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距离地面15m高度`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03475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60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距离地面15m高度`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指距离地面15m高度`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指距离地面15m高度`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指距离地面15m高度`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指距离地面15m高度`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指距离地面15m高度`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距离地面15m高度`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2. 大气的运动和风 3. 大气的热力过程,第一节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与大气扩散有关的气象要素 1气温 指距离地面1.5m高度、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与大气扩散有关的气象要素 2气压: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压力 单位:标准大气压atm 毫米汞柱mmHg 毫巴mb 或 百帕hPa 关系:1atm101325Pa=760mmHg1013.25mb1013.25hPa 1mb1hPa100Pa 气压的变化用静力学方程描述:,与大气扩散有关的气象要素,3气湿:反应大气中水汽含量和空气的潮湿程度 表示方法: 绝对湿度每m3湿空气中含有的

2、水汽质量,w(kg/m3) 水汽压力Pw (Pv饱和水汽压力) 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的百分比, =w/N = Pw / PN 含湿量(或比湿)湿空气中1kg干空气包含的水汽质量,d(kg水汽/kg干空气) 露点在一定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F(),与大气扩散有关的气象要素,4风 风: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垂直方向升降气流) 风向:风的来向 方位法:16个方位或8个方位圆周等分 角度法:以N为00,顺时针转 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距离(2或10min平均),um/s或km/h F风力级(012级),与大气扩散有关的气象要素,5云:大气中水汽的凝结

3、现象(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小) 云量: 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10分,国外8分) 阴云密布,云量为10;碧空万里无云,云量为0 云高: 云底距地面底高度 低云(2500m以下) 中云(25005000m) 高云(5000m以上) 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雨层云(无定形),与大气扩散有关的气象要素,6能见度: 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的最远水平距离 级别共10级: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大气层结构 垂直分层,对流层 (010km左右),特点: 虽然薄,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蒸气 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每升高100m平均降温0.65 空气垂直气流强烈,水平气流相对较弱,由下垫面受热不均引起 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 例如热带海洋温暖潮湿,高纬度内陆寒冷干燥 污染物的扩散均在对流层(或近地层)中进行,对流层 (010km左右),概念: 大气边界层 对流层下层12km,地面阻滞和摩擦作用明显 近地层 地面上50100m,热量和动量的常通量层 自由大气 大气边界层以上,地面摩擦可以忽略,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km),特点: 同温层对流层顶3540km,温度不随高度变化,气温-550C左右 逆温层同温层顶5055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集中了大部分臭氧 没有空气对流运动,大气稳定,污染物停留

5、时间很长,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特点: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大气对流运动强烈,暖层(中间层顶800km),特点: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气体分子高度电离,存在大量的离子和电子电离层,特点: 空气温度很高 空气稀薄 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到太空中 附注: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散逸层(暖层以上),第二节 大气的运动和风,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1重力 2水平气压梯度力G 定义:由于水平方向气压差的存在而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说明: 1)实际气体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很小,约为1mb/100km

6、2)垂直气压梯度力约为水平气压梯度力104倍,垂直气压梯度力虽大,但因重力与其平衡,所以大气实际受到的垂直分力并不大 3)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但却是大气水平运动的主要作用力,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3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偏向力)DN 定义: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运动着的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即 DN = 2vsin v 风速 地球自转角速度 当地纬度 说明:1)DN是伴随风速的产生而产生的 2)北半球垂直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方 3)由于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4)正比于,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加,赤道为零,两极最大, DN max=2v,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4惯性离心力C 以曲

7、率半径r作曲线运动的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惯性离心力C为: C= v2/r 5摩擦力(或粘滞力)R 包括: 外摩擦力:运动空气所受到的下垫面的阻力 大小:与运动速度和下垫面的粗糙度成正比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 内摩擦力:方向不同或速度不同的两层空气之间因存在粘 性而产生的摩擦力,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小结: 以上除重力以外的四个水平力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而其他三个力是在空气开始运动之后才产生并起作用的; 所起作用视具体情况而不同,如在近地层或低纬度地区,地转偏向力可忽略;近于直线的空气运动,惯性离心力可忽略;对自由大气,摩擦力可忽略。 所以对大气的运动,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8、: mdv/dt = mg + G + DN + C + R,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Ekman螺旋线,结论: 高度增高,风速增大; 当到了大气边界层顶时,风速和风向完全接近了地转风 自由大气中的风常常和地转风接近 地转风:指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达平衡时的风,此时空气团沿等压线(直线)作等速直线运动,近地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1对数规律(中性层结) 式中: 高度Z处的平均风速,m/s; u* 摩擦速度,m/s; k 卡门常数,大气中k=0.40(0.350.44); Z0 地面粗糙度,m,近地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求解粗糙度和摩擦速度: 实际的u*和Z0值,可根据不同高度上测得的

9、风速按上式求得,将上式变形为:,作图lnZ是一条直线,可求得u*和Z0,近地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式中: 高度Z处的平均风速,m/s; 1 高度Z1处的平均风速,m/s; m 稳定度参数 注意: 1)参数m的变化取决于温度层结和地面粗糙度 2)层结越不稳定,m越小,表3-3给出了六种稳定度时的m值,2指数规律(非中性层结),近地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求解稳定度参数m,将上式变形为:,在气象上测得的风速常为10m高度的风速,所以上式可写为:,例题 已知一组实测数据,试计算该地区高度分别为25m、250m处的平均风速。(假设为非中性层结),例题 解:(1)用对数规律求解25,以lnZ为横坐标,

10、为纵坐标作图,得=0.9206 lnZ + 0.8186 故u*/k=0.9206 u*/klnZ0=0.8186 因k=0.40,则u*=0.9206 k=0.37m/s lnZ0=0.8186/0.9206=0.8892 Z0=0.41m 则25=0.9206 lnZ + 0.8186=0.9206 ln25 + 0.8186=3.78 m/s,例题,解;(2)用指数规律求解250,地方性风局地风 1海陆风,地方性风局地风,2山谷风,地方性风局地风,3城市热岛环流,第三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干绝热直减率 1定义: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每升高或降低单位高差(通常取1

11、00m)的温度变化率的负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用d表示,/100m或K/100m Ti 干空气块的温度,干绝热直减率的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dQ = dE + dW 准静力条件:P = P 气体状态方程:P V = n R T 绝热过程:dQ = 0 干绝热直减率定义: 气体静力学方程: 联立以上六式得,d = A g /Cp A 功热当量,2.3910-8cal/erg G 重力加速度,9.8m/s2 Cp 空气的定压比热,对于单位质量的干空气,= 0.238cal/g 故d = 2.3910-8981104/0.238 =0.985 /100m 实际计算中取d

12、=1 /100m,即气块在干绝热升高100m,温度递减1,气温垂直递减率,1定义:空气每升高或降低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气温变化率的负值,用表示,单位为/100m或K/100m 2温度层结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曲线 类型:,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大气稳定度定义: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定性描述:,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定量判断: 将体积为V的气块上抬Z高度作干绝热运动,此时 气块:P(气压)、T(温度)、(密度) 环境:P (气压)、 T (温度)、(密度) 气块受到两个力: 重力G= mg =V g 浮力F1=V g 合力F: F= F1G=V gV g =()V

13、g =(/1)mg 气块上抬Z高度后,很快和周围气体达到平衡,即P=P,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由气态方程:P=RT P=RT 则RT=RT即/= T/T 代入上式得,F=(T/T1)mg =(TT)mg/T 对干绝热运动,气块在外力作用下上抬Z高度后, 气块的温度:T= T0+ T= T0dZ 周围的温度:T= T0+ T = T0 Z 因起始温度相同,T0= T0 则TT = (d)Z 故,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讨论: 1)当d0,即d时,若Z0,则F0,若Z0,则F0,即外力F与位移Z方向不一致,气块有返回原来位置的趋势,此时湍流减弱,大气稳定; 3)当d=0,即=d时,则F=0,气块可停留在

14、任何一个位置,或作等速直线运动,大气处于中性状态。,课堂讨论:,如下图所示,分别判断大气处于何种状态,稳定还是不稳定?,逆温,1. 辐射逆温: 地面白天加热,大气自下而上变暖; 地面夜间变冷,大气自下而上冷却,逆温,2.下沉逆温 (多在高空大气中,高压控制区内),逆温,3.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下部降温而形成,逆温,5.锋面逆温,烟流型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波浪型(不稳) 锥型(中性or弱稳) 扇型(逆温) 爬升型(下稳,上不稳) 漫烟型(上逆、下不稳),总结,【掌握重点】 1干绝热直减率、气温垂直递减率 2近地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对数规律和指数规律 3判断大气稳定度的方法 4辐射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的形成过程,作业,课本 P82第2、4、5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