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2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190110.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6960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2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1901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2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1901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2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1901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2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1901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2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190110.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49】课时高考考点第22讲两极世界的形成二战后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演变;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两极对峙;“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第23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表现,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第24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和平与动荡并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P49】“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北约成立;德国分裂为东德与西德;朝鲜战争;华约成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91年两极

2、格局的结束:不结盟运动兴起;古巴导弹危机;欧洲共同体成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增强。第22讲两极世界的形成夯 实 基 础【P49】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美苏冷战【基础梳理】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1)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2)内容:彻底打败法西斯;处置战败国;维护战后和平,决定成立联合国。这些内容构成了雅尔塔体系建立之初的基本框架。(3)特点:两极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开激烈的争夺和较量,两分天下,两极

3、对峙。(4)性质:大国争霸、社与资的对抗。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不同,雅尔塔体系的性质更为复杂与具有多面性。既有大国争霸性质,又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性质。2美苏冷战(1)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冷战的含义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方式: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3)冷战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美国)。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美国),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华沙条约组织(苏联)。(4)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华沙条约组织的形成(1955年)。【重难突破】两极格局、“冷战”、雅尔塔体系的关系(1

4、)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两国按照二战后期召开的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关系体系。“冷战”则是指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2)从时间顺序上说,先有雅尔塔体系(形成于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召开),再有“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最后才有两极格局(形成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3)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

5、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真题演练】【例1】(2016全国)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解析】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

6、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例2】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合国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A B C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准确识记基础知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43年”“歌颂苏联”“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1943年正处于二战时

7、期,此时美苏合作对抗法西斯,1948年后美苏为称霸世界进行冷战。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的政治背景是美苏冷战。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基础梳理】1背景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对峙、德国的分裂。2表现(1)1949年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1961年,发生柏林危机。(2)19501953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3)1961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4)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重难突破】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影响的两面性(1)消极影响: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擅划国界、分裂

8、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2)积极影响: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真题演练】【例3】(2016全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

9、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D)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考

10、点延伸】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个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成,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最后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从近代开始到二战后初期,世界格局大的演变有三次,每次都是由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从而打破原有的国际关系的均势而出现的。【真题演练】【例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变得更复杂、更危险。”下列现象能证明上述说法的是(A)A美苏冷战形成B世界多极化再现C不结盟运动兴起D苏联解体【解析】从材料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可以判断是美苏冷战的形成。【他山之石】岳麓版教材补充了如下两点:1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顿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2“冷战”期间,爆发美苏发动或参与的局部“热战”,使得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被称为“冷战”中的“热战”。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