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05328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1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 和基本方法,4.1 城市设计的理念 4.2 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 4.3 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城市设计概论,4.1 城市设计的理念,4.1.1 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基本特征 4.1.2 城市设计的理念和原则 4.1.3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 4.1.4 旧城中传统空间的城市设计,1999年6月25日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术部的积极推动下,第20届国际建筑师协会大会(xx UIA Conference)举办了“城市设计论坛(Urban Design Forum)”。“城市设计论坛”的参加者们,从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著名建筑师、重要城市的规划设计师到院校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城

2、市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关心、忧虑和见解,突显了“城市设计”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城市设计论坛”的开始,两位嘉宾主持人,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盖瑞哈克(Gary Hack)和英国著名建筑师特里法雷尔(Terry Farrel),针对中国的城市设计工作,首先提出了关于“基本原则(Principle)”的问题,含蓄地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城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这一概念似乎被各界人士所接受与理解。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关于城市分析的五项要素,即边缘(Edge)、街道(street)、区域(District)、节点(No

3、de)和标志(Landmark)得到普遍的认同。然而应该看到,现代城市设计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早已不仅限于体型环境的范畴。凯文林奇关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特点在于最直接场所体验的研究。 如果我们承认城市设计应该从绝大多数市民的利益出发,那么城市建设的目标就不是满足政府官员的宏伟畅想,也不是城市设计师个人风格的张扬。而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就是创造一个市民喜爱的,以步行(Walking)为基本尺度,以公共交通(Mass Transportation)系统为主要运输工具,适宜居住的城市空间。其内涵在于,尊重普通市民的基本权利,控制交通流量,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城市设计中

4、应避免缺少持久活力的西方城市美化(City Beautiful)运动在我国重演(孙一民等,1999)。1893年,美国为纪念美洲的发现,在芝加哥举办了哥伦比亚博览会(Columbia Exposition)。为此修建了宏伟的古典式建筑、奢华的游憩绿地和广场。一时间,城市景观美化成为美国政客宣传政治纲领、宣扬“政绩”的方式之一。城市美化运动作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先导之一,虽具有积极的意义,许多美国城市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建立了城市公共中心(Civic Center)。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运动的成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如沙里宁当年所指出的:这项工作对解决城市的要害问题帮助不大,这种装饰性的规划大都是

5、为了满足城市的虚荣心,而很少从居民的福利出发,考虑从根本上改善布局的性质,并未给予城市整体以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本世纪初开始,“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运动”的倡导者们以充满社会责任感的革命精神,提出了对传统城市与建筑进行重建的大胆设想。现代建筑理论虽然产生在欧洲,但伴随欧洲的战后重建和美国城市的大量更新规划,功能主义的现代建筑理论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运动在理念上深受现代主义城市思想的影响,否定了旧城区公共空间网络体系,代之以大体量的现代建筑。其结果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混乱,尺度关系被忽视,人

6、车交通混淆。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非但没有实现。新建筑很快又面临改造乃至拆除的局面。基于上述原因,6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力求突破单纯的体型环境设计。把城市体型环境设计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等各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以创造满足居民全方位生活需要的良好城市空间环境。,4.1.1 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基本特征 1. 城市设计的目标 城市设计的目标应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强调为人服务的目的性。 理查德马歇尔(2004)认为,城市设计应当以培育城市性为目标,这意味着城市设计所提出的城市场所的形式、区域和特征必须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在进行城

7、市项目时必须创造市民喜欢的环境。由此前提,城市设计将发挥出重要作用,不仅为富人,也是为穷人设计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城市设计这一手段能够为城市提出适合于它们各自特点的场所、气候、文化和历史等相关因素的发展理念,并推进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成长。,孙骅声(1989)指出,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城市设计中的多种手段和高质量的综合环境,都是为了生活在城市中或来往的人。从主体对象这一角度来说,城市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点: 城市设计的各类活动需求。 人对美观的需求。 人对环境气氛的需求。 人对空间的需求。,邹德慈(1991)认为,城市设计的中心是“人”。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城市作为物质形体,是“人

8、”所赖以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环境;二是这个环境是通过“人”的创造(包括设计)而形成的。因此,就这个意义讲,“人”是城市设计的中心问题,无疑是正确的。城市设计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的,这是应该为之坚持不渝的原则和基本思想,但是,“人”的需求、爱好和观念是会变化的,而且生产力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也要随之变化,而发展,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前”。 张松(1992)认为,城市设计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其重要的因素有四个方面,这就是:自然、社会、文化和人。正是由于现代城市规划在解决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众多城市问题之时,出发点与着眼点是“物”,因而导致以强调“人”为中心的现代城

9、市设计的崛起。,徐思淑、周文华认为,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实践千百年来人们对城市的美好构想。郑正认为城市设计的目标可分为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直接目标在于创造适用、舒适、宜人且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多样需求;间接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的环境形象,达到吸收投资、购物、旅游、工作,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振兴的目的。 许溶烈认为,城市设计需要综合处理设计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技术、审美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为人们传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

10、,以满足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诸方面的需要,城市设计也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 张京祥(1996)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设计,偏重于城市形象研究与策划,表现在城市设计思想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把握,表现在城市设计手法中对原有社会文化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在城市设计操作中对其形成机制的促成。,薄曦等(1990)介绍了美国R/UDAT的城市设计思想:把“人”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强调了“真正使用者”的价值。R/UDAT的工作方法,就是同社会各职业、阶层、民族广泛接触,进行座谈,在讨论中获得若干第一手资料,从而理解问题实质。同时也激发起市民们对自身价值的确立,对自身环境的关注,并在

11、参与设计中了解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意向。所有这些反过来又充实了设计内容,使其更具意义。一个成功的城市设计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重视设计过程的思想; 为了使城市设计成功,它必须服务与社区中的人,同时这个过程必须包括反馈技术。 市民参与。,2 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多样性; 综合性; 复杂性; 整体性。 城市设计的这4种基本特征,复杂性、整体性在前第一章及第二章中已有较多的论述,这里主要阐述多样性和综合性两种基本特征。,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建筑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秩序,实现人类的理想与抱负,这就是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的人们,口味和追

12、求是有差异的,正是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了五光十色的城市场景,我们的城市应该反映和适应多种多样的人的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基本属性。 刘捷(2004)认为,功能的多样性是城市多样性的基础。不同功能的融合交会往往产生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应。各种功能的融合反映了不同功能内在的联系。对多样性的强调带来城市结构的等级秩序的弱化。当城市形态,逐渐反映多元社会的状况和要求,规划设计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于网络结构、多中心结构的重视是当代城市的特征。这些城市设计之所以弱化中心感,是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开放性,这是多元秩序的一大特点。 当代城市形态的多元性,不再强调城市的单一秩序的整体性,更多地着眼于

13、城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并没有完全消解中心和等级,中心和等级依然存在,成为当代城市形态多种文化语境的一部分。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存在于城市形态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多元化,而中心和等级成为多元价值中的一种。,当代城市已经不再被看作是单一构造和连续的整体,断裂性、异质性充斥于城市之中。这是由于现代和传统、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而必然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结果。 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形态的开放性,从服务对象到形成过程,城市设计不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的产物,而是不同阶层、不同族群、不同利益团体互动的产物。西方城市规划过程中盛行的“公众参与”、“倡导性规划”都是多元化社会下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开放的种种表现。 从城市设计

14、者的角度和城市设计的过程来分析,对城市空间以及构成城市空间的各个元素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提高设计者对事物和环境的观察力,包括了体验现场特征的各方面因素:历史的、建筑的、社会文化的、美学的、技术的、功能的,还有开放空间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等众多因素,但从城市整个系统和城市发展的过程来分析,正是由于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城市设计过程的随机性等因素使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多维性、模糊性,以及难以划分界线的混沌区域。,城市的不同内容层面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联系在于:建筑的、技术的以及社会的因素决定了城市的结构并且使各方面的特点凸现出来。城市的不可替换性,以及其自身的特点是通过城市的平面布局和风格体现出来的,而这些特点

15、同时又是建筑以及建筑根据地形的布局和景观的表现。但是,城市的居民和游客很少能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检验。 一个城市的特征就是通过它的建造形式和尺度表象出来的,但城市类型或者城市的形象并不只是由它的建筑特点和吸引力来决定的。建筑和“非建筑”开放空间和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城市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另外,不仅是建筑形式的排列组合,它们的用途和功能对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格鲁特(Gruetter,1987)所言,城市的各个部分、以及不同的城区隶属于一个规划系统。它们之间总是需要有一些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关联,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性。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团混乱。而反过来,太多的

16、统一也会导致单调。,4.1.2 城市设计的理念 1 城市设计的理念 体现城市性质,注重文化传承 设计尺度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宜 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 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社会生活需要 2 城市设计的原则 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 张庭伟(2001)提出城市设计的三项原则:城市设计的文脉性;城市设计的社会性与公众性;城市设计的累积性。一个城市的规划,对该城市发展的论证,都必须从该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去全面分析。一个地段的城市设计一定要放在该地段所处周围地段的背景中去分析、构思,这就是文脉性。,社会性和公众性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的长期利益服务,城

17、市设计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城市设计的主要产品是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这些空间的主体是全体市民,公众使用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无论是在私有制为主的国家,还是今天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公共绿地,是城市中仅有的没有被私有化、没有被有产阶级占领的空间。良好的公共空间能培育公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增加不同背景的人群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使公众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得到一定的自由活动场所。作为城市规划师或城市设计者,更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在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常常到以下问题: 委托单位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注重经济效益和商业效益,不顾历史文化的延

18、续;设计人员就项目论项目的设计思想,不对城市作整体分析;委托方的过分要求和设计者的有限水平都会造成城市文脉的中断;没有总规层次的城市设计,管理部门难以对以下层次进行有效控制。以上种种问题都造成城市设计中1+12的累积效应,使城市特色丧失,出现文化断层和文脉失缺。, 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 1) 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体现城市性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城市性质,不同城市性质使城市具有不同的特征 与城市规模相适宜。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经济实力、文化基础、功能、形态等各不相同,不同规模城市应有适宜的城市设计 符合城市发展要求。城市设计本身是一项前瞻性的设计工作,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能性 考虑城市经济承

19、受能力。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一般不考虑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而是根据城市的结构、形态、规模、社会发展需求等来布置。但对设计对象中的建筑要求,如质感、色彩、体量等,应考虑其经济承受能力。,2) 强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 城市设计中,着重考虑生理、社交、心理三个层次的需要。城市设计应展现城市文化,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属性和自然特征,融合于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之中,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感情需要,使城市设计体现场所感、亲切感、归属感。 方便人们的社会生活,尽量扩大城市共有空间。包括恢复和设立步行空间、步行街、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等。 为人们提供多样性的生活服务。包括休闲、购物、游览、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场所等

20、。 为人们提供卫生、安全的生活空间。包括满足公共场所及公共空间的的日照、通风、防火、防灾等功能。满足残疾人的活动要求,如设立坡道等。 设计中提倡公众参与,增强社会对设计成果的认知。,3) 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自然环境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洪水等; 人文环境特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特征,包括体量、质感、色彩、风格等; 社会环境特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 在设计中,通过宏观的结构平面、群体空间造型、天际轮廓线控制,和其具体的、特殊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道路和其它构筑物,乃至树木、水体、绿化、小区等,来反映这些特征。应特别注意某些重要地段,如城市的出入口、主要街道、广场、交叉口、制高点

21、、滨湖滨河等的利用和表现。应充分考虑其空间的尺度、界面的处理技巧,综合考虑自然、人口、社会要素、的对比与协调,增强可识别性与归属感。 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分析它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处理好它们与环境的关系,并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空间体系中去,深化城市设计的文化内涵。,4) 考虑“时间空间”效果 大多设计者在进行空间设计或处理空间与实体的相互关系时,常将设计因素固定在某个时间断面上,忽略了时间空间的一体性,忽略了城市发展及人的社会活动的“历时性”分析。 城市的结构形态是随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有的某个城市空间(如广场、道路交叉口、街道等)是城市不断延续发展的结果,对历史性城市空间

22、,在城市设计中,对其发展的改变应慎重,既要考虑其功能和现代使用要求,又应考虑其对城市整体的影响,其文脉、场所感等问题。例:西安北大街的改造,满足了现代交通要求,拓宽了道路,却失去了古城的场所感,缩小了钟楼到北门的尺度。 5) 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关系各项物质要素 作为功能要求,除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多样化活动要求外,还应做到:平面布置清晰,便于识别,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系统清晰;整体、色彩、质感等处理应做到多样的统一。 从整体观念出发,讲究空间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创造出具有亲切感、生气感、充实感、平衡感,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空间环境。,4.1.3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 1 人文主义的价

23、值观 “人文”这个概念,有“人的(人本的、人道的等)”加上“文化、文明的”意思。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需求和保障、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即“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主张从人的价值出发,反对在发展中对于人的异化,主张人的核心价值不变,人是万物之价值的赋予者。这种思想的源头来自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文主义者并不关注城市新的结构,而是着重于保护和加强现存的结构。意象、文化研究是人文主义的重要方法,如凯文林其认知城市的城市意象的研究,拉普拉特的侧重于建成环境的意义研究等等。人文主义特别关注个人对于城市的意象,关注个人的经验、感受、

24、认知,其研究成果通常用行人视角的透视图表达。人文主义对于环境行为学有浓厚的兴趣,关注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把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运用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中,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从个人的使用角度与感受出发以及对于城市日常生活的观察。人文主义者主张打破功能分区的概念,提倡城市功能的混合。 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也带来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民主观点,提出我们的城市是为谁而建的问题,随后引起了城市规划的方法论的改变,并直接促成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2 文化与城市设计 吴良镛(1985)指出,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

25、有识之士也觉察到世界文化面临着危机,即在一种世界趋同或一致化的现象下面,有些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面临着失去其光辉而走向衰落的危险,建筑文化也不例外。 齐康(1997)认为,城市发展与地域上的深层文化结构是分不开的。城市的历史文化不能看成是一种静态、单位的变化,而是要看它对人类活动深层社会文化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城市行为活动和文化特征。城镇环境设计可上升为一种文化环境和氛围的设计。 黑川纪章(1994)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是二维对立的世界,而是在某一瞬间相互渗透共生的,物理学的原理证明了这一观点。精神维系于肉体。我们无法触摸到精神世界,因为它是无形的东西,不能被看到。它们之间有何关联,至今还没有得

26、到证明,谁也不清楚。然而,看不到的精神世界的存在,与我们能够见到的肉体和建筑,实际上是共生的,而这种共生的关系正是共时性的观点。 由于文化的概念过于宽泛、抽象和普遍的属性,文化的概念无论在环境行为学或是设计中都用途甚微,其实它本来就无济于事的,4.1.4 旧城区中传统空间的城市设计 城市旧城区的空间形态是历史的、动态的、演进的,是文化、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 城市旧城区的传统空间具有两重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及地域文化特征也在不断的更新,新建筑取代旧建筑,新的空间取代旧的空间是不可避免的。 城市的文脉、空间形态特征、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规划人员和城市设计者的责

27、任之一就是传承城市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和空间形态特征。 旧城区中传统空间改造的必要性在于: 随着城市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城市空间与传统有了明显的差异:如空间需求的扩张、环境质量的提高、人口流动的加剧、交通方式的改变、家庭生活的现代化等,使城市空间发生了质的变化(例: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与现代城市的比较)。 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城市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空间的功能被重新定义。 传统的空间尺度是传统聚居方式的体现,现在拥挤、干扰、质量下降使传统空间不再适应当代居民生活方式的要求,而现代城市设施与传统空间尺度又难以融合(例:传统四合院),在上述因素作用下,旧城市的空间设计(除整体保护外,如平遥古

28、城等)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设计人员必须以谨慎务实的态度,挖掘传统空间的内在品质,以发展的理念赋予旧有的空间形式以新的意义,在积极保留原有空间特色的同时,创造新的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1 旧城区中传统空间改造的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原则。 提高城市空间质量的原则。 2 旧城区中传统空间改造的设计对策 传统空间的整体风格应协调。 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 确保文化形态的延续。 发掘和确定空间特色。 现代城市设计要想延续并超越历史,就不应去模仿、掩盖或复制,而应挖掘那些传统的文化内涵,真实地反映空间的时代功能,表现出尊重过去、重视现在、展望未来的设计理念

29、,使传统空间在城市的时空发展轴上留下真实的印迹,在空间形态的演进中整合城市传统空间、地域风貌和城市特色;,图4.29 德国科隆 图中的和谐面貌向我们表明,截然不同的建筑完全可以在城市中共处;同时,这些建筑要有自主性,不需要也不应该模仿别的什么。,3 旧城区中传统空间改造的基本手法 从城市生活的角度上,应促成现代社会生活与空间实体形成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上,应塑造有识别性的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文化要求和识别要求。 从文化角度上,塑造有个性的形象,满足传统空间文化特征的时代认同。 从经济角度上,采取适宜的途径和模式,减少商业牟利行为对城市空间正常演进的影响和干扰。,4.2.

30、1 建筑 4.2.2 道路 4.2.3 城市公共空间 4.2.4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例 巴塞罗那城市公共空间 4.2.5 城市山水格局,4.2 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从城市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上分析,在城市设计中,基本要素可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文化要素、社会要素和综合要素,这五大要素包括: 自然要素:与城市形态、格局和发展有关的山、川、河、湖、瀑、泉等;城市土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荒地、废弃地等;城市重的天然植被(如

31、森林,草地等)。 人工要素:建筑物及其基本功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人工栽培额定各种树木、花卉;以及各类人工绿地;城市中的各种标志和小品。 文化要素:各类历史遗迹、古建筑等;名人故居传说、风俗、寓意象征、名人轶事等。 社会要素:社会规范(社会秩序、行为规范)社会生活(基本生活规律、目的性集散规律,社会生活角色)宗教认同(道德、行为、物品、方位、寓意)社会价值(美与丑、贵与贱、好与坏、得与失等)社会角色(尊卑等级、人格寓意、社会层次、个格自身价值、角色扮演、种族、归属感等)。 综合要素是上述4大要素的综合体现:城市格局;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性格;城市品质;社会生活场景;城市空间序列;场所感

32、;城市生态性;城市结点(地段)的社会寓意等。,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的组织与利用,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城市设计中,详见表4.1 表4.1 基本要素对各层次城市设计的影响 表示影响较小 表示影响较大,城市设计基本要素的组织原则主要有: 以人为本原则。以市民大众要求为本源,时时刻刻考虑市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切实为公众造福。重视人对各类要素的体验与情感,更好地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生态优先原则。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的,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寻求生态环境优化。 个性表现原则。充分挖掘与利用各类要素的特色资源,强化城市特色。 整体协调原则。正确处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人与自然关系、建筑与建筑关系、建筑与空

33、间关系等,促使其有机结合。,上述五大基础要素的各个分类要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或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相互嵌套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民给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均打上自己的印痕,如自然要素中的山、川、河、湖,甚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也无不打上人类文化的印记,赋予不同的角和文化色彩,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每个人意识和心理的组成部分。正如大卫伯姆(DavidBohm,1982)所言,世界若不包含于我们之中,我们便不完整;同样,我们若不包含于世界,世界也是不完整的。而人工要素和文化要素则是人类文明的结果,也是城市设计中设计师最为关注的和运用最多的要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社会

34、要素。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生活场所设计为主要内容,场所是与人、社会紧密相关的,是社会生活、社会规范、社会价值、社会角色和宗教认同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设计的过程,不仅是城市空间、物质形体、环境和景观重新塑造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要素的重新定位的过程,是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重新定位和预约的过程。,4.2.1 建筑 建筑是一种以一定物质材料与结构建造,与一定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一定社会人生内容模糊、抽象性的展现于时空中,具有实用和审美、认识等社会功能,一般的渗融着艺术因素的科学技术。建筑是经济、技术、 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

35、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余克俭,2000)。 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张钦楠(2004)认为,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不承认建筑的艺术性,把它视为普通的技术产品,过分夸大它的功能性(或者把“功能”压缩在狭窄的物质生活范畴内),实质上是掩盖了它的完整价值。然而,承认建筑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仍然没有覆盖建筑性质的全部。属于更深层、或更高层次的建筑的文化性。它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在熔铸民族(地

36、域)性格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赛维在建筑空间论等著作中认为,“空间就是建筑的主角”。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由建筑师创造的建筑内部空间。相对于城市空间形态而言,建筑是城市中的“实体”,是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的“实体”。正是建筑以它的体量大小、高低、色彩、质感、外部形态等,各自不同的形体语言和各种各样不同的组合形式,构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在我们的时代,现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纯体积的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在其中生活的空间,要强调得已经不再是个壳而是个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不管有多美,多讲究),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 斯图尔特布兰德在他的

37、建筑后的学习一书中告诉我们,建筑是动态的事物而不是静态的。建筑随时都在发生改变。有东西加进去,或去掉,特征被修改、移动等等。占有和修改的功能是“普通知识”指导进行的,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发生。但是,建筑师很少被告知这些或者根本没有研究过这些过程。,迪特马尔赖因博恩(1992)认为:一个城市的“建筑石料”是建筑物和其他的建筑元素,这些元素根据它们的功能和等级在城市结构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们和整体的关系取决于各种元素:形状、大小、材料、色彩、功能或者内容。这些又决定了它们的结构排列能力,在这里“普通元素”比“特殊元素”更容易安置或添加,而“特殊元素”由于他们特殊的高度和宽度以及特殊的用途需要一

38、个“固定的位置”。 在城市众多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其建筑自身的功能、形态及社会涵养等并不是均等的,而表现为众多的层次和差异。同时城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城市生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两种过程,将功能相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城市地域空间上聚集,形成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商业贸易区、行政办公区和居住区等,同时也形成了城市多种多样的空间形态、文化内涵和场所感,使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成为具有社会特定意义的写照和景观。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夏、商、周的建筑形制和体例不同:“夏后氏世室,修堂二七,光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室三之一。殷人重屋,修堂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

39、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这里不同朝代的建筑形制,夏的尺(几)、殷的寻和周的筵,被归为不同等级建筑的不同尺度:“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周礼考工记中,建筑高度也有明确的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官式建筑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完成了从建筑高度等级(如考工记中对建筑高度的规定)向屋顶式等级的过渡,筛选出九种主要形制,按等级高低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单檐庑殿;单檐尖山式歇山;单檐卷棚式歇山;尖山式悬山;卷棚式悬山;尖山式硬山;卷棚式硬山。 屋顶等

40、级品位的形成及运用机制:九种屋顶形式,都是用于长方形的平面和屋身,与长方形屋身配套,构成“正式建筑”,在九种屋顶之外,留有攒尖顶,攒尖顶可用于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屋身形态,属于“杂式建筑”。正式建筑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墓、第宅、衙署、寺庙等的庭院式组群布局,等级品位的划分对这些建筑是十分重要的,杂式建筑则主要用于游乐、观赏的亭、榭、塔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建筑也不能像长方形屋身那样通过间架来标示等级,因此,攒尖顶没有必要强调(或难以套用正式建筑)的等级划分标志。正式建筑与杂式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语义各不相同。,北京紫禁城建筑布局的基本特点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宫城,占地72万平方米,房

41、屋9999间,宫殿70多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现有建筑多经清代重建、增建,总体布局仍保持明代的基本格局。 宫殿建筑组群不仅涉及庞大的建筑规模,繁多的使用要求,森严的门禁戒卫,而且需要 遵循繁缛的礼制规范和等级制度,吻合一系列阴阳五行、风水八卦的吉祥表征,表现帝王至 尊、江山永固的主题思想,创造巍峨宏壮、富丽堂皇的组群空间和建筑形象。紫禁城的规划设计,正是以定型的建筑单体,通过巧妙构思、匠心独运的总体调度和空间布局,创造出一组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组群布局的典范作品。,图4.30 故宫 彩色图片,紫禁城周边环绕城墙和护城河,每面设一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后门为神武门,东西两侧为东华门、

42、西华门。城市墙四隅建角楼。从午门到神武门贯穿一条南北轴线,建筑大体上分为外朝、内廷两大区。外朝在前部,是举行礼仪活动和颁布政令的地方,以居于主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东西两侧对称地布置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作为皇帝讲解经传的“经筵”和召见大臣的场所。内廷在后部,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寝”,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沿主轴线布置后三宫;依次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为御花园。东西两路对称地布置东六宫、西六宫作为嫔妃住所。紫禁城建筑组群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纵深主轴,总体规划把这条主轴与都城北京的主轴线重合在一起。宫城的轴线大大强化了都城轴线的分量,并构成都城轴线的主体;都城的轴线反过来也

43、大大突出了宫城的显赫地位,成为宫城轴线的延伸和烘托。这样,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就突破了宫城城墙的框限,前方起点可以往前推到大清门,后方终点可以向后延伸到景山。在从大清门到景山的纵深轴线上,尽可能地把最重要的殿字、门座,最重要殿庭、门庭都集中布置到这条线上,或是对称地烘托在这条线的两侧,奠定了紫禁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框架和空间组织的主要脉络。,图4.31 壮丽的紫禁城 北京城的构图中心,也是构图母题,这条纵深轴线长约三公里,中国古代匠师在这个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超长型空间组合 中大展宏图,部署了严谨的、庄重的、脉络清晰、主从分明、高低起伏、纵横交织、威严神圣、巍峨壮丽的空间序列,演奏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建筑交

44、响乐。 宋培抗(2004)认为,古代高层建筑多数为塔、宫殿、清真寺、教堂、寺庙、神庙等,是市民高度集中处所,作为市民节日活动与市民民俗风情活动场所往往形成城市的中心或小中心。古代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占了重要位置,当时高层少,多点视线范围内均能见到,更兼建筑形式与风格很新颖,视线吸引点就增多。直至今日,古代高层建筑仍发挥它的作用,是现代人想去的地方,可供休闲、观赏和研究。,布莱恩劳森在空间的语言一书中叙述了布拉格的建筑、城市空间与与社会等场所形成的空间秩序:我们站在著名的查理斯大桥上眺望沃尔塔瓦河对岸的布拉格城堡,天际线上就是圣威斯特大教堂。在接下来的旅途中,我发现这个景色在出售的明信片上是最常出现

45、的题材。实际上这个景色随处都有!那为什么这个景色最流行呢?当然,就自然的来说它拥有陆地、水和天空等所有要素,甚至还有一座桥。但如果再看一下,我想你就能发现在这个景色中包含有各种范围的尺度看一看下边河上的船屋,与之相对比的就是天际线上巨大的教堂。然而这么多样比的尺度决不是混乱无序的;尺度实际上是随着眼睛从河岸到天际线向上移动而逐渐增大的。在底部就是船屋和下层市民的居庄区。当我们向山上移动,城堡和房屋变得更雄伟,很明显这是由更高等级的社会阶层建造的,他们更需要与国王接近。接下来是城堡,代表着所有人民的统治者。最后,在天际线上与天空相接的这个社会的上帝的居所。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景色是对社会阶层通过

46、建筑的方式来给予体现。它可以使我们通过事物中的格局想起我们的地方,并通过空间的方式加强对当地居民中存在的秩序的尊敬。,图4.32 布拉格 在著名的查理斯大桥上眺望沃尔塔瓦河对岸的布拉格城堡,起支配作用的建筑物或建筑群,要在空间中表现为具有特征的轮廓线和体量。一个起支配作用的空间,不单是为了观看的,而且应该是可以进入的地方。城市中心的主要市民广场是城市居民主要集会的场所,这是在进行某些活动时居民被自然地吸引来的地方;这是居民花掉大量金钱的地方,也是进行思考和向往的地方。 F吉伯德认为,一切新的建设都是在原有环境中发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环境,环境是经历了很多世纪形成的,所以城市的设计必须尊重

47、在视觉上有意义的具有特点的东西。砍掉一棵多年生的树或毁掉一座质量很好的建筑物是很坏的行为,这是对地方精神的破坏。城市原有的建筑区,是经过无数较小的更迭和增添而逐渐形成的,目前我们还没有共同的设计准绳,并且不重视城市的美观问题(对较明显的古建筑除外),因此对城市景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现在建筑艺术已趋向于脱离城市设计,道路工程的科学代替了建筑艺术,绿化设计往往形不成美丽的景色。然而城市设计的第一步乃是在用地的形式与地面上的建筑物两者之间建立完美的关系;在细部修建时,则必须致力于绿化与建筑群的对比。,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7年完成的“上海人民广场地区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人民广场地区

48、作为上海市最主要的商业、文化、行政中心,必须有强有力的形象,是上海天际线的高潮:在人民广场的北、西、南三面以三组各具特征的建筑组团(每个组团各有一座超高层建筑作为标志)与浦东陆家嘴地区相呼应,共同形成上海大都会的核心标志(图4.44)。 以人民广场、公园为核心进行建筑布局及城市空间设计,新的建筑物布局采用离人民公园、广场边界较远的地块安排较高的建筑,较近的安排较低的建筑的方式,以便更多的建筑共享开放空间,也使广场、公园在视觉上较之直接在其周边安排超高的建筑物更宽敞,并增强层次感。 苏州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新的建筑物布局考虑到苏州河未来作为上海市区重要的“景观走廊”的要求,采用梯度布

49、局,避免空间压抑。 加大新的建筑物与南北高架道路的间距,以强化其作为“区域边界”这一城市设计要素的作用,有助于本地区形成更丰满的都市意象。 改变目前开发中以用地性质(而用地性质往往取决于开发意向)采用统一标准的做法,通过允许局部地块的高密度开发,创造更多的开放空间。三个新的建筑组团,其建筑,布局均以12个主要的广场来组织;将各地块建筑边界所形成的零碎的开放空间组织成更系统的街道空间或广场;沿苏州河及南北高架道路开辟更多的绿地。,图4.46 资料来源: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精品集,4.2.2 道路 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 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与建筑虚实相生) 人流、物流的交通功能 与宗教建筑、宫殿官署等构成古代城市的主要景观轴线 与商业中心、行政中心、车站码头(交通中心)、古代遗址、大型广场、古建筑公园等构成现代城市的主要景观轴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