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201710090535.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87622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WPS 页数:18 大小: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宾阳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201710090535.wps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西宾阳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201710090535.wps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西宾阳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201710090535.wps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宾阳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201710090535.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宾阳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201710090535.wps(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广西宾阳县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 9 9 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 1.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9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3 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 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

2、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 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 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 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 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 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 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

3、,话本等古典小说 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 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 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 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 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 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 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

4、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 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 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 - 1 - 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 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 成 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 耍弄蹩 脚

5、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 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 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 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 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 身经历和耳 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 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

6、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 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 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 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 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 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

7、.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 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2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 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 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 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 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

8、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 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14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聚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 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 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似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

9、欺 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 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 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 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 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 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 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 界可

10、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 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蒙眬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 - 3 - 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 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 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 “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 你就 ”“”图

11、个心安? 他却说: 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 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 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 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 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 600元,阿炳捐了 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 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

12、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 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 在场 41人捐了 164 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 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 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 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 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 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

13、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 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 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 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 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 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 “”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 还有谁? - 4 - “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

14、,神情有些异样,他说: 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 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 ”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 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 品,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 比,委婉地 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B.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

15、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 阿炳交往中 “”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 我 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C.“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 “”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 我 有所不满。 D.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 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话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 5.“”小说中的 我 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6.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 ( (三) )实用类文本

16、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12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谢显琳先生 钱永兴 十八连山原名雨汪,位于滇黔两省三县(富源、罗平、兴义)的结合部。十八连山山连山, 过了一山又一山。130年前,曲靖一中的创始人、云南著名的教育家谢显琳先生就诞生于十八 连山镇纸厂村委会下慕乐村。 谢显琳生于书香门第,字琅书,号困学,少年时读私塾,1903 年考入云南曲靖府中学堂, - 5 - 1906 年以优良成绩选送云南省立优级师范。1909年毕业于博物学系,因德才超群,留任该校 附中教员。 1912 年,中华民国元年,云南百废待兴。都督蔡锷认为建设需才,决定在曲靖成立省立 第三师范学校。11 月,

17、教育司司长周钟岳慧眼独具,委任谢显琳出任三师校长。这一年,谢 显琳还只是一介 26岁的书生,而周钟岳也只有 36 岁,其 63岁时官至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 谢显琳校长一面在省会中学上课,一面开始选址规划,积极筹备三师。选定校址于寥廓山 下、潇湘河畔,位于东门街的清代迤东道台衙门。旧道署约 40余亩,有平房 50 间,楼房 10 “余栋,但年久失修。谢显琳身负重任,不畏艰难, 披荆斩棘,倾者扶之,腐者易之,缺者补 之,位置不当者移之”,仅仅四个月,便完成筹建。1913年 3 月 22 日,举行了三师落成仪式, 这一天也就是曲靖一中的校庆日。 从 1913 年到 1958年,从 26岁到 71 岁

18、,先生担任校长长达 45年,可能是空前绝后。他 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桃李颇丰。20世纪 40 年代,云南省政府曾先后两次为 “他题赠 诲人不倦”“和 乐育英才”的匾额,并当选为国大代表,被公认为云南省著名的教育 家。1943 年,建校 30“周年之际,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其颁发 一等服务”奖状,并在校园建纪 念标,上面镌刻着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为谢显琳先生亲笔书写的碑文及签名落款。后每届毕 “”“业班都要在纪念标前毕业像,纪念标已成为学校的荣誉和象征。只可惜在 文革 破 四旧”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被学生摧毁。 “谢显琳一生廉洁奉公,从未取过非分之物,正如先生任职本

19、校三十周年感言所云 余 之生活犹然一学生生活也,大布可衣,藜藿可饱,一切嗜好未敢妄沾”。先生任校长 45年,校 内校外无房,几十年租住民房,其中就曾在西门街 32号租住十年。 “曲靖一中百年校庆时,其女婿浦思富教授于西安撰文忆谢显琳先生, 到辞世时,住房 不足 10平方米,且又黑又小,先生一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在纪念谢显琳诞辰一百周 “年时,其长子谢树忠撰联曰: 为教育事业献身,几经沧海桑田,历经艰难险阻,志坚如磐留 ”典范;与淡泊生活为伴,常是布衣蔬食,鄙弃富贵荣华,心洁如玉有今名。 曾有记载,抗日战争胜利后,云南省主席李宗黄欲请先生出任家乡平彝(今富源)县长, “数次相劝,他却婉言

20、拒绝,对此事他说 身世浮沉易,中流砥柱难。宁为糊口事,不做折腰 官”“”。我曾经在富源文庙参观时,见到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礼堂墙上 高明光大 四 “”“个金色大字,下有 邑人谢显琳题 的字样。 高明光大”,正是先生的真实写照。 谢显琳先生还有一大功绩鲜为人知,那就是保护爨宝子碑。爨宝子碑独步南境,卓尔不群, 国务院于 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曲靖一中的 镇校之宝”。说到保护, - 6 - 人们自然会想到清代咸丰年间曲靖知府邓尔恒和民国时期寒士张士元,其实谢显琳也功不可没。 1937“”“”年,在云南 京滇公路 竣工的时候,国民政府派出 京滇公路周览团 的周钟岳得知

21、 “消息,十分重视,出面协调,落实资金,并委托自己的得意门生谢显琳,在校园内兴建 爨碑 亭”“”,收藏保护。周钟岳对爨宝子碑推崇备至,写下了 南碑瑰宝 四个大字,现仍悬挂 “于爨园大门上,熠熠生辉。当然周钟岳题字最著名的,还要数南京的 总统府”。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交给人民政府一所完好无损的中学,年过花甲的谢显琳继续为新中国 培养建设人才。1958“”年,先生被错划为 右派 分子,蒙受冤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 他身处逆境,仍忍辱负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直到 1963年完全退休。先生 1968 年 3 月病逝, 享年 81岁,葬于寥廓山,未树碑立传。 曲靖一中九十周年校庆时,校友杨启云在云南

22、日报写诗赋得修竹献谢显琳校长, “直节高标三两丛,一生淡泊度清风。谁云修竹千竿少?不见杜鹃满山红!”如今,曲靖教育 根深叶茂,曲靖一中春色满园,先生作为开拓者、耕耘者,可以含笑九泉矣!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谢显琳,字琅书,号困学,1897 年诞生于罗平县十八连山镇纸厂村委会下慕乐村。他德 才超群,成绩优良,从云南省立优级师范毕业后,就直接留任该校附中教员。 B.谢显琳 26 岁就出任三师校长,从 1913年到 1958 年,从 26 岁到 71岁,一生奉献于教育 事业,尽管校名更改,但他担任校长长达 45年,可能是空前绝后。 C.20 世纪 40“年

23、代,云南省政府曾先后两次为谢显琳题赠 诲人不倦”“和 乐育英才”的匾 “”额,国民政府教育部也为其颁发 一等服务 奖状。 D.谢显琳先生诞生于十八连山,去世后葬于寥廓山,一生淡泊度清风,未树碑立传,但一生 是个传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建校 30“周年的纪念标有陈立夫亲笔题字,只可惜在 文章”“破 四旧”时,被学生摧毁。 如果幸存,那一定和爨宝子碑一样,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B.谢显琳生活简朴,常是布衣蔬食,无一切不良嗜好,鄙视荣华富贵,桃李颇丰,是真正的 教育家。 C.如果没有谢显琳,爨宝子碑就不可能搬入曲靖一中,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

24、护,周钟岳更 “”不会题写 南碑瑰宝 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D.本文大量引用谢显琳本人、其亲人以及校友的文字,既增强了真实性,又增加了文学色彩, 使语言在质朴之余,更添典雅。 - 7 - E.校友杨启云的诗,对谢显琳给予高度赞美,说他像修竹一样正直、有气节。本文作者也认 为谢显琳作为曲靖教育的开拓者和耕耘者,功不可没,可以含笑九泉。 9.谢显琳先生主要有哪三个方面的丰功伟绩?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 _ 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19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游天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

25、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 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 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 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 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 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 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 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

26、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 “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 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 ”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 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 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 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 无不平

27、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 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 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 8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28、的一项是(3 分)( ) A陡者级之 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 植:树(梯子) C从流石蛇行而上 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壁:石壁 12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 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 决意游天都”“,遇险阻 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 的云海浓 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 石罅、文 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

29、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 大自然的热 爱都蕴含于字里行间。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5 分) _ _ (2)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5 分) 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1111分) -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14-15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 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天官:天上的星

30、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 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 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凤阙: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 敌虏。 14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首联紧扣题目, 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 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 特征和 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 鸣 字写 “”出了威势, 出 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

31、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 辞凤阙 写出征, “”取龙庭 写鏖战,对比中表达爱国之情。 D.“”尾联以 岂学 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 是写自己, 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 E.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情真意切,却呈现笔力雄大、意 气风发、昂 扬向上的格调。 15.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_ _ - 10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3 小题,5 5 分) 16.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 _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

32、乡的畅快心情。 ( 2 ) 王 勃 滕 王 阁 序 描 写 山 光 水 色 , 被 人 誉 为 “写 尽 九 月 之 景 ”的 两 句 是 : _,_。 (3“”)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进亦忧 指的是 _。 第 卷 阅读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20分) 17.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 引大量游客 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 部门正全力 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

33、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 历,不禁感 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 图也只能是 空中楼阁。 18.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 国家以来, 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 盐批发企业 - 11 - 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

34、渗透进日常 的技能教学 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 于政府的应 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19.19.下面是一位同学给本班语文老师发的一条短信,表达得体的一组是(3 分) ( ) 陈老师好!我是高二(1)班的李华,我们班定于本周三下午在学校道德讲堂举 “行 城市文 ”明,人人有责 主题班会活动,希望您届时有幸参加,盼复。谢谢! A. B. C. D. 20.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个字。(5 分) 高血脂严重威胁身体健康,而胆固醇又是

35、血脂中常见的一种成分,因此降低胆固醇成 为许多人迫切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人体中外源性胆固醇与内源性胆固醇的比例为 46, 可见, 。所以,饮食控制虽然可以降低甘油三酯等种类的血脂, 。另外,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的重要原料,还可以构成细胞 膜、促进钙的吸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 。 21.2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6 分) 例句: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依然可以挺立成一棵青松,为生命添一分绿意, 增一道风景。 仿句 仿句 四、写作(6060分) 22.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60分) 师傅刚造好一个钟,把它摆在库房的架上,两旁各有一个老钟滴滴答答地响着。 “一

36、个老钟对新来的钟说: 现在你就开始工作吧。不过我得提醒你,别以为你精神饱满, ”你还没敲到三千三百万下之前,保证你已累得半死。 - 12 - “”什么?三千三百万下,我永远也做不来这样沉重的工作。 小钟真的被吓慌了。 “喂,傻小子,你别听他的话。”“另一个钟挺身而出主持正义, 你的工作决不会太粗重, 每次你只要轻轻敲一下,这不是很容易吗?敲完一下之后,你只需要再敲一下,就是这样简单, ”绝对难不倒你的。 “原来我的工作,一次只需要敲一下,这样简单的工作我倒是会做。”小钟终于拾回自信 心,于是开始勇敢上路,而不需要计算几个月下来必须敲几千万下。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也是由许多小困难组成

37、的,若我们能像分解因式一样 对待眼前的困难,那么,这些小困难在聪明的你的面前也就不会再是困难了,再大的困难也都 会迎刃而解了。 “”请以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 13 - 宾阳中学 20172017 年秋学期 9 9 月月考高二 语文科试题试题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曲解文意,以 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 项 “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错误。原文第一段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

38、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 ”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选项把 通常丢掉 ,混淆范围。 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 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 ”成小说交给读者 来理解。C“项根据原文第二段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 为主线组织故事”来理解。D“项根据原文第三段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 ”来 来理解。 2.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39、以偏概全,原文是说 在这 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这是部分现象,不能简 单概括为整体现象。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无中生有, 随着现代传媒 ”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在文中并没有明确体现。 4D【解析】A“项 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理解有误, 应该是表现阿炳的豪爽仗义;B“”项 为阿炳屡屡不听 我 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理解不 够准确,是为了突出阿炳的善良;C“项 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 “”怀疑他内心对 我 有所不满 于文无据 5.“我”

40、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 “性和抒情性,更加感人。 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 我”应邀去阿炳家一路 “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 我”侧面烘托了 “阿炳的形象, 我”与阿炳对待乞讨者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反衬出阿炳的可贵品质。 “ 我”“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我”有心行善但又总担心上当受骗,这种犹疑的心理代 “”表了社会中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我 的转变表达了要相信善良的主 题。(共 5 分。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6.“【答案】豪爽仗义。初次

41、见面时,看 我”“被人灌酒,尽管自己酒量不行,仍挺身为 我” 挡酒。心地善良,坚信人性的善良美好。看到乞讨者总是毫不犹豫地给钱;捐出筹集来的全 部进货资金资助贵州山区教育;在林山带着捐款失踪,种种情况表明我们是受骗了的情况下, - 14 - 坚信林山不是骗子。知足常乐。经营音像店利润微薄,仅够糊口,仍乐在其中。(每点 2 分) 7.A【解析】A 项对应的原文“1906 年以优良成绩选送云南省立优级师范。1909 年毕业于博物 ”“”学系,因德才超群,留任该校附中教员。 ,留校的原因是 德才超群 。 8.AC【解析】A“”那一定和爨宝子碑一样,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C 项过于

42、绝对,文中没有依据。 9.创建三师:身负重任,不畏艰难,创建三师; 一生教书育人:从教 50年,诲人不倦、乐育英才、廉洁奉公,为云南省著名的教育家; 保护爨 cun“”宝子碑:在校园内兴建 爨碑亭 ,收藏保护。(答出任意两点给满分) 10.B 11.D(壁:像墙壁一样) 12.C(文段并没有写到作者游莲花峰) 13(1)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 “”“”“”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得分点: 览 , 兹 , 快 各 1 分,句意 2 分) (2)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 “晶莹闪亮,别有

43、一番天地啊。(得分点: 盼”“, 峤”“, 没”“”, 区宇 各 1 分,句意 1 分) 14.CD (5 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C“”项 有些晦涩抽象 不当。 颈联写赵都督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立功报国的思想,虽不如前两联形象生动,但并不晦涩抽 “象。 对比”手法也不准确。D“项 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错, 岂学”句表现了作者希 “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因而这两句诗不能作牢骚语看待,更不能解读为 凄楚之 ”情 。 15.(6“分)惜别之情。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第二句以 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 “表现了送别的情谊。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 忘身”“报

44、国”两句体现出来赞叹之 意。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决心。尾联表示不能像书生一样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 用,当弃文就武,有一番作为。(每点 2 分) 【解析】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当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一位姓赵的 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 “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 青”“字,于是以 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 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赏析】首联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 星喻指赵的出发

45、。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 - 15 - 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 “”柳 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 “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 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 “外加 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 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 “征的气势, 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 “”“”一个 出 字,点出了

46、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 动将星 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 “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 “”“”“”“”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 辞凤阙 或 取龙庭 ,都下定 忘身 、 报国 “”“”的决心。 辞凤阙 在出征之前, 取龙庭 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 “议论,加以强调。 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 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

47、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 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16.(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 17.D“【解析】本题所考查的四个成语都是学习生活中常见常用易错成语, 巧夺天工”“扣人 心弦”“一见如故”“空中楼阁”“都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巧夺天工”指人的技艺 巧妙,A“”中用来形容自然美景显然不恰当; 扣人心弦 强调的是打动人心的议论或表演,B “”中用来形容灾情,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也不当; 一见如故 的适用对象是陌生人,C 中用来 形容老朋友,属于望文生义,也可以理解为对象不当。 18. C【解析】A“”“”项偷换主语。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的是 我国 。 B“”“”项,成分残缺,可在 范围内销售 后加上 的规定 D“项,两面对一面, 抗灾能力的强弱”“是两面性的,而 经济实力的雄厚”“政府的应急机 ”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是一面性的。 19. C(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