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测试技术》第1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96120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量测试技术》第1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计量测试技术》第1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计量测试技术》第1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计量测试技术》第1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计量测试技术》第1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量测试技术》第1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第1章.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计量测试技术,测控技术教研室 顾亚雄,一、课程基本信息 1英文名称: Measur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y 2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48, 4学 分:3.0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 验、概率统计、电磁测量技术、传 感器原理与设计 6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计量与测试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计量理论、计量技术与计量技术管理,使学生掌握计量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熟悉计量测试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理解计量法规和计量管理的基本特点和范

2、畴,了解现代计量与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树立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计量测试观,以更好地促使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工业生产向标准化与法制化迈进,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传统及现代计量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 2掌握计量测试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和和结果分 析方法 3理解计量法规和计量管理的基本特点和范畴 4了解现代计量与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特点 5掌握常用量的一般计量原理,具体计量方法及 有关计量技术,并能开展相应的实际计量工 作,四考试考核办法: 采用课程结束闭卷书面考试与平时考勤、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具体实施方案: 总成绩=闭卷考试(80%) +平时考勤(10%) +平时作业(10%),五、教材及参考书

3、 (一)教 材:测试与计量技术基础周渭 于建国 刘海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二)参考书: 1计量学基础(2版) 王立吉, 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 2计量测试技术手册计量测试技术手册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计 量出版社,1997 3计量学辞典鲁绍曾,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 4计量学原理苏布尔东马尔科夫,中国计量出版社,1985 5计量学与测量装置准确度理论基础,计量学与测量装置准 确度理论基础翻译组译,中国计量出版社,1986 6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范云霄,刘桦编著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 7测试技术基础范云霄、刘桦编著,中国计量出版社,1989 8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梁晋文等 中国计量

4、出版社,1989 9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费业泰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第1章 绪论,1.1 计量学及其分类 计量实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活动”-科学技术上的、法律法规上的和行政管理上的,量-自然界一切现象、物体和物质的一 种属性 “量” 的分析-量的性质区分 量值的确定 计量-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的 过程,计量学有关计量的知识领域。它包括有关计量的所有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而不论准确度如何以及它在什么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计量学的具体内容: 计量单位及其计量基准,标准的建立,复制和保存 计量方法和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 计量的不准确; 计量人员进行计量的计量能力 计量

5、法制和管理 6. 有关计量的一切理论和实际问题,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测量的含义-测量是直到给出测量结果的 一组操作,计量-属于测量的范畴,但又严于 一般的测量, 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化的测量,1.2 计量工作简史 计量在历史上称为度量衡,其含义包括长度、容积、质量的计量,所用的主要器具是尺、斗、秤。在英语中尺子和统治者是一词ruler,我国古代把砝码称为“权”,至今仍用天平代表法制与法律的公平。这些都表明计量是象征着权力和公平的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改善生活条件的客观需要,人类社会最早的计量器具度量衡脱颖而出。古代人从“布指知寸”、“布手知

6、尺”、“舒肘为寻”、“迈步定亩”,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以人体的某一部分为标准的客观自然物长度标准。,据史记、夏本记记载“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即说大禹把自己的身长作为当时的长度标准。国外也是如此。如英国以英王查理曼大帝的足长为“一英尺”,以英王埃德加姆的姆指关节之间长度为“一英寸”,以英王亨利一世的手臂向前平伸时,从他的鼻尖到其指尖的距离为“一码”;法国则以国王脚长的6倍定义为“脱瓦斯尺”。这些当时是长度的“标准器”。古埃及最早的尺“腕尺”是用人的臂膊肘至指尖的距离来确定的,长约46cm。尔后人们根据“布手知尺”的原则,即以人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开的距离作为一尺的长度(大约16cm左右),精

7、心制作出了最早的尺。现在已经发现并传世的我国最早的两支商代象牙尺,一支长15.78cm(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支长15.80cm(藏于上海博物馆),均刻有十寸,每寸刻十分,是“布手知尺”和我国长度单位上应用十进制的有力证据。,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确立,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对度量衡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且发明了用黄钟律管作为度量衡的单位量值标准,使度量衡三个量值单位都有了比较准确的依据。就是说只要有一支黄钟律管,就可以得到长度、容量和质量三个量的单位量值。汉书、律历表中记载的上述史实,国际上的一些计量专家、学者对此作过很高的评价:“中国古代早已采用律管作为长度的标准器,而过了几千

8、年,世界上才提出了采用光的波长作为长度基准的方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废除其他各诸侯国的度量衡制度,确立了秦国的度量衡制度。秦代度量衡制度为我国古代计量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被广为传颂。该制度在当时是较先进的,其中的度、量制的大部分皆采用了十进制。秦代不仅颁布了度量衡制度,还实行了定期检定等严格的法制管理,以保证度量衡的准确统一。另外,还明文规定了各种度量衡器具的允许误差。这时,计量已从原始的度量衡发展为比较完善的古典度量衡。直到19世纪中叶清朝末期,米制正式传人我国止,两千多年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度量衡制度,基本上都是

9、沿用了秦制,这与古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是相一致的。我国的计量管理也曾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它在世界计量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1790年,法国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牛顿力学和热力学理论的建立使力学计量和温度计量获得很快的发展。机械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长度计量(几何量)技术迅速发展,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的创立,开始了电磁计量。由法国天文学家穆顿和威日根提出新的十进计量制度和建立以自然物为计量单位的设想,则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科学家的认可与赞同,从而使西欧各国的计量技术很快走在了世界各

10、国的前列。,1792年,法国天文学家德拉布里和麦卡恩领导一支测量队,对法国敦刻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之间的地球子午线长度(后又延至地中海的福尔门特拉岛)进行了精确测量,以此确定北极至赤道的子午线长度,再取其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定义为:米为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与此同时,拉瓦锡尔等人也仔细地测量了在温度4C时一立方分米的纯水质量,并定义为1千克。根据上述定义,用铂铱合金制做了米原器“阿希夫尺”和千克原器,于1799年6月22日保存于法国巴黎的共和国档案局里。因此,又称做“档案局米”和“档案局千克”。尔后,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长度单位“米”为基础的新的计量单位制,这就是“米”制。,1875年

11、3月,法国政府召集20个国家的政府代表与科学家参加的“米制外交会议”。当年5月20日由17个国家的代表正式签署了“米制公约”,设立了国际计量局(BIPM)。1889年国际权度局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接受了三十一支米尺,通过与阿希夫尺比较,N06尺的长度最接近,特定为国际长度基准,存放在巴黎国际计量局。其余由抽签方法分发给当时国际计量局各成员国,作为该国最高基准器。米原器为“X”状,为90的铂和10的铱合成。当时长度单位“米”的定义是:“在0时,米尺左右两端光滑面上,两中间分划线间沿米尺测量轴的距离”。由于米制的构成比较科学,很快就为大部分国家所接受并相继采用。,铂铱合金的米原器,巴黎街头的米标志,

12、国际计量局保存的米原器,由于旧中国一直处于各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各种计量制度混用,如中国的铁路、航运权,属英美的就用英制,属于俄国的则用俄制,无法统一起来,严重阻碍了米制的推广工作。虽然国民党政府在1928年就决定采用米制,但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米制仍未能在全国推行。我国近代的计量管理仅局限于度量衡范围,一直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当时的中央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设立度量衡处,负责全国度量衡的统一管理工作。1954年全国人大批准设立国家计量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米制的推行;计量器具国家检定;建立国家基准器;监督指导计量器具的制造修理、销售和进

13、出口;审定工业计量标准器的设置;起草制定国家有关计量方面的法规、文件等”。,1959年6月25日,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同时正式采用十两为一斤的市制,废除其他旧杂制。1977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并规定我国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7年1月19日,国务院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计量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计量制

14、度的统一;基本上形成了全国计量管理网和量值传递网,为统一量值、保证量值准确一致奠定了基础;加强了计量器具产品的投产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加强了对所使用的计量器具的管理;颁发和发布了各种计量检定系统表和计量器具检定规程;广泛开发了计量技术教育培训与计量人员的考证发证工作,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计量干部队伍;建立和发展了同国际计量组织的广泛联系与业务交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计量法规体系,计量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使管理更科学更有效。,50年来,我国的计量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计量单位从杂乱无章到与国际接轨的统一计量单位,从行政管理走向法制管理,这都凝聚着计量工作者的辛勤与汗水。计量

15、在发展生产和科技进步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代计量科学已经进人了量子计量学阶段,我们要把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融人到计量科学技术中去,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同时,使我国的计量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起来,更快的跨入世界计量科学的先进行列。,1.3 计量的特点,作用和意义,1.3.1 计量的特点 计量的特点-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准确性-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在一定的不确定度、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一致性-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其测量结果就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 测量结果应

16、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溯源性-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 所谓“量值溯源”,是指自下而上通过不问断的校准而构成溯源体系;而“量值传递”,则是自上而下通过逐级检定而构成检定系统,法制性-来自于计量的社会性,因为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1.3.2 计量的作用与意义 计量-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社会管理 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计量水平-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 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计量在学科上的双重性 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说,它属于自然科学 从经济与管理学、社会学的概念方

17、面理解,它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1计量与人民生活 家用电表、水表和煤气表是否合格,公共交通的时刻是否准确,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 所以粮食及粮食制品的生。产、贮存和加工过程都离不开计量测试 在医疗卫生方面,计量和化验的数据不准,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2计量与工农业生产 从原材料的筛选到定额投料,从工艺流程见空到产品质量的检验,都离不开计量。优质的原材料、先进的工艺设备和现代化的计量检测手段,是现代化生产的三大支柱,3计量与国防科学 计量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国防尖端系统庞大复杂,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领域,技术难度高,要求计量的参数多、精度高、量程大、频带宽,所以计量在国防尖端技术领域更显

18、得尤为重要,4计量与贸易 国际贸易要有公正的、统一的计量器具来保障双方交易的公平合理性。将计量精度提高到接近国际计量水平,可避免不应有的经济损失,5计量与科学技术 计量本身是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几年的科技成果的涌现,如原子对撞机、深水探测机器人、地球资源卫星及卫星测控技术、航天工程“神州号”试验飞船、储氢纳米碳管的研制成功、三峡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都与计量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1.4 近年来仪器与测量技术的发展 仪器是实施计量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仪器与测量技术的内容及其发展和计量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4.1 测量技术与仪器的技术内涵及发展重点 测量技术与仪器,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互

19、相支持和制约 新技术的发展为测量技术与仪器提供了新的原理和软硬件技术的支持 测量技术与仪器的进步促使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领域内,与仪器构成及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有以下几方面: 1. 传感器和变换器 2. 信号和图象处理 3. 系统ID(识别) 4. 计算机虚拟系统 5. ADC与数据采集 6. 神经网络和模糊处理 7. 光学检测技术 8. 电源 9. 微波与EMI通讯 (Electric-Magnetic Interference) 10. 生物医学,关于EMI通讯: 对于高速/高频IC的封装配线而言,所有电磁(EM)现象都会造成设计上的问题,这是因实体尺寸与运作频率以及频宽所造成的电子尺寸(electrical dimensions)有直接关系。传输线效应、高频增生损耗以及电磁干扰(Electric-Magnetic Interference)都是常见的现象。,1.5 学习方法 1. 开拓思维,举一反三 2. 综合分析,善于联想 3. 重视基础,联系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