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03885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57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财经类.ppt(1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 (财经类) 主讲:李玉峰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内容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 为主。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 了理论来源。 (2)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 石。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

2、象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 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异同 统一面: 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差异面: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 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

3、主义生产 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本章内容 物质资料生产 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规律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命题形式以选择、 简答为主。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原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3. 生产力 人的因素(劳动者)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

4、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 产力性质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 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 引起生产过程的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5.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 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 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 产品的劳动

5、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6.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社会性质;对象; 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 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 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

6、的发展。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7.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本章内容 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

7、会再生产及其类型,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 展。出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按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按照规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按照实现方式:分为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2.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别: 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 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 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4

8、. 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指标: 国民收入:实物构成: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加上全部消费资料;价值 构成:活劳动创造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 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产管理和劳 动组织;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经 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 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 6. 经济增长方式 划分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 类型: 粗放型: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单纯的数量扩

9、张型增长方式。 集约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质量效益型的增长 方式。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本章内容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价值规律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和价值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等一般原理。出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 主。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的特征 第一,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 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第二,自然经济

10、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第三,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 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 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 实现的。 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 会经济相结合。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一般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 决

11、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4.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 价值社会属性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 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 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 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 价值之中,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 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5

12、.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 矛盾性: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 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6. 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 7. 商品的价值量 决定: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尺度: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

13、率成反比,与包 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8.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原因: 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9. 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 系。 第二,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0. 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 a .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 b.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价值形式 第四章

14、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1. 货币的职能和本质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基本职能、经济危机); 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 支付手段(租金、工资、利息、税款、经济危机); 世界货币。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 关系。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2.价值尺度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价格标准不是一种职能,而是一种派生的技术性规定。 13.货币流通规律 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 度。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

15、币就会 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 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自发的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本章内容 资源配置方式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及市场体 系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使用

16、的时间、空间和数量。 资源配置的目标: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 消费者的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配置的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第二,实现资源 配置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二者又可以在某种经济体制中以不 同的形式结合起来。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区别: 内涵不同。 产生时间不同。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 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具体表现在: 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 商品经

17、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4.市场机制 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 的核心。 5. 市场调节 调节的内容:价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求。 实现调节作用的条件: 企业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 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也反映供求关系; 企业经济利益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联系; 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

18、主体,实行优胜劣汰 ; 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6. 市场体系 商品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 (生产资料既属于商品市场,也属于生产要素市场) 7. 市场秩序: 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交易行为秩序。 8. 市场组织 按照功能可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市场管理组织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本章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资本积累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命题形式以选择、 简答为主。

19、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 资本总公式: GW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这一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总公式(GWG) 买卖的顺序不同。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流通的媒介不同。 流通的内容不同:不同使用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 流通的目的不同:获得所需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增殖额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 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

20、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 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 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4.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 5. 资本的本质: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6.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 区分的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了剩余 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只

21、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7.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物化劳动的形式;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的形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8.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 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虽然不同,但是两者的本质和结果 是 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

22、量,提高 了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 余 价值生产的起点。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 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0.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 机器再先进也是机器,是劳动资料,不能代替劳动的作用。 自动化的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 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更多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 自动化普及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然是工人创造的。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

23、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原因: 首先,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 要过程。 再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 的全部过程。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2.资本主义工资 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不是一种商品,因而没有价值或价格: 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在出卖之前必须独立存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 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等于说劳动的 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毫无疑义的同义反复。 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工资

24、和劳动的交换,要么否定剩余值 规律,要么否定价值规律。 如果劳动是商品,劳动者出卖了劳动,那么劳动者出卖了不 属于自己的东西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3.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名义工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4.资本主义再生产 特点: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可变资本、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工人的消费从属于整个资本阶级。 15.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的动力,外在的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 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

25、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6.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7.资本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竞争和信用)。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8.相对过剩人口 形式: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的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 特有的人口规律。 大量相

26、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 第一,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 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的发展。 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 削。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本章内容 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资本的循环、周转,以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 产业资本循环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阶段(决定意义)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 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空间上的

27、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2.三种循环形式 货币资本的循环 G一 W APmPW一G 生产资本的循环 PW一G G一 WAPmP 商品资本的循环 W一G G一 WAPmPW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 环形式的统一。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3. 资本周转速度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4. 资本周转的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自然 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5.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联系: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

28、个阶段和三种职 能。 区别: 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 环的条件; 资本周转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揭示资本 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6.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的根据不同。 划分的内容不同 划分的目的不同。 7.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8.资本周转速度影响 提高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9.剩

29、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 体现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一般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 余价值率。 10.固定资本的磨损 有形磨损(物质磨损); 无形磨损(精神磨损)。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1.社会总资本运动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 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 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

30、的条 件。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 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2.马克思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按照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 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 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对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这是第二个理论 前提。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v+m)=c(最基本的条件); (c+v+m)= c +c; (c+v+m)= (v+m)

31、+ (v+m)。 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v+m)c; (c+v+m/x)(v+m/x)。 15.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v+v+m/x)=(c+c) (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c+v+m)= (c+c)+ (c+c); (c+v+m)= (v+v+m/x)+ (v+v+m/x)。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6.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 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 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 机构成提高。在这个条件下进行

32、扩大再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 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 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 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18.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危机(决定),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9.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 经济危机的

33、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 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经常现象; 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本章内容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 。选择、简答、论述各种命题形式都曾涉及。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生产成本: C+V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 2. 利润 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3.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二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个人的

34、剥 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二者在量上有差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 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总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永远小于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掩盖了剩余 价值的真正来源。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成正比;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相反方向;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5. 平均利润率: 部门竞争的结果。 计算: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影响因素: 各部门的利润水平; 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小。 第八章 资本

35、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6. 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因为: 第一,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第三,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7. 生产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8.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 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9. 商业资本 职

36、能: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作用: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 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10.商业利润 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数量: 相当于平均利润。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1. 商业资本的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 商品的保管费、包装费和运输费。 纯粹流通费用: 广告费、簿记费、店员的工资等,用剩余价值补偿 。 12.借贷资本 来源: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体现的关系: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37、;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 的关系 。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3.利息: 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平均利润的分割:企业利润和利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 体现的关系:一方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 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的经济关系。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4.利息率: 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 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还有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大小, 借贷时间长短等。 15. 商业信用 特点: 第一,对象是商品资本; 第二,职能资本家

38、之间在商品买卖重提供的信用; 第三,发展程度依存与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局限性: 第一,规模和期限受资本家拥有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 第二,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6. 银行信用 特点: 第一,银行可以集中闲散资金形成巨额借贷资本。 第二,对象是货币资本。 第三,当事人一方是货币资本家,一方是职能资本家。 与商业信用相比的优点: 第一,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第二,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7. 银行的信用业务:负债和资产业务 。 资产业务:票据贴现;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投资业务。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高

39、于存款利息的差额;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 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相当于自有资本所获得平均利润。 18. 股份公司和股票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会(最高权力机关); 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率成反比。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9.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 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 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只能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 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由超额利润所形成。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由农 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

40、济关系。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0.级差地租 形成的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同一块土 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 形成的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因为土地的资本主义经 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过获得超额利润;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 在。 计算: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1.绝对地租 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形成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计算: 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22.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

41、地租: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 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 23. 土地价格 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次分配:是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阶层及其成员 中进行的。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预算。 第二,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内容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垄断这一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 ,以及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及其作用。命题形式以选择、

42、简答为主。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垄断的产生 自由竞争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大鱼吃小鱼;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垄断: 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流通被少数大资本所控制,就有了生产 垄断的可能性;少数大资本为了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必然形成垄 断。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2.垄断利润 第一,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第二,通过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控制市场,获得其它企业,特别是 非垄断企业的一些利润; 第三,加强对国外人们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 第四,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43、归根结底是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 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3.垄断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形成后,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依然发挥 作用。 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 价格的基础。 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 价值总额。 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 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4.垄断与竞争 自由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 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有商品

44、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垄断时期,还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局外企业”之间 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 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 争属于次要地位,由垄断产生的竞争占重要地位。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是竞争 的目的、手段、激烈程度和后果、竞争的范围等方面都与自由竞争资本 主义时期的竞争有了很大差别。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5.金融资本 银行垄断形成后的作用:由普通的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相互购买股票;人事 的结合。 6.金融寡头: 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 通过个人联合实现政治上的统治。

45、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第一,市场问题日趋严重; 第二,规模巨大的社会化大生产、新兴工业及对传统产业改造,需 国家资助和投资; 第三,生产社会化客观要求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 第四,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也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 只能由国家承担。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 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 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货币政策(

46、调控利息率;调控货币量:公开市场业务、最低准备金率政 策、再贴现利率政策、有选择的信贷管制)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投资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部分地 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 本之上,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 隘界限。 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 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 以协调实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保护和

47、扶植中小企业政策,在一定时期 内缓和劳资矛盾、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 通过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 和缓和。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在: 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支出增大,加重了人们的负税 ,进一步削弱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 矛盾更加尖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 ,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最终形成经济的“滞胀”局面。 国家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造 成公私债台高筑,加剧了财政金融危机。 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 成为国家财政的

48、沉重负担。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 经济全球化 本章内容 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扩展 垄断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等形式进 行的对外经济扩展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 经济全球化 1. 资本输出 从资本形态: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从输出主体:国家资本和个人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资本缺少有利的投资场所 ; 这些资本的最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 家。 资本输

49、出的可能性: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劳动 者的分化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垄断资 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信用制度的发展是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 经济全球化 2.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 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和利息;成为输出国控 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使金融 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经济的工具。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后果: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财富的食利国 ;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滞趋势;各垄断资本主义国 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加深它们之间的矛盾。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 经济全球化 3.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 使其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输入国受控 于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