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提纲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的新概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一、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
2、汇。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二
3、十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验室里的新技术,还需要通过新产业,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二、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即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是以前没有的新的生产力种类和结构,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
4、高、更可持续。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科技创新主导: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实现生产力的跃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
5、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全要素的高效配置: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管理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它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全要素的高效配置,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
6、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信号鲜明、意涵丰富一一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四五”规划纲要里,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章中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未来产业”:在“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有一节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则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战
7、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天空海洋产业等。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
8、力量,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对未来产业不仅要精准“选种”、精心“播种”,更要悉心“育种”、用心培苗”,让其更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三、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
9、征,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全方位系统推进。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进一步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合作环境。加快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一套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速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10、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拥有大量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数智人才。必须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研究型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使职业教育尽快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11、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前沿技术领域的颠覆式、突破式创新为前提,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超前部署、全面开展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研究,大力支持产业应用研究,在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驱动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
12、力。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重视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规范的数据要素管理体系。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数据要素的产权,尽快设立全国性的数据确权登记平台,明确数据产权界定的实施办法;尽快制定数据要素的价值评价体系,明确数据要素的可信度、共享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指标,以便更精准地进行数据要素的评估和交易。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的创造和流通。进一步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打破数据要素壁垒,使数据在流通中产生更大价值。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估数据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情况不断改进和加强数据安全策略。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为此,需要紧跟全
13、球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夯实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先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系统、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通过对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和销售服务等产业全链条、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通过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加强政策服务引导等系统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在决策、生产、运营环节上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夯实发展新质生
14、产力的算力基础。算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功能,只有全面提升算力水平,才能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顺利落地,才能使数据要素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掘,才能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芯片领域资金投入和支持,推动芯片制造先进工艺和设计能力的提升,推进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创新,推进超级计算机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快提升打造高质量算力的硬件基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算法和软件领域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向量子计算、光计算、类脑计算等新型算力领域的探索,加大对算法和软件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提升高质量算力的软件基础。注重优化算力布局,持续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产业生态化发
15、展,拓展算力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增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生产力的绿色化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技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规模,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加快构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推广成本,促进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和绿色生态产业区。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推进能源革命、消费
16、革命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全面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优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加快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体系,做好全面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激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健全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壮大风险投资市场,促进一批革命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银行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开发创新信贷产品。加大科技专项贷款和产业发展专项贷款支持力度,提升银行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中的参与度。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对企业科创贷款的担保力度,为科技创新贷款担保营造良好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