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血液循环》PPT课件.ppt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830009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3.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血液循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2019年《血液循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2019年《血液循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2019年《血液循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2019年《血液循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血液循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血液循环》PPT课件.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四章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构成循环系统。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形成血液循环。 功能: 1.物质运输(代谢产物、活性物质) 2.维持内环境稳定 3.防御功能 4.内分泌功能,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一)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包括心房和心室心动周期。以正常成人平均心率75次/分计,心动周期为0.8秒。,0.1 0.8s 心房 特点: 1.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 2.收缩期短,舒张期长(心率,舒张期的缩短明显) 3

2、.存在全心舒张期,心室,(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房和左心室为例 1. 心房收缩期 ( 压力,瓣膜,容积,血流方向 ) 压力: 房内压室内压 瓣膜:房室瓣开 容积:心房容积 ,心室容积 血流方向:心房 心室(挤入),心房每次收缩挤入心室的血量占心室总回流量的25%,因此,心房具有初级泵血功能。 2.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占 0.05s. 压力: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瓣膜: 房室瓣关,动脉瓣未开 容积: 心室容积不变 血流方向: 无,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0.11s. 压力:室内压

3、动脉压 瓣膜: 动脉瓣开 容积: 心室容积迅速减少 血流方向: 心室动脉 (室内压达最高值) 减慢射血期( Period of slow ejection ):0.15s. 压力:室内压 动脉压 瓣膜: 动脉瓣未关 容积: 心室容积进一步减少 血流方向: 心室动脉 (动脉血压已高于室内压),3.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 0.06- 0.08s 压力:房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 瓣膜: 动脉瓣关闭,房室瓣未开 容积: 心室容积不变 血流方向: 无 (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心室压力变化最大,心室 容积在等容舒张期最小),快速充盈期

4、( Period of rapid filling ): 0.11s. 压力:室内压 房内压 瓣膜: 房室瓣开 容积: 心室容积迅速增大 血流方向: 心房 心室 减慢充盈期:0.22s. ( Period of reducedfilling ) 压力:室内压 房内压 瓣膜: 房室瓣开 容积: 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 血流方向: 心房 心室 此期末,心房再挤入血液进 入心室,并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三) 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舒张:通道作用 心房 收缩: 初级泵作用(25%) 收缩,射血 心室 舒张,抽吸血液(75%),a,c,v,(四) 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音调低,持续时间长,由心

5、室射血使大A振动,形成涡流振动以及房室瓣关闭所致,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第二心音:音调高,持续时间短,由心室舒张,肺A瓣和主A瓣关闭所致,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 收缩期 舒张期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第一心音,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一)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次心搏由一侧心 室射出的血量:60-80ml/次,平均70ml 。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为125ml) 2.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 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值:55%-65% (二)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1.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

6、每分钟一侧心室输出 的血 量。又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正常值:4.56L/min,平均5L/min 2. 心指数:(Cardiac index)安静、空腹状态下,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又称静息心指数。单位:L/(min.m2) 正常值:3.0 -3.5 L/(min.m2 ),(三)心脏作功量: 外功:产生压力,推动血液流动 心脏做功 内功:离子转运、兴奋和收缩、克服阻力 心脏所完成的外功 心脏的效率 = 心脏耗氧量 心搏出量和动脉血压升高,均可使外功增加,但动脉血压升高,心脏做外功增加,同时也使心脏耗氧量明显增加,心脏效率可能反而降低。,1、每搏功 每搏功 = 搏出量射血压力+

7、动能 每搏功(J)=搏出量(L) 血液比重 (平均动脉压 - 平均心房压)(mmHg) 13.6 9.807(1 /1000)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1/3) 2、每分功 每分功= W搏心率, W搏左心室=0.803 J W分=60.2 J/min 衡量心脏功能的指标中,心脏 做功量明显优于心输出量的指标,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影响) 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均影响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从而影响搏出量 (一)前负荷调节(异长调节、 Starling 机制) 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或压力,Starling离体心肺完整标本实验心功能曲线 前负

8、荷调节(异长调节): 在一定范围内,心室 前负荷增加,心肌初长 增加,其收缩产生的主 动张力增大,搏出量增 加。达最适前负荷时, 搏出量最大。超过最适 前负荷时,搏出量无明 显下降趋势。,心功能曲线表明: (1)与异长调节相关的机制: 肌小节粗细肌丝有效重叠程度 被激活的横桥数目 (2)心功能曲线无降支 心肌含胶原纤维多,肌纤维交叉排列,具有较强的抗伸展作用。前负荷初长度。 异长调节的意义: 通过心室充盈量改变,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使搏出量与充盈量达到新的平衡。,2、心肌收缩能力的调节(等长调节) 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能改变 其力学活动(强度和速度)的 一种内在特性称心肌收缩能力 (Myoc

9、ardiac contractility)。 通过收缩能力改变力学活动 的调节称等长调节 决定心肌收缩能力的环节: 胞浆Ca2+浓度、横桥循环中各步骤速率、联结体数量、ATP酶活性等。 如:儿茶酚胺 cAMP L型Ca2+ 通道开放 胞浆Ca2+浓度 心肌收缩能力,3、后负荷的调节 心脏的后负荷 当A血压,后负荷,等容收缩期延长,压力峰值,射血期缩短,心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下降,搏出量降低。 由此可见,后负荷影响搏出量。但在高血压早期,后负荷增高,并不影响心输出量,这是因为: 后负荷 搏出量降低心室内剩余血量 通过前负荷的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 此外,后负荷,心肌收缩力。 因此,后负荷增加,搏出

10、量下降,但可通过心肌初长和心肌收缩能力的代偿调节,使搏出量得以恢复。,动脉血压,(二)心率 正 常: 60-100次/分,平均75次/分, 心率过快( 180次/分):心肌收缩能力 。 此外,舒张期缩短,心输末期容积和压力 异长调节,搏出量 ,心输出量 。 心率过慢(40次/分):心舒期过长,搏出量可正常, 但心率减慢,输出量 。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甲状腺素及体温的升高可使心率加快。,四、心泵功能的储备(心力贮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心率 搏量 心输出量 安静 75次/分 70 ml 5L/分 运动 180200次/分 125 ml 25L35L/分 1. 心率储备

11、:增加心率可使输出量增加22.5倍。 收缩期贮备: 140-70=70ml 2.搏出量的储备 70ml-20ml(剩余)=50ml(主要) 舒张期贮备:140ml-125ml=15ml 因此,心力储备主要来源于心率贮备和收缩期贮备,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分类: 1.工作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 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又称 非自律细胞。具有兴奋、传导、 收缩特性,无自律性。 2.自律细胞(rhythmic cell): 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 具有兴奋、传导、自律特性, 无收缩性。,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一)工作细胞(以心室肌细

12、胞为例) 1.静息电位(RP): 约为-90mv,阈电位为-70mv。由内向整流钾通道开放,K+外流(Ik1)所致,相当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内向整流钾通道属于非门控通道。 此外,还与少量的Na+内流(Na+背景电流)和生电性Na+泵活动(泵电流)有关。,IK1通道整流特性 膜电位-90mV,K+ 内流 膜电位-90mV, K+ 外流 膜电位-70-20mV IK1外流逐步衰减(内入性整流) (去极化时IK1通道 内口可被Mg2+和多 胺堵塞),2.动作电位(AP):,心肌Ap的特点(与神经细胞AP的区别):,去极和复极过程不对称 复极时间长,有明显平台期,(1) 动作电位的组成 除极过程:

13、 O期 (1)组成 1期(10ms)(快速复极初期) 复极过程 2期(100150ms)(平台期) 3期(100150ms)(快速复极未期) 4期(静息期),(2)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0期:刺激引起少量Na+内流, 形成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后, 引起快Na+通道的大量开放,形 成再生性Na+内流(INa),使膜产 生快速去极化和超射。,由于工作细胞,浦肯野细胞 含快Na+通道,故称快反应细胞, 形成的AP称快反应AP。 快Na+通道特点: 电压依赖式 激活、失活和恢复快 对TTX相对不敏感,1期: INa+失活,激活Ito (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 即K+负载的瞬间

14、外向电 流,使膜早期快速复极。,Ito K+,2期:由缓慢并逐渐减弱的Ca2+ ( Na+)内流(L型钙电流,Ica-L)和逐渐增强的K+外流(IK;延迟整流钾电流)共同作用所致。 0期Na+,Ca2+内流去极化导致IK1通道通透性降低,IK1外流减弱,属于内向整流。这种内向整流也是造成2期延长的重要因素。,I Ca-L,IK,Ik1,3期:L型慢钙通道失活 内向电流消失、 IK和 IK1增强, K+外流为再生性增强,形成快速复极。,K+(IK,IK1),4期: 离子的主动转运机制增强,如: 1)Na+泵:泵出3个Na+,泵入2个 K+。 2)Na+-Ca2+交换:3个Na+入胞,1个Ca2+

15、 出胞,属继发性主动转运。 3) Ca2+泵,3Na+,2K+,Ca2+,3Na+,Ca2+,AP产生机制:,Na+,K+,Ca2+,K+(IK,IK1),2K+,3Na+,Ca2+,Ca2+,K+,(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与工作细胞的最大区别: 1. 膜电位(最大复极化电位)不稳定。 2. 4 期可自动去极化,由进行性内向电流产生。,1. 窦房结细胞的AP,膜电位不稳定,最大复极电位为-65mv, (由Ik所致),阈电位为-40mv。 窦房结 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小。由慢Ca2+通道开放, 细胞AP Ca2+ (ICa-L)内流所致 。故称慢反应自律C。 特点 无明显的1

16、期和2期。3期复极由Ik外流所致。 4期可自动去极,其速度最快,(0.1 v/s), 4期自动去极机制 存在三种促进去极化电流,即起搏离子电流(pacemaker current) a、延迟性整流的Ik通道逐渐失活,造成IK进行性衰 减。( IK在3期-50mV时逐渐失活) b超级化化状态下产生的内向离子电流If(钠流) cT(transient)型钙通道的激活,形成钙内流(ICa-T),复极-60mv激活, -100mv充分激 活,去极- 50mv失活,为电压 If的特征 依赖式。 可被铯阻断,对TTX不敏感,2. 浦肯野细胞AP 特点:与工作细胞AP波形相似,形成的离子基础也相似,为快反应

17、自律cell。 4期可自动去极,去极速度较窦房结慢。,内向If(Na+)电流 的逐渐增强 4期自动去极机制 外向K+电流的逐渐衰减,IK,If,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contractivity) (一) 兴奋性(excitability) 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 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值,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从0期除极至

18、复极达-55mv 的时间。无论给予多大刺激, 心肌均不产生反应,兴奋性 等于零。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局部反应期 从复极-55mv至-60mv的时间。给予强刺激可使膜局部兴奋,但不产生Ap。少量Na+通道开始复活。,-55,-60,(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3期-60-80mv的时间。 用高于正常阈值的强刺激能产生AP。大部分Na+通道已复活,心肌兴奋性已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 (supranormal period) 3期-80mv-90mv的时间。 用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 就可引起AP爆发,心肌的 兴奋性超过正常。膜电位

19、靠近阈电位,故刺激 小于正常阈值,-60,-80,-90,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1)心肌有效不应期长(数百毫秒),不会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了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节律活动。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RP水平(最大复极化电位) (2)阈电位水平 (3)Na+ (Ca2+)通道的性状 备用 激活 失活 (-90mv) (-70mv) (-55 -60mv) Na+通道具有备用,激活和失活三种状态,这三种状 态的变化具有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90,-70,(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心肌在没有

20、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 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除结区之外)具有自律性。 1、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 90100次/分 4060次/分 15-40次/分,由于窦房结的高频控制作用,使其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其余为潜在起搏点。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窦性心率,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异位心律。 2. 正常起搏点的控制机制 抢先捕获(preemtive capture) 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 自律性由于超速驱动而受到压抑的现象。压抑程度与两个起搏点的自律性差别呈平行关系。 可能机制: 在

21、超速驱动作用下,AP频率,胞内Na+,胞外K+,Na+-K+泵活动 生电活动 潜在起搏点膜超极化,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最大复极电位(心迷走 N兴奋可增加膜对K+通透性, 使最大复极电位加大) 阈电位水平 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 (儿茶酚胺可促进If和ICa-T),(三) 传导性 心肌细胞间以闰盘相连,是功能上的合胞体。兴奋在心肌细胞传导以局部电流形式扩布。 1. 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见后图) 窦房结P细胞心房优势传导通路(前、中、后结 (1m/s) 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 (0.02-0.05m/s) (1.5-4m/s) 心室肌由内膜向外膜传导整个心室兴奋,特点: 心

22、房优势传导通路与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使两心房或两心室产生同步收缩和舒张。 房室交界传导最慢,形成房室延搁,有利于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2.影响传导性因素 (1)结构因素:细胞直径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数量与传导速度有关。 (2)生理因素: 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速度和幅度越大,形成的局部电流愈大,对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刺激越大,达到阈电位的速度愈快,传导加快。,RP水平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阈电位水平 Na+通道性状(慢反应细胞 Ca2+通道性状) (四)收缩性 特点: 1、同步性(全和无)收缩 具有特殊的传导系统,细胞间闰盘相连,形成功能上的合胞体结构,呈“全和无”式交替收缩和舒张。 2

23、、不发生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3.依赖胞外Ca2+ 心肌细胞终池不发达, Ca2+贮存量少,收缩时依赖胞外Ca2+内流(10-20%),Ca2+作用于肌质网上的ryanodine和IP3受体,进一步触发肌质网中的Ca2+释放,称钙触发钙释放。,三、体表心电图 1、定义:在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放置电极,记录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电变化,该电位变化曲线即为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2、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P波:代表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0.080.11s, 波幅 1/10R波。心房复极化Ta 波常埋于QRS综合波内。 PR间期

24、:代表窦房结兴奋经心房、房室交界到达心室肌所 需时间,历时0.12 0.2 s。 Q-T间期:代表两心室去极化到完全复极所需时间。,S-T段:代表心室各部位都处于复极化状态,无电位差存在,相当于平台期,可反映AP的2期长短。,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中动脉分配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Cap前阻力血管 Cap前括约肌Cap分闸门 真Cap交换血管 微 V Cap后阻力血管 静脉容量血管 动-静脉吻合支短路血管,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blood flow):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

25、量,也称容积速度,单位ml/min(L/min)。 血流速度: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速度。 1血流量测定(泊肃叶定律Poisenilles law) Q = Kr4(P1-P2)/ L K为常数,与粘滞度()有关系 改写: (P1-P2)r4 Q = 8 L,2、层流和湍流 层流(laminar-flow): 正常的血液流动呈层流, 泊肃叶定律适用于层流情况. 湍流:血液中各质点的 流动方向不一致。泊肃 叶定律不适用。 Reynolds公式:Re=VD / Re2000即可发生湍流,(二)血流阻力 据欧姆定律: Q=P/R R=P/Q Q=Pr4/8 L R=8 L / r4 由此可见,

26、血流阻力与血液粘滞度成正比,而与血管口径4次方成反比,器官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口径。 决定血液粘滞度(blood viscosity) 的因素: (1)红细胞比容: (2)血流的切率:相邻两层血流速度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S = V/ L) 切率增大,红细胞向中轴部分移动,形成轴流(axial flow)。,切率轴流现象明显 粘滞度 反之增大。 (3)血管口径:D0.2-0.3mm的微A内,切率轴流现象明显 血液粘滞度下降。 (4)温度:T (三) 血压 血压(blood pressure):指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单位:Pa,Kpa,mmHg。,S,L,v,三

27、、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1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条件: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mean ciranlatory filling pressure),约0.93kp(7mmHg),反映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关系。 (2)心脏射血 动能推动血液流向外周 心肌收缩产生的能量 压强能(势能),(4)大动脉弹性 缓冲主动脉最高压(收缩压),维 持主动脉最低压(舒张压),(3)外周阻力 指小动脉和微动脉的阻力。外周阻力的存在,保证了动脉血管一定的血量和血压,2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收缩

28、(中)期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正常值:100-120mmHg(13.3-16.0kpa)。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血压的最低值。正常值:6080mmHg(8.0-10.6kpa)。 脉(搏)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正常值: 30-40mmHg(4.0-5.3kpa)。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为100mmHg 新生儿的收缩压仅40mmHg,一个月后80mmHg,12岁约为105mmHg,青春期达120mmHg,60岁时,达140mmHg。,由于血管对血流阻力,血压将逐渐降低,尤以微A处显著。 从大动脉到小A

29、,血压搏动较大,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增大, 舒张压减小,脉压增大,但平均A压和舒张压下降。这是因为折 返波叠加所致。,3、影响A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搏量,心缩期动脉血量,收缩压, 舒张压变化不大,脉压 (2)心率: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大A血液向外 周流出减少,动脉余血量,舒张压,收缩压 变化不大,脉压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舒未期动脉余血量,舒张 压,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 (4)大A弹性:弹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若将外周阻力考虑,则舒张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如大失血、血压, 血管收缩,血压。,(二)动脉脉搏(Pulse),1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 升支:心室射血

30、,动脉扩张所致。其斜率与幅度受射血速度,心输出量以及射血阻力和动脉弹性有关。 下降支:前段:心室射血后期,射血速度减慢,动脉血压逐渐下降所致。 降中峡(dicrotic notch):主动脉瓣关闭瞬间血液返流,主动脉根部血容量加大所致。,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指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 静脉血压 正常:0.4-1.2kpa (4-12cmH2O) 外周静脉压:各组织器官的静脉血压 心脏射血能力 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 静脉回流量 临床上同时测中心静脉压 和动脉压来指导休克病人的输液,(二)重力对静脉压的

31、影响 血管中血液受重力场影响而产 生的压力,成为静水压。 平卧位:各处血管血液的静 水压相等。 直立:矢状窦 -10mmHg 脚背 90mmHg,(三)静脉血流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微静脉为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大静脉为扩张状态 时,阻力小;塌陷状态时,阻力大。 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脏收缩和抽吸力量 体位改变(重力作用)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五、微循环(mircrocirculation)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二)微循环的通路 (1)迂回通路:微A后微A

32、 cap前括约肌真cap微V 功能:促进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微A后微A 通血cap微V 功能:保证有效的循环血量 (3)动、静脉短路: 微A动静脉吻合支微V 功能:调节体温,(三)微循环的调节 微A、后微A (前阻力血管) 总闸门 微 V(后阻力血管) 后闸门 Cap 前 括 约 肌 分闸门,1神经和体液调节 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微动脉和微静脉,兴奋时可使血管收缩。 Adr,NA等可使血管收缩 2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 分阐门的开启正常为30%,呈交替开放,每分钟5-10次,称血管舒缩活动(Vasomotion),受局部代谢产物(如C02、乳酸、缺氧)调节。,六、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一)组

33、织液的生成与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 滤过的力量:cap血压(Pc),组织液胶渗压(if) 重吸收力量:组织液静水压(Pif),血浆胶渗压(p),EFP=(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静水压) EFPA =(30+8)-(25+1)= 12mmg EFPV =(10+8)-(25+1)= -8mmHg,cap血压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血浆胶体渗透压 淋巴回流 cap通透性,(三)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组织液(包括血浆蛋白分子)毛细淋巴管(呈覆瓦状,有活瓣作用)集合淋巴管(管壁有平滑肌)细淋巴管淋巴管(具有瓣膜)胸导

34、管、右淋巴管血液 特点: 1.组织液与淋巴管之间的压力 差是淋巴液生成的动力。 2.胸导管每小时回收100ml淋巴 液进入血液,右淋巴管为20ml。 3.淋巴液带回红cell,蛋白质分 子和脂肪(肠绒毛淋巴管)。,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NE,作用于心脏受体,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强,产生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使cAMP,增加Ca2+通道开放数量 作用机制: 促进肌质网Ca2+释放 增强If电流 降低肌钙蛋白与Ca2+的亲合力,(2)心迷走神经及其

35、作用 神经元末梢释放Ach,作用于心脏M型受体,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产生负性变时、变传导、变力作用。 抑制cAMP钙通道开放数量 作用机制: 使肌浆网释放Ca2+减少 激活IkAch通道K+外流 抑制4期If电流 (3)心脏肽能神经元 如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可与单胺类,Ach等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2、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Vasoconstrictor fiber) 末梢释放NE(神经肽Y共存),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受体。与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与受体结合,产生舒血管效应。与受

36、体结合能力强,缩血管效应为主。 特点: 单一支配。 具有紧张性: 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可发放1-3次/秒的低频冲动,称交感缩血管紧张(vasomotor tone) 。 分布密度不均匀: 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脉和脑血管。 动脉静脉,微A最多,Cap前括约肌较少。,(2)舒血管神经纤维(vasodilator fiber):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于骨骼肌中,释放Ach,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当动物处于情绪激动或发生防御反应时才发放冲动。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分布于脑膜,唾液腺,胃肠道的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释放Ach。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轴突反射(arson reflex):仅通过轴突外周部位

37、完成的反射。递质可能是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后者有强烈的舒血管效应。 血管活性 肠肽能神经元,(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1)延髓:为心血管基本中枢。含心迷走神经元、控制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神经元,具有紧张性。 a.缩血管区(CI区):延髓 头端腹外侧部,含控制心血 管交感神经的神经元,具 有紧张性,,缩血管区,舒血管区,b.舒血管区(AI区):延髓尾端腹外侧部。可抑制缩血管 区神经元,使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下降。 C.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窦N 皮层、边缘系统 主AN 孤束核 下丘脑 心、肺传入N 小脑 脑干 D.心抑制区:延髓背、疑核

38、。可使心迷走N紧张性增高。 2 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包括脑干、下丘脑、小脑、皮 层和边缘系统。,(三)心血管反射 1颈A窦、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用刺激压力感受器 的方法,可使动脉血 压下降,称降压反射 (减压反射),反射弧 感受器:颈A窦,主A弓 压力感受器 传入N: 窦N,主A神经 (缓冲神经) 中枢: 延髓等 传出N: 心交感N、 心迷走N、 交感缩血管N 效应器:心脏、血管,反射机制(以A血压升高为例) 当A血压颈A窦,主A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窦N, 抑制CI区心血管 主动脉N传入冲动 延髓孤束核 通过其它核团抑制 背、疑核心抑制 运动N元 心交感N紧张性 心率心肌 交感紧张性 心迷走紧

39、张性 外周血管 区紧张性 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收缩力 心输出量 舒张 外周阻力 A血压下降或恢复 正常(降压反射) 反之,A血压,通过此反射可使A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的功能曲线 特点: a.仅对正常范围血压 (60150mmHg,平均 100mmHg)进行调节。 b. 对迅速波动的血压 较敏感,并进行快速 调节。 C.在慢性高血压患者 或实验性高血压动物, 压力感受性反射功 能曲线右上移(重调定;resetting )。,生理意义: 对正常动脉血压波动进行短期快速调节,使A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2心肺感受器反射: 心肺感受器(cardiopulmonary receptor):存在 于心房、心室

40、和肺循环大血管壁的感受器。 感受器类型: 容量感受器:对机械牵张和血容量增高敏感。 化学感受器:对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藜芦 碱等敏感。,反射机制: 当血压或血容量心肺感受器兴奋迷走N传入 心迷走紧张性 心输出量 冲动 交感紧张性 外周血管舒张 ADH分泌 肾排水(Na+) 血压血容量,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在颈A窦和主A弓处有一些特殊 的感受装置,有丰富的血管和 传入神经末梢,对PO2 、 PCO2、 H+敏感,为化学 感受器(chemoreceptor)。,机制: 血PO2、PCO2、H+颈A体,主A体化学感 呼吸中枢兴奋 受器兴奋窦N,主动脉N传入冲动 心血管中枢兴奋

41、 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心率心输出量 冠A和脑血管舒张,皮肤、骨骼肌和 血压 内脏血管收缩,血压轻度升高(中枢整合效应) 生理意义:为应急状态下A血压的调节机制。,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含全身性和局部性) 肾素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合成)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酶A(血浆、组织中) 血管紧张素III 氨基端脱去一个肽 血管紧张素 肾脏缺血、血Na+下降和肾交感神经兴奋,肾素分泌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受体有四种,Ang II、 III主要作用于AT1受体。 血管紧张素( II、III)的作用: 1

42、. 强烈的缩血管效应(使微A、微V收缩), 2. 作用于室周器,如后缘区、穹窿下器 使交感缩血 管紧张活动加强,并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3. 促进醛固酮和ADH分泌,增加血容量。 4.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 5. 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 Ang 作用于AT4受体,产生相反的效应。,(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 作用于心脏1受体 使搏量和输出量 NA 受体 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 作用血管 2受体(弱) 作用:升高血压,为升压药。 NA引起的血压增高,可引起减压反射增强,使血压 作用于心脏1受体 使搏量和输出量 Adr 2受体 血管舒张(小剂量) 作用了血管 受体 血管收缩(大

43、剂量) 作用:产生强心作用,为强心药。,(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通过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进入血液。受脑内渗透压感受器和容量感受器调节。 作用: 小剂量时,抗利尿作用,增加血容量 大剂量时,缩血管作用 ADH可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产生降压反射。 ADH通过调节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改变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对血压进行长期调节。,(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舒血管物质 前列环素(PGI2) 内皮舒张因子(EDRF)NO 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低氧, Ach、 P物质、5-HT、ATP、Mach等受体激活, ADH、adr、Ang等均

44、可使(EDRF)NO释放增强。 NO 舒血管机制 NOcGMP胞浆Ca2+血管舒张,NO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供参考) : 当血流切应力,NO释放,阻力血管扩张 在脑内,NO降低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 介导其他舒血管效应,如激动冠脉受体、小肠胆碱能纤维的舒血管效应。 2缩血管物质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 如内皮素(endothelin),有较强的收缩血管的作用。内皮素注射后可引起NO释放,后者在升压之前引起一个短暂的降压过程。,(五)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当血容量,心房壁受牵张,内皮素、 ADH,可促进心钠素

45、释放。 舒张血管,使外周阻力 使心率 心输出量 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作用于肾受体,使肾排水,排钠 抑制肾素,醛固酮和ADH释放,使 细胞外液量减少,BP,三、自身调节(局部调节) 心脏的自身调节: 前负荷、后负荷和收缩能力的调节。 局部血流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受CO2、乳酸、H+、腺苷、ATP、K+、激肽、前列腺素、组胺的调节。如毛细血管分闸门的调节。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如肾脏血管的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肾-体液控制系统): 1、压力性利尿 循环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增加使肾排尿量增加 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保持稳定 2、血管加压素(ADH) 血容量容量感受器反射抑制ADH分泌肾排水、Na+血容量 3、心房钠尿肽(ANP) ANP 肾排水、Na+血容量 4、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1冠脉循环的特点: 冠脉分支垂直穿入心肌心室收缩时冠脉 血流,舒张时血流. 冠脉循环毛细血管丰富 冠脉之间有侧支吻合,但侧支细 冠脉血流量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