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全.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4618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163 大小:4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社会学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组织社会学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组织社会学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组织社会学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组织社会学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社会学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社会学全.ppt(1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组织社会学,课程目标,组织社会学仍属新兴学术范畴,典范仍待树立。各学门对于组织的讨论,各有不同的取向。然而,社会本身即是一个组织,且人们的许多行为,其本质亦具有组织性质。换言之,理解组织行为,就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即是社会行为。本课程从社会学角度切入,讨论的重点包括:组织与制度、组织与市场、组织与社会网络、组织生态学、组织环境、组织变迁等。,第一章:绪论,一、组织现象与组织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的必要性:组织无处不在。组织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解剖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工具性与情感性两大基本社会功能。 组织现象:千差万别,一些组织现象,1、组织制度的“趋同性”:为何各类组织的结构如此相似? 代

2、表人物:迈耶Meyer和罗恩Rowan 制度化的组织:作为象征符号和礼仪的正式结构(发表于1977的American Journal of Socialogy) 现象: 效率解释机制认为:面临不同技术条件、生产过程和市场条件的组织的结构应该是不同的。但,不同类型的学校(规模、地区、性质)的科层式正式组织结构极其相似 不同工业组织(规模、行业、产品)间的结构极其相似,几乎所有的组织都采用了科层制这一组织模式(曾为主流的家庭式组织逐渐被抛弃),其他相关现象 国家号召学习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 办公手提电脑大多为IBM 学生中的异类:发型、衣着、行为 各类学生组织与政府组织的神似 主席-副主席-秘书长

3、-办公室-部长 官场流行的考察、学习风 官员为何热衷于学习上级文件精神? 上级强迫 下级主动学习,2、群体生态学:为什么组织有如此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规模? 代表人物:汉南Hannan和弗里曼Freeman 现象 高科技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分化 工业组织一般比较大,饮食店规模一般较小 不同类型的组织的生存率和死亡率差异极大,如企业和大学,3、组织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1970年代前,社会分层研究多集中在代际流动;1970年代后,更多地研究组织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现象: 女性工人工资只有男性工人工资的75% 形成这一不平等的机制是什么呢? 组织内部结构-很多资源分配实际上是在组织中进行和

4、完成的,4、组织的边界:企业的规模究竟应该多大? 内在化(兼并) 外在化(外包) 现象 DHL将其公共关系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关公司 GM内部有几百名律师,5、同一行业中的不同组织形式现象 英美的纺织业为大机器、大工厂生产,而日本的为家庭作坊式(甚至还是手工)生产 日本的纺织公司将原料发到各个家庭去制作,而后统一回购。,6、报酬形式 现象 教师:固定工资,而且有严格的制度限制额外收入 企业员工:计件工资、计时工资 报酬形式受什么因素影响?又会带来什么激励结果?,7、科层制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理想型)科层制组织的特点 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 权力是和职位相关联的,而

5、且是非人格化的 是理性组织,通过规章制度来提高效率 科层组织内的官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是专业化人员,其职业目标就是追求不断的晋升 科层制组织建立在理性-法理权威基础上 科层制的产生 科层制产生于近代国家间的残酷竞争 科层制因其效率更高而胜出并被广泛采用 首先应用于也是诞生于普鲁士军队,8、组织内的“目标替代” 代表人物:米歇尔斯Robert Michel 米歇尔斯在其政党论中研究了20世纪初欧洲国家劳工组织和社会主义党派。 现象 劳工组织虽为大众利益而诞生,但在达成利益的组织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等级制度,大众逐渐远离决策,组织目标也逐渐被精英的利益所取代。 “组织意味着专制的倾向!组织结构是在每

6、个政党或专业团体内出现了少数领导人和被领导的大众之间的两极分化。”,二、何谓组织与组织社会学,1、何谓组织? M韦伯:组织是一个法人团体,它是一个用规章制度限制外人进入的一个封闭的团体。 波普诺:人们长期以来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的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俱乐部、学校、教堂、医院、监狱、公司和政府机构均为组织。,吉登斯:一个组织是以公务关系为基础,为完成特定目标的一大群人的结合。 霍尔: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秩序(规则)、权威阶层(等级)、沟通系统及成员协调系统(程序)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有一定的连续性,他存在于环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有关,活

7、动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及社会产生效果。,王思斌: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民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在组织理论中,斯科特从三个视角看组织: 1)理性系统定义: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 2)自然系统定义:组织是一个参与者寻求着多种利益(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的集合体。 3)开放系统的定义: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中,既依赖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

8、时又由环境建构。,结构层次,社会心理(行动)层次,生态层次,小结:,我们研究的组织是指狭义的组织。 组织共性是“为达成某种特定目标而组成的社会群体”。,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的基本要素(Leavitt的钻石结构),组织的基本要素 1、社会结构:组织参与者关系的模式化和规范化 既包括了规范结构(应然),也包括了行为结构(即既存秩序权力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是然) 2、参与者社会行动者 保证组织的延续的同时也带来创新和变革 3、目标:(是否存在独立的组织目标?) 4、技术:(从事和拥有为其工作所用的技术) 5、环境:(物质、文化、科技和社会环境),2、何谓组织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组织结构、运行

9、与变迁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地位:在各学科纷纷独立门户的情况下,组织研究在社会学研究里仍具有主流地位。周雪光:组织社会学不仅是社会学的一分支,而且是社会学的核心领域。 学科特点:1)理论性强。 2)跨学科领域。 3)应用性强。,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在主流经济学中,新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家都接受的理论逻辑架构。但是社会学的特点是百家争鸣、学派林立,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家都接受的理论。,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所以,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很大,但在社会学界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韦伯也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研究方法。 相较起来,涂尔干比较明确地指出一个社会学的研

10、究方法:社会学的角度应该是从群体的层次来研究群体(社会)现象。,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角度是个悬念,但答案却很明显:我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学研究框架;我们关注的是具体的理论以及它们的观点和角度。 社会学领域中缺乏一个占统治位置的中心理论,这个状况也有一个好处:它为在这领域中从事研究的学者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与其他学科研究组织的差异: 政治学:强调组织的权力进程和决策过程,关注政党与行政组织 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人”视角,研究稀缺资源的获取和分配,并关注生产力和效率问题,关注的是工业组织。 心理学:则对人的感性认识、理性认知和行为动机的差异感兴趣。 人类学:

11、对不同文化价值如何影响组织运作及其成员议题感兴趣。 社会学:兴趣广泛,主要是社会人的视角。对等级秩序、规范与情绪对行为的影响、组织的合法性、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等。,3、研究机制问题,理论建构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应用的困难极大,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并不明显。 近年来社会学界起了反思,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常常使用大的概念、宏观的社会过程解释问题,把问题越讲越泛、越讲越大,但是大而无当,缺乏分析的力度。,研究机制问题,因此有人呼吁我们应回到Merton提出的中层理论。越来越多社会学研究者关注具体的因果机制,而不是大的理论框架。 Elster认为,即使我们找不到公理性规律,我们仍然可以对研究对象提出解释,也就

12、是说,在公理和描述之间还可以有一个解释层次,这个层次就是对机制的关注。,研究机制问题,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便别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诱发的条件或者后果却是不明朗的。所以,这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系会经常发生。 我们可以见到,对机制的关注大大减轻了理论研究的困难。,研究机制问题,因果机制的概念成为一个比较容易把握的分析角度:我们是从具体可察的因果关系着眼去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而不是去建一个庞大完整的逻辑体系。 勉为其难,不如顺其自然,在力量所能及的层次上研究、解释问题。,三、组织社会学研究简史:以美国代表,序曲:20世

13、纪初期,Taylor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以及霍桑试验引起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 两个黄金时期: 1950-1960年代。 1970-1990年代。 未结束的乐章:1990年代迄今。,1、序曲:早期三派: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结构学派 对组织行为的第一次系统研究出现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多学科学者的密切关注。 20世纪初的管理学派:泰勒的“泰勒制”(1911),工具性取向。20年代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派。 20世纪304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派:霍桑试验,考察组织成员的心理动机。 结构学派的代表:M韦伯 其博士论文(1889)中世纪企业组织对历史的贡献是第一部从社会学角度论述组织的论著。(最大贡献:科层

14、制组织的分析),1936年C.I.巴纳德经理的职能 对社会组织进行综合研究 。 组织社会学是在结构学派的基础上,吸收另外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如今亦与各学科交叉,共同发展。,2、学科独立 4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学理论方法的研究,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独立性凸显。早期研究主要将组织视为技术性的生产系统。到巴纳德(1938)和塞尔兹尼克那里,不仅将组织看成技术性的生产系统,同时看成一个试图在它们所处的环境中生存的适应性的社会系统。 二战后韦伯科层制理论英译本传到美国,引起美国社会学的关注,1956年,一本强调组织研究领域的多学科性刊物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

15、ly正式出版发行组织社会学开始成为显学。 20世纪50年代,组织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公认领域。,3、两个黄金时期 (1)5060年代形成两大学术中心:A、卡内基技术学院(现卡纳基梅隆大学),该学派包括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以西蒙为代表,提出“有限理性”概念。B、哥伦比亚学派(墨顿为中心,包括布劳、古尔德纳等人),强调“有目的行动的非预料后果”,开展了对公共和私立组织的早期权威性研究,两学派各自都出版了一系列著作,(2)7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成效:A、许多重要的现成为主流理论为此一时期提出:新制度学派、交易成本理论、种群生态学、资源依赖理论、组织网络理论。以

16、上分析方法中,除交易成本理论,都建立在社会学家工作的基础上。 B、组织社会学成为社会学的中心领域并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研究中心:西部的斯坦福大学 。,4、现状 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网络学派及其研究活动成为前沿领域。既更多利用开放系统的视角从更高层次上分析组织。也从微观角度研究组织内部关系,一反以往宏大叙事;许多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以补以往不足。,5、国内研究 日益兴旺,翻译著作众多。 研究主题:从单位制到各种新组织(教育、非政府、网络等) 理论上:网络理论与新制度学派理论颇受重视 平台与人才: “组织社会学研究工作坊”自2003年起每年举行。,第二章:组织分类与中国组织,一、

17、 国外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1、 以组织的功能与目标为标准。代表人物:帕森斯 A、生产组织 B、政治组织 C、整合组织 D、模式维持组织 2、以组织的受惠者为标准。代表人物:布劳与斯科特 A、互惠性组织 B、服务性组织 C、经营性组织(营利组织) D、公益组织,3、以权威的基础为标准。代表人物:埃兹奥尼(AEtzioni,美籍德裔社会学家) A、强制性组织 B、功利性组织 C、信仰性组织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代表人物:汤 普逊 A、长链组织 B、媒介组织 C、集约组织,二、 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1、开放前以组织机构的编制的性质为标准 (1) 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机构。 a

18、.国家权力、行政、司法和金融机关组织;b.党派组织;c.政协;d.人民团体 。 (2)国家事业编制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机构。a.农林水利气象组织;b.文教卫生事业组织;c.科学研究事业组织;d.勘察设计事业组织;e.社会福利事业组织; f.城市公用事业组织;g.交通事业组织;h.其他事业组织 。 (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所产生的价值可以货币形式表现只经济组织形式。包括各类工商企业。,2、以产业为标准 (1)第一产业组织(以自然为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 (2)第二产业组织(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如工业企业组织:消费品工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机械、电子等)

19、 (3)第三产业组织(流通与服务部门:四个层次:生产与生活服务部门、科教文卫等服务部门、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信息产业),3、以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为标准 (1)经济组织 (2)政治组织 (3)文化组织 (4)武装组织 (5)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社会慈善组织等 ) (6)综合组织:担负多种类型职能的社会共同体,如:村委会、居委会 (7)其他,三、 中国的城乡组织 1、中国农村社会组织 (一)传统:里甲、保甲的行政组织 家族与宗族的社会自组织 (二)当代 (1)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公社”组织 土改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 人民公社 适应城乡分割体系而产生。国家以此将分散农民高度组织,以服务于工业化目标。

20、严格控制农民,并为农民提供保障。 形式: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人民公社分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人民公社”制的特点: a、一大二公。 大:公社规模大 公:所有生产资料均归集体所有,公社组织包纳所有农村组织,成为农村唯一组织。 b、全部农村人口成为公社社员且身份固定化。家庭的生产活动基本被停止。 c、总体性与全面控制性 体现了改革开放前中国总体性社会的“总体性”组织特点。即人民公社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组织体系,将党、政、企、甚至军事(民兵)都包含在这个组织中,是城市单位制度特征在农村的翻版。 除经济控制外,如意识形态上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控制。社会保障上的赤脚医生制度与五保户制度等。 国家严格控

21、制下的人民公社内部的灵活性:增加农民分配份额的策略、村庄原有的非正式关系影响组织的运行等,(2)改革开放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 公社制的低效率导致开放初人民公社解体。从土地承包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开放下自由流动资源的出现是村民自治出现的基础。 原人民公社层面上建立乡镇政府。为最基层政府。其下为村民委员会,系农村自治组织。不属基层政权。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出,1998年正式通过。 村委会的职能:a、分配资源(土地承包、宅基地分配、集体资产发包等);b、维护村庄公共秩序(排解纠纷,制定村规民约);c 、公共服务(村内学校、道路、水利等)。 村委会

22、现状:逐渐成熟 对村委会的民主监督问题、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影响问题。 当前村委会发展中问题:1、人口流动下乡村精英的缺席或村干部滥用职权。2、政府为扩充自身利益而干预村委会。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到2006年底,全国已经发展了11万多个农村专业协会,超过1000万农户加入专业技术协会。,2、中国的城市组织 传统 城市有近50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已出现特色城市。但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始于明朝,将城镇设作一级组织坊,坊设坊正,其职责不外掌教化、收赋税、禁盗贼、防烟火。传统城市主要为政治性城市。 清末城乡分治正式形成制度,以1908年1月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为标志。辛亥以后正式开始市建

23、制。 民国时期,城市的西式组织系统。,当代 (一)开放前的“单位”组织 中国社会单位社会? (1)形成:1956年单位制度因素在全社会基本具备 形成因素:a、新中国政治关系的历史特点(等级供给制历史)。b、工业化模式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矛盾。c、长期政治运动对科层制的破坏。,(2)特点: a、非独立性(制度性依附):单位对国家的全面依附及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 b、功能多元化与被控制多元化的一体性。单位就是一社会。不但提供工资、各种社会福利,甚至满足家庭各方面需要如子女教育、子女就业机会等 c、结构科层化与功能科层化分离。如对政治因素的高度重视。 d、行政序列的等级性。决定单位地位的三因素:单位级

24、别、单位规模与单位权力。 e、永久性就业。 单位构成了城市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其他组织均依托于单位组织,由此,改革前的中国社会被成为“总体性社会”,(3)功能 功能:国家分配社会资源、控制社会的基本工具 控制模式:国家 组织个人 单位自主性问题 缺陷:1、边界封闭 2、功能多元的浪费与低效率3、政治第一的统一取向 历史地位:在初期稳定社会与集中资源推进工业化基础建设方面具有历史的积极作用。,(二) 改革开放与单位变迁 a、社会变化与新型组织的出现 “自由活动空间”、“自由流动资源”、政治职能转变、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新组织:各类新式企业组织(私营、港澳、台与外商独资经营的社会组织等)的一些特点

25、:组织功能高度分化与专门化、无行政级别的独立法人地位、人事、生产、管理、销售等高度自主性)、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行业协会、俱乐部等。,b、“单位”的走向及问题 单位变迁中弱化(单位内控力越来越低)与强化(政治依赖降低而经济依赖反更加增强)倾向。 单位功能的弱化过程:福利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学校、失业等)合同用工制度企业变成市场生产组织。,单位制度变化过程:企业改革(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下,中小企业改革,然后大型国企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减少政府财政资金资助,引入市场机制)行政机构改革(从干部到公务员,已非原貌,然单位制度痕迹依然较为明显)。 城市人口从“单位人”向“社会人”

26、 转变。 社会的基本统治形式和统治结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改革有待继续,(三)城市民间组织的发展 非政府组织: 政府型非政府组织(如由纺织转变为纺织总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扶贫基金会等) 各类民间组织。2006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团体19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1万个,基金会1144个,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中介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各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组织变迁的轨迹:垂直组织结构转变为横向组织结构,国家高度的控制转为社会自组织发展,组织的功能趋于单一。,关于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从组织性质划分,有的研究者将我国的非政

27、府组织分为社会团体、行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三类。,从组织的法律地位出发,人们将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民政部注册登记为社会团体、基金会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民间组织。这些正式注册登记、获得明确法律地位的组织往往在资源获取、人事配置等方面均与政府机构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类是指民间自发组建、因各种原因不能在民政部门获得法人资格的“草根组织”。它们不具有“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但是在相当程度上具备非政府组织的核心特征。“草根组织”的存在方式非常多样,如作为某个单位的二级机构、在工商部门按照企业法人登记注册但却是开展公益性活动的,以及未登记的公益性组织、农村经济协作组织和其他游离在法

28、律规定的组织体系之外自行活动的组织等; 第三类是转型中、性质未定的组织及其它社会组织。这类组织包括转型中的事业单位、依据特定的法律程序成立的村委会和居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组织界线尚未划清的部门代管组织如业主委员会、在现代科技手段下出现的新型组织形式如网上社团等。,有的研究者从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角度将它们分为三类:将会员制互益型组织划分为一类。公益性组织被细化为两类,一类被称为运作型组织,如各种类型的基金会。据估计,目前我国共有上千家基金会,其中全国性的基金会有70多家。这类组织为社会提供市场难以提供而政府又难以顾及的公共服务。另一类是实体性社会服务机构,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国有事业单

29、位两类。其中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国有事业单位改制而成,而一些国有事业单位则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转化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使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各种公共服务的实体性机构,除民办学校外,还有如医院、剧团、养老院、研究所、图书馆等。(林燕凌,2005),非政府组织可以分为4大类:政府组织的非政府组织,是由国家支持的以从事政府指导的活动;资助机构组织的非政府组织,是由多边和双边资助机构以及民间志愿组织等支持的非政府组织,从事资助机构指导的活动;自治的或独立的非政府组织,是自我指导的组织,力求在组织和资金上实行自立。这类非政府组织从事包括社会团体和社区等一些利益群体的活动。外国非政府组织,它同本国的

30、非政府组织不同,它们必须要接受东道国政府的管理,因而它们对东道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敏感。(傅饶乐、 E拉塞尔,1997),第三章 作为理性系统的组织,从理性系统的视角来看,组织是一种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工具。 理性是指为了最有效地达成预定目标而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行为逻辑。 目标具体化; 形式化;,一、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试图创造出一种理性技术,以便建构那些能使组织各分支之间关系协调的结构和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找到确定的理性技术和方法,组织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它的目标。劳动分工、等级过程与职能过程、组织结构和管理跨度。,(一)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弗里德里

31、克泰罗(Taylor, Frederick W.18561917) 泰罗的分析 工人观念的错误 体制上的“磨洋工” 劳动方法不科学,泰罗管理原则 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科学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将挑选和训练的工人与劳动过程相结合 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经久的合作,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是法国管理学家. 他把工业企业所从事的活动分为六类: 1技术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生产、制造和加工活动 2商业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采购、销售和交换活动 3财务活动:指企业从事的资本筹集活动,以及有效 使用资本的活动。 4安全活动:指保护企业资产、保障企业人身安全的 种种活动 5会计活

32、动:指企业的存贷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 、成本核算、统计等。 6管理活动:指企业的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1等级原则 2指令单一原则 3控制范围原则 4特例原则,法约尔的管理原则,法约尔最大的贡献是关于管理的定义,他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这五个要素集中表现为: 1预测和计划:即“预测将来和制定行动计划”。 2组织:“确立企业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结构”。 3指挥:“使企业人员的活动得到保证”。 4协调:“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得到统一与和谐”。 5控制:“保证企业发生的每件事情,与既定原则和发布的命令相一致

33、”。,三、科层组织理论,(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韦伯论权威的基本类型 (三)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四)古德纳对科层制与现实关系的研究 阿尔文W古德纳(Alvin W,Gouldner)是美国社会学家。古德纳通过分析,得出科层制有三种行为方式:虚幻式、代表式和惩罚为主式。 (五)科层组织理论的影响,三类权威 传统权威:其基础是对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及在其之下实施权威合法性的牢固信念 法理权威:对规范法则的合法化和在此规则下提升权威发号施令的权力的信念 感召权威:对个体特定和特别的神性、英雄主义或典范特征的崇拜,以及对由TA提出或颁布的规章的崇拜 不同权威对应的组织结构 传统权威引起了专一

34、的、分散的结构,如家族制 法理权威更多为非人格因素和形式结构提供了基础,1、参与者间的固定劳动分工 2、职员的等级原则 3、指导行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4、公私财产和权力分离 5、技术资格基础上的人员选择(量才用人 ) 6、对参与者而言的职位雇佣,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四、 西蒙的管理行为理论,针对经济人假设(追求私利、完全知晓所有选择),提出管理人假设(或追求私利,但是却不总明白到底是什么;追求满意而非最佳) 主要探讨组织的结构特征对个体决策者的影响 多个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如何整合起来以达成复杂的目标?组织框架,理性系统视角概括 理性,指达成特定目的的手段是最佳的;而非指目的本身 理性,也意味着

35、个体的选择和决策受到限制,意味着遵从规章制度;理性存在于规范、结构、控制机制中,而非个体参与者中 理性系统视角,强调上层参与者对下层参与者行为的决定权,决策是集权的;而这种集权是为沟通、协调服务的,最终服务于组织目标(控制本身成为目的?) 主要关注组织的内部特征,而相对忽视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对于组织结构和行为的影响 由于过于关注组织的规范结构,而实际上忽略了组织的行为结构,根据纯粹的理性技术标准来管理社会组织是非理性的, 因为它忽视了社会行为的非理性方面。彼得布劳,第四章 作为自然系统的组织,组织目标是复杂的 组织的既定目标(“真实”)和实际追求的目标之间是有差距的; 即使组织寻求的是既定目

36、标,它仍不是指导参与者行为的惟一目标; 主要目标 维持目标:维持自身存在(如各种政府临时部门的永久化) 行为结构责任和动机(承诺、激励),组织远非只是达成既定目标的工具, 而是力图在特定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团体!,基本观点,NGO(小儿麻痹症基金会等),非正式结构 在高度形式化的正式结构之外,还存在建立在参与者个性和相互关系基础上的非正式结构; 个体从来不只是“被雇佣的劳动”,而是投入了情感和智慧,价值观、情绪会在组织中呈现; 情感逻辑; 高度集中化和正式化的结构必然是无效率的,因为它们浪费了组织最为珍贵的资源:参与者的才智和创造力;,一、Mayo人际关系学派,“复杂人”、感觉和情感的激

37、励、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和群体、工业化的罪恶;(人类动机的复杂性和非正式结构) 小组研究组织身份对其行为的影响; 领导力领导特质、领导行为; 个体差异; 古典管理理论(理性系统,X理论)的人性观 个体不喜欢工作并总想避免工作,逃避责任等 因而应用惩罚来强制个人工作 人际关系理论(Y理论)麦格雷戈 人们并非不喜欢工作 外部控制与惩罚威胁并非驱使人们努力工作的唯一手段 最重要的回报是“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改革努力工人满意度、督导技能的培训、参与决策,二、巴纳德:作为协作体系的组织,协作成因 组织本质上是一个协作的体系,用以整合个体参与者的贡献(组织是个人之间有意识、经过协商和有目的的协作); 组织

38、的存在依赖于参与者为其做贡献的意愿(指令能否得到执行取决于是否能够得到对象的认同); 强调协作的非物质、非正式、人际关系以及道德的基础; 领导者的才能 成功组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集体目标的确立,集体目标将参与者在道义上整合在一起(强势组织文化士气); 环境; 认识到组织生存的需要的存在。甚至看到组织生存的需要甚至可能推翻组织目标的道德性。,三、塞尔兹尼克的制度学观点,制度化 参与者的共同承诺和一致目标会变成威力无比的武器。(不稳定、松散有序稳定的整合) 在组织面临坏境而来的外界限制和压力以及人员利益及其非正式关系的变化时,制度化责任便发展起来。(制度化程度差异) 经验研究 田纳西河流管理局的研

39、究(塞尔兹尼) 洛杉矶成人教育规划(克拉克) 基督教青年会(扎尔德和丹顿),三、帕森斯的AGIL模型,帕森斯所分析的不是特定类型的组织如企业,而是所有类型的组织;并强调不同类型组织间的关联。 所有的社会体系为了生存都必须满足四类功能需求: A适应:即获取充足的资源。如经济组织 G目标达成:即确定和实施的目标。如政治组织 I整合:即在系统子部门中维持关节或协调。如社会控制机构 L维模:即创造、保持和传播该体系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文化组织、教育组织和宗教组织等,功能主义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功能一致性假定:高度整合对于系统的维继是必需的 功能普遍性假定:系统及其部分必然具有正功能 功能的不可或缺性

40、:系统均具有一定需求,且是必须得到满足的;一些特定结构对于该需求的满足又是不可或缺的 组织结构的三个层次 底层:技术体系。处理组织的实际“产品”。如流水线、工人、教师 中层:管理系统。协调组织和任务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学校中的教务处、社科处等 高层:制度系统。将组织与更大的社会联系起来,以获得组织的“合法性”。制度使组织目标的实施成为可能,四、 社会冲突论,管理层中的冲突,变化被视为与稳定一样的自然和普遍; 规则为谁而立?强调组织参与者利益的不同和价值观的冲突; 管理观念社会阶层观念与社会科层观念并存?许多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是由于某团体的统治或与其它利益的联合; 权力基础的变化;,理性系统视角 实

41、践派 更多关注工业企业,如钢铁企业、汽车制造业 关注连续统一体目标 关注与组织目标相关的成员行为 经济人 组织是设计出来的,是精打细算的结果(机械模型),自然系统视角 学院派 更多关注公共服务部门,如学校、医院、宗教 关注松散的目标 关注成员的所有组织行为 复杂人(社会人) 组织是演进出来的,是自然发展的(有机模型),第五章 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案例: 马木留克兵VS法国兵,拿破仑描述骑术不精但纪律严明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最善于单兵格斗但毫无纪律的马木留克骑兵之间的战斗,拿破仑说到: “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打胜三百个马木留克

42、兵,而一千个法国兵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1+12,系统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概 念,发展历程,Boulding的系统分类 Katz andKahn,1978,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NY: Wiley (2 edi.) 开放系统及其在组织理论中的应用个体的问题来自组织;组织问题和发展动力都来自环境;对话泰勒和韦伯,解读组织的变迁问题。,博尔丁的系统分类,系统层次,关联的部分联结或结合在一起,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基本观点 作为自我调节系统的组织 控制系统

43、抽象模型:政策、控制、运行三个中心及其之间的流(包括反馈),自我调节系统示意图:恒温器与加热器,控制系统抽象模型,控制系统抽象模型:政策、控制、运行三个中心及其之间的流(包括反馈),基本观点 作为松散偶联系统的组织 社会系统中各个单位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各种可以相当独立地行动。 规范结构与行为结构之间 个人目标意愿与其行动(言行)之间 组织结构单元之间,开放系统的特点 组织加工从环境获得的资源与能量,实现自我维系; 开放系统的边界问题:以成员资格还是以活动为界?,作为分层系统的组织 组织由从基本单位到次级单位,层层的子系统构成。 部件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高于部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

44、当子系统稳定可以独立运行,系统的复杂性被降低。 作为整体的系统和作为更大系统的构成部分的系统(“唯理论”研究和”还原论”研究,Schwab,1960)。,第六章 组织与市场: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视角,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组织 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 经济学关于组织研究的新近动向,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企业的边界应该在哪里? 市场还是组织? 是自己生产还是市场上购买? 企业的最佳规模应该是多大? 纵向一体化的最佳边界在哪里? 为什么有些行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高,有些低? 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的最佳规模? 我们什么时候使用组织来达到目的,什么时候用市场来达成目的?,一些相关的组织现象,1、

45、通用汽车公司GM和费舍外壳制造公司的关系变迁 1919年,GM与Fisher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合同。合同规定在此10年期间GM购入Fisher制造的全部汽车外壳 此类长期合同最易面临什么问题? “要挟”/“敲竹杠” 结果 1926年,GM兼并了Fisher公司。因为,双方都发现这个合同关系很难长期执行 这实际上意味着组织间的市场关系转变为组织内部的科层制关系 比较 GM的汽车零部件如轮胎、车身、发动机等大多是自己的下属公司制造;而丰田公司的零部件基本上都是发包给其它小公司,2、DELL与IBM的售后服务合作 1999年前,DELL自己负责售后服务 1999年,DELL与IBM签订了一个合约,合

46、约规定DELL雇用IBM为其提供售后服务 此后,DELL专注于电脑开发生产,而把售后服务“外在化”、市场化 而两个公司在电脑销售商同时还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如何看待这一合约的利弊得失? 3、如何看待大学间的兼并?,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组织,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作用的市场过程中,市场价格在协调者双方的行为 人们只要在理性选择的原则下追求自己私利的最大化,市场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新古典经济学潜在假定: 1,充分信息 2,对称信息 3,完全理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问题 上述假定在现实中都不存在 新古典经济学如何看待组织? 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资本和劳动,提高

47、效率 但并不关注具体的组织过程。组织就是一个“黑盒子”,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逻辑:效率机制,效率机制 即成本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 效率机制如何决定企业规模?(该生产多少产品?) 产品的边际成本=产品价格,MC边际成本,p,认识效率机制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效率只是相当于那些参与决策的主体而言 效率因不同的约束条件而变化 效率机制并不总是我们决定采纳什么样的方案的惟一标准 资源分配中存在道德标准 如何在多个有效率的资源分配方案中进行选择?,组织是资本和劳动力的一种组合形式。那么,为什么不通过市场来实现呢?,钱德勒Alfred Chandler眼中的组织 组织可以提高规模效率(规模报酬递增) 组织可以提

48、高范围经济的效率,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只“无形的手” 钱德勒认为:企业(组织)是只“有形的手”,并在现代资本主义 大工业时期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我们为什么需要组织?,组织看似可以提高效率,但我们真的需要组织吗? 一个雇主是否可以每天到劳动力市场、管理人员市场、机械市场、资本市场去雇用自己所需要的人和机器设备来进行生产?这样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组织是否只是简单的技术组合?技术与资本、劳动的简单组合? 组织还包含了其它什么特殊的东西?,科斯问题,科斯Coase问题 一个工厂产生了环境污染,使附近居民深受其害,政府该不该出面干预,向工厂征税或强制它搬出居民区? 如果牧场的牛吃了

49、农场的麦子,应该怎么处理? 应该惩罚谁? 应该责怪谁没有修围栏? 迁走牧场还是农场?,避免甲对乙的损害,将会使甲遭受损害,必须解决的真正问题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制止损害,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并且应当从总体的和边际的角度来认识问题。,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人们为了完成市场交易必须投入时间、精力、信息和其他各种费用,这些费用就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在性质上属于市场机制运行的成本,它的存在,当事人不愿意采取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因而市场交易双方不能在充分选择的情况下达成最优契约,造成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由于市场交易是存在较高成本的,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人们就需要用另一种经济活动形式来替代市场交易,能够替代市场交易的另一种制度形式就是组织,组织中的行政指令可以取代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而成为生产活动的协调机制,以降低交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