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培训(应急预案).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21143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6.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管理培训(应急预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应急管理培训(应急预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应急管理培训(应急预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应急管理培训(应急预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应急管理培训(应急预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急管理培训(应急预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管理培训(应急预案).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Company Logo,4,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1,2,3,5,个人应急,介绍,国家应急管理体系,,Company Logo,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应急管理,又称为危机管理。,危机。说文解字说:“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辞海:“危机指潜伏的祸机,或者是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 韦氏大字典之定义(Websters definition)认为:“危机是事件转机与恶化间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 of better or worse)。 面对日益增多的危机事件,如何在“危难”、“危险”中寻找“生机”、“转机”,这是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所要解决的问题。 危机危险机会,科学的

2、危机心态,危机就如同“纳税和死亡一样不可逃避”。 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没有危机意识。应该以积极、健康、科学的心态去面对危机! 只有认识到危机管理的常态性,才能做到非常状态下科学有效的危机管理。,危机预防的两个定律 定律之一:只要问题存在,风险永远存在。 定律之二:只要人犯错,危机就难以避免。,,Company Logo,“三阶段,四点式”危机治理理念,特别要坚持预防为主,尽量做到关口前移。,,Company Logo,魏文侯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为善?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耶?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

3、,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侯曰:善。 鶡冠子世贤,“扁鹊三兄弟”,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Company Logo,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危机既可能是组织走向衰亡的开始,也可能是走向新阶段兴盛的开始。无论发生的是何种类型的危机事件,组织都应当在危机发生后及时利用这些活生生的“教材”,培养民众的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应对技能,增进社会整体的抗逆水平。为此,组织不应当以单纯的某一项突发公共事件的终结为目标,而应该结合此次危机事件处理阶段的各种契机,变危险为机遇,顺利进行观念更新、组织变革,重新塑造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危机可

4、能成为促进组织发展、社会整合的一种积极力量的功能,以维持组织和社会系统的活力和生命力。,Company Logo,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危机与突发事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恐慌。然后,才是根据恐慌的程度,划分危机的级别。根据恐慌确认危机、划分危机程度和发展阶段,是国际通行概念和做法。 反恐慌是预防突发事件演变为危机的关键环节。突发事件是不是演变为危机,取决于两个内在心理因素一个是领导人的核心作用,它产生的凝聚力战斗力。一个是由此产生的集体心理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当从这两个内在心理因素看外在突发事件,而不是由突发事件看危机。,,Company Logo,个人应急,基本生存应急技能 工

5、作场所应急技能,组织应急,政府应急,组织(企业)的应急架构体系 以危害辨识为主的企业应急技能,一案三制的应急救援体系,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Company Logo,个人应急,在应急工作中,公众既是救护的对象,也是自救、救人的主体。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公众,能否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应对不同灾害事故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救人的技能,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Company Logo,工作场所应急技能,工作场所应急技能,2006年3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2006年3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2009年以来,

6、连续发生3起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的较大事故,由最初涉险3人,最终导致11人死亡、6人受伤。 2月22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磷矿425水平掘进工作面因没有安装局部通风设备, 1名工人在放炮作业后进入该工作面清理浮石过程中炮烟中毒晕倒,当班另外2名工人在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导致3人死亡。 3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中盐吉兰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在调试炉气净化装置除尘器过程中,1名工人一氧化碳中毒晕倒,另外8人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导致3人死亡、6人中毒。 3月8日,安徽省池州地区东至县迈捷矿业公司花山锑金矿在井巷维修作业中,1名工人进入探矿下

7、山的盲巷时窒息晕倒,当班另外4名工人在未佩戴任何防护器具的情况下盲目进入盲巷施救,导致5人死亡。,工作场所应急技能,2008年8月2日22点45分,九江分公司化肥作业部合成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冷氨泵排空阀发生泄漏,造成大量氨气外泄,两名工人氨气中毒,其中1人死亡。,工作场所应急技能,2008年7月12日上午10时20分左右,洛阳分公司承包商洛阳炼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疏通排水车间CPI装置东侧油泥井排水管线的作业过程中,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导致2名承包商员工死亡,1名承包商员工受伤。,工作场所应急技能,2008年10月27日下午16:30左右,中原石油勘探局分包商濮阳市惠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公

8、共事业管理处苏北路雨水提升站改造工程作业过程中,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导致3名承包商员工死亡。,工作场所应急技能,企业应急管理,(一)突发事件是有规律的 (二)自然灾害是人为造成的 (三)突发事件是发展中的问题 (四)应急管理要靠科学靠制度(预案) (五)应急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美欧国家对突发事件的偿付能力达到20%,我国不到1%。,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火灾事故,2005年12月11日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发生的火灾事故,为欧洲迄今为止最大的火灾爆炸事故,共烧毁大型储油罐20余座, 受伤43人,无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亿英镑。,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火灾事故,6 点01 分,发生了第一次爆炸,紧

9、接着更多爆炸发生。爆炸引起大火,超过20 个 储油罐陷入火海。 6 点02 分,最初的200 多个电话打到了地方事故控制办公室,表明在邦斯菲尔德油库事故正在发生。 6 点10 分,最早对事故作出反应的消防人员已经在现场,并立即宣布“重大事 故”发生。在一个小时之内,地方应急委员会在警察局总部成立“金色指挥”,就行动计划进行了讨论。来自应急部门和环境署的人员还是很快被调动起来,并迅速到达现场。 事故指挥人员进行现场搜查和营救工作。警察封闭了现场周围的区域,当地居民被转移到远离更多爆炸所带来的危险的区域。 “金色指挥”的成员开始讨论在扑灭主要储油罐大火之前的卫生和环境问题。用于灭火的泡沫从全国各地

10、其它地方消防部门以及泡沫供应商(在国家化学应急中心的帮助下)运送到现场,以准备最后的灭火行动。寻求大型水泵的要求向全国的消防部门和消防大学发出。,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火灾事故,一项灭火战略计划形成,灭火每分钟需要 32,000 升的水。用于灭火后的水将被保存起来,因为如果将这些水排放到环境中,将会(对地下水)造成比烟柱所含有的物质(对空气质量)更加严重的污染。这意味着灭火还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污染后的水将通过一个处理场所,被污染的淤泥将被收集。 卫生保护部门对邦斯菲尔德周围开始有限的空气监测。在卫生保护局的建议下,许多学校连续几天关闭。卫生保护局开始就烟雾所包含的物质对地方政府和公众召开新闻发布

11、会。 环境署开始对当地的河流和土壤进行取样。 2005 年12 月12 日 8 点22 分,用泡沫消灭储油罐的大火行动开始,并持续了一整天。在这一天,主要的行动是来自全国的180 个消防人员出现在灭火现场。卫生保护局发布了一条新闻声明,要求烟雾笼罩地区的人们呆在室内,关闭窗户,并收听地方的广播了解最新动态。,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火灾事故,2005 年12 月13 日 到 13 日晚上为止,除两个储油罐外,其余的大火全部被扑灭。在整个灭火行动中,大型水泵被用来转移现场被污染的水,以防止作为伦敦饮用水源的地面水的污染。 警察决定将警戒线撤退到受爆炸影响严重的区域,允许被疏散的绝大部分家庭返回家园。警

12、察还决定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这个地区的治安,避免抢劫事件的发生。 2005 年12 月14 日 卫生保护局建议临近火源的人们,如果发现所在地区有烟雾颗粒降落,立即进入室内。19 点36 分,大火被认为全部扑灭。到1 月5 日为止,消防人员一直停留在现场,以防止再次着火,并提供现场援助。 2005 年12 月15 日 关于该事故的调查被提交到卫生和安全执行局及环境署。 2005 年12 月16 日 卫生保护局发布所有在当地及其以外区域的大气质量取样没有显示出和正常标准不同的结果。大气质量取样工作将继续在一些固定的场所进行,并定期审查。 卫生和安全执行局对油库中的经营者发布正式通告,禁止在其控制的场

13、所营业。 2005 年12 月20 日 卫生和安全委员会正式要求卫生和安全执行局和环境署调查邦斯菲尔德油库事故。 2005 年12 月24 日 对现场 的 安全保护由警察交回给油库经营者。,2006年3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案例,2005年11月13日10时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出现了进料系统故障 。 11月13日13时35分 ,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连续爆炸。14日4时,大火全部熄灭。 11月14日下午,吉林石化和吉林市政府强调,爆炸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绝对不会污染到水源,而吉化也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不合格的污水是不会排放到松花江的。 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宣布全市停

14、水四天,原因是“维修水管”。 11月23日,哈尔滨整座城市笼罩在大难当头的忐忑不安之中。出现了人们惊恐纷纷外逃的局面。许多商店里的矿泉水甚至啤酒告罄,另有许多商店藉机推出新的品牌提高价格。 11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出面证实,吉林化工厂大爆炸后泄漏逾百吨苯物质进入松花江,松花江受到严重污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一天的国务会议上痛斥地方官员的隐瞒;紧接着吉林省省市两级官员向公众道歉. 1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提出辞职获批准,由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接任。随后,吉林石化的负责人被免职。 12月4日,中石油总公司向吉林省“捐款”500万人民币治理污染,引发争议。 12月6号下午,吉林主管安全

15、生产的副市长王伟被发现在家中自缢身亡。 从松花江吉林段流出的污水团,在12月初流入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区。中国松花江受严重化学污染的事故,上升为国际事件。,中石油吉化爆炸事故,,Company Logo,,Company Logo,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是需要不断持续改进和更新的,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更是检验一个国家应急管理、运行程序、应急响应技术的全面的试金石。,,Company Logo,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1979年3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核反应堆最终陷于瘫痪。全美震惊,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惊恐不安,约20万人撤出这一地区。美国

16、政府针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成立了由总统直接领导的专门管理灾难的机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具备雏形。 2001年9月,美国发生恐怖分子袭击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事件。不久,美国因炭疽病毒事件而绷紧了应对生物恐怖主义的神经。2002年6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公共卫生安全与生物恐怖主义准备、响应法,要求整合联邦、州及地方的监测网络以及公共、私人实验室和医院。为了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种恐怖主义,美国正式成立了国士安全部,将FEMA并入其中,美国应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整合反恐与救灾的目的。,,Company Logo,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2005年,美

17、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造成1000多名美国公民丧生。作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被称为“天灾版的9.11”,是对国士安全体制下美国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检验。美国应急管理在“卡特里娜飓风”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众多。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国士安全部没有将22个不同部门协调起来、融为一体,官僚机构权力之争严重,没有形成防灾、救灾的合力;第二,重反恐,轻救灾,FEMA被削弱。灾害发生后,美国政府在通过了后“卡特里娜”应急管理改革法,赋予FEMA以新的职能,增强国士安全部对于各种风险和威胁的预防、准备、防范、响应及恢复能力。,中国转型期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关系

18、失调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例如,我国20世纪6级以上地震袭击的省份达28个: 6.0-6.9级380次 7.0-7.9级65次 8.0-8.5级=7次 8.5级=2次 死亡人数=59万人 伤残人数=76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也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且灾害地域分布不均匀;,中国转型期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许多传统的传染病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每年死亡13万;慢性病毒性乙性肝炎患者2000万;434个县存在血吸虫疫情,6500万人受到威胁,患者84万。 新

19、型疾病(医疗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安全的新威胁 新型病种:SARS,疯牛病等(见禽流感病毒图) 爱滋病病毒感染者84万; 超级病菌:抗抗生素病菌(每年8万人死于滥用抗生素)。,社会转型带来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 近年来违法犯罪趋势; 近年来信访量剧增,上访事件频繁不断; 公安部长周永康2005年7月5日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说,群体性事件从1994年的1万次剧增为2004年的7.4万次; 事件原因大都与征地拆迁、改制下岗、地方司法不公、腐败、环境污染等相关。,中国转型期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社会运行体系失范 转型期制度漏洞和管理真空造成生产事故频发,自然灾害应对不力,带来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20、每年发生各类事故100万起左右,死亡近14万人,因工伤残人数约70万人,每天因事故死亡380多人,受伤1900多人; 对社会监管体系中重视不够,投入不够 由于医疗体制弊病、企业缺乏诚信、医药食品监管漏洞等问题引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三鹿奶粉事件,“齐二药”事件,“欣弗”不良事件,中国转型期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全球化带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约3200起,其中包括别斯兰人质事件、马德里“311”列车爆炸事件等,2005年首次超过10000起; 这些事件的特点是: 从前线国家和地区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21、 从目标明确的绑架暗杀到公共恐怖袭击; 恐怖分子动机和手段的多样性给反恐带来的新挑战; .,中国转型期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转型期中国反恐形势的变化 社会价值多元和社会矛盾积累,导致个体性与群体性突发恐怖性事件日益增多; 中新网报道,2006年,36个重点城市公安特警队处置现场排除爆炸装置案件122起,处置暴力恐怖犯罪案件167起,处置劫持人质案件42起,解救人质96人。 境内外非法组织在中国境内出于意识形态、分裂要求、民族宗教问题等选择针对中国公民与社会的恐怖活动; 东突组织、藏青会等组织 境外各种组织和个人出于经济或政治目的针对中国公民的各种恐怖活动,中国危机应对体系的建设,基本框架 敏感的

22、危机管理意识 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 坚实的法律行为框架 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 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 顽强的社会应对能力 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危机管理原则(国家总体预案),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一案三制是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的核心,预案 国家总体预案、25个专项预案、80个部门预案。 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应急预案 法制 已有相关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 2007年8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体制 组织体系:领导机构、办事机构、专家顾问组 机制

23、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调查评估,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建构国家应急预案,初期准备与动员(2003年-2004年2月) 正式起草(2004年3-5月) 修改与审议(2004年6月-2005年1月) 国务院常会原则通过(2005年1月26)。 正式公布和全面实施(2005年7月2223)。,重点问题: 突出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与法制); 横向到边(预案是否覆盖全面?); 纵向到底(落到实处,制度保障)。 总体特点: 充分吸取古今中外的经验与教训; 领导重视、政府主导,同时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上、下、左、右有机互动; 高度关注预案中的各种协调问题。,国家应急预案的特点

24、,预案编制的总体情况,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05个专项和部门预案,以及绝大部分省级应急预案编制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规定了国务院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对于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1,25,80,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分级分部门预案体系,主要内容,预 案 内 容,有关应急预案的执行,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要抓好基层,包括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二是加强应急队伍

25、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 三是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修正、完善预案,提高指挥和救援人员应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四是抓好以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研究起草过程 2003年开始研究起草工作; 2006年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法草案; 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本法共7章70条,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非常态行政法律秩序的基本法。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事件进入了法治化新阶段,“社

26、会性、危害性、严重性”是构成本法所涉非常状态的三个要素。首先是“社会”的。突发事件只有超越个案和局部地点, 其影响范围足以达到所谓“社会性”的程度才有可能进入非常态法制的视野;其次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包括危害性威胁和危害性损害,主要是对社会、政府、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和损害;再次是前述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严重”的程度。 我们国家的非常态法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战争、动员、紧急状态和行政应急管理。现在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属于第四种的范畴,所以也可以将该法称为行政应急管理基本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建立了一个完备、系统的应急框架体系,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相适应的。从内容上看,它覆盖了“预

27、防、预备、监测、预警、处置、恢复重建”的全过程。而且值得指出的是,以前的应急法律法规一般都重点着眼于“危机处置”,而该法做到了以“危机处置”为中心向两端延伸,前端以“监测”为重点,重在规范判断进入应急管理阶段的依据,保证信息畅通和判断准确;后端延伸到“恢复重建”。这样该法 实现了“从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个系统、完备的权利、义务框架,所以说它是一部基本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 1,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原则。 2,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放在突出位置的原则。 3,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应急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

28、。 4,采取的应对措施与有效控制危机相适应的原则,即最小代价原则。 5,对公民权益依法予以限制和保护相统一的原则。 6,公开透明的原则。,突发事件应对法,“事后型”向“循环型”管理体制的转变,循环型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定义与运作,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条为主型”到“以块为主型”管理体制的转变,突发事件应对法,“独揽型”到“共治型”管理体制的转变,政府以外的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一)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 1、突发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

29、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 县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政府应当立即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发生地的县级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的,由上级政府统一领导应

30、急处置工作。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政府应当予以配合、提供支持。,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3、综合协调机制 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必要时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设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政府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开展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指导、协助下级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其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31、,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二)预防与应急准备制度,、应急预案制度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对应急预案予以修订。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应急预案制度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32、,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三)监测与预警制度,、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建设 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告

33、制度 县级政府应当在村委会、居委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专业机构报告; 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向上级政府报送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即时向所在地政府报告信息,并同时将该信息上传至政府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收集到的突发事件信息,必要时组织会商、评估;认为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政府报告,并向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政府通报。,

34、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3、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4、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和危急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即将

35、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依法确定预警级别,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报告上级政府,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并通报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政府。 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5、三级、四级预警措施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采取下列措施: 启动应急预案; 责令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

36、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信息的渠道,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专家学者,随时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突发事件的级别; 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发展情况的信息和政府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及时按照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防止、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6、一级、二级预警措施 发布一级、二级警报,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责令应急救援队伍、特定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应急准备;调集应急物资、准备应急设施和

37、避难场所; 加强安全保卫,维护社会秩序; 确保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安全; 及时向社会发布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转移、撤离或者疏散易受危害的人员、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7、预警级别的调整和警报的解除 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 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

38、立的主要制度,(四)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1、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的处置措施 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 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 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启用本级政府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突发事件应对

39、法确立的主要制度,1、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的处置措施 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维护社会治安,及时制止、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2、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措施 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

40、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五)恢复重建制度,1、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停止执行本法规定的相关应急处置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

41、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政府报告。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公安、交通、铁路、民航、邮电、建设等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2、上级政府对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支持制度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其他地区提供资金、物资和人

42、力支援。 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3、善后处理与总结报告制度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政府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县级以上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政府应当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

43、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政府提出报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 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 9002200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6年9月20日 发布 2006年11月1日 实施,1、内容不完整; 2、可操作性不强; 3、预案衔接不畅; 4、预案缺乏演练; 5、企业预案缺乏动态管理。,目前企业应急预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目的: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解决目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要素不全、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完善、与相关应急预案不衔接等问题,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写质量。 实施办

44、法: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公司、企业(单位)到车间、岗位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互相衔接,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预案的编制,编制准备,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 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应急预案的编制,编制程序,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结

45、合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应急预案的编制,编制程序,资料收集 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应急预案的编制,编制程序,应急能力评估 编写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充分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

46、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应急预案体系构成,专项应急预案,综合(总体)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附件,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

47、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总则 编制目的 包括预案的目的和作用。 编制依据 预案编制所依据的的法律和法规。 适用范围 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工作原则,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2.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主要包括单位地址、从业

48、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3.组织机构及职责 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4.预防与预警 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 信息报告与处置 a)信息报告与通知程序; b)信息上报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c)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程序。,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5.应急响应 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