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805514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9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9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9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9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语选读复习指导,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课件(17),2009年浙江卷,(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

2、”亦可)。,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懒得背;不熟练;错别字;轻视论语名句 2文本

3、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哉若人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复习策略,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4、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复习策略,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与讲解,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复习策略,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

5、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一、杭州市“一模”卷论语题情况分析 25.名句默写:子曰:“ ,齐之以 礼, 。”(为政以德) 错误回答:道之以德,有耻且恪。 道之以德,有礼且格; 道之以道,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有耻且格焉;,道之以行,有耻且格; 导之以刑,有耻且格。 民免而无耻,有耻且德; 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民免且格; 道之以政,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则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

6、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2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中庸之道)好班平均分3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有问题

7、的答案: 1因为凡事都有一个度,在正直仁义的基础上坚持适度,过积极会导致“文革”类错误,过于不够当然也不能成功。(张冠李戴;生拉硬扯;文字表达能力差),2师:过;商:不及。我同意孔子的评价。原因:中庸之道。(过于简单,没有应有的分析) 3师过于拘泥,商不能为贤者。赞同。因为当时的行势,这两人都不能称之为贤人,只有孔子。(前面把问题复杂化;后面把问题简单化,等于没回答) 4孔子认为做事应适当,太过和太不足都不好,所以认为师和商一样。我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人处事应适当得体,否则其结果都一样,无论是过火了,还是懒得做,都得不到应有效果。(回答不到位,理解不准确),5因为事情做过了头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8、,而没有做够,则是不好,所以两者一样。 因为凡事达到一定极限,即使是好事也会变不好,而不够好本就应该继续努力,进取之心不能失。 孔子的过犹不及思想体现出过头和不及都是不好的,恰到好处才是好。 (以文解文,没有答题思路) 6我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漏答第一问),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二、论语默写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夫仁者

9、, ,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测试卷题)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子曰:“不愤不启, 。 ,则 不复也。”(诲人不倦) 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3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练习: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为政以德) 1则修文德以来之/则安之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2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为之)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4子曰:“老者

10、安之, , 。”(仁者爱人) 4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 。”(君子之风) 5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周而不比) 6友直/友谅/友多闻,7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 7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 。”(中庸之道) 8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

11、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知其不可而

12、为之)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2.(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

13、,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练习: 1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

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周而不比),1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

15、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2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

16、)(为政以德) 3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4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4(1)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 (2)言

17、之成理即可。,5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5.(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

18、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6.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 6.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

19、爱。,7.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7.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

20、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8.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8.(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

21、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9.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9. (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2、(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10.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10.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 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四、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 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 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 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 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 刻哲理。,谢谢大家! 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