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侵犯与利他.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7737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24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侵犯与利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11侵犯与利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11侵犯与利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11侵犯与利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11侵犯与利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侵犯与利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侵犯与利他.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1 侵犯与利他,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侵犯、攻击、伤害他人的危险或可能性;与此同时,我们也都有着关心、帮助、爱护他人的倾向或可能性。 简言之,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具有攻击性;而在其他特定条件下,我们又具有利他性。,11.1 侵犯,就人类屠杀自己同类的数量而言,20世纪无疑是历史上最血腥最暴力的一个世纪了!,姑且不论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次中东战争、南斯拉夫内战、两次伊拉克战争等这样的大规模军事对抗,单单看一下几次同样大规模的大屠杀就足够骇人听闻:纳粹德军屠杀600万犹太人、红色高棉屠杀几十万柬埔寨同胞、卢旺达胡图族人1994年屠杀近100万图西族人。,为什么人类要自相

2、残杀?甚至同一族群内部也会自相残杀?如果说古代社会人类文明程度还不够高,那么为什么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大规模的血腥屠杀也愈演愈烈?,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攻击性或侵犯性。包括睾丸激素这样的生化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基因因素;也包括酒精这样的化学物质;但大多数变量都是社会性的特别是情境性的因素。,(1)性别与侵犯,暴力和侵犯行为有着巨大的性别差异。 99的强奸、88的谋杀、92的抢劫、87的故意伤害(身体伤害),都是男性所为。在暴力行为的受害者中,男性也占据压倒性的多数。,女性当然也有攻击性,她们也会攻击、伤害、侵犯他人,但主要表现为“关系侵犯”,即通过饶舌、建立同盟以及排外来实现。(Dodge

3、& Schwartz,1997) “关系侵犯”带来的主要是感情伤害。,(2)媒体暴力,在美国,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平均每小时包含56次暴力行为,少儿节目90都描绘了一些暴力行为。(Gross, Morgan,etc.,1986),媒体(特别是电影电视)对暴力行为的报道、描绘与渲染,会导致一些人模仿暴力行为。,Case 1981年,小约翰欣克利企图刺杀美国总统里根,他开枪射中了里根的胸部。事后调查了解到,欣克利是在看过电影出租车司机以后模仿影片中男主角为了获得一位年轻漂亮寡妇的芳心而企图谋杀一名政治家的行为而干的蠢事。,当侵犯对象是自己的时候,极端的行为便是自杀。根据David Phillips(

4、1986)的研究,媒体对自杀事件(特别是名人的自杀)报道越详尽,无主见自杀的增幅就越大。,Case 1962年8月,玛丽莲梦露据说死于用药过度。此后,美国、英国的自杀率分别上升了12和10。,当人们能够理解影片中的暴力犯罪时,观看影片就会让人们变得更具侵犯性。即使影片描述的是“正义的暴力”(即针对坏人的暴力)也会让人变得更具攻击性。,(3)暴力电子游戏,大约85的美国青少年经常玩电子游戏。美国大学生及其同龄人中,20以上的男性平均每周至少玩20个小时的电子游戏。 须知,电子游戏不仅容易令孩子们上瘾,而且几乎都含有暴力内容。,Case 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就是两个游戏迷。他们习惯性地玩暴力

5、电子游戏,最爱玩的就是“毁灭战士”。哈里斯自己还设计了一个客户版本,在游戏中,两名全副武装而且可以随意装备弹药的射手,杀死一批无法反抗的受害者。,不久以后,1999年4月20日,现实也成为他们游戏世界的写照。他们放置了炸弹,并且带着几只枪和大量弹药来到他们的学校,科罗拉多利特尔顿的科隆比纳中学,杀死了12名同学和一名老师,最后自杀了。,Anderson & Bushman(2001)指出,暴力电子游戏有着多方面的令人忧虑的影响:会增加侵犯性行为;会减少互助、利他等积极的社会行为;会强化侵犯性思想与情感;会增强血压、心率等与打斗、逃跑相关的生理反应。,(4)炎热的天气,人们在炎热的天气下会变得更

6、具侵犯性。在影片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中,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发展成一场暴力冲突。,攻击行为常常基于愤怒情绪,而愤怒与炎热的确相关。我们把愤怒的人们比喻成“怒火中烧”或“火冒三丈”是有道理的。,在炎热的地区或季节,谋杀、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更频繁地发生。,从归因角度看,当人们在炎热的天气下,不仅更容易被激怒,而且很容易把自己发怒的原因归罪于他人。 此外,炎热的天气可能激发了加强侵犯性行为可能性的各种情绪和思想。,(5)情境感知与解释,情境本身并无过错,情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建立在人们对情境所做不同解释的基础上。,对于人们如何因情境解释的不同而做出侵

7、犯他人的行为,主要有两种理论假说可供参考。,一是“挫折侵犯”假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尼尔米勒和约翰多拉德在动物实验基础上提出,侵犯的决定因素是挫折,认为所有的侵犯都发生在追求目标的努力遇到阻碍即遭遇挫折之后,并认为所有的挫折都会导致侵犯。,尼尔米勒等学者认为,侵犯与以下变量成比例增长:在达成目标的努力被阻碍之前个体所期望的满意度;个体被阻止达成目标的程度;个体接近目标的程度等。,对于这种假说的批评主要是:有些侵犯行为,如恃强凌弱,并非目标受阻的结果,而是出于提高自身地位或炫耀的目的。,另外,除了侵犯之外,挫折也可能导致其他反应,如“习得性无助”。(在一个实验中,一些受到惊吓而又被阻拦、无法

8、逃跑的狗,并没有表现出攻击性,相反,它们完全崩溃了,处于一种可怜的无助和顺从状态。),二是“新联想论”。 Berkowitz(1989)指出,任何令人不快的因素都会引起攻击性反应,临界的决定因素在于是否引起愤怒。,在造成同等危害的情况下,那些被我们视为故意的行为比意外或无意的行为会让我们更具攻击性。,(6)文化与侵犯,导演迈克尔摩尔指出,在加拿大和美国,人均枪支拥有量很接近,但美国社会的谋杀率要比加拿大高好几倍。(United Nation,2002),为什么会这样呢? Martin Daly 等学者认为,美国的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加拿大。这种巨大差距表明美国社会更加不平等。而不平等会将男性置于

9、对经济资源和女性的激烈竞争中这两方面的竞争是谋杀等犯罪背后的两个冲突根源。,人类学家早就注意到了侵犯行为的文化差异。例如,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被认为很少表现出愤怒或侵犯性;而在雅诺马马人中,攻击性从童年起就受到鼓励,部落内每周都会有因搏斗而带来的伤亡。,侵犯的文化视角认为,有一些特定的价值观,以及解释自我和他人的习惯性方式,会使得某些文化中的人们更具暴力和攻击性。,理查德尼斯比特和杜夫科恩探究了美国南北暴力的区域差异。认为美国南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荣誉文化”:人们强烈地关注坚韧、男子汉气概,以及对于不公和侮辱进行报复的意愿和能力所带来的名誉。关注荣誉的负面影响在于,它会使得人们对于轻蔑、侮辱分

10、外敏感,并且容易导致人们以暴力方式来捍卫或重建个人的荣誉。,即使同样是美国南部地区,比起那些低地上得益于肥沃土壤的农业文化来,牧业文化会孕育更多的暴力倾向。,佩吉桑迪(1981,1997)通过比较156种文化,发现其中47可视为“非强奸文化”,18属于“易强奸文化”,其余35的文化中,强奸会发生,但不是作为一种仪式、威胁或战争行为而存在。,“易强奸文化”有着如下特征:人们把强奸作为对敌方妇女的战争行为;或者把强奸作为一种仪式,如作为婚礼的一部分,或者作为一个未成年男性进入成年的仪式;或者把强奸视为对女性的威胁,旨在使女性屈从于男性。,“易强奸文化”意味着,这种文化下的人们更具暴力倾向;在那些妇

11、女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中,强奸行为更加普遍、频繁。,据说,姆布提矮人的社会是一种几乎无强奸的社会,人们之间极少有暴力和争斗。抚育儿童拥有很高的声望,妇女对社会的贡献也倍受重视,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政治决策。,(7)进化与暴力,在动物和人类世界中,“继养关系”中更容易出现暴力、侵犯和杀害。 如雄师在得到新的配偶之后,会杀死她以前生的所有幼子。同样,在人类社会中,继父或继母对继子女很容易做出侵犯行为。,戴利和威尔逊(1996)发现,美国两岁以下的儿童受到继父母致命虐待的概率是亲生父母的100倍,在加拿大则是70倍。,在一夫一妻制的结合中,男性和女性的基因利益会融合,男女都对自己的后代贡献资源,但问题

12、会随着不忠而出现。而不忠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男性被戴了“绿帽子”,他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意义上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他的基因可能因此而失去得以传承和进化的机会。,在世界范围内,从最早的采集狩猎社会到现代西方后工业社会,男性杀死男性的比例大约是女性杀死女性的20倍。 (Daly & Wilson,1988),为什么在杀戮行为上存在如此巨大的性别差异? 从表面上看,许多杀戮似乎只是源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如因小事而争吵;但从进化论的视角看,那些致命的侵犯从短期来看可能是个人的威信、声望及脸面,从长远来看则是自己的基因能否得到传承。,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倘若一个男性能够拥有多个女性并且生

13、育后代,势必导致其他一些男性将没有妻子和孩子,这样他们就会面临进化论意义上的灭亡。可见,暴力有助于男性维持较高的社会地位,并获得配偶并进而生儿育女。,此外,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成功繁殖后代的几率要小得多,而且更加不确定。,11.2 利他,利他行为意味着我们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有时候甚至不计得失,纯粹无私地帮助他人。,影响利他行为的情境因素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比如担心迟到,会将一个大学生提供帮助的可能性降低10到60。,(1)观众效应,影响人们是否会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乃是现场是否还有其他人在场。,换言之,他人在场,特别是陌生人在场,会极大地抑制我们的利他行为。

14、 一种解释是此时“责任分散”了。,Case 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纽约皇后区,温斯顿莫斯利跟踪一个名叫凯蒂吉诺维斯的姑娘,并在她家附近一家书店门口扭住了她,还刺伤了她。当凯蒂尖叫着求助时,附近公寓有几户人家开了灯,也打开了窗户,其中一个她的邻居从七楼窗口喊道:“放了那个姑娘!”,莫斯利暂时离开了凯蒂,但很快又返回来,并尾随凯蒂进入她所在的公寓,在楼梯口又向她刺了8刀,并且强奸了她。纽约警方大约在凌晨3:50接到第一个报警电话,那是在凯蒂痛苦的喊叫声吵醒邻居30分钟之后了。当警察赶到时,凯蒂已经死了。,事后了解到,38名邻居承认听到了她的呼喊,但除了从7楼喊叫的邻居之外,再无任何人对事件

15、进行干预。当她挣扎呼救时,也没有人报警。有人说“我当时很累了”,也有人说“我们以为是情侣在吵架”,有人说“我们很害怕”一对夫妇躲在他们昏暗的公寓里,在窗帘后面看着整个袭击的过程。,上述案例所揭示的其实远不止“观众效应”对我们行为的影响。,(2)“受困者”特征,一个摔倒在地并呻吟求助的人,一个同样摔倒在地、呻吟求助并且在流血的人,哪个得到救助的可能性更大呢?,研究发现,利他行为并不是盲目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准备帮助他人时,人们往往要考虑提供帮助可能付出的代价。,在费城地铁所做的一项研究指出,流血的“受困者”得到救助的可能性(65)要比不流血的“受困者”(95)更低。,其次,如果“受困者”面临

16、的困难与痛苦显而易见,并且需求很明确,那么,人们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会更大。那些尖叫着表达其需求的“受困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是75100,而那些沉默不语的人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仅为25%40%。,第三,人们更倾向于帮助那些与自己类似的人,比如同一种族或民族的人。,第四,女性更有可能得到帮助。特别是,穿着更为女性化、外表更吸引人的女性,会得到更多路人的帮助。,(3)情境感知与解释,潜在的帮助者需要准确判断所面临的情境:那人是否正在遭受痛苦,是否需要进行干预。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发生了什么,其他人也都没什么反应,我们就可能假设没什么问题。,当我们清楚地看到别人脸上担忧的表情时,就不太容易受到“多元无知”的影

17、响了。,当我们真的陷入了困境或者遇到了危险之时,我们应该迅速做出如下举动: 一是明确表达你的需要“我扭了脚,走不了,谁来帮帮我?” 二是选一个特定的人然后向他(她)求助“那位先生,对,就是你,请你帮帮我好吗?” 前者能够消除多元无知的影响,后者能够避免责任分散。,(4)利他的进化论视角,基于自然选择,我们会偏好、重复那些能够增加生存和繁殖机会的行为。 而利他行为本质上是高成本的,它会消耗本来可用于自己或自己的血亲的宝贵的资源。这种成本还可能是付出自己的生命。,Case 4个年轻人在纽约郊外夏令营休假一天,他们准备到一个由瀑布形成的水潭那里去放松一下。在沿着小路走到水潭的时候,他们当中的一个不慎

18、滑倒落入了水中,落水者的3个同伴一个接一个地跳入水中,试图去拯救同伴的生命,结果全部牺牲了。,对于利他行为,进化论给出了三种解释:亲缘选择、互利互惠、社会奖赏。,一是亲缘选择。自然选择倾向于那些能够增加血亲生存概率的行为。个体为了使自己的基因得以传承和延续,会优先考虑照顾自己、自己的后代及近缘血亲;基于同样的理由,个体更可能帮助那些基因与自己相似程度更高的人。,做母亲的常常能够准确地认出自己所生的婴儿。做父亲的就不具备这种识别自己后代的能力。也许正因为这样,通奸对于男性而言才事关重大。,相对于非亲属而言,我们更愿意帮助自己的亲属,特别是那些足够年轻,因而还可能生育的亲属。,二是互利互惠。 对于

19、非亲属甚至陌生人的帮助,则主要基于互惠的考虑。 非亲属之间的互助,能够为双方的生存和繁殖带来好处。互惠利他行为有助于减少危险冲突的可能性,并有助于解决资源稀缺引发的各种问题。,第三是社会奖赏。 通过展示自己帮助他人的意愿和能力,能够改善自己的“社会自我”形象。良好的自我形象能够给我们带来多种形式的回报与奖励。,换言之,帮助他人通常是很值得的。它可能带给我们:赞美之辞、积极的关注、实在的报酬、荣誉、感激之心等等。,(5)基于移情的利他,有没有纯粹的利他行为呢? 换句话说,我们会不会出于无私的动机去帮助他人?,Case 1992年洛杉矶暴动时期,白人卡车司机雷金纳德丹尼被4个黑人青年围殴,几个附近

20、的黑人居民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这个场面,他们迅速赶到现场并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丹尼的生命。,丹尼尔巴特森指出,我们帮助他人可能出于这样几种不同的动机:一是为了获得社会酬劳与奖赏;二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当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我们内心也可能受煎熬,此时帮助他人是减轻自己内心痛苦最直接的方式);三是移情,即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在移情的状态下,我们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我们受到一种无私的、不计得失的、以他人利益为导向的利他动机的驱使。,(6)利他性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地域或区域文化。,南希斯特布利(1987)提出,我们在乡村要比在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大。,城镇人口的规模带来的利他行为差别十分显著:在1000人的城镇获得帮助的可能性要比在5000人的城镇大,在5000人的城镇又要比在10000人的城镇大,依此类推;但一旦人口超过50000,人口进一步增加所带来的影响就很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种解释是,在乡村,我们的活动范围有限,视野也相对封闭,这样就有效地界定了我们对“受困者”的责任感。,二是乡村人口相对来说“同质性”程度高,而在城镇特别是大城市,人口“异质性”程度高。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最后,很有可能,城镇居民不愿意帮助他人是因“责任分散”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