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3282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系研究(作者:_单位: _邮码: _) 摘 要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在毕业时选择就业不再成为本科毕业生的唯一选择,更多的人选择出国或读研,以此来为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从而提高今后的生活水平。那么,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其教育水平是否有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大?本文在进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回归分析的同时,对所回归的方程进行违背经典假设的检验,并根据结果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居民教育水平;多元线形回归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在毕业时选择就业不再成为很多高校的本科

2、毕业生的唯一选择,更多的人选择出国或读研,以此来为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从而提高今后的生活水平。那么,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其教育水平是否有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大?本文进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回归分析。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的数据,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一些关于全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教育水平之间关系的结论。由于数据缺失,以1989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样本容量为18。 2 构建模型 2.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调整 利用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元)”、“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

3、数”、“研究生在校生人数”、“研究生在毕业生人数”、“出国留学人数”及“学成回国人数”这些数据,做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回归分析。 首先对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以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元)”进行数据处理。其中以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I0,以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数Y0,但首先应对其进行调整,用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m”对Y0调整得出以1978年为不变价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数据水平可以看出是人均而非整体),用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n”对I0调整得出以1978年为不变价的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I,即Y=Y0/m100,I=I0/n1

4、00。 下面,再考虑教育水平与人均收入对人均消费的影响。用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及“研究生在毕业生人数”,“出国留学人数”及“学成回国人数”,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程度的教育水平。这里考虑到文化程度越高对消费的影响越大,因此忽略掉中学以及小学的在校生人数,并以全部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来代替城镇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 以“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人)G1”及“研究生毕业生人数(人)G2”之和来表示研究生程度的教育水平G0,即G0=G1+G2,为始数据的数量级保持一致,将单位“人”调整成“千人”。以“出国留学人数(人)L1”及“学成回国人数(人)L2”之和来

5、表示留学程度的教育水平L0,即L0=L1+L2,为始数据的数量级保持一致,将单位“人”调整成“千人”。最后,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万人)H1”及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万人)H2”来表示本科程度的教育水平H,但由于单位的不同,需要先将高等学校的在校生及毕业生人数的单位调成“千人”,即H1=H110000,H2=H210000,于是,H=H1+H2。 2.2 方法介绍 本文所采取的模型为Y=B0+B1I+B2G+B3L+B4H,其中Y表示调整后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I表示调整后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G表示调整后的研究生程度的教育水平,L表示调整后的留学程度的教育水平,H表示调整后

6、的本科程度的教育水平,进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对人均可支配收入(I)和教育水平(G、L、H)的回归分析。 2.3 构建模型 接下来,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B0+B1I+B2G+B3L+B4H+u。用Ev-iew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但由于B3的P值为0.3573,大于5%(显著水平),不能拒绝零假设“B3=0”,因此,不妨舍去解释变量L,即不认为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人数(L)会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产生影响。 再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B0+B1I+B2G+B3H+u。用E view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4 结论分析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来看,模

7、型拟合程度很高。调整的R2=0.998901,接近于1,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很好,即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高。从对回归系数的整体检验来看,F检验的P值为0.000000,远小于5%,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5%,分子自由度为3,分母自由度为n-3-1=14的情况下,方程的总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再来看对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计算所有的(包括B1、B2和B3)t检验的P值也远小于5%,拒绝零假设,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5%,自由度为n-3-1=14的情况下,三个解释变量都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即影响显著。斜率项B2的值为1.096636,表示在19892006年,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数以及本科学历的人数

8、不变的情况下,以1978年为不变价计算的全国城镇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人均消费支出就会增加1.096636元;斜率项B3的值为0.632971,表示在19892006年,以1978年为不变价计算的全国城镇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及本科学历的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数每增加一千人,全国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就会增加0.632971元;斜率项B4的值为-0.042503,表示在19892006年,以1978年为不变价计算的全国城镇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及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每增加一千人,全国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就会减少0.042503元。 但是,注意到B1=1.09

9、66361,也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即收入每增加一元,消费增加的数值大于一元,这不符合一般经济规律。笔者认为原因有二,第一,由于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人们不必再用储蓄养老,所以消费水平提高;第二,人们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效用最大化,人们会对消费进行跨时期调整。同时,注意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为正,而本科教育水平的影响却为负。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教育水平越高,对于消费支出的影响越大。 2.5 检验方程是否违背了古典线性回归假设 下面检验是否违背了古典线性回归假设。 2.5.1 序列相关性检验 D.W.值为1.268477,查表可知,显著水平5%下,样本个数n=18,k=3时,

10、dL=0.80,dU=1.26,则1.26d=1.2684774-1.26=2.74,认为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2.5.2 异方差性检验 用Eviews进行怀特异方差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于P值为0.445314,大于5%,因此在显著水平5%下,接受零假设“同方差性”。 2.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方程属于多个解释变量的模型,采用综合统计检验法检验。由于回归出的方程的斜率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的检验,且以调整后的R2值代表的拟合优度也非常高,所以可以得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结论。 经过对自相关、异方差、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可知此回归没有违背古典假设。 3 启 示 通过模型的构建,可以看出城镇居

11、民的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就越高。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的投入,使得每个人都有受到教育的机会,否则,教育上的不平等,势必进一步导致收入的不平等。而不平等收入会带来家庭教育投资水平差距的扩大,形成教育投资与收入水平间的恶性循环。要解决贫困家庭孩子无力上学的问题,就要加强宣传教育,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让全社会正确认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增强劳动技能的培训来提高低收入家庭成员的劳动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及工资水平,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回归方程的系数符号来看,在国内进修(读研)对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正面的影响,而出国留学则对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负面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毕业去向的时候应可以更多地考虑在国内读研而并不一定出国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李子奈,潘文卿. 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