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及诊治》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53671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5.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斜视及诊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斜视及诊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斜视及诊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斜视及诊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斜视及诊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斜视及诊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斜视及诊治》ppt课件.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眼 外 肌 病,人为什么是双眼?,优点:备用 看的范围广 有立体视觉 缺点:斜视 复视 弱视,双眼单视,两眼注视同一目标,外界物体在两眼视网膜相应部位(对应点)所形成的物像,经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融合为一,使人们感觉到一个完整的立体形象,称为双眼单视。,产生双眼单视基本条件,双眼正位 正常视网膜对应 正常的双眼协调运动 眼外肌功能正常 视觉中枢融合功能正常,双眼视功能分级,同时知觉 双眼能同时见到两个不同画面的图像 融合 双眼能将部份相同部份不同的图像看成为一个图像 立体视觉 双眼能将两个分离开的完全相同的图像综合成 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图像,几个概念,融合(fusion) 两眼同时看到的物象在视觉

2、中枢整合为一个物象 双眼视觉(binocular vision) 外界同一物体分别投射到两眼的黄斑中心凹,经大脑视觉中枢加工整合为单一立体物像的生理过程,抑制(suppression) 弱视(amblyopia) 中心旁注视(eccentric fixation) 异常视网膜对应 (anomalous retinal correspondence,ARC),几个概念,眼外肌的解剖与生理,解剖基础及基本概念 斜视总论 共同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 弱视,眼肌运动的种类,内直肌:内转 外直肌:外转 上直肌:上转 下直肌:下转 上斜肌:内旋 下斜肌:外旋,眼外肌的止点与走向,上下直肌走行方向与视轴呈23夹

3、角 上下斜肌的牵引力方向与视轴呈51夹角,右眼各眼外肌的主要和次要作用,几个概念,单眼运动 拮抗肌 协同肌 神经交互支配定律,双眼同向运动 双眼异向运动 配偶肌 配偶肌定律,几个概念,协同肌: 单眼某一眼外肌行使主要作用时, 还有其它眼外肌来协助完成,起 协助作用的眼外肌。如:外直肌 -上下斜肌 配偶肌:当双眼作同向共同运动时, 使双眼向同一方向运动的肌肉 拮抗肌:作用相反的肌肉,正位眼:当眼球运动系统处于完全平衡 状态时,即使融合功能受到干 扰,眼球仍能维持功能性第一 眼位而不出现偏斜者,正位眼 在向前方注视时眼外肌保持平衡,打破融合后两眼均无偏斜的倾向,称为正位视。临床罕见 隐斜 多数人都

4、有小度数的隐斜。 显斜,几个概念,斜视(strabismus),在异常情况下,双眼不协同,在双眼注视状态下出现的偏斜 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离目标,斜视,隐斜:双眼的眼位有偏斜倾向,但可以 通过融合机理得到控制 显斜:如融合机制失去控制,使双眼处 于间歇或恒定偏斜状态,斜视的常见主诉,眼位偏斜 复视 视物模糊 强光下眯眼,斜视一般检查,病史 发病年龄 诱因 治疗史 家族史 妊娠及分娩史 望诊 有无内眦赘皮 头位 视力及屈光检查 重要,斜视检查法,病史:发病年龄、性质,诱因、治疗史、 家族史、 望诊:偏歇的方向和程度,颜面是否对 称有无内眦赘皮 、代偿头

5、位 视力及屈光检查:散瞳孔检影,斜视的定性检查,遮盖实验 交替遮盖试验 遮盖-去遮盖试验,斜视的定量检查,角膜映光法 视野弧法 三棱镜加遮盖法 同视机检查法 三棱镜加马氏杆法,斜视的定量检查,角膜映光法,角膜映光法最简单和常用,最简单和常用 意义 判断斜视的方向和度数,角膜映光法测量斜视度数,三棱镜遮盖法 同视机检查法,眼球运动检查,复视检查,判断复视是水平位还是垂直位 水平位时,判断是同侧复视还是交叉复视;若是垂直位,确定移位的像是哪个眼睛的 确定复视偏离最大的方向,复视检查,复视检查,歪头试验,共同性斜视,眼外肌本身和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眼位偏斜,向不同方向注视或更换注视眼时,其

6、偏斜度相等。 分为内,外和上斜视,共同性斜视,眼外肌肌肉本身和它的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眼位偏斜,在向不同方向注视或更换注视眼时,其偏斜度均相等 共同性内斜 共同性外斜,共同性内斜视(esotropia),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 调节性内斜 角膜映光点在颞侧,共同性内斜视(esotropia),最常见的斜视, 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六个月内发病 斜视角较大,40 与屈光的关系不大,后天性内斜视,1.完全调节性内斜视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3.非调节性内斜视,完全调节性内斜视,中高度远视,+4.0D 多在25岁时发病 注意力集中或看近物时出现 戴远视镜矫正

7、后双眼正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在内斜视中较多见,调节因素解剖因素 临床表现:多在13岁发病 戴远视镜矫正后,内斜视变小, 但仍残留部分内斜。,非调节性内斜视,无或有远视性屈光不正 甚至近视眼 戴远视性矫正眼镜后内斜度数不变,间歇性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 先天性外斜视 感觉性外斜视 继发性外斜视,共同性外斜视(esotropia),治疗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恢复双眼视觉功能 首先应消除斜视造成的感觉缺陷 运用非手术的或手术的方法矫正斜视,治疗时机,2岁左右 发病早的内斜视在5岁前双眼视觉发育尚未完成时矫正眼位 外斜视即使在年龄较大时手术,也有恢复双眼视觉功能的机会,治疗,非手术治疗 弱视的治疗 光学

8、治疗 药物治疗 视能矫正训练 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 exotropia),病因:与屈光不正关系不大, 受融合机理控制: 1)融合机制正常外隐斜 2)融合机制失去控制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临床表现: 斜视角变化大 怕光 少数人有复视,恒定性外斜视,幼年期:交替注视 成年期;开始成间歇性,预后好 可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上斜视,原因: 解剖异常,机械因素,异常神经支配或眼外肌不全麻痹变成。 临床表现,(1)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2)获得正常眼位(美容),共同性斜视的治疗,1. 矫正屈光不正 内斜伴远视 全部矫正 外斜伴近视 2. 治疗弱视 3. 正位视训练,共同

9、性斜视的治疗,4.手术治疗:斜视角已稳定 非手术后仍偏斜 交替性注视 内斜: 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 外斜: 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共同性斜视的治疗,主要指麻痹性斜视(少数痉挛性),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 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引起。,非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引起 一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1先天性: 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 产伤、眼外肌缺如等 2后天性:急性发病伴复视 1)外伤:颅底骨折 2)炎症:脑膜炎、脑炎 3)血管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 4)肿瘤:鼻咽癌 5)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6)肌源性疾病:重症肌无力、

10、甲亢、 眼肌炎 7)其它:嵌顿、术后,病因,临床表现,1.运动受限 2.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3.不同方向注视时斜视角不等 4.代偿头位 消除复视 提高视力 5.复视和眩晕,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 健眼注视,麻痹眼的斜视角 第二斜视角:麻痹眼注视,健眼的斜视角,检查,六个诊断眼位的运动 和斜颈鉴别 区分麻痹眼 歪头试验,治疗 1. 病因治疗 2. 药物治疗 肌注VitaminB1 、VitaminB12 、ATP 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 肉毒杆菌毒素A 神经毒素 部份替代 3. 光学疗法 4. 手术治疗,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 1)肌注VitaminB1 、VitaminB

11、12 、ATP 2)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 3)肉毒杆菌毒素A 、神经毒素 、部份替代 3.光学疗法:三棱镜中和法适于小于10的斜视 4.手术治疗,治疗,麻痹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鉴别 麻痹性 共同性 发病 骤然 逐渐进展 眼球运动 向麻痹肌运动方向受限 无受限 斜视角 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 两个斜视角相等 复视 有 无 代偿头位 有 无,颈肌性斜颈与眼性斜颈的鉴别 颈肌性斜颈 眼性斜颈 年龄 出生6月内发生 很少在18月内发生 颈肌 胸锁乳突肌僵硬 无 视力 正常 复视 遮盖 不影响 遮盖麻痹眼后头位正常,斜视遗传学,遗传性斜弱视疾病 多以家族性发病 发病率较低 预后较差,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

12、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 (congenital cranial dysinnervation disorders,CCDDs) 先天性、非进行性的颅神经肌肉疾病 病因:一条或多条颅神经发育异常或完全缺如,从而引起肌肉的异常支配 这类疾病包括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bius综合征、水平注视性麻痹伴进行性脊柱侧弯等 患者常表现为垂直眼球运动异常、水平眼球运动异常或面肌麻痹 许多CCDD是遗传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发现了多个遗传位点和致病基因,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

13、uscles,CFEOM) 是一种双眼或单眼全部眼外肌的先天性肌肉筋膜分化异常,眼外肌肉组织被纤维组织所代替 临床分型 先天性眼外肌广泛纤维化:双眼眼外肌+提上睑肌,常显多见 先天性单眼眼外肌纤维化:单眼眼外肌+提上睑肌,无家族史 先天性下直肌纤维化:单、双眼的下直肌,可能有遗传史 固定性斜视:水平肌(内直肌)常累及 垂直后退综合征:上直肌受累,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FEOM) 遗传分类 CFEOM1型 CFEOM2型 CFEOM3型 Tukel综合征 遗传类型的临床特征 先天性非进行性眼肌麻痹,可伴有上睑下垂 累及第III、IV脑神经、神经核及所支配的肌肉 眼球垂直

14、运动严重受限,水平运动限制存在个体差异,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FEOM) 遗传类型,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FEOM) 遗传背景和致病基因 1、位点和基因,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FEOM) 遗传背景和致病基因 2、临床筛查 KIF21A基因:97%CFEOM1,13%CFEOM3,直接测序 PHOX2A基因:100%CFEOM2,实验室研究 3、突变基因功能 KIF21A蛋白属于微管驱动蛋白,参与神经元细胞在轴索及树突中的胞浆物质传递 KIF21A蛋白突变影响III、IV脑神经的胞浆运输引起CFEOM症状,先天性脑神经

15、异常支配眼病,单纯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 1、一种先天性非进行性眼肌麻痹,以眼球内转或企图内转时睑裂缩小、外转时睑裂开大为主要特征 2、单纯性DRS:仅有眼部病变,无其他遗传异常(70%) 3、水平方向运动受限为常见体征,单眼多见 4、临床分型 I型:外转受限,可伴有垂直运动异常,临床多见(75-80%) II型:内转受限,可伴有垂直运动异常(5-10%) III型:内、外转均受限,可伴有垂直运动异常(10-20%) 5、累及VI脑神经、神经核及所支配的肌肉(外直肌),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单纯型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遗传背景和致病基因 1、在正

16、常人群中的发病率1/1000,占斜视患者1-5% 2、多散发,少部分有家族遗传性(家族遗传性单纯DRS) 3、致病基因:DHN1基因 DHN1基因杂合突变:引起散发和家族遗传性单纯DRS(不完全外显率的AD) 眼球垂直运动异常与DHN1基因突变有关 DHN1基因突变引起的DRS外显率较低,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Mobius综合征 先天性展神经和面神经麻痹综合征 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多见 2、双侧面瘫、外直肌瘫痪 3、合并蹼指、指骨少节 4、胸、颈、臂、唇和舌部肌肉萎缩或发育不全 5、智力发育迟缓,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Mobius综合征 遗传特征 1、多散发、少有家族遗传 2、遗传形

17、式多样:AD、AR、伴XR 3、外显率:2%,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水平注视性麻痹伴进行性脊柱侧弯(HGPPS) 出生时存在水平注视性麻痹(全显性遗传),集合、调节、先天性眼球震颤、垂直光滑追视缺陷 儿童时期发生进行性脊柱侧弯 发病机理: 特定脑干神经系统神经交叉缺陷相关综合征(脑桥、小脑脚发育缺陷,伴有脑桥、髓质前后正中裂) 遗传特征 1、AR 2、突变位点:11号染色体的ROBO3基因,先天性眼球震颤,先天性眼球震颤(CN) 性连锁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IN) 1、7-30%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具有遗传性 2、具有不完全外显率的XD时最常见的遗传方式 3、2006年首次发现F

18、RMD7基因:目前已知的唯一的CIN相关致病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IN(adCIN) 目前研究,adCIN至少有3个不同的遗传位点,但精细定位尚未完成,先天性眼球震颤,先天性眼球震颤(CN) 合并眼球震颤疾病的遗传因素 1、感觉缺陷性眼球震颤(SDN) 2、X-连锁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CSNB) 3、全色盲 4、蓝锥体细胞性色盲 5、干细胞性色盲 6、Hermansky-Pudlak综合征 7、虹膜缺失,弱 视,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关键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在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视觉剥夺)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

19、眼或双眼视力减退。一般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睫状肌麻痹检影后矫正视力0.8。,弱视(amblyopia),弱 视,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儿童视觉发育的特点,关键期为03岁 敏感期为012岁 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 弱视诊断时应注意年龄因素,1.斜视性弱视 双眼相互作用异常 2.屈光参差性弱视 双眼相互作用异常和 视觉剥夺 3.屈光不正性弱视 视觉剥夺 4.形觉剥夺性弱视 单眼:视觉剥夺和双眼相互作用异常 双眼:视觉剥夺 5.先天性弱视,病因及分类,分类,斜视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弱视:球镜

20、1.5D,柱镜 1.0D 屈光不正性弱视:远视+3.0D,近 视-6.0D,散光2.0D 形觉剥夺性弱视:上睑下垂、角膜混浊 白内障、不适当遮盖一只眼,程 度,轻度弱视:矫正视力0.60.8 中度弱视:矫正视力0.20.5 重度弱视:矫正视力0.1,诊断,要参考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 3岁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0.5 45岁为0.6 67岁为0.7 7岁以上为0.8 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或更多,较差的一眼为弱视,临床表现,1.视力减退 轻 0.6-0.8 中 0.2-0.5 重 0.1 2.拥挤现象 E E E E E 3 光感正常,特征,视力不良 低照度视力检查:不减/上升 对比敏

21、感度低下 拥挤现象 注视性质,治疗:抓紧时机,尽早治疗,人类视觉系统的发育在 2岁前 视力发展的敏感期开始;2岁达到高峰;4岁开始大幅度下降;9岁停止发育。,治疗: 1 矫正屈光不正,其它病因治疗 2 弱视治疗 a. 遮盖法 b.增视疗法(后像疗法) c. 红色滤光片法、压抑疗法,治疗方法,早期发现斜视和弱视是关键 基本策略:精确的配镜和对优势眼的遮盖 消除病因 遮盖疗法: 全遮盖 部分遮盖 光学药物疗法 其他:弱视治疗仪 注意:避免遮盖引起的形觉剥夺性弱视,疗效与因素的关系,年龄: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性质:屈光不正斜视屈光参差形光剥夺 注视性质:中心注视效果好 合作程度:合作者疗效好 做好弱视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弱视防治工作重要意义,发病率高:约1千万呈递增趋势 无完整的立体视觉 不易被发现延误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