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_第三章_血液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93757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6.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_第三章_血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动物生理学_第三章_血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动物生理学_第三章_血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动物生理学_第三章_血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动物生理学_第三章_血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_第三章_血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_第三章_血液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在心血管 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吸收热量 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浆: 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二、血浆的化学成分,水 低分子物质: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 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O2、CO2,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浆渗透压 1. 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2.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3.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1)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

2、中晶体物质(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2)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蛋白质(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4.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如 0.85% NaCl溶液。,红细胞的膨胀与皱缩,(二)血浆的pH值: 7.357.45 ( 7.4 ) 靠血浆的缓冲对作用及肺、肾的调节 功能维持pH值相对稳定。 血浆缓冲对主要有NaHCO3/H2CO3、蛋 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三对,其中第一对最重要.。,(三)血量,1.血量:机体内的血液总量 2.循环血量: 3.储存血量:,(四)血浆的化

3、学成分及功能,1.水 2.溶质: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非蛋白物(无机盐、NPN、不含氮有机物),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许多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酸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血液抹片,血液抹片中的各类血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1. 形态:无核、双凹圆碟形、可塑变形性 2. 数量: 红细胞 血红蛋(g/L) 男性 4 5.51012 120160 女性 4.21012 110150 3. 功能:运输O2和CO2,一、红细胞的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 浮在血浆

4、中,不容易下沉的特性称为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 体积之比较大, 红 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2.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血沉快慢取决于 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 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 血浆成分改变,3.红细胞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管中运行时,常常要通过口 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 细胞发生变形,通过之后又恢复原先形状。,4.红细胞膜的通透性,O2,CO2等气体自由通过 尿素可以自由通过 电解质中负离子(CI-,HCO3-)较易通过, 正离子(Na+,K+)很难通过。,(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 红

5、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蛋白质、铁、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2. 促进红细胞的成熟的物质: VitB12和叶酸 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二 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二)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检查方法: 生理意义:反映生理性止血状态, 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密切相关。,一、生理性止血过程 1. 血管挛缩 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2. 血小板血栓

6、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止血栓(初步止血) 3.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血),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 1. 血小板聚集有两个时相: 第一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第二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2. 释放: 聚集的血小板释放颗粒内的活性物质,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3. 生理性致聚剂:ADP,TXA2, 胶原,凝血酶 4.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三、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管损伤 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血凝块形成,血管收缩

7、,凝血系统 激活,纤维蛋白 形成,四、血液凝固与抗凝,(一)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1. 定义: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 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 特点: 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3.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 (1) 定义: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 种类:13种(其中FVI是FVa,实为12种),(3) 凝血因子的特点 F IV 是钙离子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为蛋白质 除F 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 在于新鲜血浆中,F 、在肝脏 合成,需维生素K

8、参与。 凝血因子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凝血过程,X,Xa,Va、Ca2+,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4.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 联系与区别,区别: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F XII,参与 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均在血浆中。外源性 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为组织因子 (TF或FIII),来自组织。 联系: 生成FXa以后, 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成为同一的途径,抗凝和促凝方法,抗凝:温度,除钙,除纤,肝素,双香豆素。 促凝:温度,VitK,(二)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 体液抗液系统,体液抗凝系统:,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因子 抗凝血酶III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

9、胞 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抗凝血酶III可以与FIXa、FXa、FXIa、FXIIa 和凝血酶分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使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活性中心失活。,2. 肝素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 种粘多糖,可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增强抗 凝血酶III的抗凝作用。还可刺激血管内皮 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抑制物和其他抗凝物质 来抑制凝血过程。 3. 蛋白质C系统 4.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四、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blood group) 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 凝集原(agglutinogen)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agglutinin)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ABO血型的检测,(二)Rh 血型系统,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99%属Rh阳性 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1%属Rh阴性 Rh 血型特点 通过体液免疫获得抗Rh抗体,三、输血原则,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血型应用,异性孪生不孕; 组织相容性; 新生仔畜溶血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