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6天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7070727.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59765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WPS 页数:6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6天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7070727.wps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6天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7070727.wps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6天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7070727.wps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6天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7070727.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6天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7070727.wps(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0606 天 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 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 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 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 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 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 为

2、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 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 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 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 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 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 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

3、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 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 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 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 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 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 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 文明的交融,

4、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 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

5、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参考答案】 1A 2A 3B

6、【试题分析】 2A“”项 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 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B“”项 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于文无据。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考点概说(下) 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017年考试大纲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这一部分的修 订重点就是新增了对考生分析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三要素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在今年 的高考试卷中,本考点依然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如典例部分的第 2 题,就是将所考查的这 一知识点糅合到了题目的选项中。 对于这一知识点,考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快速找准论点、分

7、析论证方法及论据作用的 能力。 1 找准论点 高考试卷所选论述类文本一般有着典型的特征:一是观点鲜明、二是结构清晰。 中心论点:题目(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开篇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结尾(回扣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般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注意区分论点和论题:论题是作者所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 主张。 2 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 3 论据的作用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证据,证明论点,不同的 是,有的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有的论据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分论点,应注意区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8、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 “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 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 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 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 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 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 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 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 被置

9、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 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 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 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 就是要安 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 并非一般的 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 “释是 无违”“”,儒家所提倡的 孝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

10、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 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 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 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 和睦,终于进

11、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学%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 岐为其作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 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 孝 , 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 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 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 “”“准。此处的 无后 并不是侧重 不娶无子”

12、,“而是强调 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 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 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 善 ”事父母 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中的地位,“孝”是一 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孝 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 2下列理解和

13、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 “”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 孝 的底线。 B“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 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C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孝 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中 真 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 孝 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 孝 从其宗教与哲

14、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 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孝”“是儒家核心思想 仁”的根本,是道德的 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C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只要 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大不孝。 D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 “孝”与“不孝”都有明确 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 1C 2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 对比论证 说法错误。 3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 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中 无依据。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