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95652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刘洪智,心脏性猝死,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造成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心脏骤停,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泵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危害人类健康、构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以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为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美国约有400 000 - 460 000人次/年 欧洲约有700 000人次/年,心跳停止造成的损害,3秒钟时病人感头晕 10-20秒钟即发生昏厥,

2、30秒后进入昏迷 20-30秒内呼吸不规则,呈叹息样 60秒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 30-40秒后瞳孔散大 40秒钟左右出现抽搐; 4-6分钟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常温下各组织器官耐受缺氧时间,大脑: 46分钟 小脑: 015分钟 延髓: 2030分钟 脊髓: 45分钟 交感神经节: 60分钟 心脏和肾脏: 30分钟 肝脏: 2小时 肺脏: 更长些,大量实践表明: 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一半人救活 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仅可 以救活 超过分钟者存活率仅 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几无存活可能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的病因,(一)

3、心源性: 冠心病 : 80% 心肌病 : 5-15% 心肌炎 心瓣膜病 离子通道病 :LQTS、BrugadaS等 (二)非心源性:麻醉、手术、洋地黄中毒、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触电、溺水、药物过敏、窒息等。,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主要诊断依据: 突然意识丧失或抽搐。 大动脉(颈、股)搏动消失。 心音消失。 次要诊断依据: 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瞳孔散大。 紫绀。 手术时创口不出血。 *大动脉搏动消失是诊断心脏骤停最重要的依据。,辅助诊断依据: 心电图: 室颤或扑动。若振幅0.5mv为粗颤。 心脏停博。 心肌电机械分离。

4、,鉴别诊断,中风 、单纯性昏厥 、癫痫、 癔病、颅脑外伤、低血糖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电解质紊乱、肺性脑病、肝性脑病、尿毒症脑病等。,治疗,一旦确诊,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和气体交换,并在心脏恢复搏动后巩固和稳定复苏后的节律,以及防治心脏骤停后造成的后果。 心肺复苏按不同阶段的特点,分为三级复苏:,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之 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 BLS),徒手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目的:给心跳骤停病人机体组织临时性供氧 步骤:1)识别心跳骤停 2)开放气道(

5、Airway) 3)人工呼吸(Breath) 4)人工循环(Circulation) 5)除颤( Defibrillation ) BLS成功的标志:自主循环恢复(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 年龄的划分,成人: 8岁 儿童: 18岁 婴儿:1岁 新生儿:出生后第1h,还未离开医院的新生儿,生存链,尽早呼救 尽早CPR 尽早除颤(AED) 尽早ACLS,徒手心肺复苏程序(BLS),1)判断环境是否危险(Danger) 2)判断患者反应 (Response) 3)呼救/报警(EMS系统) 4)开放气道(Airway) 5)人

6、工呼吸(Breath) 6)人工循环(Circulation),检查病人反应(R) 及呼救/报警的方法,拍病人的肩膀并问:“你还好吗” 如病人有反应但受伤或需要医学处理:启动 EMS(急救医疗服务 )系统 ,然后尽快返回,并再次检查病人的情况。 如病人无反应(只有一个救护人员时): 对猝然倒地的成人患者:启动 EMS 对淹溺、窒息病人或昏迷儿童:先给5周期CPR(约2分钟),再去启动EMSS。,启动 EMS(急救医疗服务 )系统,冷静回答下列问题: (1) 位置(尽量具体) (2) 有效电话号码 (3) 发生什么事件 (4) 患者人数 (5) 患者的一般情况 (6) 已经给予患者何种急救措施

7、(7) 其它任何被询问的信息,确保EMS急救人员无任何疑问后再挂断电话。,A开放气道和检查呼吸,应立即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 (地)面上。头侧位,清除口腔异物。 检查呼吸是否足够:“叹气样”呼吸,按额抬颏法 抬举下颌法,B人工呼吸,口对口鼻呼吸 连续吹2口气 缓慢吹气,每次持续1秒 有效指征:胸廓有起伏即可 通气频率:1012次min (8岁者1220次min) 有高级气道、双人施救时: 810 次min,通气时不中止按压。, 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 限医务人员) 心前区捶击术:需除颤但除颤器未到时可考虑应用。,C人工循环,要点 按压部位 姿势 按压与放松间隔相等 幅度及频率 按压/通气比率,心脏

8、按压部位确定法1,步骤2 中指触到剑突,,步骤1 中指食指沿肋弓 向中间滑移,,步骤3: 另一手掌根部紧贴食指放在胸骨上,,步骤4: 四指交叉抬起不接触胸壁进行按压。,心脏按压部位确定法2,2005指南规定(成人): 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处为心脏按压部位。(腋下法),心脏按压幅度及频率,用力压:幅度4-5cm,双人 按压 时,每2min换人一次,以避 免劳累。 快速压:100次/分钟(所有患者) 尽量不间断,按压/通气比率 (不包括新生儿),非医务人员:30:2(无论单双) 医务人员: 成人患者:30:2 (无论单双) 患者8岁 单人时:30:2 双人时:15:2,按压有效指征:,触到脉搏

9、瞳孔逐渐缩小 口唇转红 开始有自主呼吸等。,CPR 一 览 表,胸外心脏按压注意事项,(1)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 的方向与胸骨垂直。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手臂的力量。 (2)按压幅度为45 cm,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 股动脉搏动。 (3)按压频率为100次min ,按压通气为30:2。 (4)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一方面使双手位置保持固定,另一方面减少对胸骨本身的冲击力,以免发生骨折 。 (5)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1:1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6)在30次按压周期内,保持双

10、手位置固定,不要改变手的位置。 有效指征:触到脉搏、瞳孔逐渐缩小、口唇转红、开始有自主呼吸等,现代心脏除颤术,指南2000和指南200将心肺复苏(CPR)中的基本生命支持(BLS)更新、规范为: 判断 启动急救服务(EMS)系统 CPR中的ABC和D,“D”即是除颤术。,心脏电除颤术始于1956年,首次记载电除颤重新转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60年代由医师做院前除颤,在冠心病治疗单元由护士除颤 70年代由医师作院前手控除颤并证明能增加存活率 80年代开始采用埋藏式自动体内除颤ICD);80年代中期由急救技术员、非专业救护人员等培训后,应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实行院前现场除颤 90年代开始由警察

11、、消防队员作除颤。进入21世纪,指南推出普及公众除颤(PAD)将作为复苏的重要一环,在今后10年内不断发展。除颤技术的地位有了明显变化,过去用于加强生命支持(ACLS)的技术,目前已成为BLS的技术。,早期除颤的理由,早期电除颤对救治心搏骤停的患者至关重要。 大部分成人(8090%)突然非创伤性心跳骤停最初心律失常为心室颤动(VF) 老年人发生比年轻人要低,老年人多为无脉电活动。 儿童发生率小于10%。,早期除颤的理由,除颤是对VF最有效的治疗方法。CPR中的心脏按压只针对心脏的机械活动有效,及时有效的CPR可以维持脑和心脏功能,可延长室颤持续时间,但CPR却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药物除颤效

12、果不确切。,早期除颤的理由,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的机会迅速下降,每过1分钟约下降7-8%。 如心搏停止后1分钟内除颤,存活率可达90%; 5分钟后下降到约50%; 7分钟后约30%; 9-11分钟约10%; 大于12分钟则只有2-5%。,早期除颤的理由,VF在数分钟内就可能转为心搏停止,心电呈一直线,则复苏成功希望很小.必须强调,无论院外或院内的心搏骤停,早期除颤必须是生存链中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成功,如现场有AED也应将其作为CPR的组成部分,基础还是规范的心肺复苏术。,早期除颤的理由总结,1.SCA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心室纤颤(VF); 2.电除颤是终止V

13、F最有效的方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除颤的机会迅速下降; 4.短时间VF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先除颤?先CPR?,在没有同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从电除颤开始到生命终止,每过一分钟,VF致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则下降7%到10%。 相反,如果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则病人生存率比前者更高(平均下降3%到4%) 指南2000突出强调了早期除颤的重要性,新的指南中强调除颤与CPR的联合。,先除颤?先CPR?,成人( 8岁): 5min的猝死:先除颤 5min的猝死:先CPR(2min/ 30:25),接好除颤器后再除颤。 儿童(18岁):先CPR(2min/ 30:25),接好除颤器后再除颤。

14、 婴儿(1岁) :不适用AED。,迅速地联合运用CPR和AED,CPR可以为脑和心脏输送一定的血液和氧分,延长VF的除颤时间窗,如果在心搏骤停后短时间尤其是5分钟内)对患者进行CPR和除颤。则多数患者可能存活并且不遗留神经功能后遗症。仅有基本CPR则不可能终止VF和恢复有效灌注心律。 因此,新的指南强调,急救人员必须能够迅速地联合运用CPA和AED,除颤成功的因素,患者方面的因素包括除颤前室颤和复苏的时间、心脏的功能状况、内环境紊乱与否和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操作因素包括时间、除颤电极位置、能量水平、除颤波型的影响。,影响除颤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关键,从室颤开始

15、到除颤的时间愈长,成功可能愈小。除颤若延后超过8分钟,则有相当危险,会存留神经损害;若超过10分钟,则极少存活可能。,指南要求院前早期除颤的时间是:求救急救医疗服务(EMS)系统后5分钟内完成电除颤。 要求院内除颤时间:在医院任何地方或救护车内发生的心脏停搏,从发病至电除颤的时间限在3分钟内。,要做到早期除颤,首先要确立时间观念,时间就是心脏、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尽最大的可能及早除颤。 其次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操作者必须事前经过除颤培训,事前熟练操作过你要用的除颤仪。第三要保证除颤仪性能完好、功能齐全,随手可得。,电极的位置,影响除颤成功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电极的位置,两个电极的安置应使

16、心脏(首要是心室)位于电流的路径中,保证电流最大限度通过心肌。 一般均用前侧位,前电极放在胸骨右侧右锁骨下方,侧电极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的中心位于腋中线上。 手控电极板须紧压于胸壁,两电极板间必须分开,涂于电极板上的导电糊或盐水纱垫间胸壁不能有导电糊或盐水相连。,电极的位置,除颤波型,近年来临床研究使用的低能量双相波除颤法,已证实其优越性。1996年美国批准了首个双向波型的AED。 临床用双相波低能量与单相波高能量除颤对比,其除颤成功率无差别。 双相波低能量除颤对心肌损伤、心功能的损害较单相波高能量除颤者要小。有研究室示双相波低能量除颤不用逐步增加能量而始终保持提供高的除颤率。,电量选择,

17、成人( 8岁): 单向波:一直使用360J 直线双向波:120J(首次) 方形双向波: 150200J(首次) 儿童(18岁): 第一次:2J/Kg 第二次及以后:4J/Kg,单次电击与连续3次电击除颤策略,有研究表明因为检查心律和人工通气导致的胸外心脏按压频繁和长时间中断与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和生存率下降密切相关。 连续 3 次 电击方式的AED因心律分析使得第1次电击到第1次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延迟了37秒,而目前双相波除颤仪首次除颤效率已达到90%以上,如果1次电击未能终止VF,则再次电击也很难终 止VF,此时立即进行CPR或许更有价值。,单次电击与连续3次电击除颇策略,指南2005推荐1次除

18、颇策略。 当患者为VF或无脉性室速时,急救人员在1次电击后立即继续CPR,开始胸外按压(建议等级),在5个循环CPR(约2分钟)后再分析心律和试图再次电击除颤(建议等级I b)。 如果为非可电击心律,AED应该提示急救人员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和CPR(建议等级Ib,除颤流程,除颤仪使用的警示,除颤是用来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颤的方法 除颤只是一种医疗上以可电击的心电图节律来恢复病人心跳的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使用心肺复苏术、氧气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除颤禁止用来治疗无脉电活动、室性自主节律、室性逸搏性心律和心电静止,可能发生火灾、灼伤及无效的能量传送 具电击的危险性 可能发生病人皮肤灼伤 可能发

19、生除颤手柄损毁及病人皮肤灼伤 可能发生灼伤及无效的能量传送 可能损坏除颤仪并使除颤仪关闭 病人应安置在平稳的表面,远离水和导电材料 清洁皮肤擦干,皮肤上不能使用酒精、含有苯基的酊剂或止汗剂,总之,心脏直流电除颤术是心肺脑复苏的重要环节,早期除颤措施的有效性决定于急救是否有牢固的生存链。具备早期除颤的意识,是临床医护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掌握准确的、适合于患者的除颤技术,是临床医护人员必备的急救技术。为急救患者提供早期除颤是现代化医院的一项责任。,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高级生命支持(ALS),目的: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尤其是脑功能。 方法与措施: 维持血压 治疗心律失常 维持呼吸功能 纠正水电解

20、质与酸碱失衡 治疗脑缺氧和脑水肿 保护其它器官功能 积极治疗原发病,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advan cedcardiac life support,ACLS)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为患者提供了高素质的基本生命支持术(basiclifesupport,BLS),即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新指南认为,对患者实施一个连续、不间断的高素质CPR是急救时的首要任务,而施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如检查心电、脉搏、给药、插入ETT及除颤等)亦应尽量在不干扰胸外心脏按压的情况下才可进行,复苏药物的评价-肾上腺素,兴奋、受体,收缩外周血管,增加冠脉灌注,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心脑的复苏;兴奋心肌使细颤变为粗颤,利于

21、电复律。 肾上腺素已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被认为对各类心律失常致心搏骤停是有效的,是心肺复苏首选药 每次1mg,静脉注射,每35min一次。 如无效可1mg、3mg、5mg递增 给药,间隔35min,或直接5mg iv。(00年指南) 但有8个随机临床研究(9000多例心搏骤停患者入选试验)结果表明,与标准剂量组相比,初始大剂量组对患者出院存活率和神经系统恢复均无明显改善作用,故是否需要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至今尚难定论。其不利因素是可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在复苏后期可能导致高肾上腺素状态。肾上腺素仍作为复苏的一线选择用药,如果需要气管内给药时初始剂量至少应为2.02.5mg或0.3mg/kg。,复

22、苏药物的评价-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虽然对a受体的作用比肾上腺素强,但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没有证明其具有更好的效果。,复苏药物的评价-血管加压素,血管加压素可增加冠脉灌注压、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心室纤颤(室颤)幅度和频率及大脑供氧,可以在标准心脏按压、人工通气、除颤和注射肾上腺素无效时提高ROSC,因而被认为是与肾上腺素相比在心搏骤停时可能同样有效的一线选择药物。在1mg肾上腺素对ROSC无效时常可考虑应用40U的血管加压素。 有研究发现,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搏骤停患者使用血管加压素组的入院存活率较肾上腺素组要高40%。并认为,心搏骤停患者CPR时潜在的缺血程度复杂,优先选择血管加

23、压素要比使用肾上腺素效果好。但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有交互作用,特别是在长时间缺血情况下,两者联合使用的效果是单用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的3倍。,复苏药物的评价-血管加压素,一项1999-2002年涉及1219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中进行了随机分组研究。两组临床特征基本相同,主要终点为入院存活率,次要终点为出院存活率。589例用血管加压素40U,597例给予肾上腺素1mg。血管加压素组和肾上腺素组室颤患者入院存活率分别是46.2%和43.0%(P=0.48);两组无脉搏电活动患者的入院存活率分别是33.7%和0.5%(P=0.65)。而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血管加压素组的入

24、院存活率显著高于肾上腺素组(29.0%比20.3%,P=0.02),出院存活率亦然4.7%比1.5%,P=0.04)。在试验用药后尚无ROSC的32例患者中,加用肾上腺素可使血管加压素组的入院存活率(25.7%比16.4%,P=0.002)和出院存活率(6.2%比1.7%,P=0.002)均显著增加,而单用肾上腺素组入院和出院存活率均无增加;两组患者大脑功能恢复状态大致相似。血管加压素能否替代肾上腺素的结论悬而未决,起码二者同时使用要比单独使用对改善预后更加有益。若二者均使用后无效,再考虑使用其他药物。,复苏药物的评价-多巴胺,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有受体、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作用。

25、在复苏过程中,由于心动过缓和ROSC后的低血压状态,通常选用多巴胺来治疗。 使用时多与其他药物(包括多巴酚丁胺)合用作为复苏后休克治疗的一种方案,可以纠正和维持体循环灌注和氧的供给。 多巴胺的推荐剂量为520gkg-1min-1,超过10gkg-1min-1可导致体循环和内脏血管的收缩,大剂量多巴胺可引起内脏灌注不足。曾以24gkg1min1用药剂量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尽管偶尔可见尿量增加,但并不代表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善,已不建议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复苏药物的评价-利多卡因,荟萃分析表明,利多卡因可使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减少1/3,可使近50%的患者不再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26、但却未能使其总病死率降低。 一项数据分析显示,利多卡因虽能降低室颤发生率,却同时有使病死率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心脏收缩力减弱有关。因其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已不建议给心肌梗死患者常规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 另两项研究提示,利多卡因对终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无效,同时在治疗室速时,静脉注射普鲁卡因酰胺和索他洛尔较利多卡因效果更好。 故认为,利多卡因对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速有效,主要为以下4种情况:心功能正常;心功能异常,但为单形室速;QT间期正常;QT间期延长。而利多卡因并非为首选药物。 首次用量11.5mg/kg,重复用剂量为0.5-1.5 mg/kg,总量可达3mg/kg,

27、心跳恢复后持续静滴速率为2-4mg/min。,复苏药物的评价-胺碘酮,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洋地黄无效时,胺碘酮可控制心室率。 对心搏骤停患者,如持续性室颤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素无效后,建议使用胺碘酮。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多形性室速和不明原因的复杂心动过速。 可作为顽固性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电转复的辅助治疗,及心房颤动(房颤)的转复药物。 可控制预激房性伴旁路传导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心室率。 更适宜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如射血分数小于0.40或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征象时,应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复苏药物的评价-胺碘酮 AR

28、REST试验,ARREST试验(Amiodarone in the Resuscitation of Refractory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随机、前瞻性、双盲、设对照 入选了504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两组室颤或室速均为3次电转复无效而接受胺碘酮或安慰剂治疗患者。给药或安慰剂时间分别为21.4min和20.5min,胺碘酮或安慰剂组入院存活率分别为44.0%和34.0%(P=0.03)。 胺碘酮治疗是显著提高难治性室颤入院存活率的独立指标(相对比值为1.6;95%可信区间为1.12.4;P=0.02) 。,复苏药物的评价-胺碘酮 AL

29、IVE试验,ALIVE试验:随机、双盲、设对照(Amiodarone versus Lidocaine in Prehospital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Evaluation) 胺碘酮5mg/kg,用药后再次除颤,2次除颤后仍无效,再给胺碘酮2.5mg/kg 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组入选病例分别为180例和167例,均为院前室颤或室速3次电转复无效患者。从发病至给药时间为24min,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组入院存活率分别为22.8%和12.0%(P=0.009)。 这一结果更加确立了胺碘酮在抗致命性心律失常中的重要位置。对电转复或血管加压素治疗无效的室颤或室速可应用胺碘酮。院

30、前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较利多卡因或对照组能改善存活率,并能预防心律失常复发。,复苏药物的评价-阿托品,无论有无心脏活动,阿托品可以增加心搏骤停患者ROSC和存活率。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在使用肾上腺素后,使用阿托品组入院存活为14.0%,而未用组为0。 故认为心搏骤停患者使用阿托品可使ROSC和存活率增加; 心搏骤停和缓慢性无脉电活动时使用剂量1.0mg静脉注射;若持续性心搏骤停,在35min内重复给药,仍为缓慢心律失常,可每间隔35min静注1次0.51mg,至总量.04mg/kg。 总剂量3mg(约0.04mg/kg)可完全阻滞人的迷走神经,完全阻断迷走神经的剂量可逆转心搏骤停。

31、,复苏药物的评价-碳酸氢钠,碱性药物应用:虽有动物研究结果显示,复苏时应用碱性药物可增加ROSC,或增加除颤成功率、延长存活时间,但尚无人类研究证实其能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故不建议心搏骤停患者常规使用碱性药物,对心搏骤停的患者在用肾上腺素前可静脉用碳酸氢钠(1mmol/kg)。 心跳骤停早期以呼酸为主,过早使用碳酸氢钠会加重呼酸,宜在通气后或心跳骤停10分钟后使用为妥。 首剂0.51mmolkg(5碳酸氢钠100ml=60mmol),每10分钟重复使用首剂量的一半,可重复23次,总量不超过300ml。,给药途径,尽管很多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盐酸纳络酮、血管加压素等均能在气

32、管内吸收,但是开放静脉通道(IV) 和骨髓腔注射( IO) 效果更好,且更便于管理。 CPR 时开放通路应由第三个急救者进行。首选肘正中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进行穿刺。仍推荐弹丸式给药。 气道内给药最佳剂量尚不确定,仍推荐剂量为静脉剂量的2-2.5 倍,并用0.9%氯化钠溶液或蒸馏水10ml稀释。 复苏用药应在检查心律后立即给予,也可在除颤前或后,或除颤器充电时给药,但不应中断CPR。,高级气道建立,气管插管曾是过去心肺复苏中建立气道进行通气的金标准,新的研究表明气囊面罩给氧和喉罩与气管插管具有相同的通气效果 在插入侵入性气道设备时会中断胸外按压,所以急救者必须清楚使用侵入性气道设

33、备的好处与危险并权衡利弊。侵入性气道设备的插入可以延迟到复苏几分钟以后进行。 2005 指南建议应将中断的时间限制在10S 以内。插管时仅在插管者暴露声门和置入导管的瞬间停止按压。一旦气管导管通过声门,继续维持按压。 急救者可通过物理检查、二氧化碳监测仪和食管探测设备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高级气道,当高级气道(气管内插管、食管气管插管或喉罩气道)建立后,通气频率为8-10 次/分,通气时间为1秒,同时按100/分 的频率进行持续不间断的胸外按压,注意不要使按压和通气同步。 对具有可灌注节律( 即:自主循环血流好于胸外按压时所能提供的血液灌注) 的患者实施单纯通气,频率为10-12次/分即1

34、次/5-6秒),通气时间为1秒。 对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给予更低的呼吸频率6-8 次/分,以减少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维持呼吸功能,监测血氧饱和度或呼气末二氧化碳,定期测血气。 机械通气,吸氧浓度4050,潮气量10ml/kg,频率12次/min,吸呼比为1:2,模式为SIMV+叹气,必要时PEEP。 定期吸引咽部及气管内痰液,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监测血电解质、酸碱度、血糖、渗透压等,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是恢复各脏器功能的基础。 纠酸补碱注意低血钾。,治疗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是判断心肺复苏成败标准。 脑功能的恢复与否取决于心脏停跳时间和心肺复苏时

35、间。 脑复苏措施 (1)改善脑灌注:稳定血压和使用钙拮抗剂 (2)降低脑组织代谢及氧耗 :冰帽 32。 (3)脱水:甘露醇、地米、速尿。 (4)镇静防止抽搐:安定、冬眠。 (5)改善脑代谢ATP、FDP、尼可林等。 (6)高压氧疗。,保护其它脏器能肾功能,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或大剂量应用缩血管药物,易并发ARF。 维持有效循环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心肺复苏后及时留置导尿管,记录尿量。 如尿量小于30ml/h要区分肾前性和肾性。有效循环不足应补充血容量;肾性可用速尿40100mg iv,必要时血透。,保护其它脏器能胃肠功能,胃肠功能不全表现为腹胀、急性胃肠粘膜病变 以及应急性溃疡。 生大黄粉可促进胃肠蠕动。 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出血。,终止心肺复苏指征,呼吸停止15min以上,瞳孔散大固定,脑干反射消失,脑电图平波,已脑死亡,可停止复苏。 心肺复苏时间超过30min仍无心电活动,考虑已死亡,可终止复苏。,心肺复苏应争分夺秒。 最重要的是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复律。 关键是要脑复苏。,小 结,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