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培训.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3511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培训.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 培训,上海市侨光中学 曹韩萍,课程简介 文言文教学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日益加强的趋势。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和“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可见,加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对中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知识营养,提高现代文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拟结合H、S两套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及实验教材,通过了解文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古代姓名和称谓、天文历法、地理常识、官职与科举、礼制与宗法等文化常识和古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从大家所忽视

2、的隐性文化层面,如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角度入手,重新审视文言文教学的文化内涵。,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一、现实意义 1、新时代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人才。 2、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和重要内容。 3、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创美好的未来。,二、教材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结构分布特点 1:涉及的文化知识面广泛 ; 2:知识布局零散,缺乏系统性 ; 3:思想体系单一,缺乏连贯性 。,客问元方:“尊亲在不?”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陈太丘与友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车裂:中国

3、古代的一种残酷的刑法,将人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撕裂人的肢体致死。 孟姜女七年级第一学期,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鲧禹治水七年级第一学期,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雷电颂语文H版高二第一学期,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文化结构包括多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表层的(谓之“形而下”或“器”),观念文化是深层的(谓之“形而上”或“道”),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二者之间,可看作中层结构。,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传统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强

4、调知识与道德相统一;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的作用;以忠、孝为是非标准,强调惩恶扬善,其内容和方式,无不与趋善求治的总目标相联系。因为所有的政治原则都从道德原则中推导出来,它属于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且伦理学说与政治学说融为一体,又可归属于以“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以专制体制为依托,文化功能被政治功能所淡化;文化专制和思想僵化,导致文化发展缓慢;敬畏君主、蔑视臣民,使得民族素质不高。加上传统文化处于辽阔的国土和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因而具有丰富的多元状态和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的人文内涵。总之,传统文化的特征:一是重整体,具有系统性;二是重人伦,具有教化

5、功能;三是重传承,能够保持和发扬。,第四节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从未间断,受西方文明冲击也不泯灭。不但陶冶了历代中国人,而且影响涉及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海外华人圈。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给我们以无比的自豪、自信和自尊。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不是发思古之幽情,食古不化,复兴儒学,而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进行吸收和改造,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们以此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国情教育,可以立足中国化,推动现代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抵制殖民文化。,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6、的目的,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相冲突,又相契合。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是务实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中华民族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对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积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启发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传统文化中平均平等的思想,强调维护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学习它,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既不能简单肯定,也不能简单否定。学习的方法,总的说是古今中外,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性地继承,创造性地发展。

7、具体地说:一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比较鉴别,分析综合;二是中西融化,勾通互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现既是复兴、又是创新的目的。,第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节、姓名和称谓 第二节、天文历法知识 第三节、地理常识 第四节、官职与科举 第五节、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第六节、古代的衣食住行 第七节、其它的常识,第一节、姓名和称谓,1、基本称谓 2、兼称几项 3、古代谦称 4、古代敬称 5、古代贱称 6、特殊称谓 7、年龄称谓,1、基本称谓 称字 称号 直称姓名 称绰号 称小名 称庙号,称尊号 称年号 称斋名 称谥号 称籍贯 称官名 称官地,2、兼称几项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3、古代谦称 (1)表示谦

8、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 、鄙 、敝 、卑 、窃 、臣 仆 、敢 、拙 、小 、家 、舍 老,(2) 其他自谦词有: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女子自称妾;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4、古代敬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5)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9、6)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7)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8)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9)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5、古代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6、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白丁等。,(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庖丁

10、” 、“师襄”和 “师旷” 、“优孟”,,“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

11、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7、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

12、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客套语: 鼎力:大力(表示于请托或感谢,只用于别人对自己); 包涵:请人原谅; 斧正:请人改文章;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 雅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赐教:给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费神”“费心” 意思是耗费心神、精神,多用于请托或致谢时; “借光” 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时; “久违” 意思是好久不见,用于久别后相见; “屈就” 用于请求别人担任职务; “屈尊” 意思是降低身份俯就; “赏光” 用于请对方接受自

13、己的邀请;,“赏脸” 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失敬” 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陪” 表示不能陪伴对方; “失迎” 因没有亲自迎接客人而向对方表示歉意 “心领” 用于辞谢别人的馈赠或酒食招待; “幸会” 表示跟对方见面很荣幸。,“献丑” 常用于表演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能力不济却敢于表现。 “冒昧” 表示(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 “见笑” 表示(自己的言行)被人笑话。 “见谅”表示对自己的言行原谅。,1、说法没有错误的项是 、古人直呼姓名是不礼貌的,所以只有在以下几种场合才称姓名:自称, 长辈称晚辈,对厌恶轻视的人,平辈之间,用于作传介绍时。 、古人

14、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或尊敬,一般称字(如李太白)、号(如杜工部)、斋名(如辛弃疾)、官名(如太傅)、爵名(如王荆公)、籍贯(如柳柳州)、谥号(如左忠毅公)等。 、古人的谦称有寡人、孤、臣、仆、不才、不佞、愚、妾等。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小犬,也是谦称。 、古人尊称还有陛下、皇上、子、夫子、师、先生、公、君、足下、丈人。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妻子为令爱,儿女为令郎。,C,、古人尊称时一般先称 ,次称 ,后称 、 。,官名,籍贯,字,号,、游褒禅山记中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这里,“庐陵”、“长乐”是所记的人的 ,“君圭”、

15、“回”是所记的人的 ,“君玉”、“深父”是他们的,籍贯,名,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元亮”是谁的字?,陶渊明,5、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6、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7、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完,谢谢!,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 培训,上海市侨光中学 曹韩萍,第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节、姓名和称谓 第二节、天文历法知识 第三节、地理常识 第四节、官职与科举 第五节、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第六节、古代的衣食住行 第七节、其它的常识,三垣二十八宿的内

16、容, 纪年法 纪月法 纪日法 纪时法 古代的主要民间传统,第二节、天文历法知识,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的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西方白虎:有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南方朱雀: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北方玄武: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干支纪年法】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17、干支即10天干与12地支的合称。 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 天干与地支依一定的方法循环相配可组成60个单位,即“六十甲子”、“花甲”、“六十花甲子 ” 等。特别注意的是“六十甲子”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单数、双数相结合。,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孟、仲、季

18、。,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干支纪日法】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干支计时,【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

19、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中、日中、日昳(y)、晡(b)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干支计时,【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20、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干支计时,【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古代传统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

21、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之推)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古代传统节日,(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第三节 地理常识,了解: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 1、地区名 2、政区名 3、古都的古称和别称,历史地理学,

2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如地貌、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土壤、动物等)和历史人文地理(如经济开发、产业分布,城市、聚落、交通、人口、疆域、政区、文化、风俗、语言、宗教等)。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状况。,1、地区名,【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

23、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1、地区名,【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

24、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1、地区名,【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1、地区名,【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

25、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2、政区名,【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

26、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已亥杂诗),2、政区名,【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

27、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古都的古称和别称, 六大古都: 北京:蓟、燕都、广阳、幽州、涿郡、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京兆、京师。 南京:建业、建康、金陵、江宁、白下、集庆 杭州:临安、武林、余杭、仁和 开封:大梁、东京、汴梁、汴京 洛阳:司州、洛州、洛京、东都、邺都 西安:长安、咸宁,古都的古称和别称, 扬州:广陵、维扬、江都 苏州:吴、姑苏 镇江:润州、京口,第四节、 职官与科举,1、科举制度概说 2、科举前选拔官员 3科举制名称 4、古代学校 5、古

28、代学官 6、三省六部 7、官职的任免升降,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

29、“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30、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

31、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3科举制名称,【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

32、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

33、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3科举制名称,【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

34、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3科举制名称,【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35、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3科举制名称,【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

36、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4、古代学

37、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4、古代学校,【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

38、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4、古代学校,【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39、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5、古代学官,【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40、。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5、古代学官,【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

41、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6、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

42、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7、官职的任免升降,(1)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2)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3)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4)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5)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43、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7)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8)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9)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10)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11)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1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 贬连州刺史。” (13)去

44、。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7、官职的任免升降,7、官职的任免升降,(14)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5)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16)退:撤销或降低官职;自己辞职。 (17)斥:屏弃不用。 (18)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7、官职的任免升降,(19)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2

45、0)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 (21)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22)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中学语文教学 培训,上海市侨光中学 曹韩萍,第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节、姓名和称谓 第二节、天文历法知识 第三节、地理常识 第四节、官职与科举 第五节、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第六节、古代的衣食住行 第七节、其它的常识,了解: 1、“五礼”的基本含义。 2、冠礼。 3、传统礼俗 4、古代位次 5、传统节日 6、讳称,第五节、古代的礼制和宗法,“五礼”的基本含义,传统的说法,把礼划分为吉礼

46、、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为五礼。 古代的礼,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规定和仪式,还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在内。,冠 礼,冠礼是一种成年礼。据礼书记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冠礼一般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要用筮决定行礼的日期,并决定要哪一位宾为青年加冠。吉日行礼以后,由宾为之取字,于是礼成。 与冠礼相对,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但详情已不可考。,传统礼俗,【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

47、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

48、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49、。”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