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ppt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774108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6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9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9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19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19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二 断句和翻译,粤考解读,粤考精讲 (以下三题的文本见专题八的“粤考精讲”),1(2013 年广东卷)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 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 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 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 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名师剖析】本题形式上考断句,实际上考的是对段落内 容的整体把握。本题仅设 5 个断句点,其中有 3 个又是相同的, 真

2、正要考的只有两处,而“咏”须做“移文谕以朝廷恩信”的 主语,C、D 两项排除;而 “时之际”是固定结构,可理 解为“当时正是的时候”。,【参考答案】A,2(2013 年广东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_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_,【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自活”,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但因为在否定词“不”后加入了介宾结构“以盐”。“蜂聚”中“蜂”活用作状语,应该有落实文言考点的这种意识才不会被忽略。从句意上来看,主要落

3、在“苟”、“深”两个词和成分省略上。第句翻译的关键在“名之”,“名”带宾语“之”,活用作动词“叫”、“称呼”。“傅先生天下贤士”是考纲规定的判断句式,翻译时当然要体现出来。,【参考答案】(饥民)如果不用贩卖私盐的方法养活自己 (让自己活下去),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成为盗贼,那么形成 的隐患就严重了。,傅先生是天下德才兼备的人,我尚且不能够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敢叫他的名字!,3(2012 年广东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_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_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_,【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

4、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赈”,意为“赈济”、“救济”、“赈灾”,联系全句不难理解;“歉”,“粮食歉收”,与“乐岁”(丰年)形成对比;“去”,“除去”;“旌表”,“旌”有“表彰”、“表扬”之意;“以”,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关键点在“病”与“竟”上。“病”,活用为动词“患病”;“竟”,意为“完成”、“实现”。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参考答案】收成不好就用储存的粮食来救济灾患,等 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 仓法”的弊端。,(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

5、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好的风气和好的习俗。,(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4(2011 年广东卷)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罗 既 官 游 击 乃 遣 人 访 其 妻 以 重 金 赎 还 为 夫 妇 如 初 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理解和断句的能 力。

6、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关键在于准确领会文意。所以,断句前 首先要反复阅读文句,做到对文句意思有一个整体的理解;然后, 把能断开的先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 切忌边看边断,这样就目无全句,容易误读、曲解。给本句断句 时,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乃”、“也”、“此”、“然”、 “既”、“其”、“殆”、“安”等。断句后,要通读一遍, 看句意是否完整通顺。,【参考答案】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 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 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 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公募善

7、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_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_,【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雅”、“达”的标准。翻译这两句时,要注意:第句为省略句,“匿(于)上流水中”省略介词“于”,要落实“泅”、“上流”、“匿”的意义;第句中的“历”为副词,译为“逐个、一一地”,“洵”为副词,译为“诚然、确实”,可以联想诗邶风静女中的句子“洵美且异”,推断“洵”的意思。,【参考答案】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泳(或:泅渡)的人(或: 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

8、子事先隐藏(或:躲藏)(在)上游的 江水中。,(罗提督)还(或:并且)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 地(或: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 凡(或:异乎寻常)的男子汉啊。,粤考规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的 重点,题目所占分数一般在 10 分左右,形式是断句和翻译,考 查的是学生文言阅读的综合能力,且具有不错的区分度,适合 高考的选拔功能。,文言文断句,在广东近年的高考中几乎每年都有考查,只 有 2012 年在命题上探索改革,取消了文言断句的内容, 2013 年却又以新颖面貌(由之前的主观题变为选择题)回归,显示了命 题人对这一考点在文

9、言阅读能力考查中的重视。但断句题变成 选择题后,降低了难度,从而失去高考的选拔意义。因此,断 句题的考查还会进一步探索。,广东卷的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从原文中选取 23 个句子 要求考生翻译,分值 610 分。所选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是对 文章阅读理解有重要影响的,以此作为考查点,落实对文本的 整体阅读;同时,要在翻译中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功底,即把 握题目中的文言知识得分点的能力。,考点透析,考点一,文言断句,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 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 重要标志。断句正确与否,

10、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 必然误解古文原意。,文言文断句,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 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 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 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 粗心大意。,要做好断句题,首先要有句子意识。句子在表意上常常是 表意完整、清楚,在结构上主干成分齐全。从构句成分来看, 名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常做谓语。断句时 可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前找主语,后找宾语。也可以找名 词、代词,确立主语、宾语,断句点常在名词、代词前后。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

11、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 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其次,虚词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 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 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 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 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 在句中。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 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师说)。这段文字的断句,大部分以句中 的虚词为界,可见,利用虚词这个标志,是有助于正

12、确断句的。 另外,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文言固定结构的种类及形式只要熟记,即可在断句时成为很好的 “帮手”。,第三,凭借文言句子的对称、节奏等进行断句。古人写文 章讲究语言的工整,多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 法,句式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语言 上的一大特点。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 腰缦回/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 涡”。(阿房宫赋)这几句作者多运用对偶句,每句四字,句 式整齐匀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很容易断句。,第四,利用人物对话时常用的“曰”、“云”、“言”等 词断句

13、。遇到这些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 及所说的内容。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第五,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 以进行断句。如“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 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 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4、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 也”。(游褒禅山记),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 “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 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 “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 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 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当然,以上所述的各种断句方法并不是孤立运用的,而应,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考点二,文中语句翻译,文中

15、语句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可以考查考生 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 也是对考生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一般而言,文中语句翻译,应该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 正确理解句意,一部分是通过翻译落实语句中的突出文言现象, 主要包括:文句中的常用重要实词;文句中的重要虚词;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句 中运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修辞格。高考文言翻译评分标准也 与这几个方面紧密相连,即:句子大意重点字、词、句,它 们既是采分的重点,也是翻译的难点,需要切实掌握。,(一)正确理解句意,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不少考生常常犯的毛病 就是没有

16、理解句子意思就去翻译,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理解 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 子本身的角度来说。,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 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 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 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词类活用词。如:,(何子平)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 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 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 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

17、私庭,何容以实 年未满,苟冒荣利”,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 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 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 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即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 禄。可见“差”应读 ch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 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 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 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18、,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 清其含意又不容易,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 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如:,(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 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 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 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 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 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 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 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

19、。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 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 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 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 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如:,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 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 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 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

20、助相许”是什么意 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 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 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 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 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 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 是要出错的。,(二)正确翻译文中语句,按照高考评分标准,翻译的赋分点在句中重要的词语和考 纲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上,因此,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判定句中 的

21、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1判定关键词语 (1)关键实词,这里,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通假字的判断,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要靠平时积累和临 场推断。推断有两个标准:一是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 不通,二是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活用词的判断(见专题“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 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 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 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 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 信任”两个词。,活用词。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22、和固有的格式。如:用作状 语 的名 词大 都要在前 面加上适当的 介词,如 “像 ” 、 “用”、“在”;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 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 应译为“擂鼓”;意动用法要用“认为( 以为)”或“以 (把)为(看做、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使动用法要用 “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 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 译。,(2)关键虚词,关键虚词分为必须译出的虚词和不必译出的虚词,能译出 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

23、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 弄巧成拙。,必须译出的虚词:,对有实词义项的虚词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 “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 换。,不必译出的虚词:,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表停顿作用的,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起衬字作用的,如“顷之,烟炎张天”,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发语词,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2判定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

24、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 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 极容易易造成失分。其中省略句在广东高考文言语句翻译中十 分常见,我们一定要注意,并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 出来。,特殊句式的翻译,如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 语法的结构形式;省略句,要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被 动句,要译出句中被动关系;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另 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 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 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 翻译

25、。,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 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 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通顺。这时就 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 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 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保留。 另外,“留”指尽量保留原句的结构形式,依序写入译文中, 不得随意变换词序。,(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有了发展,用法已经变 化,语法已经不用

26、,在翻译时,应用现代词汇替换这些古代词汇。 如:,这里的“拜”、“寻”、“除”应分别替换为“授予、任 命”、“不久”、“授予、任命”。而“郎中”、“洗马”属于 官职,则应该保留。文言中还有一些特定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 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左迁”、“卑鄙”,表 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替换成现在的说法。,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 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 “万乘”、“神器”、“垂拱”等。,(3)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 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

27、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句 中停顿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4)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成分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 方,可根据现代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 豁通顺。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 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 呀。,(5)调。指句式的调整。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 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使 译文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例句是主谓倒

28、装句,“子之治东阿”是主语,“甚善矣” 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用助词 “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 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宾语前置 标志,不译。,2意译,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做到符合 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互文、比喻、借 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 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 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 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对原文不能字字落实。,(1)

29、互文。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 分别省去一个词,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 上文已经出现的词。这样的句子翻译时要合并上下句的意思, 以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 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 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 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2)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3)借代。借代同比喻一样,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 (4)婉曲。不直截了当地表达本意,而用委婉曲折的方式, 含蓄的言辞,流露或暗示要表达的

30、本意,称为“婉曲”。这样 做主要是为了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 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 译就可以了。如:,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那就 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 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5)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相关人、地、 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进行譬喻,以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 者,即称“用典”。翻译时要懂得典故的含义,意译出典故的 意思即可。如:,

31、“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 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故的父亲为报答士大夫的恩德, 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 翻译为“报恩”。,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 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 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 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 实。,解题指津,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信”意为翻 译要准确,“达”意为翻译要通顺,“雅”意为要有文采,三 者结合,才能很好地翻译句子。具体来说,要遵循下面的步骤 完成:,第一步,要重视对文意的理解。要将所要翻译的文句放入,原文中,前后连贯,把握大意。,第二步,要认真审题。要通过审题,结合题目赋分领会命 题意图,确定考查重点、关键词语和句式,即审出得分点。只 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在确认 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第三步,划分翻译单位。将所要翻译的文句以词为单位逐 一切分,然后逐一加以翻译。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 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第四步,检查疏漏。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 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这是防止疏漏失分的有效 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