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内部安全员上岗培训教材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0852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6.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内部安全员上岗培训教材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2010年内部安全员上岗培训教材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2010年内部安全员上岗培训教材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2010年内部安全员上岗培训教材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2010年内部安全员上岗培训教材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内部安全员上岗培训教材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内部安全员上岗培训教材2.ppt(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化学品安全知识,一、危险化学品定义 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在运输。装卸、生产、使用。储存、保管过程中,于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化学物品,统称为化学危险物品。目前常见的、用途较广的约有2200余种。,二、危险化学品分类 化学危险物品一般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八大类。,爆炸品: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剧上升而发生爆炸;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受热、撞击等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

2、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 易燃液体: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其闭口杯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 放射性物品:致癌、致畸和基因突变,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和人类生存;,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侵入肌体,累积一定量后与器官组织发生作用,扰乱破坏肌体生理功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腐蚀品 :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化表面均匀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危险化学品的储存: (一 )危险化学品共同储存的规则 1 爆炸物品(如:苦味酸,三

3、硝基甲苯,火棉,硝化甘油,硝酸铵炸药,雷汞等);不准和任何其他种类的物品共同储存,必须单独隔离储存 2 易燃及可燃液体(如:汽油,苯,二硫化碳,丙酮,乙醚,甲苯,酒精,醋酸,酯类,喷漆,煤油,松节油,樟脑油等);不准和任何其他种类的物品共同储存 3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a 易燃气体(如:乙炔,氢,氯甲烷,硫化氢,氨等) 除惰性不燃气体外,不准和其他种类的物品共同储存,b 惰除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中易燃气体和助燃气体,氧化剂中能形成爆炸混合物的物品和有毒物品外,不准和其他种类的物品共同储存 c 助燃气体(如:氧,压缩空气,氯等) 除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中的惰性不燃气体和有毒物品外,不准和其他种类的物

4、品共同储存 4 遇水或性不燃气体(如:氮,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气能自燃的物质(如:钾,钠,电石,磷化钙,锌粉,铝粉,黄磷等);不准和其他种类的物品共同储存 5 易燃固体(如:红磷,奈,樟脑,硫磺等);不准和其他种类的物品共同储存,6 氧化剂 a 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物品(如:氯酸钾,氯酸钠,硝酸钾,硝酸钠,硝酸钡,次氯酸钙,亚硝酸钠,过氧化钡,过氧化钠,过氧化氢等),除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中的惰性气体外,不准和其他种类的物品共同储存 b 能引起燃烧的物品(如:溴,硝酸,硫酸,铬酸,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不准和其他种类的物品共同储存 7 有毒物品(如:光气,五氧化二砷,氰化物等),除压缩气体

5、和液化气体中的惰性不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外,不准和其他种类的物品共同储存,(二) 储存量及储存安排:,注:相关解释 1 隔离储存 在同一房间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物料之间分开一定的距离,非禁忌物料间用通道保持空间的储存方式 2 隔开储存 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用隔板或墙,将其与禁忌物料分离开的储存方式 3 分离储存 在不同的建筑物或远离所有建筑的外部区域内的储存方式 4禁忌物料 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 5 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不得在露天或在潮湿、积水的建筑物中储存;,下面介绍常见一些化学品灭火方法 1、爆炸品:可用水扑救,但禁止

6、用重物压盖或用砂土覆盖,造成阻碍气体扩散,加速爆炸反应,增大爆炸威力。扑救时应戴防毒面具。 2、易燃液体:易燃液体的发生火灾时,可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扑救或用砂土覆盖。 3、有毒品:一般有毒物品着火时,可用水及其他灭火器灭火,但有毒物品中氰化物、硒化物、磷化物着火时,如遇酸能产生剧毒或易燃气体。如氰化氢、磷化氢、硒化氢等着火,只能用雾状水或二氧化碳等灭火。,四、腐蚀品 :可用雾状水、干砂土、泡沫和干粉灭火器等扑救。硫酸、硝酸等酸类腐蚀品不能用加压密集水流扑救,因为密集水流使酸液发热甚至沸腾,四处飞溅而伤害扑救人员。 五、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应立即切断可燃气体供给。若发现气瓶着火,应根据

7、所充装的气体采用相应的灭火器灭火。 常用:氢气瓶外表颜色深绿;氮气瓶外表颜色黑。,下面介绍有毒化学品危害及现场急救措施 (一)、有毒化学品危害 1. 入侵途径 A、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 呼吸道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对毒物吸收迅速,不经肝脏解毒直接经血液循环遍及全身各部,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 B、通过皮肤侵入人体 经皮孔、汗腺、毛囊侵入肌体; C、通过消化系统侵入人体。 2、对人体危害 (1)、损伤呼吸系统 急性呼吸道炎: 刺激性毒物可引起鼻炎、 喉炎、支气管炎等;, 化学性肺炎: 肺脏发生炎症,比急性呼吸道炎更严重。伴有剧烈咳嗽、咳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发热等。 化学性肺水肿:肺泡间充满液体

8、 ,呼吸艰难,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2)、破坏神经系统 神经衰弱 : 头痛、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神经功能紊乱; 周围神经病: 表现为运动障碍、手脚麻木; 中毒性脑病: 视力模糊、步态蹒跚 , 严重导致痴呆 、精神分裂.,(3)损坏血液系统 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导致再生碍性贫血; (4)损害消化系统 (5)损伤骨骼 软化骨骼, 发生骨缺损;,化学危险品急救知识: 吸入中毒急救 移走污染源或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处; 若呼吸停止立即施以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施行心肺复苏; 皮肤接触急救 尽快用温水冲洗直到污染物除去; 若呼吸停止立即施以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施行心肺复苏(避免嘴对嘴接触

9、) ; 眼睛接触急救 立即撑开眼皮,用温水冲洗污染的眼睛至少5分钟,若仍有刺激,应反复冲洗.,食入急救 若患者已丧失意识,不可喂食任何东西;若患者意识清楚,让其用水彻底漱口; 给患者喝下240300毫升水; 若呼吸停止立即施以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施行心肺复苏。,二、化学危险品伤害急救 1、气体中毒:迅速将伤员救离现场,搬至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松开领口、紧身衣服和腰带,以利呼吸畅通,使毒物尽快排出,有条件时可接氧气。同时要保暖、静卧、并密切观察伤者病情的变化。,2、毒物灼伤:应迅速除去伤者北污染的衣服、鞋袜,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时间一般不能少于15-20分钟),也可用“中和剂”(弱酸,弱碱性溶

10、液)清洗。对一些能和水发生反应的物质,应先用棉花、布和纸吸除后,再用水冲洗,以免加重损伤。 3、口服非腐蚀性毒物:首先要催吐。若伤者神志清醒,能配合时,可先设法引吐。即用手指、鸡毛、压舌板或筷子等刺激咽后壁或舌根引起呕吐,然后给患者饮温水300-500毫升,反复进行引吐,直到吐出物已是清水为止。,严重中毒昏迷不醒时,对心跳、呼吸停止者,要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同时,迅速送就近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在送医院途中,要坚持进行抢救,密切注意伤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脉搏及血压等情况。,毒气泄漏场所: 遇到毒气泄露时,应该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因为对于毒气泄露的处理是有特殊要求的,作为一般人员,我们也要了

11、解一些毒气泄露处理的常识。 1、若在毒气泄露现场,应立即穿戴防护服装,并检查防毒面具等有没有什么漏洞,能否起到防护作用。如果没有佩戴防护服装或防毒面具时(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在有毒品危险的场所工作的),就应该尽快用衣服、帽子、口罩等,保护自己的眼、鼻、口腔,防止毒气摄入。,2、当毒气泄露量很大,而又无法采取措施防止泄露时,特别是在通风条件差、较封闭的场所,在场人员应迅速逃离毒气泄露场所。 3、不要慌乱,不要拥挤,要听从指挥,特别是人员较多时,更不能慌乱,也不要大喊大叫,要镇静、沉着,又秩序地撤离。 4、撤离时要弄清楚毒气的流向,不可顺着毒气流动的风向走,而要逆向逃离。 5、逃离泄露区后,应立即到医

12、院检查,必要时进行排毒治疗。 6、还要注意的是,当毒气泄露发生时,若没有穿戴防护服,决不能进入事故现场救人。因为这样不但救不了别人,自己也会被伤害。,(二)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化学品事故是指一种或数种化学品意外释放造成的事故。如1979年,温州电化厂氯气泄漏造成59人死亡,下风向成片草木枯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万元。由此可见,化学品事故与其它事故相比,其后果更严重,因此如何预防化学品事故的发生,以及怎样将化学品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小(即应急处理),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进行简略的介绍。,化学品事故的应急 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报警、紧急疏散、现场急救、

13、溢出或泄漏处理和火灾控制几方面。,1、事故报警 1.1 报警 当发生突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火灾爆炸事故时,现场人员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及时检查事故部位,并向有关人员和“119”报警;如果是发生在企业内部,应向当班车间主任或值班长等报告;如果是在运输途中应向当地应急救援部门或“119”报警。 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事故性质(外溢、爆炸、火灾)、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1.2救援队伍 各主管单位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组织一个应急救援专业队,各救援队伍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

14、域和组织群众撤离、疏散,做好危险化学品的清除工作;注意保护事故现场,以便事故调查。 等待急救队或外界的援助会使微小事故变成大灾难,因此每个工人都应按应急计划接受基本培训,使其在发生化学品事故时采取正确的行动。,2、紧急疏散,2.1建立警戒区域 事故发生后,应根据化学品泄漏的扩散情况或火焰辐射热所涉及到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人员应撤离到逆风处300公尺外。 警戒区域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 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 泄漏溢出的化学品为易燃品时,区域内应严禁火种。 2.2紧急疏散 迅速将警戒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

15、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紧急疏散时应注意: 如事故物质有毒时,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应向上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不要在低洼处滞留。 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区与着火区。 为使疏散工作顺利进行,每个车间应至少有两个畅通无阻的紧急出口,并有明显标志。,(三)化学品泄漏处理方法,危险化学品泄漏后,不仅污染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对可燃物质,还有引发火灾爆炸的可能。因此,对泄漏事故应及时、正确处理,防止事故扩大。 泄漏处理一般包括泄漏源控制及泄漏物处理两大部分。 1.泄漏处理注意事项 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以下

16、几项: 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应严禁火种。 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2.泄漏源控制 如果有可能的话,可通过控制泄漏源来消除化学品的溢出或泄漏。可通过以下方法: 在厂调度室的指令下进行,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或通过采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方法。 容器发生泄漏后,应采取措施修补和堵塞裂口,制止化学品的进一步泄漏,对整个应急处理是非常关键的。能否成功地进行堵漏取决于几个因素:接近泄漏点的危险程度、泄漏孔的尺寸、泄漏点处实际的或潜在的压力、泄漏物质的特性。,3.泄漏物处理 现场泄漏

17、物要及时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处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泄漏物处置主要有四种方法: 围堤堵截:如果化学品为液体,泄漏到地面上时会四处蔓延扩散,难以收集处理。为此需要筑堤堵截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物料沿明沟外流。 (3)火灾扑救 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决不可盲目行动,应针对每一类化学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 必要时采取堵漏或隔离措施,预防次生灾害扩大。当火消灭以后,仍然要派人监护,清理现场,消灭余火。,(四)简单介绍几种特殊化学品的火灾扑救注意事项如下:,扑救液化气体类火灾,切忌盲目扑灭火势,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

18、必须保持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爆炸物品火灾,切忌用沙土盖压,以免增强爆炸物品爆炸时的威力;另外扑救爆炸物品堆垛火灾时,水流应采用吊射,避免强力水流直接冲击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 对于遇湿易燃物品火灾,绝对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剂扑救。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的灭火比较复杂,应针对具体物质具体分析。,扑救毒害品和腐蚀品的火灾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遇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一般都可用水和泡沫扑救,只要控制住燃烧范围,逐步扑灭即可。但有少数

19、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的扑救方法比较特殊。如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萘等是易升华的易燃固体,受热放出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在室内,易发生爆燃。在扑救过程中应不时向燃烧区域上空及周围喷射雾状水,并消除周围一切火源。,注意:化学品火灾的扑救应由专业消防队来进行。其它人员不可盲目行动,待消防队到达后,介绍物料介质,配合扑救。 应急处理过程并非是按部就班的按以上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同时进行,如危险化学品泄漏,应在报警的同时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等等。 化学品事故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一旦发生化学品事故,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慌乱,若处理不当,会引起二次

20、灾害。因此,各下属单位应制订和完善化学品事故应急计划。让每一个职工都知道应急方案,定期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广大职工对付突发性灾害的应变能力,做到遇灾不慌,临阵不乱,正确判断,正确处理,增强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伤亡。,职业病预防与职业健康知识,一、职业病与职业卫生概述 1、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有害因素,会对人的器官和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危害劳动者的健康,严重可致职业病。 2、职业卫生包括职业病预防和职业病诊治。 3、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卫生部与劳动保障部印发的职业病目录中具体列出了十类115种职业病。职

21、业病病人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和工伤保险待遇。 4、职业病的主要特点 (1)致病原因明确且与劳动条件有直接关系; (2)相同劳动条件下的作业人员会群体性发病,有特定的临床症状; (3)治疗多数无特效药物,以控制病情发展和减轻症状对症治疗为主,病期长,费用大。,5、职业病的预防是对作业场所的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控制,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损害劳动者的健康。 识别 是指判别生产作业中存在哪些有害因素及其形态、发生源、扩散途径、侵害人体的途径、造成的损害、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评价 是指以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衡量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判定作业人员会否受到职业性损害及损害程度。 控制 是

22、指运用工程技术、卫生保健、个人防护、组织管理等综合预防、治理措施消除、减弱、限制有害因素,使作业人员不受其害。控制效果直接决定职业病能否有效预防,识别与评价都是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二、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 (一)有害因素的形态 1、物质形态有固、液、气态和烟尘、雾以及生物体。 2、能量形态有机械能、热能、电磁能。 3、人不可直接感知其存在的形态危险性较大。 (二)有害因素的分类(按其来源分) 1、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指工艺方法、设备、物料等带来的有损健康的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指劳动的时间、强度、方式、工具等引起的有损健康的因素。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指自

23、然环境、工艺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厂房设计和设备布局不合理等带来的有损健康的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是主要的,其中危害较大的是粉尘、毒物、高温、噪声。 (三)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粉尘 产生:机械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产生。 主要危害:导致尘肺病是最严重的危害,尘肺是进行性不可逆转的疾病。有毒粉尘可致中毒。,直接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尘粒粒径越小,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危害性越大。有毒粉尘毒性越大危害越大。 粉尘危害 引起中毒危害:人体的肺泡壁很薄,最薄处仅0.2-0.5微米,呼吸性粉尘粒径在 5 微米以下,能直接对肺部产生危害,促发肺癌; 引发眼部和皮肤疾病

24、引起各种尘肺病,尘肺是长期吸入较 高浓度粉尘而引起 的肺组织纤维化 疾病,使肺组织 逐步硬化至丧失 呼吸功能;,(2)生产性毒物 来源:主要来自生产中使用与产生的物质,特定生产环境中也存在有毒物质。 毒性:指损害生物体的能力,常用半数致死剂量衡量,是毒物固有的特性。 主要危害: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大量毒物进入人体) 慢性中毒(长时间少量毒物进入人体) 毒物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2、物理因素 (1)高温高湿强热辐射 产生:自然气候条件引起、工艺条件要求或生产设备产生。 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而引起体温调节障碍,出汗而脱水脱盐使水盐代谢紊乱,心血管、消化、泌尿、神

25、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中暑。 影响循环系统: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造成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影响消化系统 抑制胃液分泌,减慢小肠蠕动,造成胃肠道疾病 影响泌尿系统 体液直接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加重肾脏负担。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高温作业劳动保护措施: 改善工作条件:采取隔热措施和采取通风降温措施 加强个体防护:穿戴隔热面罩、防热服 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凡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不 宜从事高温作业; 多喝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饮料; 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热量,维生素A、B1、B2、C和钙; 制订合理轮班休息制度,另介绍疲劳危害: 对

26、脑组织损害 疲劳能导致脑神经细胞中毒,轻则出现犯困、头昏、记忆力下降;长期可诱发脑神经细胞凋亡; 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出现胸闷、气短、心律不齐,长期可诱发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对免疫系统的损害 疲劳会使用细胞活性降低,削弱对病原体防御能,免疫系统一旦下降则导致百病丛生; 对肝脏的损害 疲劳会诱发肝细胞凋亡,使人疲乏无力;,防治疲劳措施: 保持良好睡眠:保持每天8小时以上睡眠时间; 积极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可以增加吸氧量,加速氧在身体和头脑中的流动,加速循环使人活跃,消除疲劳,最强体质。 合理安排饮食 :中饭吃得过饱会使人昏昏欲睡,深夜饱餐一顿却使人难以入睡; 禁食高脂肪食物和糖; 摄入足量维生素

27、和铁质; - 注意: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维生素过多会引起维生素中毒,服用维生素必须遵循医生嘱咐。,(2)噪声与振动 产生:噪声来自物体振动,分为机械噪声、流体动力噪声、电磁噪声。 噪声的强度和频率:评价噪声的强度对人体的影响,用A声级的分贝数大小来衡量噪声强度的大小,强度大的噪声危害大,对1KHZ声音正常人的听阈为0dB(A),痛阈为120dB(A)。人对低频声较迟钝而对高频较敏感,特别是34KHZ。,目前我国噪声标准:,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永久性听力损害、致聋,对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系统有不良影响,不良心理影响和干扰信息传递。,对听觉的危害 损伤听觉神经,短期会导致轻度噪声性耳聋(听力在

28、25分贝以内);严重时会发生鼓膜破裂,破坏中耳听骨,内耳组织出血,双耳失听,伴有眩晕、呕吐症状; 对心血管危害 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导致心肌梗塞; 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刺激神经系统 ,引发神经紊乱、精神失常;,对视力的危害 耳朵与眼睛相隔很近,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会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 对心理影响 使人激动易怒,加速疲劳,甚至失去理智,诱发精神病。,振动危害 人体器官有其固定频率,当振动频率和人体器官频率一致时,将产生共振,直接损伤内脏器官,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强烈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改变心率减缓,皮肤感觉下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引发振动病 振动病

29、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疾病。早期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后期出现全身乏力,血管痉挛 ,X光照射可见骨及关节移位。,3、生物因素 指生产中接触到的使人致病的病毒、细菌、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体(如炭疽菌、森林脑炎病毒)。多存于动物身上,生产中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排泄物则有致病机会。 检疫、预防接种、个人防护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四)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过强的劳动强度; 2、过长的劳动时间; 3、不合理的作业方式和不合理的工具设备引起的强迫体位、局部疲劳导致劳损、扭伤等。,(五)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不良气象条件及电磁辐射。 2、工艺环境中的不

30、良气象条件及工艺过程有害因素扩散到生产环境中。 3、人工环境中不合理的光照、气流等。 4、不合理的厂房设计和设备布置。,(六)识别有害因素的基本方法 1、了解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识别有毒有害物料。 2、分析工艺过程、识别存在或产生有害作用的工序、中间产物。 3、了解设备、工具结构性能,分析其工作状况,识别设备工具产生的有害因素。 4、了解操作方法,分析作业方式是否合理。 5、了解生产环境状况,分析厂房设计、生产布局、设备布置是否合理,识别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 6、了解劳动组织状况 ,判别工时与人力安排是否合理,识别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1、有害物质和生物体侵害人

31、体的途径 (1)粉尘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入 (2)有的毒物可经皮肤吸收 (3)毒物也可经消化道食入 (4)生物体从这三个途径均可侵入,2、有害因素侵害人体后产生的症状和后果 了解职业性损害的早期症状有利于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当有接触史,又出现相应症状则要及时检查诊断。 有害因素侵害人体的后果有: (1)出现职业特征 (2)体质变弱及抵抗力下降 (3)官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起职业病 (4)死亡 (5)潜在性损害:致癌和基因突变 (6)胎儿损害:流产、畸胎、发育不良,3、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条件 (1)人与有害因素有接触机会,有害因素侵害了人体。 (2)有害因素作用人体的剂量超过了人的耐受能力。

32、剂量由与有害因素的接触时间和接触浓度(强度)共同决定,剂量随接触时间或浓度(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对吸入性有害物,剂量还随体力劳动强度增大而增大。 影响耐受力的主要因素:年龄 性别 健康状况 营养状况 遗传缺陷,1 20 8 3 480 2/1 10 8 3 240 3/1 20 4 3 240 4/3 20 4 2 160 接触浓度 接触时间 劳动强度 剂量,车间空气中 有害物浓度 (mg /),每日工作时间 (小时/天),吸气量 (/小时),剂量 (mg /天),序号,6、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1)作用人体的剂量 (2)体力劳动强度 (3)有害因素形态 (4)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作用部位 (

33、5)有害因素固有的危害性 (6)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 (7)人对有害因素的耐受能力,三、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评价 (一)评价的方法 1、按测定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2、将实测值与标准值比较。如实测值不超过标准值,则可判定这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合格,工人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其健康不会受损害。如实测值超过标准值则工人健康会受损害。 (二)评价的标准 1、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粉尘毒物的职业接触限值 最高容许浓度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2)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 2、标准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34、 四、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 (一)控制的对象、措施、对策 1、控制对象:作用人体的剂量, 通过控制接触浓度或强度与接触时间控制剂量。 (1)控制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2)控制直接作用人体的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3)控制接触时间,包括单次接触时间和累计接触时间。 2、控制的基本措施 (1)优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控制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这是控制有害因素的根本性措施,应优先采用 。 工艺措施 合理布局 密闭措施 通风措施 隔离操作,(2)通过个人防护措施控制有害因素直接作用人体的浓度或强度 通过个人防护用品阻止或减弱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是防止有害因素伤害的最后

35、一道防线。 个人防护用品的作用有限且给操作带来不便,是当工程措施不能控制时的必要的补充措施,不能以之替代工程措施。在事故状态下,个人防护则是主要防护手段。,(3)卫生保健措施 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体检,发现职业禁忌者,不安排其从事所禁忌的作业;在岗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早期职业病患者,脱离接触并及早治疗;离岗体检,鉴定有否受到职业危害(职业病防治法第32条)。 对女工和未成年工采取特殊保护。 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配备现场医疗救护。,(4)组织管理措施 设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配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 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健全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

36、格执行。 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增强防范有害因素危害的能力。 加强生产现场的检查、督促劳动者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及时发现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并及时消除。 定期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 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救援装备和人员。,3、控制的基本对策 (1)消除,使作业环境不存在有害因素,实现本质安全。 (2)减弱,部份消除作业环境的有害因素,使危害程度降低。 (3)限制,将有害因素局限在作业环境中的特定空间,使之不扩散或减少扩散到作业人员活动的空间。 (二)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 1、工程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 (2)湿法作业 (3)密闭尘

37、源 (4)通风除尘 2、个人防护措施。使用防尘口罩等防尘 用具,减少吸入的尘量和皮肤接触。 3、卫生保健措施 4、组织管理措施,(三)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 1、工程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 (2)生产过程密闭(3)隔离操作 (4)通风净化 2、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呼吸防护和皮肤防护。 3、卫生保健措施 4、组织管理措施 (四)噪声危害控制 1、工程技术措施 (1)自动化生产减少接触。 (2)降低声源噪声 改进工艺、设计、加工使设备噪声强度降低,声源合理布局。 (3)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 吸声 隔声 隔振 阻尼减振 消声 2、个人防护措施 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等。 3、卫生保健措施 4、组织管

38、理措施,(五)防暑降温 1、工程技术措施 (1)合理设计。包括厂房设计、热源布置、余热利用、机械化生产减轻劳动强度和自动化生产减少接触等。 (2)隔热。将高温热源与人分隔,如隔热墙、隔热操控室和休息室等。 (3)通风散热。包括自然通风、机械抽风和局部送冷风。 2、个人防护措施 穿戴防热隔热个人防护用品。 3、卫生保健措施 4、组织管理措施,中暑急救 中暑是由于高温、日晒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中暑后会出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口渴、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突然晕倒。中暑又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中暑急救的方法: 让中暑病人立即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解开衣服,

39、呈平卧姿势,同时让患者多喝含盐饮料。对于先兆中暑者,可不进行特殊治疗,让他自然恢复正常。对于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送医院抢救治疗。 中暑者体温过高时,可以用冰袋放在中暑者的头部、两腋下等处,用冰水(或酒精)擦身;用在凉水中浸湿的毛巾包上冰块擦额部和全身。此外,要用力按摩病人的四肢,防止血液循环停滞。还可进行凉水沐浴,使病人身体浸泡在凉水中(除头部),经10-20分钟后,擦干身体。在使用上述方法降温的同时,让病人喝含盐清凉饮料和凉开水,服用急救药水、人丹和其他降温药物。,案例分析,机械伤害事故: 2006年8月22日8时03分,某安装工程公司的施工人员在某厂原料车间高炉仓上的x皮带上方准备安装皮带

40、下料斗时,发生一起机械伤害事故,造成1人死亡。经调查认定,这是一起责任事故。 事故发生经过 2006年8月22日,某安装工程公司继续y皮带下料斗的安装。8时03分,楚某起动x皮带,正站在x皮带上解手拉葫芦倒链的许某(协力工)便倒在x皮带上并随皮带移动,另一名协力工去扯许某但没扯到,许某的头部和身体被挤压在y皮带老下料斗下口与x皮带之间,头部大量出血。王见状马上拉下紧急拉线开关,使x皮带停下来,并叫人去拉许但无法拉出来。后因伤势过重,许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 1、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在没有拿到x皮带操作牌并返回到施工现场的情况下,许某擅自站到x皮带上操作手拉葫芦的倒链。 2、未核实就起

41、动皮带。高炉仓上主控室的皮带工楚某在主控室看不到x皮带机身的情况,又知道有施工人员在x皮带附近准备施工,起动x皮带前没有就x皮带上是否有人进行现场核实。 3、x皮带没有安装起动声、光信号装置。 事故的间接原因 1、教育培训不够。公司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及安全教育不够,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2、劳动组织不合理。施工方案要求安全员必须到吊装作业现场进行监督,但公司没有安排安全员到y皮带下料斗吊装作业现场进行监督。 3、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安装y皮带下料斗的现场负责人没有认真检查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并及时制止施工人员的违章行为。,某厂有机械加工车间、喷漆车间、锅炉房以及厂内油库

42、等。机械加工车间有:加工机械7台(套),额定起重量2.5t的升降机1台,额定其重量1.5t、提升高度2m的起重机1台,叉车2台。喷漆车间有:调漆室、喷漆室、油漆临时储藏室、人员休息室等。锅炉房有2台出口水压0.4MPa(表压)、额定出水温度149、额定功率28MW的锅炉。厂内油库有3t的汽油储罐1个及其他配套的加油设备。2005年12月3日7点30分(8点正式上班),机械加工车间起重工小李做好了起吊准备,在其他人未到场的情况下开始了吊装作业。7点45分,小陈进入机械加工车间,未走行人通道进入吊装作业区,被起吊的钢件撞成重伤,小李慌忙停止吊运。,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厂可能发生爆炸

43、的设备戏场所。外说明燃炸的性质。 2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简要说明该厂特种设备使用应遵守的安全规定。 3指出此次事故调查组应由哪必成员构成。 4简要写出此次事故的事故调查报告。,(1)事故发生时间:2005年12月3日 (2)事故发生地点:机械加工车间 (3)事故过程描述 (4)事故受害人:小陈 (5)事故类别:重伤事故 (6)事故类型:起重伤害 (7)事故性质:责任事故 (8)事故责任者:小陈或小李或小陈与小李 (9)事故直接原因: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10)事故间接原因:未按照操作规程作业 (11)建议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触电事故案例(一) 一

44、、事故概况: 2002年7月21日,在上海某建设实业发展中心承包的某学林苑4房工地上,水电班班长朱某、副班长蔡某,安排普工朱某、郭某二人为一组到4房东单元45层开凿电线管墙槽工作。下午1时上班后,朱、郭二人分别随身携带手提切割机、榔头、凿头、开关箱等作业工具继续作业。朱某去了4层,郭某去了5层。当郭某在东单元西套卫生间墙槽时,由于操作不慎,切割机切破电线,使郭某触电。下午14时20分左右,木工陈某路过东单元西套卫生间,发现郭某躺倒在地坪上,不省人事。事故发生后,项目部立即叫来工人宣某、曲某将郭某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二、事故原因分析: 1、 直接原因 郭某在工作时,使用手提切割机操作不当

45、,以致割破电线造成触电,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 间接原因 (1) 项目部对职工安全教育不够严格,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2) 工地安全对施工班组安全操作交底不细,现场安全生产检查监督不力; (3) 职工缺乏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3、 主要原因 施工现场用电设备、设施缺乏定期维护、保养,开关箱漏电保护器失灵,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三、事故预防及控制措施: 1、 企业召开安全现场会,对事故情况在全企业范围内进行通报,并传达到每个职工,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深刻检查,提高员工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安全防范意识,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2、 立即组织安全部门、施工部门、技术部门以及

46、现场维修电工等对施工现场全面的安全检查,不留死角。对查出的机械设备、电器装置等各种事故隐患马上定人、定时、定措施落实整改不留隐患。 3、 进一步坚决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并加强安全动态管理,加强危险作业和过程的监控,进一步规范、完善施工现场安全设施。 四、事故处理结果: 1、本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6万元。 2、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根据事故调查小组的意见,对本次事故负有一定责任者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1)公司总经理范某,对项目部安全管理不够,对本次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给予作出书面检查的处分。,(2)公司副总经理曹某,对项目部安全

47、管理、检查监督不严,对本次事故负有领导责任, 给予作出书面检查的处分。 (3)项目经理石某,对职工安全教育、交底不到位,对本次事故负有领导责任,作批评教育,并给予罚款的处分。 (4)工地安全员周某,对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监督不严,对本次事故负有一定责任,给予通报批评,并处以罚款。 (5)水电工班长朱某、副班长蔡某,对班组安全生产、安全教育不够,对本次事故负有一定责任,分别给予进行口头警告和罚款的处分。 (6)普工郭某,使用手提切割机操作不当,对本次事故负有直接责任,鉴已在事故中死亡,故免于追究。,触电事故案例(二) 一、事故概况: 2002年8月10日,在上海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某住宅小区工

48、地上,油漆班正在进行装饰工程的墙面批嵌作业。下午上班后,油漆工屈某在施工现场47#房西南广场处,用经过改装的手电钻搅拌机(金属外壳)伸入桶内搅拌批嵌材料。下午15时35分左右,泥工何某见到屈某手握电钻坐在地上,以为他在休息而未注意。大约1分钟后,发现屈某倒卧在地上,面色发黑,不醒人事。何某立即叫来油漆工班长等人用出租车将屈某急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为触电身亡。,二、事故原因分析: 1、 直接原因 屈某在现场施工中用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的手电钻搅拌机,本人又违反规定私接电源,加之在施工中赤脚违章作业,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 间接原因 项目部对职工、班组长缺乏安全生产教育,现场管

49、理不到位,发现问题未能及时制止,况且用自制的手枪钻作搅拌机使用,在接插电源时,未经漏电保护,违反“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原则,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3、 主要原因 公司虽对职工进行过进场的安全生产教育,但缺乏有效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检查,加之屈某自我保护意识差,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三、事故预防及控制措施: 1、召开事故现场会,对全体施工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反对违章操作、冒险蛮干的安全教育,吸取事故教训,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2、公司领导,应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对下属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领导和管理,下属工程、项目部必须配备安全专职干部。 3、项目部经理必须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