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风俗.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3229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PPT 页数:358 大小:4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民族风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8页
中国的民族风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8页
中国的民族风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8页
中国的民族风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8页
中国的民族风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的民族风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民族风俗.ppt(3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第一节 概论,狭义的民族: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领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同体,如汉族,壮族; 广义的民族: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一、什么是民族民俗 (一)什么是民族,(二)什么是民俗,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作为文化现象,一般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第

2、二节 汉 族,一、概况 汉族,主要源于炎黄、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的。 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为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汉代以后,周边的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欢欢喜喜过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春节的由来,“年”兽的传说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

3、”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

4、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响声。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

5、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大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呢?,春节的习俗,贴年画,贴门神,放爆竹,. 贴 春 联,. 扫 尘,. 红包(压岁钱),. 年夜饭(团年饭),. 洗浴,.拜年,. 闹元宵,. 祭灶,.贴窗花,扫 尘,贴窗花,贴 春 联,祭灶,吃年夜饭,. 红包(压岁钱),倒 贴 福 字 的 传 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 心的马

6、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 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 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 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 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 令御林军要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 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 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 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 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年 画,文武加官,年 画,年年有余,年 画,天官赐福 一品当朝,年 画,金玉莲发

7、,门 神,秦琼 尉迟恭,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大举屠杀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家族,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有一段时间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带着妖魔鬼怪来杀他,心中十分害怕,夜间难以入眠. 于是让手下两员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兵器站在门前站岗,这样便能够安心入睡。可时间长了,两员大将长期夜不能寐,最后双双病倒,李世明只得命人将他们的形象画在纸上,贴在门上,用来震慑妖魔鬼怪,这就是门神的由来。,门 神,关 公,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京城有“二十七洗

8、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拜 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灯会,春节舞狮,春节庙会,春节舞龙,各地春节风情,过春节方式的变化,元宵节,中国的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元宵节, 在阴历的正月十五。这一天各种各样的灯笼 挂出来、放焰火、有杂技表演和舞蹈表演等。 按照习俗,灯节晚上要吃元宵,因为

9、元宵意 味着团圆和美满。,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 名叫“元宵”, 长年幽于宫中,因思念父母而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 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 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 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 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奏准,“元宵”姑娘终于 见到家人。此后,就有了元宵节。,元宵节的传说,你知道哪些有关元宵节的习俗呢?,闹元宵,照习俗,灯节晚上要吃元宵,因为元宵 意味着团圆和美满。元宵是一种带馅的甜食, 馅料有糖、豆等。所以,灯节也叫做元宵节。,吃汤圆,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

10、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时。南宋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都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

11、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春节灯会,春节舞狮,春节舞龙,春节庙会,各地春节风情,清明节,清明节,清明节的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诗歌,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12、。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间,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另外,清明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 明 节 简 介,清明,清明节传说 关于寒食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13、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渊源,习 俗,补充: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

14、,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习 俗,补充: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习 俗,补充: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补充: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还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

15、涯海角,据说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清明古诗,清明对联,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自雨传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的由来之一,纪

16、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来历之二,恶日说。据史记记载,

17、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8、。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端午节的习俗,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端午节的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19、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中秋节,中秋节的由来及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传说,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

20、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

21、,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22、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砍月中桂

23、,持为寒者薪”的记载。,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中秋习俗吃月饼,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和朝鲜族,满 族,概况:人口及分布,满族人口982万余人(1990年)。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少数聚居在一些大中城市。 最初称为肃慎,五代时为女真,17世纪皇太极改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改为满族。 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概况:人口及分布,窗户纸糊在外,概况:人口及分布,大姑娘叼烟袋,概况:人口及分布,养活孩子吊起来,概况:宗教信仰,满族信奉萨满教,后来还信奉佛教,概况:宗教信仰,满族面具展览,满族图腾(斑吉),概况:语言文字,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24、17世纪40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黑龙江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民俗:居住,民俗:居住,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民俗:居住,体现满足建筑风格的清宁宫,民俗:居住,设计美观的满族建筑内室,民俗:服饰,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民俗:服饰,乌拉靴,民俗:服饰,花盆底,民俗:服饰,乾隆皇帝戎装大阅图,民俗:服饰,八旗制度,正黄 正白 正红 正蓝 镶黄 镶蓝 镶白 镶红,民俗:服饰,八旗制度,民俗:服饰,沈阳故宫导游,民俗:服饰,民俗:服饰,辛亥革命以后,旗袍被改进为我国妇女最喜爱

25、的中式服装,称为改良旗袍,民俗:服饰,民俗:服饰,民俗:服饰,满族女子梳京头和“盘盘髻”。,民俗:饮食,主食是小米,喜粘食。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民俗:饮食,来看看这里的特色菜:猪肉炖粉条、鲶鱼炖茄子 都是东北概念的菜,民俗:饮食,“翠花,上酸菜!”在国内流窜的东北盲流雪村那绕梁三日的一嗓子,勾起了我们的无限回忆,民俗:饮食,翠花,咋还不上酸菜?,民俗:饮食,民俗:饮食,满族的点心以“萨其马”最为人们喜食,民俗:禁忌,努尔哈刺(小罕),敬狗、乌鸦和喜鹊,民族:婚丧,蒙 古 族,概况:人口及分布,人口480万余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

26、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辽、黑、甘、青等省区,少数散居和小聚居于宁、河北、河南、川、云、京等省市区。,概况:宗教信仰,祭尚西:尚西是蒙古语,神树,藏传佛教萨迦派第5代祖师, 元代首任帝师,概况:,蒙古族以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著称,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 。,概况:,蒙古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近几十年来,已由游牧向定牧转化。,民族:居住,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蒙古地区的标志建筑也常饰以穹庐顶,民族:饮食,牧区主要是奶食和肉食。奶食俗称白食,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食品和奶茶、酸奶、奶酒等饮料,民族:饮食,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

27、人。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肉食俗称红食,以羊、牛肉为主,民族:服饰,民族:服饰,首饰是蒙古族妇女用于头上的装饰品,民族:服饰,首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民族:服饰,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民族:服饰,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靴子尖稍向上翘起。,民族:服饰,摔跤服饰,民族:节日活动,“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流行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区,民族:节日活动,男子三项那达慕 :赛马,民族:节日活动,男子三项那达慕 摔跤,民族:节日

28、活动,男子三项那达慕 :射箭,民族:节日活动,那达慕 :套马,民族:节日活动,那达慕 :马术表演,民族,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民族,祭成吉思汗陵,民族:禁忌,忌在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并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包房内,民族:禁忌,忌讳坐蒙古包的西侧或西北角,睡和坐时忌脚伸向西侧或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赠送礼品忌单数;有产妇或病人,忌接待客人来访,民族:禁忌,蒙古族的守门狗和猎犬禁止外人打骂,维吾尔族,概况:人口及分布,概况:语言文字,民族:居住,概况:宗教信仰,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民族:婚丧,宗教信仰禁忌,回 族,概况:人口及分布,回族是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

29、分布最广的民族,宁夏为主要聚居区,其次是甘、青、新、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概况:宗教信仰,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古兰经,概况:宗教信仰,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概况:语言文字,民族:居住,回族的清真寺和民居建筑基本摆脱了阿拉伯和中亚建筑风格,泉州圣友寺,民族:居住,回族建筑采纳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广州怀圣寺,民族:居住,回族建筑布局和装修仍独具民族风格,北京牛街清真寺,当代回族的居住,民族:饮食,回民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 反刍(ch)俗称倒嚼(dojio),是

30、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手抓羊肉,民族:饮食,回民拥有民族风味小吃,如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等。爱吃油煎食品,有油香和馓子。爱喝盖碗茶,民族:节日活动,民族:婚丧,回族婚礼多在“主麻”日举行,由阿訇证婚,民族:婚丧,回族丧葬,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速葬、薄葬、土葬。,民族:禁忌,回族以爱清洁,讲卫生在我国各民族中著称,饮食禁忌比较严格,朝鲜族,概况:人口及分布,人口为1920597人。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绝大多数朝鲜族人使用朝鲜语和

31、朝鲜文。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尚未有定论),有6种方言。 朝鲜文是朝鲜李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创制的拼音文字。,概况:宗教信仰,朝鲜族没有全民族性的统一的宗教。他们的先人中曾有儒教、道教、佛教信徒,18世纪末以后又曾有基督教、天主教信徒。19世纪末,产生一些带有反侵略性质的民族宗教. 20世纪10-20年代,这些民族宗教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曾创办反日启蒙学校,其教势大有发展。80-90年代,一些朝鲜族同胞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民族:饮食,朝鲜族的饮食主要 以米饭为主食,以 汤、酱、咸菜和其 他泡菜为副食,具 有自己独特的饮食 风俗。米饭多为大米饭,也有大米和小米混做的二米饭 ,还有五谷饭等。

32、汤是家常便饭必不可少的,素有“宁无菜肴也要有汤“之说,而其中最受 青睐的是大酱素菜汤。,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在朝鲜族传统的习俗中有3月3日踏青,4月18日观灯、6月15日梳头、9月9日登髠等活动。这些时令性活动日称作令节戠名日。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主要还有新年、 正月十五 、寒食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此外还有回甲节、回婚节等。,民族:婚丧,民族:禁忌,朝鲜族不喜欢吃鸭子、羊肉、肥猪肉。 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平时老人的饮食是单独制作和用餐的,如果父子同席,儿子不能当着父亲的面吸烟或饮酒。 朝鲜族忌讳敲门,进访者应呼叫主人。,壮 族,第四节 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概况:人口及分布,人

33、口为16178811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概况:宗教信仰,壮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敬奉祖先。人们把与人生活相关的太阳、月亮、星星、雷雨、山岳、树木、动物、河流、井泉等,都当作神圣的东西来崇拜。 至今多数壮族村落还保留有“波处”、“布真”、“戈南”等祭祀场所,也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迹。,概况:语言文字,壮族有自己的语言,简称壮语。壮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字有:古

34、壮字和壮语拼音文字简称壮文。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和传播讯息的工具。 壮语现使用的人口在1700万以上,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民族:居住,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壮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民族: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南部多食糯米,无全民性的特殊饮食,但有些地方有吃生血的习惯。 嗜好烟酒,待客必备酒,以示隆重,嚼槟榔是传统习俗,一些地方地槟榔待客。 壮族的饮食喜欢吃腌制的酸食,喜欢做五色饭。,槟榔,五色饭,民族:服饰,壮族的服饰大部分同汉族,喜带银首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

35、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 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民族:节日活动,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民族:婚丧,壮族的婚俗,婚前是恋爱自由。,民族:禁忌,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

36、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民族:壮族铜鼓,壮族人民铸造鼓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土家族,概况:人口及分布,土家族现有人口570.4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和重庆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概况:宗教信仰,土家族信奉多种神,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因神明大都与祖先有关,土家人认为“祖先”处处关照子孙,是最好的神,因此对祖先十分崇拜,故称祖先神。 祖先神多数

37、具有原始社会的风貌,只有少数才反映着阶级分化之后的现象。,概况:语言文字,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民族:居住,家族的住房多依山建筑,俗称“吊脚楼”。,凤凰古镇,民族:饮食,土家人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故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食品。 旧志记载说:因土人居住“丛岩邃谷间,冰泉凛冽,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民族:服饰,土家族的服饰,男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民族:节日活动,土家族很注重节日活动,全年几乎每月都有特定的节

38、日,并伴随许多饶有风趣的民俗活动。 (1)赶年:(2)二月初二:(3)清明节:(4)牛王节:(5)端午节:(6)六月六:(7)月半节:(8)重阳节:(9)洗神:,民族:婚丧,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的婚俗最为独特的地方为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哭媒人等。,民族:禁忌,土家族的禁忌有:禁食狗肉。在屋内不能吹口哨。 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 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

39、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 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苗族,概况:人口及分布,全国共有苗族7383622人。 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满、回,居第四位。苗族分布地域的历史变迁很大,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概况:宗教信仰,苗族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祖活

40、动是苗族人的一件大事,如黔东南的吃牯脏、湘西的椎牛祭祖、黔西北的打老牛等活动规模隆重而盛大。 近代,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滇黔川交界地区、凯里、沅陵等地区一些苗族群众信仰了基督教,在滇东南也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民族:居住,吊 脚 楼,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 。 住房多是杆栏式木楼,俗称吊脚楼,大的寨子过千户以上,远远看去,吊脚楼重叠交错,非常壮观。 黔东南以吊脚楼为主,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海南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民族:饮食,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肉食多来自

41、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服饰,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

42、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民族:节日活动,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踩花山节 :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四月

43、八 :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龙船节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苗 年,民族:禁忌,(1)农事禁忌。 (2)产忌。 (3)丧葬禁忌。 (4)生活习俗禁忌。,苗族的禁忌是: 不吃羊肉、忌在屋里煮蛇肉。 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 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不能唱歌或吹芦笙。 忌在家里或夜间打口哨。 同辈男女都以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黎 族,概况:人口及分布,人口约为111万,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有九个分支,各有各的特色和风俗。,概况:宗教信仰,1

44、.祖先崇拜 2.自然崇拜 3.图腾崇拜 4.巫术 5.占卜,概况:语言文字,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方言的差别。 由于黎族在历史上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黎语的发展受到汉语的极大影响。在各民族杂居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海南方言),而且在黎语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 如今黎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一种以拉丁字母的基础的黎文。,民族:居住,民族:居住,黎族人民传统居住的房屋是以茅草为盖,以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民族:饮食,民族:饮食,民族:饮食,黎族的菜肴,

45、民族:节日活动,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鲜明突出的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黎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春节和端午节。,羞涩的黎族少女,概况:人口及分布,车队经过黎族山村,民族:居住,民族:服饰,黎族奥雅上衣,传统的黎族纺织,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

46、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民族:服饰,民族:服饰,黎族筒裙布,黎族织锦走向世界,民族:节日活动,海南黎族歌舞,黎族的舞蹈按其来源分主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 训练、强化这种生存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 。 黎族舞蹈第三类主要是来自劳动方式的演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民族:节日活动,跳黎族竹节舞,民族:禁忌,黎族的禁忌很多,有孕期禁忌、丧葬禁忌、生育禁忌、婚姻禁忌、禁忌日、做鬼禁忌等。 孕期禁忌规定: 孕妇不得跨动物尸体,否则会怀死胎; 孕妇不能吃蛇肉、猴肉,否则会生怪胎; 孕妇怀孕期间,丈夫和外人不得辱骂孕妇为“死胎妇”,若骂了,会造成死

47、胎或流产; 丈夫不得安装刀把、锄头把、犁耙把,否则会使妻子难产等。,THE END,藏 族,第五节 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和傣族,藏族,1、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2、藏族人献哈达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3、藏民常说的“扎西德勒(累)”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概况:人口及分布,藏族,有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

48、,“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A、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 B、藏族有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 C、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人信奉原始的苯教。 D、藏族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主要农作物青稞和小麦。 E、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概况:宗教信仰,作为藏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在信仰抉择上,侧重密宗。 二是传承各异,仪轨复杂繁多。 三是喇嘛拥有特殊地位,成为整个藏传佛教组织系统的核心,佛教徒们对喇嘛往往敬若神灵。 四是藏传佛教在十分独特的活佛转世过程中曾产生达赖喇嘛的政教合一统治模式。,民族:饮食,青稞酒,喝青稞酒讲究 “ 三口一杯 ”,即先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上第三口,斟满干一杯。 以后,能喝的自由喝。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最华丽的服饰,唱着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酥油,酥油茶,糌粑,风干肉,民族:服饰,藏族服饰,农区男子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氆氇长袍。妇女冬春穿长袍,夏秋着无袖袍,内有各种颜色的衬衣,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男女穿羊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