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44134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思考 -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吉安三中 刘小强,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研究 -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关于探究式学习 三、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一、问题产生的背景,请看案例:超级链接教学案例实录: 老师给出超级链接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探究怎样进行超级链接?然后学生讨论、操作,十分钟后,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举手的多,发言积极,学生口才好,正确率100%(列举出了几种不同的超级链接)。,感觉,感觉,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二、关于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 网络自主探究型学习 -

2、,研究性学习,探究,二、关于探究式学习,如何探究?,二、关于探究式学习,1、概念 2、特征 3、要素 4、意义 5、区别(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

3、习,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全过程。,2、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 : 1、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问题做出回答。 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3、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要素。 “问题”来源:一是学生发现的;二是教师设定的。 “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对学生合适与否,而不在于它是否一定是由学生探究得来的 。 探

4、究式学习特别关注对证据收集、解释形成和求证的处理方式上。,相关链接,4、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5、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探究与研究: inquiry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 牛津英语词典 探究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辞海 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辞海,inquiry 的中文翻译:“探问”、“质疑”、

5、“调查”及“探究”等多种译法。与“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 从语感来说,“研究”一词似乎多了几分严谨、稳重,而“探究”则更有生气,更有动感,也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究与研究 就程度而言,“研”比“探”更深; 就范围和灵活性而言,“探”比“研”更广更活,“研”多是对已知问题的研讨和深入发现;“探”多是对未知领域问题的尝试与开发。,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课程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三、如何实施有效的

6、探究式学习,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界定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 3、案例分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如何实施有效的探究式学习,特别关注四项工作 1、任务驱动 2、学习支架 3、科学管理 4、激励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的标准是: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 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

7、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任务驱动,1、成果驱动 2、情感驱动 3、生活驱动 4、本能驱动,1、成果驱动 通过展示优秀或完整的作品,使学生对有关软件、技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作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出色地吸引并指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例如:讲解Word中的自选图形时,老师展示了一组用自选图形绘制的作品,结果一下子产生了“轰动效应”,学生们踊跃地表

8、达着自己的感受:“真好看!”、“这是自选图形里的吗?”、“怎么做?” 。 老师将作品中的各个元素分解,其实全是基本图形,学生一下子觉得不神秘了,而且表示:“我也可以画得出来”。,2、情感驱动 此类任务驱动的出发点主要以某种情景感染学生,让其在心理上对某些事情、问题产生共识,自愿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手中的信息资源,用以表达心理及思想。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就某种社会现象如:做文明小学生、欢乐校园、我为申奥添光彩等内容为题开展小报、电脑绘画展示等活动。这些都是从学生的情感,年龄特点,兴趣等角度出发,来驱使其自主探索、学习、创作。,3、生活(经验)驱动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本身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此类任务驱

9、动的出发点也正是集中在了这里,它围绕生活所需技能进行目标驱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比如:井冈山中学一位老师,利用胡锦涛总书记在井冈山与百姓过年这一资源,设计了一堂以“信息发布”为内容的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这节课也被评为省一等奖。,4、本能驱动 此类驱动形势最为基础,它是以学生的本能为驱使出发点的,抓住他们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从一些娱乐(小游戏、动画、智力竞赛等)方面入手的驱使手段。比如:在教学生文字输入时,有一款帮助熟悉键盘的软件-金山打字通,运用一些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练习输入技能。还有Windows自带的扫雷、纸牌游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使用

10、鼠标。这种驱动适合一些枯燥的技能训练。,支架 学习支架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学习,学习支架的定义,原为建筑隐喻 伍德(Wood, 1976)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 普利斯里(Pressly, 1996)等人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第6模块中: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支持机构,用来帮助他们组织和支持调查或探究过程,- 中国学者-学习支架是“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的支持、导引和协助,以帮助学习者由需要协助而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的能力水

11、准。”,学习支架的定义,原为建筑隐喻 伍德(Wood, 1976)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 普利斯里(Pressly, 1996)等人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第6模块中: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支持机构,用来帮助他们组织和支持调查或探究过程,- 中国学者-学习支架是“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的支持、导引和协助,以帮助学习者由需要协助而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的能力水准。”,关于学习支架,1、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

12、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 2、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3、支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 4、维果斯基(前苏联)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学习支架的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现有水平,潜在水平 目标水平,最

13、近发展区理论-支架的理论依据,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按维果斯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 ”,期望值,时间,支架的支持,学生的实际水平,支架的 搭建是 逐步的 分次的,建筑工人在搭设脚手架时,事先必须考虑的是建筑物下一阶段预计完成的高度,若一次搭建的脚手架太高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妨碍施工。而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先了解学生在不久的未来可能发展出什么能力,然后再提供适当的支持或引导(即支架)来推动学生此种能力的

14、发展。设计教学中的“支架”必须考虑到:支架如何搭建才是适当的,还需要考虑如何确定“期待孩子发展出的能力”,才能跨越其“实际发展水平”,逼近其“可能发展水平”。,学习支架的分类从表现形式分类,范例 问题 建议 指南/向导 表格 图表 其他:解释、对话、合作,搭建学习支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针对性的搭建学习支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针对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相应帮助,所以搭建学习支架时必须有针对性。 2、要适时提供学习支架时。早了,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晚了,会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所以,在提供学习支架时,时间上必须恰到好处,遵循适时性原则

15、。 3、要提供多种学习支架。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教师应针对同一问题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支架,如学习日志(博客)、评价量规、作品范例、问题、建议、表格等等。 4、要及时撤出学习支架。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应及时撤出学习支架,任其放开手脚、搏击长空。,科学的管理,教学策略实施的管理-适量、适时 教学次序的管理-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教学环境的管理-技术手段、展示、操作 教学评价的管理-积极、激励,激励评价,积极 向上,超级链接教学实录: 老师给出例子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请大家探究怎样进行超级链接?然后学生讨论,十分钟后,学生汇报探究

16、结果,正确率100% 问题: 1、这种探究没有任何基础的,是无头绪的,也是难以实施的,如果个别同学“撞到”了成功了,是有可能的,但100%都“撞到”了,是不可能的。作秀有痕迹太重了。 2、教学中没有涉及到为什么要进行“超级链接”,没有强调超级链接的意义。,对策: -探究任务一: 1、自主阅读课本,探究并小组讨论什么是“超级链接”。 2、自主阅读课本,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进行“超级链接”。 3、每位学生自主完成简单的有超级链接的作品 -学生探究中 小结:请同学们回答,你们都是在什么对象(文字、图形、图像)中建立了超级链接 ?,-探究任务二: 情景问题: 我想在同一张幻灯片中插入几张小图片,点击小图片

17、后,弹出大图片,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并制作出符合这个要求的作品。 -学生探究中 -师生欣赏学生作品 -发现问题并师生讨论: 大家发现没有,有些作品,不点小图也会依次出现大图,而老师的作品就不一样,点那张出现那张,原因?,-探究任务三: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幻灯片切换方式的设置,并试着选中不同的切换方式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学生试效果 师:换片方式选择“鼠标”与“时间”效果相同吗? 学生回答:- 师:大家先猜想一下,如果上面的两项都选会怎样?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试试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操作,试效果 -师:大家大胆地想想,如果两项都不选会怎样? -师:切换方式中两项都不选,是不

18、是幻灯片放映时就不能切换了?为什么?,-探究任务四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真正实现“点小图出大图”的效果。 -师生再次演示、欣赏学生作品,并“多次”要求学生“再”演示一次。 -师提出新的问题:刚才的演示方便吗?有什么问题? 生:不方便,点小图能出大图,但点大图不能回到有小图。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思考、讨论、操作,-探究任务五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要求能真正的实现点小图出大图,点大图回到小图 -学生操作 -欣赏学生作品 -(评价)师: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个作品那些地方比我的强,那些地方不如我的?,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了什么是超级链接,也知道了如何进行超级链接的操作了,而

19、通过作品的制作与欣赏,也能体会出为什么要进行超级链接(超级链接有意义)。实际上,超级链接的使用还有很多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创造性”的使用“超级链接。 最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超级链接其实就是 。,-探究作业: 用文字进行超级链接,点击超级链接后,文字会“变色”,如果要让文字还保持原来的颜色,可不可以实现?具体应该怎样做。,在一般的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可能没少忙碌于证据的收集,也要进行解释和求证的活动,但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些对于探究至关重要的内容则多由教科书或教师所包办,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很小 。,例

20、如: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多少是有关的,如果把物体排挤开的液体收集起来称量一下,就会发现它的重量刚好等于浮力的大小,这样的结果无疑可以作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事实基础。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人们一开始怎么没想到要设法去收集那一部分由于物体的浸入而被排挤开的液体呢?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这才是最具奥妙、最有魅力的一段。这种最终能得到实验证据支持的假说就是通向成功之路。,而在谜底揭开之前,人们能够想到的、能够选择的假说肯定不止那一个(事实上由于导致一个好的假说的线索往往深藏在事实的迷雾之中而常常使人与它擦肩而过却无缘相会),在向科学进军的道路上,大多数的人和大多数的时间实际上是耗费在那些最终没能得到实验证据支持的假说上。但这就是真真切切的科学上的探究,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家会否定这种探索的价值。,探究的界定,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