鼠的 。草原鼠数量变化的曲线是甲图中的 。(2)调查乙、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 据图分析:乙草原的鼠种群和丙草原的鼠种群分别属于 型;可以预测, 草原的鼠害将很严重,应该在 月份之前做灭鼠工作最有效(依据甲图判断)。解析本题重点考察了种群的相关知识。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