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45541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4.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亡,第八章 目录,第一节 资本主义民主思潮的勃兴 第二节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对峙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第一节 资本主义民主思潮的勃兴,法国启蒙思想家温和派代表伏尔泰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小资产阶级代表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力之原理爱弥尔忏悔录。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家代表狄德罗、霍尔巴哈、爱维尔修等百科全书派的百科全书。 反映劳苦大众利益的思想家代表梅里叶遗书、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里就自然秩序提出的疑问论法制或法的原则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农学

2、派代表盖奈经济图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及著作,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一些知识界人士对清政府更加不满,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新兴工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大批中国留学生聚居的日本东京,都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上海有苏报等刊物,东京有游学译编、浙江潮等杂志。革命知识分子还翻译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战争史等书籍。上海、东京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的活动中心,革命报刊一览表,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发行进步书刊,大力宣

3、传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当时国民报、浙江潮、江苏、汉声,即原湖北学生界等均在日本东京出版。大陆、二十世纪大舞台等则在上海出版。章炳麟著的书在东京重刊,杨笃生的新湖南也在东京出版。这幅图上所示的即是其中部分书刊的封面照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秋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并撰写了揭露清政府黑暗,提倡男女平等的弹词精卫石。这幅图片表现的就是当时的中国女报和秋瑾写的精卫石弹词的手稿。,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成为当时宣传革命思想的代表人物。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斥责康有为立宪保皇,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宣传“

4、合众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篇文章是当时广为传诵的名作。,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号太炎,浙江余姚人。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与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去发辫立志革命。1902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一文(即南海先生最近政见书),鼓吹保皇谬论。1903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邹容和邹容遗著革命军。邹容,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撰成革命军一书,由章炳麟作序发表。,章炳麟在苏报上为革命军作序,使革命军名声大振。清政

5、府惊恐万状,勾结上海英租界当局,查封了租界内的苏报,逮捕了章炳麟。邹容见章炳麟被捕,不愿独生,慷慨赴狱。邹容在狱中被折磨死,年仅21岁。章炳麟被监禁三年,出狱后流亡日本。,返回本章目录,邹容墓,邹容19岁时写成革命军,号召四万万同胞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革命军印成单行本后,畅销100多万册,轰动了知识界和海外华侨。,返回总目录,苏报最初由一个日本人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在上海创办,本来是一份很平庸的小服。1900年,由湖南衡山人陈范(字梦坡)承办。陈范曾任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事被清政府革职;其兄陈鼎也曾因为参与戊戌维新而被株连入狱。陈范因此“愤官场腐败

6、。思以清议易天下”,乃出资接办苏报。 陈范在经营苏报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变法而保皇,由保皇而革命”的道路。1902年,随着爱国学潮的不断兴起,苏报挺身而出支持了这一正义斗争,首先开辟“学校风潮栏”,专门载南洋公学等校退学事件的消息,鼓励学生起来反抗,因此身价大起,“所载文章,素为东南学界所注目”。,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爱国学社成立以后,陈范又相与约定,苏报每日论说,由学社教员轮流撰写,而报馆则“月赠百金”,以支持爱国学社。苏报从此成为爱国学社师生发表革命言论的园地,政治倾向日趋激进。 5月底,苏报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此后一月间连续刊出数十篇“放言革命”的文章,而且版面编排活泼新

7、颖,因此更受进步知识界欢迎。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康有为、驳革命驳论、革命军序、读革命军、介绍革命军、客民篇、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杀人主义、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露清朝政府卖国残民的反动本质,批判康有为之流攻击革命的保皇谬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文章作者不怕清朝的封建王法,敢于直呼光绪皇帝是“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清政府是“野鸡政府”,反动统治者无一不是“四万万同胞不共戴天之大仇敌”。他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且援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先例,大声疾呼:“革命宣告殆已为全国所公认,如铁案之不可移”。 苏报还以大量的篇幅,最先向全国人民推荐邹容“倡言革命”

8、的革命军,盛赞这是全国人民必读的教科书,读者从中将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苏报的革命言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推动了不少爱国知识分子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因此,时人称之为“善造风潮之报”。而对于清政府来说,这样“猖狂悖谬”地散布“革命邪说”,当然是不能容忍的,因此立即向苏报的爱国学社会进行围剿。,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6月21日,清政府向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发布谕旨,指控苏报的爱国学社宣传革命,“形同叛逆”,着天津、南京、福州、广东、武昌、成都、苏州、南昌、杭州、安庆、长沙、济南、桂林等地官吏,“务将此等败类严密查拿,随时惩办”。两江总督魏光焘当即下令封闭苏报,并特派后补道俞明震协同上海道袁树

9、勋办理此案。由于邹容是革命军的作者,而章炳麟为之作序,清政府认为“此书逆乱,从古所无,竟敢谤及列祖列宗,且敢直书庙讳,劝动天下造反,尤非拿办不可。”令将邹、章两人列为要犯,“立正典刑”,“务令逆徒授首,不使死灰燃”。 6月29日和30日,俞明震等串通上海租界工部局,经由美国领事同意签押,派巡捕先后闯进苏报馆和爱国学社,当即捕去章炳麟等人。7月1日,邹容激于愤,自动到巡捕房投案,也被关进监狱。7月7日,苏报和爱国学社正式查封。这就是轰动全国的苏报案的发端。 7月15日,租界会审公廨对章炳麟、邹容等进行审讯。清政府自甘下贱,竟然作为起诉一方向租界当局控告苏报“心怀叵测,谋为不轨”。这不仅遭到章、邹

10、等的有力驳斥,而且,它在帝国主义租界里同老百姓打官司的屈辱行径,则更激起人民的义愤。租界迫于舆论压力,“屡讯屡停,未能判决”。清政府要求“引渡”,租界不敢答应。各方反复争论,一直拖到1904年5月21日,才由上海知县会同会审公廨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两年,“自上年到案之日起算,期满逐出租界”。,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在整个被监禁期间,章、邹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章炳麟在狱中答新闻报记者书中,反复声明自己将作为四万万人民的代表,同反动的清王朝斗争到底。他曾绝食7天,并一再奋勇与狱卒博斗,抗议蛮横的虐待和凌辱。邹容入狱后,也受尽了折磨,饥饿和疾病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斗志。“击石何须博浪椎”,“

11、愿力能生千猛士”。悲壮绝命词表达了崇高的革命情操。1905年4月3日,邹容病死狱中,年仅20岁,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出年轻的生命。 邹容的牺牲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同情,苏报案的影响更为扩大。1906年6月29日,章炳麟刑满出狱。当天早晨,蔡元培等齐集工部局门口迎接。同日晚上,又由同盟会特派代表迎往东京。7月15日,留日学生集会,在锦辉馆隆重欢迎这位反清斗士。会上,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也发表演说,热情支持中国人民和正义斗争。他在谈到清政府镇压革命志士时,强调指出:“虽万能之政府,决不能与时势争”。情况正是这样,革命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清政府对苏报和爱国学社和残暴镇压,反而激发更多的爱国志士的革

12、命觉醒,促使国内外的学界风潮迅速汇合一片。一场革命大风暴,已在指顾之间。 (选自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陈天华,字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陈天华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写成猛回头、警世钟两本著作,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锐利武器。,陈天华在1903年写的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指出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鼓励人们“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万众直前”,驱除外国侵略者,恢复民族主权,推翻清政府。这两本书重印了十多次,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陈天华在湖南新化求实学堂念书时,接受了维新思

13、想。有一次,学堂里举行作文比赛,以“述志”为题。陈天华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短短百余字的文章,表达了他革新政治的主张和报负。老师阅后,拍案叫绝,加批语说:“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意思是说,新学与旧学的激烈斗争犹如巷战,短文立意新颖,文词犀利,读了令人有快刀斩乱麻之感。陈天华的作文,得了一等第一名。后来新化求实学堂资送陈天华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陈天华成长为民主革命家。,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秋瑾是辛亥革命中杰出的女革命家,自号鉴湖女侠。她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4月,赴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年底,回国加入光复会。1905年春,她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

14、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春回国,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民权。不久她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1907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由于歹徒告密秋瑾不幸被捕。在审讯中她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宣传家、组织活动家,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也在各地纷纷成立。 1903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人,在长沙成立华兴会。1904年,湖北革命志士刘敬安、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1904年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组成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

15、,湖北进步人士在武昌建立日知会。,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华兴会骨干成员合影,光复会会长蔡元培 光复会是上海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4年冬成立,蔡元培被推为会长。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思想源于欧美。但是,中国思想家有自己的文化沉淀和思想积累,在学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时,必然地要印上自己固有文化的烙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统的反清思想以及国内正在酝酿发展着的维新思想,都在他的头脑中留下过印记,只不过促使孙中山更早更

16、坚决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的,不是传统反清思想的影响,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和中国社会现实的召唤。,第二节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对峙,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 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为名。在少年时代爱听太平天国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命是洪秀全第二。他先在家乡上学,后来离家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读书,开始接触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孙中山在香港上学时,天天谈论革命,学习也抓得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医书院。他医术精明,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开业后求医的人很多。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穷苦人求医,他不仅免收

17、诊费,而且赠送药品。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会党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左图是孙中山诞生地和住宅的照片。,返回本章目录,孙中山诞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返回总目录,1888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学习医学。这期间,他先后结识了陈少白、杨鹤龄、尤列、志趣相合。经常聚谈,放言反清革命。这是他们的合影,左起为杨鹤龄、孙中山、陈少

18、白、尤列,后立者为关景良。,1878年5月,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当时,他的长兄孙眉已成为该地一个华侨资本家。在他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正是在檀香山这段时间,他开始逐渐形成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故居,檀香山,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得到20多个进步华侨的支持,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要求会员为

19、推翻清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返回本章目录,翠亨村孙中山书房 1894年初,孙中山在翠亨村草拟了上直隶总督李鸿章书,主张以西方国家为楷模,实行改革,使国家达到独立富强;但未被接受。从此,他放弃改良思想,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返回总目录,孙中山在学生时代便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经常和同学们讨论时局,称赞农民领袖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愿意和具有反清传统的会党分子及其他青年交朋友。 1894年,孙中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组成兴中会,并立即着手筹备回国发动反清起义。1895年春,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

20、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兴中会成立宣言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这是兴中会成立的宣言。入会秘密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中山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兴中会成立以后,积极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新军的工作。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孙中山派兴中会会员陆皓东等在广州组织革命机关。1895年10

21、月,起义尚未发动,就遭到清政府的破坏,陆皓东等几人被杀害。陆皓东牺牲以后,清政府下令通缉孙中山。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国外。,这是孙中山、陆皓东在广州双门底设立的秘密活动地点,返回本章目录,陆皓东被捕后在供词中慷慨表示:“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陆皓东英勇就义后,孙中山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返回总目录,陆皓东,孙中山断发改装 陆皓东牺牲以后,清政府下令通辑孙中山。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断发改装”。他先后考察了日、美、英各国的社会情况,发展革命组织,扩大革命影响。这是1896年在美国华侨中进行革命活动时的孙中山。,返回本章目录,章开沅

22、、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论述: 乙末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偕郑士良、陈少白东渡日本,1895年11月12日抵神户,“三人登岸购得日本报纸,中有新闻一则,题曰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对郑、陈二人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嗣至横滨,侨商冯镜如等十余人开会欢迎,随即成立兴中会横滨分会,推冯镜如为会长。并且刊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和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两篇,作为鼓吹反清革命的宣传品。不久,鉴于在日本工作一时难有进展,孙中山于是剪发辫,改服装,离开横滨前往檀香山;郑士良返香港,陈少白去东京。杨衢云也经越南、新加

23、坡、印度等地前往南非,并且沿途建立了兴中分会。,返回总目录,1896年6月,孙中山由檀香山到达美国旧金山。之后,经芝加哥到纽约,乘船横渡大西洋,10月1日抵英国伦敦。次日,即走访回国不久的康德黎,寄寓离康德黎家不远的旅馆里。 9月下旬,清政府驻英使馆得驻美使馆密电,知孙中山乘船将到英国,即着手布置捕捉。10月11日上午,孙中山被诱入使馆,幽禁于楼上,等候雇妥船只,解送回国,囚禁后一个星期,幸得使馆雇用的英籍仆人柯耳设法通知了康德黎。康德黎立即会同另一曾在香港西医书院任教务长的孟生医师奔走营救,并雇请侦探守候于清使馆门前,防止使馆将孙中山暗中转移。10月22日,康德黎将事件在报上披露,伦敦公众于

24、是群起对清使馆加以责难,要求将孙中山释放。英国政府本来是支持清朝政府迫害孙中山的,但慑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英国外交部不得不指控清使馆私自逮捕和囚禁政治犯,已超出应享有的外交特权的范围,因而派员偕同康德黎于23日到清使馆交涉。孙中山于是得以脱险。伦敦各报纷纷报道。孙中山在报端发表公开信,对英政府和报界致谢意,旋又回顾这13天囚禁的情景,并略述自己的经历,用英文写成伦敦被难记。次年春,伦敦被难记在英国首次问世。清朝统治者不曾达成自己的目的,孙中山却因此开始在国外享有声誉。以后,欧、美和日本一些进步人士认识孙中山,不少是通过伦敦被难记的媒介。 在伦敦居住半年多,孙中山专心致志地钻研政治、法律、外交、军

25、事和经济等书籍,进一步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并且仔细观察英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风貌,思想上得到很大的启示。,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清政府驻伦敦大使馆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朝使馆人员绑架,被秘密囚禁于使馆。这是当年囚禁孙中山的清朝驻伦敦大使馆。,返回本章目录,营救孙中山脱险的英人康德黎 这是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朝驻英使馆人员绑架,囚禁时,写给他从前在香港求学时的老师康德黎的求援信。右图中的英人康德黎收到信后,联络各界人士,终于营救孙中山脱险。,返回总目录,孙中山脱险后写给友人的函 1896年10月23日,清廷驻伦敦使馆被迫释放孙中山。这是孙中山脱险后,给友人写的有

26、关伦敦蒙难情形的信函。事后,他又用英文写成了伦敦被难记。,孙中山给康德黎的求援信,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1897年7月,孙中山离开伦敦,经加拿大,8月到达日本横滨。在横滨,他结识了宫崎寅藏和平山周。不久,即偕宫崎、平山到东京,得识犬养毅。据孙中山后来追述:“时日本民党初握政权,大隈为外相,犬养为之运筹,能左右之。后由犬养介绍,曾一见大隈、大石、尾崎等,此为予与日本政界人物交际之始也。随而识副岛种臣及其在野之志土如头山、平冈、秋山、中野、铃木等,后又识安川、犬冢、久原等,各志士之对于中国革命事业,先后多有资助,尤以久原、犬冢为最。其为革命奔走始终不懈者,则有山田兄弟、宫崎兄弟、菊池、萱野等;

27、其为革命尽力者,则有副岛、寺尾两博士。此其直接于予者而略记之,以志不忘耳。”直至1900年夏,孙中山侨寓日本,往来东京、横滨、长崎间,继续坚持革命宣传,并竭诚地支持菲律宾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的正义事业,两度为菲律宾起义军购运军械,事虽未成,却在旅日的亚洲各国爱国志士中羸得了声誉。,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孙中山与宫崎寅藏笔谈原稿 1897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结识了宫崎寅藏、平山周等友人,与他们结为同志,经常晤谈革命主张。这是孙中山与宫崎寅藏笔谈的原稿。后来,宫崎寅藏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赞助者。他对孙中山的革命志向非常钦佩,曾经赞叹地写道:“他的思想何其高尚!他的见识何其卓越!他的抱负何其

28、远大!而他的情感又何其恳切!他实在是东洋的珍宝。”,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合影 这是1898年孙中山、杨衢云与日本友人在东京的合影。前排左起第二人为杨衢云,第三人为平山周;后排左起第三人为宫崎寅藏,第四人为孙中山。,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要求。伴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他们呼吁一个统一的全国范围内的民主运动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国内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的要求。1903年的拒俄运动,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那些分散的带有狭隘地域性的革命小团

29、体,不能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于1904年2月,留日学生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由黄兴任会长。同年,一些留日学生在上海组织兴复会,由蔡元培任会长。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抵达日本,为了集中革命力量,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建立了领导机构,同时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刊物。同盟会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为协理,国内设五个支部,海外设四个支部,下设分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

30、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的情况 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7月30日,孙中山召集筹备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到会的17个省代表公推孙中山为总理,此图即为中国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的照片,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同盟会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级。,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

31、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孙中山又提出“土地国有”政策。,返回本章目录,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决定将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出版时改名为民报。,返回总目录,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

32、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於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坛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於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治化焉。其他施维於小已夫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民报发刊词 孙 文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 近时杂志之作者亦夥矣。夸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埴索涂,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惑。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巳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拾,惟其最宜。此群

33、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後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於人为既往之陈迹,或於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视不远;游五都之市,见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未称也,又但以当前者为至美。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黨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跡欧美;犹不能免於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於

34、人已然之未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左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於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於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沉梦不起;万事堕坏;幸为风潮所激,醒其渴睡,且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巳,则半事倍功,良非夸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於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於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於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吾於民报之出世觇之。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7172页。,返回本章目

35、录,返回总目录,同盟会纲领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地位,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比较,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他将对内争取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外争取民族独立结合起来,具有新的阶级内容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意义。 与维新思想比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战斗的三民主义,他强调了用暴力手段进行革命,明确提出了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革命口号,具有更加彻底的革命性和不妥协性。 与同时期其他革命小团体纲领比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将反满与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并明确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更加科学,更有号召力。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

36、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以民生主义为重要补充,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三民主义是真正人民的真正伟大思想。 列宁,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革命派对立宪派的论战 革命派在1905到1906年对立宪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这在当时具有深刻的思想影响。康、梁等立宪派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接触愈多,就愈害怕下层群众起来冲击旧社会秩序。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办的新民丛报,大力鼓吹“开明专制”,以抵制民主革命思潮。当时国内多数知识分子还不能分清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界限。以西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一度也把康、梁等保皇党和孙中山革命派看作同样的危险分子。

37、1904年5月军机处下令把新民丛报和革命书报一体查禁。这样,改良派的宣传就更容易起着迷惑舆论破坏革命的作用。 1906年,同盟会在民报第三号的号外上,列举十二个问题,指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根本分歧,其中要点是:“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此后一年多中,双方的争论集中于(1)要不要革命,(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3)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这三个问题上。,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首先,改良派宣传,革命要引起“暴动”、“内乱”,要招致外国的干涉和“瓜分”,因此要“爱国

38、”就不应革命。革命派驳斥说,清政府不断出卖土地和利权,要爱国就必须推翻清政府,而立宪派所爱的“国”实际上就是这个“洋奴”政府。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工具,这是他们进步之处,但没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而希望避免“群众暴动”,希望“有秩序”地进行革命,希望依靠单纯的军事暴动迅速推翻清政府了事,这种幻想就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清楚表现。 其次,改良派诬蔑中国人民没有行使共和国公民的政治权利的能力,连实施君主立宪一时都谈不到,还要经过十年以上的“开明专制”。革命派以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证明,不革命就连立宪也得不到,同时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驳斥改良派反对共和的谬论。指出“兴民权、改民

39、主”才是中国的出路。革命派除了搬用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口号而外,并没有可以对于广大下层群众发生实际影响的理论武器,因而对自己所提出的“民权”“民主”不能赋予应有的群众性内容。但是他们能够指出人民群众解脱专制压迫之后就有能力实行民主政治,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观点。章炳麟在民报第四号上以犀利的笔锋驳斥康、梁的论点。他说:“夫谓国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者,何也?岂有立宪之世,一人圣明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蛮者哉!”“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这成为一时传诵的警句。,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最后,改良派以梁启超为代表,宣称地主占有土地是不可剥夺的、“正义”的权利,“

40、土地国有”是危及“国本”,并且表示对革命派所提出的其他问题还可以商量,这个问题丝毫不能让步。这种露骨的反动主张说明了资产阶级右翼分子与地主阶级的密切联系。革命派从“土地为生产要素”、“本不当有私有者” 指出地主占有土地的不合理性质。他们从地主垄断土地、农民反而沦为佃农指出“地权失平”,从生产者遭受“徒手坐食”的“地主强权”压迫指出“人权失平”。急进的民主主义者把自身对于劳动群众的热烈同情和法律理论结合,从而提出“贫民革命”的法理根据,给改良派以一个有力的打击。 在这两年的论战中,革命派以小资产阶级的急进的民主主义观点战胜了立宪派的反动理论,推动了思想潮流的进步。但是在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和要不要

41、依靠农民群众进行革命这两个关键问题上、革命派在论战中采取犹豫回避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就不可能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返回本章目录,这是革命党人印发的反对清政府伪主宪传单。,返回总目录,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同盟会成立后,积极联络会党力量,在各地发动了武装起义。 1906年江西萍乡和湖南的浏阳、醴陵一带农民群众举行了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派人联系会党发动组织的。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几个州县,清政府调集了五、六省军队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萍浏醴起义大大鼓舞了革命情绪。1906年和1907年之间,光复会革命党人陶成章、徐锡麟和女革命者秋瑾等在浙江继续联络会党。秋瑾以绍兴大通

42、学堂为据点,招致金华、处州、绍兴三府各属会党首领,运动杭州军、学两界,约定起义,但没有严密的组织,号令也不统一。1907年6月,绍兴、嵊县和金华各处先后单独发动失败。徐锡麟在匆促中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希望以冒险的军事暴动夺取安伏,结果徒以身殉。随后秋瑾在绍兴也被捕壮烈牺牲。,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任督办。这个学堂原由徐锡麟创办,名义上提倡军式体操,实际上为革命培养骨干。秋瑾就职后,将学校办得井井有条,学生们每天背枪上课,精神抖擞。秋瑾常骑高头大马,身着男子服装,英姿飒爽,在绍兴街上往来,给人一种革新之感。安庆事发以后,由于歹徒告密,清政府派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命令一部分学

43、生撤退,自己留在学堂里坚持战斗,因寡不敌众被捕。,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与秋瑾约定,7月6日分别在安徽,浙江两地同时发动起义。他在信中建议起义这件事必须“从速成就”。,返回本章目录,徐锡麟给秋瑾的信函,返回总目录,徐锡麟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04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5年9月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作为革命机关、训练会党成员,准备革命力量。为了打入清军,掌握军权,他于1906年冬捐了一个道台官职,赴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他与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约定,于7月6日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后改期。但由于叛徒告密,他又决定从速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

44、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印发光复军告示,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局,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当晚英勇就义。,这是时报上登载的有关徐锡麟击毙巡抚恩铭的消息。,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孙中山为追悼秋瑾写的匾额巾帼英雄 1907年7月,秋瑾准备在绍兴响应安庆起义,因歹徒告密不幸被捕。在审讯中她坚贞不屈,仅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并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7月15日,她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在“绝笔书”中她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表现了革命党人可贵的革命品质。孙中山为追悼秋瑾,写了“巾帼英雄”的匾额。,1907年7月15日凌晨,

45、秋瑾慷慨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后人追怀先烈,集资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纪念碑。碑呈方形,高7米,四周有石栏,正面向西,碑身镌刻“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镀金大字。碑座有蔡元培亲撰,于右任手书的碑记。如今,这座碑就屹立在绍兴市中心一处丁字街口。它虽处于闹市,却显得十分庄重肃穆。,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秋瑾纪念碑,孙中山在不及一年的时间中,接连六次发动了两广和云南沿边的武装起义,即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5月)、惠州七女湖起义(6月)、钦州、廉州、防城起义(9月)、镇南关(今睦南关)起义(12月)、钦州马笃山起义(1908年3月)和云南河口起义(4月)。孙中山在镇南关起义中亲自参加战斗。这些起义给

46、人民群众以很大的鼓舞。但起义本身基本上都是依靠地方性的会党组织,或是通过会党联系自发斗争的群众,由同盟会派人前往领导,给予金钱和军火的援助,如潮、惠、钦、廉诸役;或是以会党组织小型敢死队企图夺取一个据点(如马笃山和河口之役)。这些缺乏群众性的军事冒险都只能归于失败。,图为革命党人在1907年历次起义中使用的电报密码,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时报登载的有关镇南关故事的消息 辛亥革命前,时报曾先后登载了萍乡、浏阳、醴陵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黄冈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以及镇南关起义的消息。这是时报登载的有关镇南关起义的消息。,孙中山在镇南关指挥起义军作战时戴的帽子 19071911年革命党人发

47、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中,镇南关起义是孙中山亲临前线指挥的一次起义。起义坚持七天七夜,因弹药缺乏,最后失败。这是孙中山在镇南关指挥起义军作战时戴的帽子。,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加拿大华侨捐款收据 1910年11月,孙中山同黄兴等人商讨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和清政府决一死战。会后,孙中山到欧美各国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这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埠致公堂华侨支援黄花岗起义的捐款收据。,广州黄花岗起义指挥部 1911年1月底,黄兴受孙中山委托,负责主持广州起义的筹备工作,在香港建立了统筹部。为了做好起义准备,统筹部先后在广州建立了秘密机关30余处。图中越华路小东营五号的起义指挥部就是其中之一。,1910年,孙中

48、山同黄兴等人商讨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会后,孙中山到欧美各国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到香港成立统筹部,作为筹备广州起义的领导机关,还组织了敢死队。敢死队成员纷纷表示,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100多名革命党人,攻入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吓得爬后墙逃走。黄兴等冲出衙门的时候,遇到敌人的大队人马。他冲锋在前,右手伤断了两指,仍旧坚持指挥战斗。 另一队革命党人,从总督衙门的后面进攻。其中有一人名叫喻培伦,在起义前,他三天三夜未睡觉,赶制出炸弹100多颗。起义开始时,他坚决要求参加敢死队。有人认为他一臂已残废,不便参加战斗。他反驳说:“

49、诸公四体完整,不一定比得了我这残废人。”起义时,他在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边冲锋,边投弹,终因弹尽力竭被俘。他怒斥敌人:“学说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最后,他无畏地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经过一昼夜激战,由于众寡悬殊,起义失败。这次起义革命党人牺牲很多。后来,有72具尸体,合葬在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此,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中,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00多人,一举攻入两广总督府,准备活捉两广总督张鸣岐,迫使他号令两广清军反正,不料搜遍了总督府却没有找到,他们便放火焚烧两广总督府。 左图为两广总督府。,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这是黄花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